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本」和西方古典文化的「民主」,是一回事嗎?

2020-12-16 博文書苑若愚談白

如果看中西方文化方面的書,會經常遇到兩個相似的概念: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西方文化中的「民主」。這兩個概念是一回事嗎?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簡單的說,民本和民主不是一回事,兩個概念區別很大。現簡要介紹一下。

民主是個社會、政治概念,和國家權力有關;民本是個社會、經濟概念,離國家權力較遠。

或者說,西方古典文化包含民主意識,中國傳統文化有「民本」思想,但沒有民主意識。民本、民主、一字之差,卻存在重要區別。

中國傳統文化包含民本思想,這一點毋庸置疑。

如先秦孟子主張「以民為本」,提倡「與民同樂」,即民貴、君輕、社稷次之。唐代魏徵也說: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載舟,也能覆舟。

另外,先秦墨家、農家,如墨子、許行也提出過民本思想。

墨子思想代表勞工階層,指體力勞動者或役夫(犯罪服役之人)。

墨子認為,所有的人都有勞動義務,君主也不例外,如古代治水的大禹,是勞形天下的典範。墨子思想代表平民階級的覺醒,包含民本思想,是重大歷史進步。

許行是先秦農家思想的代表。許行認為,參加勞動是所有人的義務,其中包括世俗君主。許行的重農思想也包含民本意識。

大家注意,中國傳統思想提出的民本,是指經濟、社會意義,不是政治意義上的民主,和百姓選舉權無關。民本主要指農業生產者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在整個封建社會中處於基礎地位。

這裡的基礎好比是樓房地基,處在建築底層,主要功能是支撐整棟房屋,而不是建築主體。建築主體是地基上的一、二、三樓,高層房屋處於核心位置,用政治社會學的話說,這叫統治地位。

民主是個政治概念,主要指在國家權力、政府構成、決策等方面,擁有決定權、管理權、發言權,即具有權力主體的法律地位。用現代政治學的話說,社會公民擁有選舉權、被選舉權,如民主投票。

按照此標準,中國古代社會,無論先秦奴隸社會(夏商周三代),還是兩千三、四百年的封建社會,古代社會的體制是君主專制,百姓不掌握國家權力,作為國家統治者的皇帝要麼禪讓,要麼世襲,要麼篡權奪位,皇帝之廢立和百姓無關。

從政治學意義上看,古代百姓被完全排除在國家政治生活之外,沒有參與國家決策、管理的任何公共權利,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從此意義上看,中國古代社會不是公民社會,處於社會底層的農工商階層不是國家政治公民,沒有政治權利。

中國古代社會的國家權力始終在少數階級手裡,如先秦三代是貴族階級,封建社會是世襲皇族及達官顯貴。這一點和西方古典社會明顯不同。

古代希臘雅典是歐美民主制的源頭。雅典執政官首先在公民大會發表執政演說,爭取公民支持,然後通過選舉產生,如著名執政官、改革家梭倫即是如此。

希臘執政官任期很短,一般1-2年,然後重新選舉,雅典公民社會沒有世襲制。

希臘民主制形成了西方人熟悉的公民社會,塑造了西方文化的公民意識。希臘當時的公民階層僅限於少數奴隸主階級,不包括婦女、兒童、外國人。所以希臘公民社會實質上是奴隸主統治的社會,局限很大。

直至廢除奴隸制以後,西方近代社會才實現真正的公民社會,如婦女和男子一樣,同樣擁有公民權。

希臘後的羅馬社會進一步發展、完善了希臘的民主制和公民選舉。

如羅馬共和國是中世紀以前公民社會的典範,對西方現代民主制的形成產生重大、直接影響。

羅馬共和國的國家權力有三部分組成,代表農業主、小生產者、商人、城市無產者的公民大會;代表奴隸主貴族階級的元老院;擁有最高國家軍事、行政權力的執政官、行政官。

羅馬執政官起初由元老院貴族選舉產生,但一般需經過公民大會集體投票,中間還要在元老院和公民大會發表施政演說。所以羅馬的修辭術很發達,官員選舉制是希臘民主制度的延伸,是西方共和國制度的代表。

羅馬帝國逐漸終結了共和國公民選舉制,羅馬皇帝開始由公民投票轉向家族世襲,如吳大維、克勞狄、安東尼、尼祿、君士坦丁、奧勒留等東西羅馬皇帝都是世襲君主。

從中國古代和西方古典文明的歷史可以看出,西方的民主、公民意識不是天上掉餡餅,而是符合馬克思唯物主義原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關係決定思想觀念。

換言之,西方文化中的民主意識和公民權利意識,產生西方社會的特定製度,如雅典奴隸主公民社會、羅馬共和國制度。

中國古代先秦社會是貴族階級統治的奴隸社會,秦漢以後是世襲皇族統治的封建社會,無論哪種社會體制,都不同於希臘公民社會或羅馬共和國制度。

古代封建社會,除了「士'一階層,或通過科舉考試成為官宦階層,農工商階級沒有政治意義上的公民權,沒有選舉國家官員的權利,沒有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或決策權。

