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死表叔竇嬰,嚇死舅舅田蚡,漢武帝僅用一場酒宴換來大漢的實權

2021-01-08 沫沫在哪
漢武帝畫像

前幾天,小編寫過一篇關於西漢兩股重要的外戚勢力對大漢朝的影響。其中一股就是漢文帝的皇后、漢景帝的母親竇漪房的竇氏外戚勢力。

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漢武帝劉徹登基以後對於皇祖母外戚勢力的處理。公元前131年,劉徹的表叔、竇太后的侄子竇嬰在外城被押上刑場。

也許竇嬰死到臨頭都沒想到,他身為竇太后的侄子,而且在七國之亂的平息之中立下赫赫戰功,臨了落得個身首異處的結果。而他的死,僅僅是因為一場酒宴。

公元前141年,漢景帝劉啟去世,皇太子劉徹繼承大統,史稱漢武帝。雖然表面上他是一國之君,掌握國家的生殺大權,掌控著國家至高無上的權利,但實際情況是,當時的權力不在漢武帝手中,而是他的祖母竇太后手裡。

西漢時期的政治制度並不完善和健全,這就導致了外戚的勢力逐漸膨脹,前有呂氏太后,又有竇氏外戚勢力。所以在當時,皇帝的母族親戚、或祖母親戚幾乎都會封官封侯。所以在漢武帝登基之初,也重用了自己的兩個舅舅-和王信(此二人為同母異父關係)。

當時西漢掌握大權的當然是竇太后,所以漢武帝對祖母的娘家人也委以重用,其中有表叔竇嬰,任命其為丞相。任命舅舅田蚡為太尉,也算是在朝堂是勢力制衡吧。

漢武帝登基之初,想一展抱負,打算讓儒學取代黃老之學。這當然觸及了竇太后的底線,她喜好黃老之學。於是她重新上臺幹預朝政,把倡導儒學的人全部打倒。

竇太后 劇照

通過此事,漢武帝明白,自己目前實力不足,需要隱忍。等竇太后去世,大權在握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就這樣,等了四年,竇太后去世。政權確確實實地回到他的手中。

只可惜雖然竇太后去世,但是外戚勢力多年穩固,一時難以清除。另一個難題,竇太后去世,但是母親王太后卻像走出來像婆母竇太后一樣控制朝野,掌握政權。於是她重新任命自己的弟弟田蚡為丞相。

只是田蚡在王太后的支持下,日益驕奢淫逸,蠻橫無理。試圖在朝堂上獨攬大權。

漢武帝對舅舅的行為十分不滿,只是礙於母親的顏面,只能任他作威作福。最終一件事的發生,導致了他的死亡之路。

竇嬰失勢後,體會到什麼叫樹倒散。身邊所有的朋友都被棄而走,只有一個老戰友-灌夫還同他往來。相比靠關係上位的田蚡,他們倆可是真真實實地從戰場上走出來的,赫赫戰功。所以對於如今現狀,二人十分不滿。

倆人同田矛盾於公元前131年,田蚡新娶妻的問題上達到了極致。雖然二人不願參加酒宴,無奈。

酒席過程中,田蚡跟大家敬酒時,大家都成尊敬狀態。而竇嬰跟他們敬酒時,除了一些老戰友,其他人都是草草應付。灌夫此時已喝多,見大家竟然如此對待竇嬰,自然怒火中燒。端起酒杯向田蚡敬酒。

