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小編寫過一篇關於西漢兩股重要的外戚勢力對大漢朝的影響。其中一股就是漢文帝的皇后、漢景帝的母親竇漪房的竇氏外戚勢力。
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漢武帝劉徹登基以後對於皇祖母外戚勢力的處理。公元前131年,劉徹的表叔、竇太后的侄子竇嬰在外城被押上刑場。
也許竇嬰死到臨頭都沒想到,他身為竇太后的侄子,而且在七國之亂的平息之中立下赫赫戰功,臨了落得個身首異處的結果。而他的死,僅僅是因為一場酒宴。
公元前141年,漢景帝劉啟去世,皇太子劉徹繼承大統,史稱漢武帝。雖然表面上他是一國之君,掌握國家的生殺大權,掌控著國家至高無上的權利,但實際情況是,當時的權力不在漢武帝手中,而是他的祖母竇太后手裡。
西漢時期的政治制度並不完善和健全,這就導致了外戚的勢力逐漸膨脹,前有呂氏太后,又有竇氏外戚勢力。所以在當時,皇帝的母族親戚、或祖母親戚幾乎都會封官封侯。所以在漢武帝登基之初,也重用了自己的兩個舅舅-和王信(此二人為同母異父關係)。
當時西漢掌握大權的當然是竇太后,所以漢武帝對祖母的娘家人也委以重用,其中有表叔竇嬰,任命其為丞相。任命舅舅田蚡為太尉,也算是在朝堂是勢力制衡吧。
漢武帝登基之初,想一展抱負,打算讓儒學取代黃老之學。這當然觸及了竇太后的底線,她喜好黃老之學。於是她重新上臺幹預朝政,把倡導儒學的人全部打倒。
通過此事,漢武帝明白,自己目前實力不足,需要隱忍。等竇太后去世,大權在握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就這樣,等了四年,竇太后去世。政權確確實實地回到他的手中。
只可惜雖然竇太后去世,但是外戚勢力多年穩固,一時難以清除。另一個難題,竇太后去世,但是母親王太后卻像走出來像婆母竇太后一樣控制朝野,掌握政權。於是她重新任命自己的弟弟田蚡為丞相。
只是田蚡在王太后的支持下,日益驕奢淫逸,蠻橫無理。試圖在朝堂上獨攬大權。
漢武帝對舅舅的行為十分不滿,只是礙於母親的顏面,只能任他作威作福。最終一件事的發生,導致了他的死亡之路。
竇嬰失勢後,體會到什麼叫樹倒散。身邊所有的朋友都被棄而走,只有一個老戰友-灌夫還同他往來。相比靠關係上位的田蚡,他們倆可是真真實實地從戰場上走出來的,赫赫戰功。所以對於如今現狀,二人十分不滿。
倆人同田矛盾於公元前131年,田蚡新娶妻的問題上達到了極致。雖然二人不願參加酒宴,無奈。
酒席過程中,田蚡跟大家敬酒時,大家都成尊敬狀態。而竇嬰跟他們敬酒時,除了一些老戰友,其他人都是草草應付。灌夫此時已喝多,見大家竟然如此對待竇嬰,自然怒火中燒。端起酒杯向田蚡敬酒。
對於竇嬰都是看不起的,更別說是灌夫。對於他的敬酒,田蚡不僅沒起身,連杯中酒都未飲進。按照大漢朝的規矩,酒未飲完,這是對敬酒者的挑釁和蔑視。
灌夫武將出身,自然受不了爭個氣。大鬧一番離開宴會。這讓田蚡很是沒有臉面。於是命令人把灌夫抓起來,關進牢房。
田蚡向漢武帝稟奏,說灌夫大鬧他的婚禮,是對王太后的不敬。於是藉口肆意捕捉灌夫家人。
竇嬰明白,灌夫是為了維護自己才如此。於是連夜入宮求情。漢武帝讓他們於第二日在朝堂對峙。
二人於第二日朝堂進行辯論,雙方僵持不下。漢武帝讓大臣發表意見,雖然朝臣同情竇嬰,但是礙於的淫威,不敢明著反對。
漢武帝見朝中無人敢為竇嬰說話,而自己此時一味袒護,也會觸及田蚡和王太后的利益,只能隨便找些罪名把竇嬰押入大牢。
竇嬰在獄中想到漢景帝臨死前曾賜過一紙詔書,大體意思是今後遇到什麼不方便之事,可以便宜行事。
隨後漢武帝命人尋找遺詔,只是宮中未找到。但在竇嬰家中找到一份,可上門的大印是私自蓋上去的。本來不會死的竇嬰,卻因為這個詔書把自己的後路堵死。
竇嬰以偽造聖旨被判死罪。只是這封遺詔或許真的存在,只是被誰拿走就不得而知了。
一段時間後,田蚡的報應來了。他犯了瘋病,整天在家中大喊小叫的。史書記載,田蚡犯病是因為他看到竇嬰及灌夫的亡靈整天圍著他。自然這是無稽之談,也許是漢武帝的一個手段而已。
竇嬰雖被殺,竇氏勢力大衰。但這件事也露出了田蚡的野心及一些違法行為。所以除掉他,勢在必得。沒了田,王太后失去了依託,自然退居幕後,不再幹政。
就這樣,一場酒宴,漢武帝擺脫了外戚的困擾。真正地把國家大權掌控在自己手中,實現了唯我獨尊,成就一番曠世偉業。
通過這個事件,我們可以看出漢武帝的政治抱負和手段。他利用竇嬰,緊逼田和王太后。他利用他們之間的心理互相制衡互相打壓,手段可謂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