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學獨步天下主要靠素質教育和制度嗎?

2020-12-13 石悟語

史丹福大學

說起高等教育就繞不開美國,在高等教育領域,美國說自己排第二,沒人幹排第一!無論是中國,歐洲各個國家的高等教育排行榜,美國大學都是遙遙領先,高質量論文數量也是呈現碾壓的態勢,自然科學的諾貝爾獎,美國也是絕對的主角!

為什麼美國在高等教育的優勢如此明顯?這種遙遙領先的優勢,很多國家都想擁有,學習,我國也不例外,也希望能夠擁有高等教育方面的優勢!現在大家形成了比較普遍的共識,美國高等教育遙遙領先主要是因為他們得益於注重綜合素質的素質教育並建立起了優秀的大學教育制度!

首先美國大學制度確實是比較良好的一種教育體制,但是完全把高等教育的優勢歸結為素質教育和大學制度,我個人是質疑的!

從現代大學的發展歷史來看,美國現行的大學制度進行了不小的改良,可以稱之為第三代現代大學教育制度!

劍橋大學

大學發展經歷一段漫長的發展史,拋開中世紀的大學單論現代大學,首先開始的是法國模式,法國模式主要是中央集權模式,大學是由國家控制的中央機構制定課表和考試規章,大學的主要目的是傳授專業技能知識,培養專業技能人才!英國大學模式和法國差不多,也是傳授專業技能為目的,但是英國相對法國更加自由,政府對大學的控制遠不如法國那麼厲害,這也是造成了英國大學能夠後來居上,領先世界!

隨著登場的就是德國模式,也是現在我國要實現研究型大學的典範和開創者!德國大學模式比較出名的就是洪堡模式,突破了傳授專業技能的局限,強調教學和研究相結合的辦學原則,從根本上改變了大學教育的職能!奉行「學習自由」和「教學自由」,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和在大學中獨立生活的自由,教授具有在其學術領域內不受幹涉、探索和傳授真理的自由,並保持了獨立性,特別是功利主義教育價值觀保持一定的距離,大學變成了培養學生獨立科研精神,學生和教授一起創造新知識的場所!在19世紀相當長的時期內德國的大學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學,引領著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潮流。

第三種就是美國模式,但是美國一開始並沒有自己都有的模式而是學習英國模式,後來隨著德國大學模式在世界上的崛起,美國開始學習德國模式,美國學者開始了長達七十多年的留學德國的浪潮,為美國大學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由於美國深受實用主義的影響,大學與社會保持一定距離的德國模式註定在美國要變化!隨著後期慢慢發展,美國在大學制度方面實行了突破,將商業化引入進來,形成了產學研三者合一的大學模式!特別是史丹福大學,在產業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說矽谷是史丹福大學孕育出來的結果並沒有太大的爭議!

毫無疑問,美國在科學和商業之間的結合處理的非常好,美國大學制度在科學知識轉化為生產力方面的優勢是一種重大的制度突破!如果單從制度的變化史來看,似乎美國大學在科學方面的崛起史順理成章,他們的大學制度和素質教育領先其他模式!但真實的歷史是這樣的嗎?

美國大學至少遇到了兩個歷史發展機遇,基於此我認為現在還無法判斷美國大學在科學方面的成功主要是由於優秀的大學制度!

美國大學遇到的最大利好,也是第一個歷史機遇,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改變了德國的命運也改變了美國的命運!美國本土成功的避免了第一次世界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還依靠軍火以及貿易經濟迅速發展起來!大戰給美國帶來的不只是金錢黃金,二戰更是為美國搶佔了大批歷史級的科學大師,這些大師給美國科技,美國大學帶來的影響無比重大!下面來看一下幾個有名的大師吧!

馮·布勞恩著名的火箭科學家,出生在德國,曾是普魯士火箭專家,二戰戰敗後前往美國。NASA形容馮·布勞恩:「無庸置疑的,他是史上最偉大的火箭科學家」。他主持設計了阿波羅4號的運載火箭土星5號。擔任NASA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總指揮,1969年成功地實現人類首次登陸月球的壯舉。

維爾納·海森堡著名的核物理學家,量子力學創始人,德國大學教授,二戰時留在德國,戰敗後被抓往美國。1925年創立起了矩陣力學,並提出不確定性原理及矩陣理論(量子力學是人們研究微觀世界必不可少的有力工具),完成了核反應堆理論。在美國學者麥克·哈特所著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海森堡名列第43位!

