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300萬!騰訊給50青年科學家頒探索獎,獲獎理由公布

2020-12-27 澎湃新聞

騰訊公司於去年宣布投入10億元成立的「科學探索獎」,迎來了首批獲獎者。

11月2日,2019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 本文圖片均來自騰訊科技

11月2日,2019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來自數學物理、生命科學、天文地理、化學新材料、信息電子、能源環保、先進位造、交通建築、前沿交叉九個領域的50位青年科學家成為首批獲獎者。

50位獲獎者大部分來自高校和科研機構,只有一名來自企業。其中46人為男性,4人為女性。另外,35歲及以下獲獎人有9位,比例接近20%。

資料顯示,「科學探索獎」由騰訊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與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攜手楊振寧、毛淑德、何華武、鄔賀銓、李培根、陳十一、張益唐、施一公、高文、謝克昌、程泰寧、謝曉亮、潘建偉等科學家共同發起,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支持在中國大陸全職工作的、45周歲及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每位獲獎者將連續5年、獲得總計300萬元資金,並且獎金稅費的部分由騰訊公司承擔。

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在頒獎典禮現場發言

「20世紀的科學發展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一個年輕的學者在這個時候進入科技研究隊伍,一方面是非常幸運的機會,一方面也是非常挑戰的時代。「在頒獎典禮現場,科學探索獎發起人,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表示,「一個科學研究工作者的困難時期,是得了博士學位以後,5到10年期間,這個期間要選擇一個領域,要在這個領域裡做出來一個能夠站得住的工作,這是一個新的挑戰。「科學探索獎」特別關注這個領域的學者,這是非常有遠見的一個計劃。」

(從左到右依次為) 2019科學探索獎數學物理領域獲獎者、清華大學王亞愚;2019科學探索獎生命科學領域獲獎者、北京大學劉穎;2019科學探索獎前沿交叉領域獲獎者、浙江大學李鐵風 

「 基礎科學的研究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科學發現是無法計劃的。」2019科學探索獎生命科學領域獲獎者、北京大學劉穎在獲獎感言中這樣說道, 「感謝評審老師對我的肯定,這給了我一定的壓力,但更多的是激勵和動力。它讓我更有信心在今後的科學探索之路上靜下心來,心無旁騖地研究自己感興趣的生命科學問題。」劉穎在細胞對能量和營養物質匱乏的感知和應激響應方面取得了成績,這一獎項是為了鼓勵她在發現胺基酸感知受體以及高等生物DNA 6mA調控細胞應激等問題上的探索。

騰訊高級副總裁、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理事長郭凱天

騰訊高級副總裁、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理事長郭凱天在採訪中向包括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內的媒體表示,科學探索獎關注的是基礎科學領域的科學家。與大多數科研獎項獎勵課題為主不同的是,科學探索獎獎勵的是科學家本人。「我們認為很多青年科學家給國家科技做的貢獻很多,應該給到他們支持,所以我們有獎勵不限制,給他們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只要能解決他們的問題。」

據介紹,「科學探索獎」在評選標準上,區別於以往眾多對已有科技成果進行獎勵的獎項,科學探索獎獎勵的是青年科技工作者正在從事的基礎科學和前沿核心技術的未來可能,看中潛力而非當下。 為了體現這一宗旨,獎項評審中採用了「新星機制」——同等申報條件下,年紀更輕者勝出。最終50位獲獎人中,35歲及以下獲獎人有9位,比例接近20%。

「我覺得組委會沒有限制獎金的用處這點非常好,很自由。」來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獲獎者付巧妹向記者表示,這筆獎金對她而言最大的用處就是可以在展開科研工作的同時,給予家庭更大的經濟支持。

來自清華大學的吳華強,因在阻變存儲器領域取得的多項創新成果成為獲獎者,同時他也是清華大學的招生負責人之一。他表示,他想用這筆獎金在曾經就讀的中學設立一個獎學金,鼓勵年輕學子多探索。

另一位女性獲獎者劉穎也在採訪中表示,獎金將用於家庭的開銷,「畢竟我們還有房貸。」她笑稱。但劉穎也指出,這一獎項存在的意義不光是基於青年科學家經濟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可以給想要稱為科學的孩子指明一個方向,「讓更多的孩子看到科學家是什麼樣子,科學是有溫度有魅力的,希望能夠吸引更多孩子來進行科學鑽研。」

據「科學探索獎」執行委員會介紹,2019年「科學探索獎」有效報名人數多達1335人,涉及眾多研究領域。為了做到公正權威,評審工作共有350多位專家參與。在獎項的提名、推薦、評審過程中,超過百位「兩院院士」參與其中,充分踐行「科學家說了算」的原則,不唯出身,不唯帽子、不唯關係,為每一位參選科學家創造最好的評審環境。

