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奔流·口述|貴州苗鄉茶農「陰錯陽差」的「綠色革命」

2020-12-22 澎湃新聞

【編者按】

綠色發展,在烏江流域的少數民族聚集區,已成共識。

貴州遵義市餘慶縣花山鄉,既是「革命老區」又是苗族聚居地。這個苗鄉最為人熟知的,是因一株發錯貨的白茶苗,引發幾百畝荒山成茶園、200多戶農家脫貧致富的蝶變故事。

2012年冬,餘慶縣政府茶葉中心從外地採購一批綠茶苗免費發給花山鄉萬裡村村民試種。翌年春,村民發現長勢最好的幾株茶苗嫩芽是白色的,以為茶苗生病,村民請來的專家一看,原來是品質上好的白茶。沒想到,當初發苗時誤摻進來的白茶苗「歪打正著」,遇上最適合它們生長的土壤和氣候。

51歲的朱光發,是花山鄉裡第一個大面積種植這種白茶的村民。在他的帶動下,全村整體脫貧致富。7月22日,他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講述那次「美麗失誤」的故事。

苗鄉綠色發展帶頭人朱光發一家合影。學習茶葉研究專業的大兒子在外地工作,只有農忙時才能回來,沒有出現在照片裡。澎湃新聞記者 陳凱姿 攝

靠「記帳」的生活

我常跟我的兩個孩子講:你們十七八歲時,還在讀書。我那時都開始當家了。

1984年,父親當起了「甩手掌柜」,把全家的重擔,交給了17歲的我和其他三個兄弟。一家老小要吃飯,生活真苦。現在還有人笑話,當年缺布票,褲腿只能蓋到小腿中間,再用碎布補上缺少的一節。每年上糧之後,餘糧所剩無幾。

花山鄉萬裡村隔山門組,我們苗族佔了小半。當時有個順口溜:稀飯幾大盆,顛顛起波浪,沒人願把姑娘嫁過來。

1998年,我們出去打工,印象最深的,是做「蠟筆小新」果凍,7點上班,遲到3分鐘要扣3塊錢。後又陸續去工地、工廠,做了十幾年工,生活不夠餬口,基本上要靠「記帳」。

年齡越來越大,做苦力不是長久之計。

2011年,我家開始種烤菸。村裡土質差,土層薄,要有點好收成,護理要格外用心,經常是通宵挑煙、烤菸,不比做苦力活輕鬆。

老天眷顧,總算有點積蓄了。我和弟弟商量,說2012年,要準備大幹一場。兩人把眼光瞄準了村裡200畝荒廢的山坡。

一臺挖掘機連續工作了一個多月,才把這片荒山開墾出來。

夏日裡,茶地裡不需要太多管理,朱光發通常會利用這段時間去外地學習更加先進的種茶技術。澎湃新聞記者 陳凱姿 攝

撿到了寶貝

2012年冬,縣政府茶葉中心免費給村裡發綠茶苗試種。第二年春,幾株茶苗長得很好,但芽子是白的,像是害了病。專家來了一看,說這是白茶,品質很好,可能是當初發苗時,誤摻進來的。

專家檢測完說,花山鄉萬裡村隔山門一帶,土質、小氣候得天獨厚,最適合白茶生長。白茶比綠茶貴上好幾倍,大夥都覺得陰差陽錯,撿到了寶貝。

可是,撿到了寶貝,這寶貝不一定就是你的。

當地發動我們普及種白茶,說實話,心裡沒底。鄉裡工作人員來做給村民打氣,我和一個弟弟還是準備帶個頭試一試,墾出來的荒地,一半種上了白茶。

白茶怎麼種?一竅不通。我們開始以為像種綠茶一樣。後來才知道,白茶和綠茶的管理,差別大得很。肥料配比,只要沒對路,就可能前功盡棄。

果不其然,到2013年,茶苗基本沒怎麼長。那兩年,包括我和弟弟在內,組裡只有三家人種了白茶,村裡有人嚼舌根,說「那個茶葉不好」。

可積蓄全投進去了。有人說,種茶不用肥料,上了肥要死。其實我們這裡,偏偏要用。我們下肥的白茶苗,存活率有90%。

這就奇怪了。

萬裡村隔山門組的新茶田,遠處就是日漸充滿活力的烏江。澎湃新聞記者 陳凱姿 攝

逼出來的「半個專家」

白費了一年多時間,資金都沒了,心情複雜。

不過,已經投入了這麼多,還是得繼續幹。沒錢請勞力,我們兩夫妻和兩個兒子,只能自己沒日沒夜下地鋤草。茶田面積寬,草長得飛快,有時候後頭的草還沒鋤完,前頭的草又開始冒出來了。