用著名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的話說,古代百姓和國家權力各自獨立,彼此游離;朝廷和百姓沒有關係,和皇家的事更沒有關係。

所以從政治社會學意義上說,中國古代社會不屬於公民社會,古代百姓沒有政治公民權,很難產生公民權利意識。

最終還是回到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原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是顛撲不破的歷史真理。中國古代社會是君主專制,不是公民社會,民主意識、公民權利意識難以產生。

先秦儒家、墨家、農家、雜家的民本思想,不包含政治權利和義務,不同於現代意義上的民主,需要把民本和民主區別開來。

相關焦點

  • 劉緒貽:民本為專制政體服務 與民主完全不同
    兩者本來就涇渭分明,不是一回事。那麼,為何如李慎之先生所說,到如今還有許多人不懂民主,往往將民本與民主混淆起來呢?這也不難理解。從理論上說,中國的君主專制社會長達幾千年,民本思想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忠君思想、官本位思想,已深入中國社會的骨髓之中,滲透到國人的血液裡,只要有機會,就會頑強地表現自己,影響、控制人們的思想與行為;民主思想則是舶來品,傳入中國不到兩百年,而且受到傳統文化的頑強抵制,所以難以紮根。
  • 陳先達: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
    正心誠意修齊治平,不是中國革命勝利之路,卻是取得政權後當權者的修養和為政之道。以儒家學說為主導的傳統文化包含有豐富的治國理政、立德化民的智慧。必須研究中國歷史上治國理政的經驗和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學說中注重社會和諧和民本的治國理政的智慧,研究如何立德興國、教民化民。如果說前三十年有什麼教訓的話,我認為我們缺少這個方面。
  • 於曉非:東方傳統文化與西方文明
    特別是佛教在西漢末年東漢初年傳到中國,傳到漢族地區,融入到中華民族文化中,佛教思想深入到中華民族血液和骨髓之中,佛教也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一。但佛教畢竟是誕生於印度,印度的古老文明傳統又傳承到今天。第三是西方文明。
  • 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究竟有什麼區別?
    整個西方歷史,基督教就是一個融合劑。後來文藝復興,科學崛起,民主法治大幅健全,基督教由落後的「密宗」改成「顯宗」,使得文藝復興突飛猛進超過了西方古典時期。西方的科學因為是數學和邏輯,那麼便不允許模糊,也不允許妥協,它最終要的是一個唯一的、簡單明了的結果。
  • 新世紀,徐志摩詩歌對中國古典文學傳統和西方文學的影響
    徐志摩來自中國傳統大家庭,從小在古典文學的浸染中成長,青年時代出國留學。徐志摩的詩歌中表現出與中國傳統文化渾然天成的契合,又呈現出對外國文學豐富的借鑑。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開放視野中認識評價徐詩的獨創性,並由此梳理考辨徐志摩詩歌與外國文學和中國古典文學的關係,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就是徐志摩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 中國古典美學的文化基因
    中華美學精神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中生長發育的,中國古典藝術、古典美學是其根本,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文化是其外化形式。  傳統農耕文明及其文化系統,是中國古典美學的基礎。  傳統文化是傳而統之的文化,流傳長久說明其有著歷史合理性和時代適應性,在精神領域佔統治地位,說明其理論形式的完善與精緻,植根傳統文化的中華美學精神不僅與意識形態的顯性結構相合,也滲透到民族心理的潛意識層面,是集體無意識的共同傾向,得民心者得天下,不了解中國人的性情和訴求,難以服眾。  中國古典美學把中和之美、自然之美、素淡之美奉為至高標準,在世界美學之林獨樹一幟。
  • 傳統文化是涵養文化自信的源泉
    中國傳統文化特別關注人的身心健康,以妥善安頓人們的身心生活為己任 關於「文化」,中國古典哲學文獻《易傳》中說要「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這個過程中,文化不斷發揚光大,人類的各種知識、技能等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不可否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要安頓人的身心、開發人的德性與智慧。人以什麼作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
  • 重民本 民本思想光耀古今
    兩個孩子在玉米掛下玩耍在很多人心目中,民主是舶來品,是「五四」運動時從西方請來的。於是,論及民主思想起源,他們言必稱希臘;論及現代民主制度,他們言必稱歐美。其實,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源遠流長的民本思想。
  • 淺談:傳統文化與中國園林的關係