對於竇嬰都是看不起的,更別說是灌夫。對於他的敬酒,田蚡不僅沒起身,連杯中酒都未飲進。按照大漢朝的規矩,酒未飲完,這是對敬酒者的挑釁和蔑視。

灌夫武將出身,自然受不了爭個氣。大鬧一番離開宴會。這讓田蚡很是沒有臉面。於是命令人把灌夫抓起來,關進牢房。

田蚡向漢武帝稟奏,說灌夫大鬧他的婚禮,是對王太后的不敬。於是藉口肆意捕捉灌夫家人。

竇嬰明白,灌夫是為了維護自己才如此。於是連夜入宮求情。漢武帝讓他們於第二日在朝堂對峙。

二人於第二日朝堂進行辯論,雙方僵持不下。漢武帝讓大臣發表意見,雖然朝臣同情竇嬰,但是礙於的淫威,不敢明著反對。

漢武帝見朝中無人敢為竇嬰說話,而自己此時一味袒護,也會觸及田蚡和王太后的利益,只能隨便找些罪名把竇嬰押入大牢。

竇嬰在獄中想到漢景帝臨死前曾賜過一紙詔書,大體意思是今後遇到什麼不方便之事,可以便宜行事。

隨後漢武帝命人尋找遺詔,只是宮中未找到。但在竇嬰家中找到一份,可上門的大印是私自蓋上去的。本來不會死的竇嬰,卻因為這個詔書把自己的後路堵死。

竇嬰以偽造聖旨被判死罪。只是這封遺詔或許真的存在,只是被誰拿走就不得而知了。

一段時間後,田蚡的報應來了。他犯了瘋病,整天在家中大喊小叫的。史書記載,田蚡犯病是因為他看到竇嬰及灌夫的亡靈整天圍著他。自然這是無稽之談,也許是漢武帝的一個手段而已。