費米,著名核物理學家,「原子能之父」,建立人類第一臺可控核反應堆,人類從此邁入原子能時代。大名鼎鼎的費米實驗室(Fermilab),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1923在德國進行研究工作,1938年由於擔心納粹迫害猶太人,領完諾貝爾獎後前往美國紐約!

馮·諾依曼,原籍匈牙利,布達佩斯大學數學博士,先後執教於柏林大學和漢堡大學,1930年前往美國。 20世紀最重要的數學家之一,在現代計算機、博弈論、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等領域內的科學全才之一,被後人稱為「計算機之父」和「博弈論之父」。

愛因斯坦,這個就不用介紹了,很多研究成果和未完成的研究都留在了美國!

類似的大師還有哈恩(核物理學家)哈恩的重大發現是「重核裂變反應」、勞埃(核物理學家)、赫斯(核物理學家)、加博爾(核物理學家)、布洛赫(核物理學家)、海韋希(核物理學家)、赫茲伯格(核物理學家)、勒韋(核物理學家)、錢恩(核物理學家)等等!至於美國從二戰獲得多少科學家沒有準確的數字,數字很有可能超過一千名!

第二次良機就是蘇聯解體,有多少科學家就不知道了,處於保密階段!

兩次良機帶來了巨大知識財富,大師們留下的科研成果足夠美國享用很多年,並保持絕對的科技優勢!

這不是妄自猜測,有一個數據能夠提供一定的證明!美國大學並不是一開始就領先世界,二戰前也算不上世界一流和歐洲大學還存在不小的差距,,1901到1930年,全世界的9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只有4位是美國人,遠不如二戰後水平!

大師的影響絕對是被低估了!科學巨匠對整個科學的發展和大學建設具有長遠的影響!

清華校長梅貽琦在就職演講中提出「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著名論斷。大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遇不可求,作為對比,曾經盛產大師和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德國二戰失去大師後從此一蹶不振,至今德國大學還沒恢復元氣!

為什麼大師這麼重要?

大師是開路者!

可以這麼說,現代科學的框架都是由二十一世紀以前的大師構建的,而現在的科學基本上是在這個框架上添磚加瓦而已!大師們的成果人類能夠享用很久,例如愛因斯坦質能方程依舊指導人們核能的利用,依舊是指導人類研究宇宙的明燈,麥克斯韋的電磁學成果造就了通訊業的繁榮發達至今。普朗克,波爾的量子力學依舊指導者如今的科家進行研究,衛星發射依舊遵循牛頓定律,最火熱的人工智慧還在圖靈的設想範圍內!

大師們完成的成果,未完成的研究都為後來者鋪平了道路,只要掌握了大師們詳細的研究,沿著這條道路下去很容易出成果!

大師們的弟子更出色!

科學巨匠之所以能夠被稱為巨匠,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超越了時代的成就,他們的發現甚至遠超所處的時代,而要實現或者證明他們的發現往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能夠在大師的指導下學習,耳濡目染,無論眼光,思維方式還是成果,很大概率能夠超前多年!大師們在大學帶學生,學生再帶下一屆,這種領先優勢處理得當容易保持下去!

知名為原子核物理學之父盧瑟福的學生是尼爾斯·玻爾,而尼爾斯·玻爾的學生就是移民美國的費米,海森堡!

不提國外,就拿我國來說吧!大師的弟子往往在中國是開創性的人物,甚至是學科的開創者!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錢三強是居裡夫人的學生,20世紀最偉大的航天工程學家馮卡門(就讀於德國哥廷根大學)的親傳弟子就有錢學森!我國空氣動力學專業的主要奠基者就是近代力學奠基人德國科學家普朗特弟子,也就是高曉松的外婆陸士嘉!錢學森,錢三強和鄧稼先都是趙忠堯的學生,而趙忠堯師從實驗物理學家密立根大師,還與大師盧瑟福共事過!趙忠堯的弟子還有王淦昌,王淦昌又培養了一大批培養出一批優秀的青年物理學家,其中包括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李政道。