    這種獨特的創作風格,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與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   一、中國傳統文化對傳統園林的影響   園林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它的內容和形式跟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水平以及社會意識形態和文化藝術的發達程度有關,園林又具有獨特的民族性,世界各個民族都有具有獨特風格的園林。
  • 傳統文化進校園之孟子之民本思想
    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是民貴君輕。民貴君輕是傳統社會最美麗的政治花朵,是傳統社會關於君王與民眾、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關係最清醒的認識,這表明孟子是傳統社會最先進的政治思想家。孟子首次在價值判斷上把民眾放在社稷和君王的前面,既是其性善論的必然結果,又是其政治學說的重要基礎。
  • 從傳統走向現代——中國文化中的人本主義
    在筆者看來,人本主義並非是西方文化的本質特徵,而恰恰是中國文化的本質特徵。在此方面,陳鼓應、樓宇烈、牟鍾鑑等先生已有論及,如陳鼓應先生在訪談中說到西方哲學時說「西方哲學側重於神本,神是唯一的、唯我獨尊的,是帶有獨斷性的西方性的自我」,並立足於中西文化的差異,指出了中國人本主義的淵源:「西方文化的根底是神本思想,中國文化則從殷周祖先崇拜的信仰中漸漸走向人本主義,是對人群的關懷。
  • 中華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
    中國從政治、從治國理政再往上提高一層,我們叫天人之學、天人之際,這涉及到哲學的宇宙觀,就是注重合,不注重分。 傳統價值觀的特色。如果我們把西方文化,特別是西方近代文化,西方近代的價值觀作為一個比較的對象,我們怎麼來把握在社會層面的中國傳統價值觀體系,它的特點是什麼?因為習總書記最近一直在講我們有中國的國情。國情是從價值體系來的,這個中國特色價值觀的特色、特點就是我們的中國國情。
  • 中式古典家具亮相博鰲亞洲論壇 中國傳統文化氛圍洋溢
    圖為中式古典家具亮相博鰲亞洲論壇。 鍾欣 攝中新網博鰲3月28日電 (記者 洪堅鵬)3月26日-29日,博鰲亞洲論壇2019年年會在海南博鰲舉行。在論壇多個分會場中陳設的中式古典家具,洋溢著濃鬱的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參會嘉賓讚譽。
  • 中國法治主體性的文化向度
    二、中華傳統文化對現代法治的可能性貢獻   (一)「天下」觀念與現代國際法治   在西方的概念裡,國家就已經是最大的政治單位了,世界只是地理性的空間。不管是城邦國家,還是帝國,或者是民族國家,都只包含著「國」的理念,沒有「世界」的理念。而中國哲學中「天下」,它不僅是一個地域的概念,更是一個價值體系,還是一種世界制度。
  • 顧鑾齋:西方傳統文化中的「同意」因子
    難道可以將多數人認同的制度視為具有否定意義的術語嗎?反過來,與民主對立或分立的制度也受到了其他政見的批判和否定。而在一個多元社會裡,論爭環境原本就是制度生存發展的常態,古代民主正是在與貴族政治和君主政治的鬥爭中才得以發展壯大。事實上,古代雅典反對民主的知識精英並無幾人,所以,上述言論恰恰反映了作者歷史知識的不足。
  • 陳來:中華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
    怎麼把握中國傳統文化裡邊主流的治國理政理念?   首先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這四個字是見於《管子》,中國講的以人為本有鮮明的特色,這個特色就是從西周以來,中國文化就向著一個新的方向發展。全世界古代文明的文化都是以神為本,中國早期歷史在商以前也是以神為本,但從西周開始,從周公封於魯開始,他的思想就從以神為本的文化開始轉向以人為本的文化。
  • 餘英時:民主﹑人權與儒家文化
    一方面﹐中國自由傳統的主流是以反儒學的面目出現的﹐在五四運動以及後來集結在臺灣《自由中國》周圍的知識分子則強化了這一立場﹐而「發行人」胡適則獨一無二地具有既是《自由中國》又是反儒傳統的雙重身分。另一方面﹐持文化保守主義立場的新儒家也開始認真視民主和人權的課題。
  • 中國古典詩詞促中外文化交流 「中學西漸」譜華章
    考察古典詩詞在海外的傳播狀況,不僅有助於我們了解中華文化如何進入域外文化視野並與之產生相互影響,同時,也可以全新視角觀照並激活這一傳統文學形式自身的美感。  漢學家譯介功不可沒  中國古典詩詞之所以能流傳到世界各地,這首先得益於諸多漢學家的翻譯及研究之功。  唐詩向英語世界的傳播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盛事。
  • 民主:中國與西方區別究竟何在
    來信中首先提到,中國的民主與西方的民主究竟有什麼區別?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也是一直以來我在反覆思考的。   在我看來,中國的民主與西方民主的區別,首先在於兩者的對象和出發點不同,要解決的問題和要完成的任務不同。   近現代的西方民主,產生於反對封建專制王權的資產階級革命。當時,逐漸在經濟上佔主導地位的資產階級,政治上沒有權利,受到王權的壓制。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古典服飾結構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根據從外至內、從主到次的測量原則,這裡採用了主結構的測量與復原、裡襟的測量與復原、貼邊的測量與復原、毛樣的測量與復原,由此完成該樣本的全部數據信息和結構複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