小學時,我的性格非常的內向,希望自己永遠不要登臺表演,不要上課站起來回答問題,一切「拋頭露面」的事情最好都不要找到我。
但事與願違,因為個頭比較高,被學校選進了鼓號隊。每周一早上,我會跟著紅旗手繞全校走一圈。接到這個任務時,年幼的我感覺五雷轟頂,一度寢食難安。
好在媽媽發現了我的不對勁,一番詢問以後她沒有怪罪我性格內向。相反,她告訴我出場的時候雙眼聚焦在前面同學的後腦勺上,虛化周圍的景色,這樣可以淡化害怕的心情。隨後我順利的進入了鼓號隊的生活。
一談起性格內向,很多家長就會直搖著頭。在他們眼裡,性格內向的孩子膽小怕事,不合群,這是未來在社會上混不好的信號。
因為這樣的論調,很多性格內向的孩子會被要求多參加社會活動,儘早進入學校適應社交,才能克服性格內向這個缺點。企圖讓他們向外向者看齊。但這種改變是違背本性的,非但沒有幫助孩子快速的融入社會,練就膽子,反而讓他們更加牴觸外面的世界。
家長給一些不善交際,看起來不靈活,經常自顧自玩的孩子貼上「內向」的標籤,這樣做真的對嗎?
〈1〉內向的優勢
有一句話很流行,「圈子雖小,乾淨就好。朋友雖少,真心就好。」
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外向的人會給人一種人緣好的印象。他們廣泛的交友,同時又可以維持很多分關係,但是這類關係相對程度不會很深。
內向的人不太容易讓人走進他的心裡,一旦走進了他的心裡,就會成為很忠誠的朋友。這類朋友中幾乎沒有酒肉朋友和點頭之交,能數出來的全部是能互相信任,相互關心,互相包容的摯友。
〈2〉內向也可以成為八面玲瓏的社交高手
社交時八面玲瓏是一種能力,它並沒有特指性格外向的人能做到,內向的人就沒戲。
人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哪個領域專研,就會有成為這個領域頂流的可能。內向的人善於思考和觀察,在社交場中能更加細膩的揣摩對方的心思。
近幾年大張偉的綜藝特別多,無論是當主持人還是當嘉賓,他都可以和每一個現場嘉賓快速的自來熟,現場妙語連珠,思維相當敏捷,所以我一直以為大張偉是外向性格的人。
直到有一期節目汪涵說私底下的大張偉其實是內向型的性格,並且十分排斥肢體接觸。沒有走進他心裡的人,他是絕對不會去肢體接觸的。
這真是讓我大感意外,後來我發現不但像藝人,生活中還有主持人,銷售等等這些看上去要性格外向,社交有些段位的人才能勝任的職位,但實際裡面有很大一部分是性格內向的人在擔當著。
〈3〉性格內向的人內心十分精彩,並且更加容易成功。
@
卡爾·榮格在《心理類型學》中提出了內向的概念。
對於內向的人來說,他們的能量指向內部,因此他們對內心世界更感興趣,更安靜,喜歡獨處、自省和思考。
因為這樣的特質,他們能沉下心來積攢的實力,打磨自己,等待爆發的機會。
曾經奧黛麗赫本被採訪時說道:「我是個內向的人,所以要扮演外向的女孩對我來說是表演中最難的。」
在拍攝《蒂芙尼的早餐》時,她積極打磨角色,把不合適自己的角色演繹成了經典,最後一舉獲得奧斯卡。
1990-1995年間心理學家米哈裡·奇克森特米哈伊對91名在藝術界,科學界、商業及政治領域表現出卓越創造力的人做了一項調查。結果發現:內向性格的人在他們之中佔大多數。
無論是內向還是外向都不是成功的決定因素,家長不要為了社交優勢,而無視孩子的個性。
因材施教,靜待花開,每個孩子都會變成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