村裡到處在傳:朱光發種了這麼多茶,沒有收成。之後就沒有別的農戶跟著我一起種白茶了。

我的老婆比我還勤快,沒什麼怨言。讀高中的兒子,回家就要幹活,總有些反感,但還是站在我的背後。沒有一家人的支持,我肯定撐不下去。只是要想成功,只能借錢。2013年9月,我們找政府借了一萬三千多元,請了200名除草工,把草鋤完。

浙江安吉,是白茶的主要產區。當年,我們就在村裡找了幾個人,親自到安吉去看,看浙江人怎麼施肥、怎麼剪枝、怎麼管護。幾個月下來,我就成「半個專家」了。

學了技術回來後,我家的茶苗存活率達到了95%。

2014年,我們成功了。我家收了八千多元茶青,我弟弟收了一萬多元,村民們開始心動了。

全村總動員

2014年冬,隔山門組,一千三百多畝土地上種上了白茶,全組80%的人家加入。

2015年,我家收入13萬多元。政府引進了浙江一家白茶企業,花山鄉正式建廠,技術支持也有了。全村也掀起種白茶的熱潮。以前說「打死也不種」的人家,到2016年,都開始自費2萬元買茶苗了。整個萬裡村,除了四戶人家土質不適合種白茶,把能用到的角落,都栽上了茶苗。

同一年,上海市對口幫扶,解決了我們的資金問題,如虎添翼。

一斤茶青能賣到160元,整個隔山門組,去年總收入超過200萬元。今年,這個數字預計有300來萬。全組22戶,10萬元以上有10家,20萬元以上的有三戶。我家收成達到50萬元。現在,引進茶葉加工廠多了好幾家,村民自己都開始辦廠,大型的有11家,每天可以加工三千到五千斤茶葉。

不知不覺,大家口袋裡的錢多起來了。建新房、買新車,有的人開始計劃旅遊。貧困村萬裡村,今年要輕鬆脫貧!

大自然的饋贈,加上政府引導種植,白茶,真是個好東西。

當好「綠色莊稼人」

看新聞,現在都在提倡「綠色發展」。光有綠色不頂吃,光有發展又害了環境。

組裡這兩年成了白茶產銷合作社,22戶人加入。為了保住茶葉品質,保護環境,我們的肥料、農藥管理都要求統一,不允許任何一個人亂打藥、亂施肥,絕對禁止使用除草劑,草都要一根根扯。發現一家違規,就踢出一家。

烏江流域,種了大面積的茶,如果因農藥、化肥原因造成汙染,肯定不行。前幾天,我們搞培訓,專家老師提出,可以向有機茶方向發展,村裡人都支持:一家人茶葉不達標,全村人受連累,沒人敢冒「汙染環境」這個險。

有了茶山,旅遊規劃也開始了。花山鄉,正籌劃打造一個4A級景區,景區要是建好,花山的茶農還要再變個樣。曾經有個幹部下鄉視察,說:「我一年工資才五六萬,你們一年五六十萬!」我自己也感覺這變化翻天覆地,更重要的,我們進行的是一場「綠色革命」。

家裡七姊妹中,我排第五。除了年齡較大的大姐,其他人都在種白茶。大兒子受我們種茶的影響,2013年高考填報志願時,報了銅仁學院茶葉研究專業,現在在貴陽工作,冬春時節種茶時,就會回來進行「理論技術指導」。