除了「科學探索獎」以外,騰訊還將於11月3日、11月4日分別發起科學WE大會和醫學ME大會,三場大會共同構成「騰訊科學周」。其中,11月3日的科學WE大會以「小宇宙」為主題,重在探索微觀物質中的宏觀世界,分享弦理論、微觀粒子、腦科學、地質科學等領域的突破進展。11月4日的騰訊醫學ME大會則聚焦癌症、抑鬱症、愛滋病等最受關注的疾病話題,展現前沿的醫學突破。

附:獲獎者名單及獲獎理由

生命科學

王宏偉(清華大學)

肯定他在結構生物學冷凍電鏡方法學,尤其是新型冷凍樣品製備及成像技術的開發研究方面取得的創新成果,鼓勵他在推進冷凍電鏡方法學革新方面的持續性探索。

劉穎(北京大學)

肯定她在細胞對能量和營養物質匱乏的感知和應激響應方面的成績,鼓勵她在發現胺基酸感知受體以及高等生物DNA 6mA調控細胞應激等問題上的探索。

宋保亮(武漢大學)

肯定他在膽固醇吸收、合成、運輸和共價修飾的機制與功能方面的前沿成果,鼓勵他在膽固醇代謝的基礎與應用基礎領域繼續探索。

李毓龍(北京大學)

肯定他在「發展新型遺傳編碼螢光探針,助力解析生理及病理情況下神經元的通訊連接」的創新型貢獻,支持他在「開發新型成像方法、解析神經微環路」等方面的探索。

陳學偉(四川農業大學)

肯定他在水稻廣譜抗病機理及抗病與產量間協同調控機制等方面取得的成績,鼓勵他在水稻抗病與高產優質協同調控理論研究與應用方面的探索。

頡偉(清華大學)

肯定他在生命起始時期親代到子代表觀基因組的遺傳和重編程模式、機制與功能領域做出的科學發現,鼓勵他在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基因表達和發育程序啟動的深入探索。

數學物理學

萬賢綱(南京大學)

肯定他和合作者提出了Weyl半金屬概念;發展新的預言拓撲材料理論方法,預言數千種拓撲材料。鼓勵他為發現全新量子效應等重大基礎科學問題的研究提供全新視角。

王亞愚(清華大學)

肯定他在拓撲絕緣體的量子輸運性質和強關聯體系電子結構方面的貢獻,鼓勵他致力於關聯與拓撲量子材料中新物理效應和高溫超導微觀機理等問題上大膽突破。

劉江來(上海交通大學)

肯定他為發現第三類中微子振蕩和推進暗物質直接探測做出的重要貢獻,支持他追求液氙探測技術上的革新,對暗物質及其他新物理現象進行探索。

劉若川(北京大學)

肯定他致力於將經典的複數域上的幾何學理論拓展至p進數域,對p進簇的黎曼-希爾伯特問題取得突破性進展,鼓勵他在非交換p進Hodge理論方向努力攻堅。

陳宇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表彰他在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領域的傑出貢獻,鼓勵他對光與冷原子量子調控技術的探索,並系統地應用於量子通信、量子計算與模擬和量子精密測量等多個研究方向。

天文和地學

付巧妹(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肯定她在古DNA研究方面的成績,支持她探索東亞不同時期人群遺傳結構、遷徙路徑和現代東亞人演化。

劉繼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肯定他在恆星質量黑洞的發現、測量方面的成績,支持他獲取更大黑洞樣本並對其統計性質進行探索。

汪毓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肯定他在太陽爆發活動和災害性空間天氣方面的成績,支持他開展行星際和行星空間環境的相關探索。

施勇(南京大學)

肯定他在星系中的恆星形成規律和活動星系核方面的努力,支持他開展矮星系的多波段觀測研究,探索解決冷暗物質模型的小尺度危機。

高翔(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肯定他在俯衝帶地球動力學與地球物理研究方面的成績,鼓勵他在俯衝板片內流體活動機理及其對孕震機制的影響方面取得突破。

化學新材料

馬丁(北京大學)

肯定他在氫氣的製備與輸運、高值化學品的選擇性合成等方面取得的系列進展,支持他在引領工業應用的原創性的能源催化新體系取得突破。

王訓(清華大學)

肯定他在亞納米尺度材料合成方法學、無機亞納米線類高分子特性發現等方面的成績,鼓勵他在亞納米尺度材料概念的確立與推廣、構效關係及器件應用等問題上的探索。

王曉晨(南開大學)