美國大學能夠在二戰獨領風騷,大師雲集在美國是個很重要的因素!雖然美國大學制度在產業化,商業化的非常成功,但在科學發現上卻很難判斷是否成功!美國在二戰之後,大師雲集,科技優勢絕對領先,但是發展到今天,這種領先優勢卻沒有像以前那麼穩固了!單從科學發現來說,移民美國的大學退出科學研究後,後繼者貌似遜色不少,與二戰前德國大學模式培養的巨匠對比,更是慘澹!二戰前洪堡模式培養出來的大師包括愛因斯坦、普朗克,哲學家費希特、謝林、黑格爾、叔本華,共產黨理論的創始者馬克思、恩格斯等等。在這樣的對比下,美國大學模式很難說在科學發現科學研究方面比洪堡模式優秀!

純粹科學研究和商業化的矛盾

我們都知道大師們的研究發現往往是超前,而這與商業化存在一定的矛盾,商業要求的是快速實現生產盈利的成果,沒有幾個公司會支持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實現的發現?這些過於超前的研究,還需要多少資金來實現,還需要多久能完成,這中間的不確定性太大了!就像愛因斯坦的理論最後實現商業上的核能發電是很多很多年之後的事情了,中間還有非常多的科學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其中的艱辛和曲折足夠寫一本書了!

現在美國大學就面臨著商業化和科學研究的艱難抉擇,很多基礎性科學研究是很難短期內實行商業化的,在美國的大學制度下,此類研究往往處於劣勢,得不到有效的支持!美國的大學過於注重商業化,很多教授不再單純是個學者了,除了教學搞研究,還可能是個投資人,投資不同的項目,多個公司的股東!現在有很多大學教授跳槽到google等科技公司從事管理工作!

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很多重要的科學發現是需要專心致志,心無旁騖才能得到的!最重要的是很多重大的科學發現,根本就不是衝著商業化去的,類如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是牛頓在鄉下打發無聊時光,單純思考問題發現的!愛因斯坦也是出於對科學純粹的興趣而發表了相對論,也從來沒想過要把質能方程實現商業化!

施一公

施一公為什麼回來?除了他高尚的愛國情操外,也有對科學研究的熱愛,想能夠根據自己的想法去搞純粹的研究,而不是為了滿足某某公司的目的!可是他回到國內發現我們的科研也在往商業化的道路上也是越走越遠!

我們也聽說有些教授在扮演美國大學教授的多重角色,但更惡劣的是,他們已經過度沉迷於商業化產業化,不再致力於學術研究,將研究的工作完全交給了手下的研究生,甚至壓榨研究生的廉價勞動力,強迫他們研究搞來的部分公司項目為自己謀利,導致沒有自己時間完成自己研究!在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學生變得世俗不少,追求賺錢,追求實現商業價值!這可能也是今年施一公離開清華,加入西湖大學的原因!想了解更多的可以百度施一公的演講,大師比我說得精彩百倍!

我不是反對一切科學成果的商業化,產業化對經濟發展也有不小的促進作用,可以建這樣的大學,但我們要商業上的利益,也要有長遠的眼光為純粹的科學研究留有一定空間!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大批不懂科學研究的行政人員來管理科研人員,不是讓科研者疲於各種的考核,各種評測,而是深刻認識到各個國家,美國大學制度的優缺點,再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改革,創造一個有利於科學家專心教學研究的環境,創造了這樣的環境再去搶佔世界上的大師們!