竇嬰雖被殺,竇氏勢力大衰。但這件事也露出了田蚡的野心及一些違法行為。所以除掉他,勢在必得。沒了田,王太后失去了依託,自然退居幕後,不再幹政。

就這樣,一場酒宴,漢武帝擺脫了外戚的困擾。真正地把國家大權掌控在自己手中,實現了唯我獨尊,成就一番曠世偉業。

通過這個事件,我們可以看出漢武帝的政治抱負和手段。他利用竇嬰,緊逼田和王太后。他利用他們之間的心理互相制衡互相打壓,手段可謂高明。

漢武帝劇照

相關焦點

  • 漢武帝有多「狠」?用一場酒宴,殺死自己的表叔和舅舅
    不過,有竇太后給他當靠山,他在朝中的地位就越來越高,不少人都投靠在他門下,也有不少人來巴結他。然而,竇太后也有撒手人寰的一天。沒了大樹,竇嬰越來越不被漢武帝重用。沒了權勢,當初那些巴結和討好的人也離開了他,甚至用傲慢的態度對他。對此,他整天悶悶不樂。唯有一個叫灌夫的人,待竇嬰跟從前沒什麼兩樣。他想依靠灌夫去報復那些拋棄自己的人,而灌夫想利用他的身份去結交王公貴族,以此抬高自己的名聲。
  • 因一場酒宴,漢武帝殺了個表叔,嚇死個舅舅,換來44年的唯我獨尊
    讀《通鑑》,說《通鑑》,用《通鑑》。大家好,陶陶繼續為大家帶來《資治通鑑》的講解。公元前131年,西漢外戚、漢武帝的表叔竇嬰被押上了刑場。或許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他身為孝文竇太后的侄子,在吳楚七國之亂中立下如此大的功勳,竟然要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而他的死,僅僅源於一場酒宴。公元前141年,皇太子劉徹繼承了皇位,是為漢武帝。
  • 一代外戚田蚡的晉位史
    田蚡仔細一品,覺得籍福說的在理,於是他就將這個意思告訴了王太后,王娡也覺得不錯,就示意漢武帝任命竇嬰當丞相,田蚡當太尉。太尉是最高軍事長官,地位尊崇,權力不小。但擔任太尉一職的田蚡,卻做了一件大大的蠢事。漢武帝劉徹上臺之後,年輕氣盛,頗有新政,竇太后很是不滿,或許還動了另立皇帝的念頭。
  • 因為一場酒席,重臣灌夫被抓,為何說理由很簡單?
    田蚡婚宴事件,直接導致了大臣灌夫全家被捕。令人好奇的是,酒席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竟然使一位大臣被捕。雖然田蚡事件起源一次酒宴,但是實際上,背後牽扯的利益關係是非常複雜的。王太后、漢武帝都被牽扯了進來,並且跟灌夫被轉有很大關係,那麼不在場的王太后、漢武帝兩人是如何被牽扯到酒席當中的呢?這跟灌夫被捕又有什麼關係呢?
  • 初登皇位時,漢武帝只有十六歲
    初登皇位時,漢武帝只有十六歲,儘管他自幼聰穎乖巧,但對於統治臣民卻是毫無經驗。當時朝中許多軍國大事都是由他母親王太后和舅舅武安侯田蚡作主,因而王太后和田蚡是那時政權的實際主持者。而從最根本處控制這個新皇帝的還是漢武帝的老祖母竇太皇太后。
  • 在生活中最容易理解錯的三個成語,尤其是第三個,幾乎沒有人用對
    不孚眾望:這個成語我們平常最多用到的可能是不負眾望,但是這個成語的深意要比我們經常用的不負眾望。但是這個不孚眾望也是我們要用到的成語,不孚眾望是一個漢語成語,孚:信服,相信。望:期望,希望。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出自於《詩經·大雅·下武》。
  • 大漢帝國財政密碼:漢武帝是如何搞錢的?
    他在給諸侯王的信中說:「寡人金錢在天下者,往往而有,非必取於吳,諸王日夜用之不能盡。有當賜者,告寡人。寡人且往遺之。」七國之亂後,朝廷就開始收攏鑄幣權,但仍有不少人為了牟取暴利,以身試法。到了漢武帝時期,要打仗,需要更多錢來填補財政漏洞。通過壟斷鑄幣權來達到斂財目的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 從民間女到皇太后,漢武帝的母親王娡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漢武帝劉徹的母親王娡,本是一個普通農戶的妻子,並且已經生養過孩子,卻依舊能改嫁太子,又生下未來的皇帝成為太后。王娡的母親臧兒是霸王項羽在分封十八路諸侯王時分封的燕王臧荼的孫女。但是後來因為家道中落,臧兒嫁給了一個平民,也就是王娡的父親。王娡有個哥哥叫王信,有個妹妹叫王皃姁。之後因為父親去世,母親臧兒又改嫁,生下了田蚡、田勝兩兄弟。
  • 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是一場騙局?
    隨後宦官趙高發動沙丘政變,他與丞相李斯合謀偽造詔書,逼始皇帝長子扶蘇自殺,另立幼子胡亥為帝,隨後楚漢爭霸,公元前207年,胡亥也被趙高殺死,降格為秦王的子嬰很快就投降攻進鹹陽的劉邦,秦亡。  在漢代前期,大家一開始是按照周朝的大部分規則來玩的,各地藩王林立,劉氏帝王們也只不過是加強了一些王權,而然,這就導致了帝國無法集中力量對付北方的匈奴。
  • 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是一場騙局
    隨後宦官趙高發動沙丘政變,他與丞相李斯合謀偽造詔書,逼始皇帝長子扶蘇自殺,另立幼子胡亥為帝,隨後楚漢爭霸,公元前207年,胡亥也被趙高殺死,降格為秦王的子嬰很快就投降攻進鹹陽的劉邦,秦亡。  在漢代前期,大家一開始是按照周朝的大部分規則來玩的,各地藩王林立,劉氏帝王們也只不過是加強了一些王權,而然,這就導致了帝國無法集中力量對付北方的匈奴。
  • 漢武帝冊封大臣為丞相,大臣悲嘆:我大難臨頭了!結果家族滅亡
    漢武帝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正月,漢朝丞相石慶去世。於是經過兩個多月的深思熟慮,漢武帝在朝堂上下旨:任命公孫賀為大漢丞相。這一任命下來,百官都對公孫賀連連道喜,畢竟人家升任丞相,而丞相乃是百官之首,以後就是他們的上司了,而公孫賀為人謙遜律己,口風極好,大臣們都是發自肺腑地祝賀。
  • 漢武帝為何賣官鬻爵?糟糕的經濟政策,成就了漢武帝的偉業
    這就要從西漢初年一場戰爭說起,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後,面對北方的匈奴侵擾。劉邦決定御駕親徵,帶領久經戰陣的漢軍將士們出徵匈奴。漢軍求功心切,在白登地區,陷入匈奴大軍的包圍圈中。而漢武帝國庫中沒有多少黃金,他也敢發行貨幣,而且還不止一種。元狩四年,漢武帝發行了兩種貨幣,一種是白金三品,另一種就是白鹿皮幣。白金三品還有真實價值,而白鹿皮幣完全就是瞎扯,白鹿皮幣就是用白鹿皮,畫上特定的花紋。漢武帝規定這種白鹿皮幣,簡直四十萬錢,老百姓們也不傻,一塊白鹿皮,哪裡值四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