我的小兒子還在讀高中,放暑假了,每天幫著管護茶葉,要晚上11點才能回家,他沒半點怨言。

我跟他說,我們是莊稼人,還要做「綠色莊稼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情注苗鄉——貴州臺江縣登交村黨建扶貧工作側記
    原標題:情注苗鄉 藏在深山的貴州臺江縣登交苗寨,地理位置偏僻、田土少、交通不便,村級經濟薄弱。三級組織部門扶貧幹部和駐村隊員把這裡當故鄉,把群眾當親人,將青春的汗水揮灑在苗鄉峻岭間。 登交村苗族文化保存得好,有吊腳樓,有2萬多株金絲楠木,是住建部命名的首批「綠色村莊」,更是全縣著力打造的「臺江登魯苗族生態博物館」。駐村隊員王康航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優勢,註冊登交鄉村旅遊綜合管理服務公司,成立登交民宿專業合作社,發動全村群眾採取自願方式,整合閒置房屋、空置宅基地、可利用菜地等入股民宿合作社,盤活資源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登交村偏居深山,不為外人熟知。
  • 喜茶攜手支付寶開啟消費捐 愛心助力貴州雷山茶農
    助力茶農 讓每一筆消費都有溫度2020年9月1日,喜茶與中國扶貧基金會籤訂了未來3年的產業扶貧計劃,將捐贈300萬元用於全國不同地區的產業扶貧項目。首筆100萬元的善款將用於貴州雷山縣茶產業支持。位於貴州省雷山縣西部的望豐鄉三角田村,隸屬於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品質茶葉的優良產地之一,但也是貴州深度貧困村之一。在發展茶產業的過程中存在諸多困難,主要是合作社生產方式落後、缺乏專業管理以及銷路不通等問題。
  • ...G20期間盛讚貴州:中國的一個空氣純淨率達97%的新「綠色走廊」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貴州正在成為中國甚至世界綠色發展的模範。它是中國的「綠色走廊」,還是中國的「數據峽谷」。體現在經濟上,數據也非常可觀,2017年,貴州吸引了超過7.44億遊客,為當地經濟貢獻了超過1100億美元。旅遊人數和旅遊收入均較2016年增長40%以上。
  • 大江奔流·口述|我在銅陵擇江而居
    他時常回想起無數次乘江輪往返蕪湖與銅陵學畫時的1999年,船近江岸時,心懷茫然,他總覺得,他的名字叫長江,但自己卻從未真正屬於過這條大江。如今他終於可以踏踏實實地擁有這一江水。臨江而居,清晨伴著江上日出作畫,午後聽著江濤喝茶品書,夜晚伴著汽笛聲入眠。孫長江終於實現了嚮往的生活。
  • 看長江,就是在看中國——寫在「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
    記錄綠色發展「進行時」  習近平總書記情系長江。他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係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為深入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戰略思想,生動反映長江經濟帶沿線地區的新作為新變化、新探索新思考,由中宣部組織的「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主題採訪活動7月20日在雲南麗江「長江第一灣」啟動。28天來,採訪團沿江採訪,經雲南、貴州、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浙江等地,8月16日在浙江麗水順利完成全程採訪。
  • 多彩貴州黨旗紅|貴州大學茶學院:「茶博士」教老農種茶葉
    在貴州省貞豐縣長田鎮的1.5萬畝茶園裡仍是一番熱火朝天的勞作景象,而這樣的經歷,對於相當一部分長田鎮的茶農來說都是頭一次。「成本高、利潤低,這是長期以來貼在夏秋茶身上的標籤。」貴州大學茶學院黨委書記羅聃寧告訴記者,過去的長田鎮茶農都是注重採收春茶而忽視夏秋茶,棄採、棄用現象普遍,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和茶農增收空間縮小。
  • 致公致福暖苗鄉
    地處湘、黔、渝二省一市交界處的松桃,是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革命老區縣,也是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片區縣,一直是貴州脫貧攻堅的主戰場。 為加快松桃經濟發展,從1998年開始,國家先後明確山東省青島市的平度、市北區對口幫扶松桃;2013年,由於貴州是我國西部多民族聚居省份,也是貧困問題最突出的欠發達省份。
  • 貴州黔東南:打造苗鄉侗寨群眾滿意車管所
    沒有站在榮譽榜前沾沾自喜,而是深刻認識到榮譽所帶來的新的更高的工作要求,更重的工作壓力,始終抱著「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精益求精」思想,繼續以創先爭優為目標,堅持「硬體不足軟體補、警力不足科技補、資源不足機制補」思路,紮實推進公安部一系列交管「放管服」改革舉措,以簡政放權、業務下放為抓手,以提高服務效率、提升服務質量為核心,不斷創新工作舉措,推出了一系列實招、硬招,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 傾力打造「苗鄉侗寨群眾滿意車管所
  • 看「金沙江綠色經濟走廊」新發展-「大江大河大徵途」活動走進麗江
    11月25日,「大江大河大徵途「活動歷經13天的行程來到了位於滇西北高原金沙江中遊的雲南省麗江市,這裡是長江上遊重要的生態屏障,金沙江流經全境615公裡。麗江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中區位特殊、位置重要。