肯定他在有機硼催化劑研究中取得的成績,鼓勵他在發展硼催化新反應、構築新催化劑以及完善硼催化理論等方向上的探索。

陳鵬(北京大學)

肯定他在活細胞化學工具開發和蛋白質生物正交激活等方面的成績,支持他在新一代蛋白質檢測和測序技術等問題上的探索。

鄭南峰(廈門大學)

肯定他在金屬納米材料表界面化學方面的成績,為精細化學品生產提供了綠色新途徑,鼓勵他在利用廉價金屬替代稀有貴金屬材料等問題上的探索。

遊書力(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肯定他在手性合成領域發展新概念、新配體和新反應的成績,特別是催化不對稱去芳構化概念的提出,鼓勵其在去芳構化反應及應用領域中的探索。

信息電子

山世光(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肯定他在計算機視覺模式高階非線性建模、學習與識別領域取得的多項研究成果,支持他繼續研究深刻理解人的視覺智能技術,鼓勵他探索弱小數據和人類知識聯合驅動的機器學習理論與方法。

陳雲霽(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肯定他在深度學習處理器方向做出開創性工作,支持他在通用智能晶片的體系結構和編程方法上繼續探索。

吳華強(清華大學)

肯定他在阻變存儲器領域取得的多項創新成果,鼓勵他進一步研究突破傳統馮諾依曼架構的存算一體技術,探索實現新計算機系統。

楊玉超(北京大學)

肯定他在模擬人腦機理的高精度神經形態器件、類腦計算系統方面取得的成績,鼓勵他在面向類腦智能的新原理器件與晶片方向繼續探索。

楊帆(清華大學)

肯定他在界面電磁學與新型相控陣方向的開創性成果,鼓勵他繼續探索二維界面的電磁特性和基礎理論,系統深入地開展二維電磁器件與系統的研究。

黃罡(北京大學)

肯定他在軟體自適應與系統軟體領域取得的多項成果,支持他基於複雜自適應系統理論,探索突破面向人機物融合的系統軟體科技難題。

能源環保

王書肖(清華大學)

肯定她在大氣汙染源-受體非線性響應模擬和區域空氣品質動態調控方面的成績,鼓勵她在大氣汙染與氣候變化的相互作用和協同應對等問題上進行探索。

劉全有(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肯定他把油氣地球化學方面多項研究成果應用於勘探實踐,鼓勵他繼續在有機無機相互作用研究中,探索地質體中氫氣形成與富集機理的科學難題。

劉瑋書(南方科技大學)

肯定他在熱電材料評價體系修正與熱電發電器件關鍵技術方面所取得成績,支持他在新型的電子型室溫熱電材料和具有巨熱電勢的離子型柔性熱電材料領域的探索。

鞏金龍(天津大學)

肯定他在人工光合作用領域電極設計和光子轉化效率方面成績,鼓勵他探索二氧化碳光電還原體系的催化劑活性位結構、電極與反應器偶聯規律等科學難題。

周歡萍(北京大學)

肯定她在推動新型功能材料及光伏技術發展中取得的成果,鼓勵她開發下一代光電半導體材料及相關器件製備工藝,為清潔能源的轉化和利用提供穩定廉價的解決方案。

袁浩然(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肯定他在有機固廢清潔處置與產物高值化利用方面的成績,支持他在分布式智慧清潔處置技術與裝備等方面繼續探索。

先進位造

王東(海軍工程大學)

肯定他在艦船綜合電力、低噪聲高速電機領域取得的多項成果,鼓勵他繼續以中大功率高速機電裝備為對象,探索突破電磁軸承高集成度、 高適應性和高可靠性的基礎難題。

張阿漫(哈爾濱工程大學)

肯定他在水下爆炸流固耦合動力學、氣泡動力學等方面取得的創新成果,鼓勵他在船舶與海洋工程高壓氣泡動力學、衝擊動力學等瓶頸問題上進行探索。

張晨輝(清華大學)

肯定他在超滑新體系的發現和超滑機理探索方面取得創新性成果,支持他在裝備潤滑和生物潤滑方面探索可應用的超滑技術。

周欣(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肯定他在醫學影像——超靈敏磁共振成像(MRI)上取得的成績,鼓勵他研發健康中國需求的高場多核MRI裝備,探索醫療新技術新設備的科學難題。

高亮(華中科技大學)

肯定他在基於拓撲優化的數位化設計領域取得的成果,鼓勵他繼續採用等幾何拓撲優化技術,探索並實現CAD、CAE與拓撲優化的一體化。

交通建築

鄧自剛(西南交通大學)