相關焦點

  • 應試教育靠努力,素質教育看家庭,中國教育和美國教育孰優孰劣?
    2014年8月,前耶魯大學教授威廉·德雷謝維奇的《優秀的綿羊:失當的美國精英教育以及如何擁有富有意義的人生》一書出版在美國引起熱議,一年後,這種思想再度引起中國熱議。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不少學生既是上了大學,也對自己的未來沒有任何想法,這包括了中國名校的學子。或許,這也是為什麼這些年中國強調素質教育的原因吧!曾在北京外交學院教書的馬特·德巴茨,覺得自己的中國學生「與美國學生非常相似,只是處於不同環境」。
  • 中國是應試教育?美國是素質教育?
    很多家長開始抨擊國內的教育體制,認為美國的教育更傾向於素質教育,更能發揮孩子的創造力。殊不知,美國教育雖然先進,其本質也是應試教育。美國教育本質也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通常被視為一種以提升學生應試能力為主要目的教育制度。
  • STEM 教育幫助提升美國國民素質
    ) 首次明確提出 「科學、數學、工程和技術教育集成」 的綱領至今,近三十年來,美國一直大力推行 STEM 教育。三、美國大力推行STEM教育的原因美國如此致力於STEM 教育的發展,歸根結底,乃是出自增強國家競爭力的需要。依據日內瓦世界經濟論壇 ( World Economic Forum) 的最新界定,國家競爭力即決定一國生產力水平的一系列制度、政策和要素。
  • 你所不知道的所謂美國素質教育
    中國絕大多數普通家庭的孩子需要寒窗苦讀數十年,然後參加高考,而高考又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考上一個好大學要付出的艱辛自不必說。 在這寒窗苦讀的數十年中,相信很多人都會批判這所謂的應試教育,恨自己為什麼沒有生在國外或者說生在美國,那樣就可以接受大多數人崇尚的素質教育,而不必做應試教育的犧牲品。 但是你真的了解美國式的素質教育嗎?
  • 你在抨擊中國應試教育,你如此推崇美國教育制度,可是,這裡是中國
    他說,導致中國應試教育如此瘋狂,最核心的因素,是核心價值觀與相應的社會制度決定的。他提到美國教育,說美國大學的競爭是建立在人的個性化與服務社會的功能上。競爭的結果,是每個學生都有適合自己的學校,每個學校都培養出自身優勢的學生。
  • 素質教育應如何與當前教育體制、高考制度對接?
    中國教育是傳送帶,美國則是冶煉爐黃全愈博士是美國邁阿密大學教授,長期致力於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其作品《混血虎》曾榮登《紐約時報》《出版家周刊》推薦書單。中美教育有何差別?無論哪種方式,學生都在收集材料、研究材料、組織觀點的過程中,培養了獨立學習和思考的能力。」 由於長期關注教育事業,又浸淫美國文化多年,黃全愈無疑是美國素質教育的倡導者,才會提出「開放起跑線」,放寬大學招生等觀點。在講座現場,黃全愈認為中美教育的差異與兩個國家的自然歷史不無關係,不同的文化環境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教育特色。
  • 美國的教育都是素質教育嗎?未必!因「財」施教才是真相
    今天無意間看到一篇介紹美國教育的文章。我們大多數人一直認為美國的教育屬於素質教育,其實不完全是。據介紹,當前美國教育已固化為三個階層,分三種模式。處在最底層的就是貧民應試教育,主要針對的就是貧民區孩子的公立學校。全封閉式的管理,是真正的應試教育集中營,在抓應試上,聽說比我們中國的衡水中學、毛坦廠中學還要嚴苛。目的就是讓這些孩子考上大學,將來有一個飯碗,說白了,就是把這些貧民區的孩子變成一個有用的社會工具。
  • ​胡說典藏 || 你在抨擊中國應試教育,你如此推崇美國教育制度,可是,這裡是中國
    他說,導致中國應試教育如此瘋狂,最核心的因素,是核心價值觀與相應的社會制度決定的。他提到美國教育,說美國大學的競爭是建立在人的個性化與服務社會的功能上。競爭的結果,是每個學生都有適合自己的學校,每個學校都培養出自身優勢的學生。
  • 象形文字和高考制度是中美教育差異的主要根源
    我也很愛中華文字,我只說我們沒有發揮出它訓練思維的特長來,我們只學會了死記硬背;我本人就是高考的受益者,高考是目前教育公平的不二選擇,高考制度必須堅持,高考招生辦法必須改革。中美的科技差距明顯,追根尋源是教育的差距。中美兩國教育無論是在價值觀、教育目標、教育態度、教育形式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都有比較大的差異,但關鍵還是我們的傳統象形文字特長沒有發揮優勢與現行選拔人才考試制度密切相關的。
  • 美國教育制度