  • 去苗鄉都看些什麼?五天四夜實用攻略帶你感受不一樣的苗鄉
    「松桃」「苗王城」是我這一次的目的地,這是兩個字面看起來就充滿神秘的地名,可能是受某類文學作品荼毒太深,說起苗鄉總是要跟苗女、蠱毒、苗藥、洞葬之類的詞語聯想在一塊,真是神秘又魔幻,吸引力巨大,想起來都興奮。
  • 茶農,標籤下的雞賊和套路
    1茶農——在這裡做定義是有必要的為什麼談茶農,因為在網際網路發達的今天,很多消費者認為「茶農直銷」,「茶農原產地」等等這些概念是具有非常大的實惠的。所以,有需求就會有滿足,很多時候為了市場所喜好的標籤,那麼各種標籤化的茶農也出現了。
  • EFG英文會刊:貴州視角 中國聲音 世界傾聽
    上周,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視察時也對論壇作出了重要指示。強調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是以生態文明為主題的國家級、國際性論壇,論壇對生態文明建設和一系列理論和世界問題進行了深入地探討,發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聲音。要求貴州繼續辦好這個論壇,加強在國際世界中對氣候變化等領域的交流合作,不斷擴大論壇的國際影響。
  • 安龍:古茶樹滋生綠色產業
    隨著氣溫逐步回暖,春茶採摘正當時,在安龍縣灑雨鎮下龍村,茶農們穿梭在茶園中,搶抓農時採摘春茶芽。漫步茶園中,遠處青山如黛,近處茶園飄香,成片的茶葉青翠碧綠,茶香瀰漫山野、行走其間,沁人心脾。在茶園裡,茶農詹發斌顯得格外的忙碌,他正在搶抓時間將採摘的新鮮茶葉然後進行加工,期待著今年得到一個更好的收入。
  • 浙傳聯合茶企,攜手當地茶農,精準「產業幫扶」助老鄉脫貧致富
    子久公司副總經理鍾維標介紹說,這樣既能確保茶農增收,公司又有充足的鮮茶來源,更重要的是,推進茶園統一綠色、有機生產理念,提升新聯村的中國黃茶(平陽黃湯)特色村的影響力。企業的想法,與浙傳不謀而合。浙傳校友辦社會合作處處長方傑介紹說:「助力茶農脫貧致富奔小康,我們學校一家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各行各業的支持和協作,特別是相關企業的加入,讓對接幫扶真正落了地,扶貧工作也有了具體的載體。」在多方協調下,新聯村召開了茶農座談會。
  • 金笑儂與大江銀行
    據金其恆介紹,「父親在自己的《查整材料》中記到,因認識到民族革命的需要,又因友人呂惠生的介紹,於1941年參加民主政府抗日」,跨出了棄商從戎決定性的一步,這是他一生的轉折點。創辦大江銀行參加革命後不久,金笑儂當選為皖中行政委員會行政委員、皖中參議會參議員,並被選為皖中參議會副議長。
  • 《農民日報》聚焦貴州岑鞏「思州綠茶...
    1994年,思州毛峰、思州銀鉤雙獲貴州保健品展評展銷會金獎;1995年,天仙劍雪獲珠海國際名優食品貿易博覽會金獎,同年,思州毛峰被評為貴州省級名茶……思州茶葉重出「江湖」,回歸茶葉市場。  隨著貴州農村產業革命的推進,為發展壯大傳統特色優勢產業,帶動群眾脫貧增收、持續鞏固脫貧成效,近年來,岑鞏縣不斷創新茶葉發展思路,通過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整合當地茶葉產業資源,優化茶葉產業結構,選擇通過推進龍頭企業培育,在企業帶動中謀求發展。
  • 魅力苗鄉合唱團:傳奇不落幕,砥礪再出發
    「打天下坐江山,一心為老百姓的苦樂酸甜,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產黨永遠的掛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產黨生命的源泉」,12月4日,經典紅歌《江山》在儒林酒店深情唱響,美妙歌聲飄蕩在苗鄉城步上空。
  • 貴州,正在崛起的「中國溫泉省」!讓人一沐忘卻塵囂
    一場秋雨一場涼,貴州的各大溫泉景區又到了迎客高峰期。紛至沓來的遊客體驗了一把貴州溫泉後,在網絡上留下無數好評——  「舒服得不想回去。」「再次打卡石阡溫泉。」省文化和旅遊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溫泉具有低碳環保、療養保健、適宜多次消費等特點,被世界各國公認為『朝陽產業』和『綠色產業』。大力發展溫泉產業對於加大貴州中高端旅遊產品有效供給,豐富山地旅遊業態,補齊冬季旅遊短板,推動文化旅遊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2017年,貴州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作出打造「中國溫泉省」的決策部署。
  • 貴州:天藍地綠水清 「四型產業」興旺
    行走貴州大地,從苗鄉侗寨到烏蒙高原,從梵淨山到萬峰林,天藍地綠水清。走進工廠企業,節能減排持續推進,工業垃圾變廢為寶,綠色工業成色更純。不負青山,方得金山。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貴州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加快推動綠色經濟發展。
  • 一縷茶香潤民心,湄潭這家茶企做強做大帶富茶農
    貴州琦福苑茶業有限公司通過智慧茶園基地建設等措施,做強做大企業,同時,帶動貧困農戶種茶增收致富,近日在貴州省「千企幫千村」精準扶貧行動先進民營企業表彰大會上,公司獲得表彰。「公司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自己種、自己做、乾淨茶、放心茶』的核心經營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