肯定他在高溫超導磁懸浮及真空管道磁浮交通方面取得的成績,鼓勵他持續前進,為人類探索一種更加快速、安全、舒適、節能的未來交通方式。

陸新徵(清華大學)

肯定他在工程抗震與防倒塌領域取得的多項成果,鼓勵他探索採用數字孿生城市技術研究城市抗震韌性,突破相關科學技術難題。

楊俊宴(東南大學)

肯定他圍繞智慧城市大數據研究,構築了基礎理論到關鍵技術再到工程實踐的科研全鏈條,支持他在智能化城市設計、城市大數據預測等問題上探索。

徐趙東(東南大學)

肯定他在磁流變智能減震材料與一體化智能減震結構、低頻高耗散粘彈性減震結構方面的成績,支持他在多維隔減震和複雜土木結構減震等問題上的探索。

樊健生(清華大學)

在鋼-混凝土組合結構的研究和應用取得了突出成績,鼓勵未來在針對嚴酷環境的高性能工程結構、基於信息技術和人工智慧的設計方法領域做出更出色工作。

前沿交叉

李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肯定他在光學顯微成像技術方面的成績,激勵他在高速活體長時程超分辨顯微成像技術方面進一步突破。

李鐵風(浙江大學)

肯定他在仿生軟體機器人系統設計與力學分析方面的成績,鼓勵他在生命啟發的融合智能機器方面取得突破。

陸朝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肯定他在高性能量子光源、多粒子糾纏、量子隱形傳態和量子計算等方面的研究成績,激勵他在量子計算的物理實現方面的大膽探索。

郭少軍(北京大學)

肯定他在燃料電池和氫能催化新材料探索與催化性能調控領域的成績,鼓勵他在燃料電池關鍵新材料與膜電極高性能化方面取得突破。

郭雪峰(北京大學)

肯定他在單分子電子學方面的成績,鼓勵他對單分子行為的原位精準測量及其調控進行探索。

蔣興宇(南方科技大學)