    暑假期間可以自由選修課程較為輕鬆。季度制: 每一學季約只有10到12周, 一年分為四個學季, 第一學季(9月到12月)、 第二學季(1月到3月)、第三學季(4月到6月)和暑期課程(6月到8月)。這些大學形形色色,各式各樣,大的如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有將近5萬多學生,小的如加利福尼亞州的「深春學院」 (Deep Springs College)只有26個學生。有的大學校園廣闊美麗,設備齊全,有的大學則設在鬧市中幾棟貌不出眾的教學樓裡,校園和市區沒有什麼邊界線。
  • 從素質教育和精英教育談教育公平
    當今社會,無論哪個國家都是素質教育和精英教育兩條腿走路。中國是這樣,美國也是這樣。先說說咱們中國,雖然提倡素質教育喊了多年,但是從小學的重點學校重點班一直延續到大學的211、985。這些都是精英教育的見證和產物。
  • 中高考招生制度大變革,素質教育主場來了
    所以,近幾年國家關於教育改革的聲音一直不絕於耳,鼓勵和推進「素質教育」、「綜合素養」、「美育教育」的舉措不斷出臺,政策風向有了明顯變化。為了避免流於形式,國家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考試評價制度和招生選拔制度,讓素質教育走向「應試剛需」。
  • 甘陽教授|中學素質教育、大學招生、大學通識:如何關聯?
    甘陽,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教授中學素質教育、大學招生、大學通識:如何關聯?甘陽教授開幕致辭節選【編者按】:在開幕致辭中,甘陽教授指出,作為大學通識教育的身體力行者,他和許多大學老師對中學的素質教育有所保留。
  • 詳解美國教育制度特點
    美國是全世界教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其教育質量的水平主要得益於其先進的教育制度。
  • 美國的"快樂教育"、"素質教育",正在偷偷完成社會階層劃分和篩選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的階級的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美國頂尖大學的入學要求,看似「素質教育」,實質上都是有錢人家孩子的專利。
  • 臺灣的素質教育為什麼不行了
    不論臺灣地區還是大陸,素養教育或素質教育,現如今,都佔據著主流話語和道德制高點,這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理性思考和討論的空間,有待改進改善。改革了高考制度,真能減輕學業負擔嗎?臺灣地區的殘酷現實,告訴我們:此路不通。
  • 美國教育體制下的素質教育
    有些人羨慕美國的快樂教育,說他們教育人性化,學生可以一邊玩、一邊學,還有很多課外活動。 有些人羨慕美國的素質教育,埋怨我們的應試教育,似乎應試教育成了他們的一種心病。殊不知,在抨擊我國應試教育給學生帶來痛苦的同時,美國精英階層和富人子弟家的孩子為什麼還要進行應試教育,而不進行快樂教育呢? 美國富人區裡的公立學校資金多,教師工資高,對學生進行的應試教育;窮人區裡的學校資金少,學生只能接受所謂的快樂教育或素質教育。
  • 冠狀病毒會改變美國的教育制度嗎?
    為了應對Covid-19全球大流行病,世界各地的學校和大學已經關門,並告訴學生回家。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繼續他們的教育任務,不過只能通過遠程學習平臺,而不是親自授課。這些大學和學校中的一些只在幾個星期內保持這種狀態,而有些則在春季學期的剩餘時間裡保持這種狀態作為默認狀態。
  • 美國大學教育制度介紹
    1.美國大學的學制如何?  美國的大學一般採用學期制(Semester)和季度制(Quarter)。學期是自該年的8月底至來年的5月20日左右的這段時間,以聖誕節至1月15日左右的假期為屆,分為秋學期和春學期2個學期,每學期17-18周。季度制是將一年分成4個階段,夏季學期主要是暑假時間或組織暑期補習班,每學期11周左右。
  • 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是對立的嗎?不是!
    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是對立的嗎?不是!教育有兩大任務,一個是立德樹人,學習知識,提高人的思想文化素質;一個是選拔人才,選拔人才的方式就是考試。現在的考試制度,是我國古代科舉制的翻版。多少個人和家庭,通過考試改變了自身的命運。假設沒有考試,後果會怎麼樣?平民家庭的子弟還有機會嗎?什麼是素質教育?現在也是眾說紛紜。「素質」是個收納箱,什麼都可以往裡裝。然而,我們可以從以前和現在的教育實踐中總結出一點基礎性的「素質」——德、智、體。尤其是基礎階段的教育,我覺得重點是這三個方面的素質。德,對國家、對工作、對家人、對朋友、對自身,把學生塑造成一個有德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