肯定他在生物材料與器件研究開發方面的成績,支持他研究「分子積木」對抗耐藥細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50位青年科學家獲「科學探索獎」 每人300萬可自由支配
    人民網北京9月25日電(趙竹青)9月25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0歲。
  • 每人300 萬,獎金不限制,騰訊科學探索獎首批青年獲獎者亮相
    2018年11月,騰訊公司成立20周年之際,砸10億元成立「科學探索獎」,不求商業回報,只為激勵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投入到科學探索之中,如今「科學探索獎」也迎來了首批獲獎者。11月2日,2019年「科學探索獎」頒獎盛典在京舉行,這是繼9月20日獲獎名單發布後的首屆頒獎典禮。
  • 50位科學家獲獎,「科學探索獎」將改變什麼?
    11月14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
  • 三位福建青年科學家獲本年度「科學探索獎」
    廈門網訊 據福建日報報導 (記者 林侃) 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來自九大領域的50
  • 首屆「科學探索獎」50人獲獎名單揭曉 廈大教授鄭南峰上榜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首屆2019年「科學探索獎」昨日揭曉,有50人獲獎,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鄭南峰教授位列其中。每位獲獎人將在未來5年獲得300萬元人民幣獎金。  啟動資金10億元 馬化騰楊振寧等人發起  去年11月9日,騰訊宣布,騰訊基金會將投入10億元人民幣的啟動資金資助「科學探索獎」,每年將在基礎科學和前沿核心技術方面的九大領域,遴選出5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評選規則要求,必須是在中國大陸全職工作的、45周歲及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 中國最大科學獎出爐:首期10億元,資助青年科學家
    按照計劃,科學探索獎每年將在基礎科學和前沿核心技術方面的九大領域,遴選出5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每位獲獎者將連續5年、每年獲得60萬元人民幣的資金。 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表示,將陸續對外公布科學探索獎評審規則等更多相關信息,並於明年1月正式啟動獎項提名和報名工作。
  • 「科學探索獎」1.5億元重獎50位科學家!南科院陳求穩研究員入選
    「科學探索獎」1.5億元重獎50位科學家!2020年9月25日,啟動資金高達10億元的「科學探索獎」正式公布第二屆獲獎名單,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他們將在未來5年各獲得由騰訊基金會資助的300萬元獎勵,用於自由開展科學探索研究。南京水科院陳求穩研究員入選。
  • 這三位福建青年科學家獲「科學探索獎」
    2020年「科學探索獎」 14日舉行了頒獎典禮 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中 三位福建籍科學家 徐集賢、史大林、陳興
  • 首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揭曉 廈大教授鄭南峰上榜
    首屆「科學探索獎」50人獲獎名單揭曉  廈大教授鄭南峰上榜  【名片】  鄭南峰,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今年42歲,福建漳平人,主要從事金屬材料的表界面化學研究。  首屆2019年「科學探索獎」昨日揭曉,有50人獲獎,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鄭南峰教授位列其中。
  • 年薪100萬美金!阿里剛招來青年科學家,騰訊就花了1.5億,獎勵給這些...
    繼Jack Ma投1000億人民幣建達摩院之後,Pony Ma 攜手楊振寧、施一公等14位科學家一起發起了一個「科學探索獎」獲,用於支持青年科學家在沒有商業回報情況下,堅持在基礎學科和前沿技術領域的研究。20日,騰訊基金會公布了首批「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
  • 「科學探索獎」名單揭曉,駐馬店2位科學家榜上有名!
    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來啦,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科學家獲獎,7位河南籍科學家,魏勇、王二濤、張遠波、魯巍、陳玲玲、羅坤、魏運,榜上有名。其中,魏勇、魯巍是咱駐馬店人!11月14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50位國內科學家攜家眷走過紅毯,聚集在2020年騰訊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上。
  • 我校校友劉鋼獲第二屆「科學探索獎」
    9月25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我校校友、數學家劉鋼成為數學物理學領域6名獲獎者之一。  劉鋼校友2005年本科畢業於南京郵電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200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獲碩士學位。
  • 獎金1.5億元的「科學探索獎」公布,50位獲獎人中最年輕的僅30歲
    · 學術獎勵 獎金 1.5 億元的「科學探索獎」公布,50 位獲獎人中最年輕的僅 30 歲 9 月 25 日,「科學探索獎」正式公布第二屆獲獎名單,50 位青年科學家獲獎,每位獲獎人將在未來 5 年獲得每年 60 萬元、累計
  • 南京水科院陳求穩研究員榮獲「科學探索獎」
    本站訊 2020年9月25日,啟動資金高達10億元的「科學探索獎」正式公布第二屆獲獎名單,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他們將在未來5年各獲得由騰訊基金會資助的300萬元獎勵,用於自由開展科學探索研究。南京水科院陳求穩研究員入選。
  • 三個關鍵詞解讀「科學探索獎」
    「科學探索獎」獲得者代表在頒獎典禮上致辭。新華社發「科學探索獎」標識11月2日晚,北京昆泰嘉瑞文化中心,首屆「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此舉行。來自9大領域的50位中國青年科學家依次走上領獎臺,捧起象徵探索精神的銀白色「X」型獎盃。
  • 上海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劉江來教授榮獲2019年「科學探索獎」
    近日,經過四個多月的評審,2019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向社會公布。50位獲獎人經過層層選拔,最終從千餘名申報人中脫穎而出,每位獲獎人將在未來5年獲得由騰訊基金會資助的300萬元人民幣獎金。祝賀物理與天文學院劉江來教授獲此殊榮。
  •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林波榮教授獲2020年「科學探索獎」
    2020年9月25日,經過「科學探索獎」評審委員會對1200多位青年科學家申報材料的初篩、初審、覆審、終審四輪評審,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獲獎人在「科學探索獎」監督委員會的見證下產生,他們將在未來5年獲得由騰訊基金會資助的300萬元人民幣獎金(總獎金1.5億元),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使用。
  • 2018年「科學突破獎」揭曉,12名科學家分享2200萬美元獎金,關鍵是...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了解到,今年共有5名生命科學家各自獲得「生命科學突破獎」,獎金300萬美元。5名「基礎物理突破獎」獲得者共享300萬美元,2名「數學突破獎」獲得者分享300萬美元。此外,有3名青年物理學家各自獲得「新視野獎」,4名青年數學家共享3個「新視野獎」,其中包括兩名中國數學家惲之瑋和張偉,他們均畢業於北京大學。最後,還有1名「突破挑戰獎」得主獲得40萬美元獎金。
  • 北京大學7位教師獲2020年「科學探索獎」
    9月25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他們將與其他獲獎者一起,每人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科學探索獎」是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支持在中國內地及港澳地區全職工作的、45周歲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一個公益性獎項。
  • 北京大學7位教師、6位校友獲2020年「科學探索獎」
    11月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來自9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依次從饒毅、潘建偉、鄔賀銓、程泰寧等發起人手中接過獎盃。獲獎者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北京大學共有7位教師、6位校友獲獎,13位北大人在各自領域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