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銀行的數位化戰略該如何取捨
作者:譚軍(上海農商銀行網絡金融部)
編輯:嚴世傑
來源:九卦金融圈
在我國的貴州山區流行著在稻田裡養鯉魚的傳統,「稻花魚」如今已經成為當地重要的經濟來源。一開始,在稻田裡養魚只是作為一項副業,隨著「稻花魚」的名氣越來越響,養魚收入遠超種稻,從副業已經升級為主業。這一現象啟發筆者關於農村金融機構數位化工作的思考。農村金融機構受經濟、科技和人員實力所限,目前尚不具備大規模推動數位化轉型的條件。如果把數位化工作看成養魚,從副業開始小步慢走,說不定也能積少成多,走出特色,創造出意料之外的價值。因此,筆者認為農村金融機構的數位化工作可以從以下方向淺嘗先試:
管好自家的「一畝三分地」
銀行進行數位化轉型的動力主要源於網際網路和金融科技的日新月異,帶動客戶行為習慣的顛覆性改變。市場在變,你不變,意味著你將被市場邊緣化。因此,四大行、股份制銀行和部分區域銀行,如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江蘇銀行等,都將數位化轉型上升至戰略層面,舉全行之力推動數位化轉型。那麼「大佬們」都在轟轟烈烈地幹,農村金融機構跟不跟?
回到稻花田裡養魚這件事,本身也是技術活,插秧時期要控制好魚苗的投放密度,才能保證在收稻季節收穫肥美的「稻花魚」。那麼,既然「稻花魚」這麼好賣,農戶乾脆不種稻,乾脆把稻田改成魚塘行不行?然而,離開稻花田,鯉魚只是普通的鯉魚,就不叫「稻花魚」了,也就沒有稻田賦予其的增值價值了。所以,我們要看清楚什麼才是農村金融機構的核心競爭力?紮根本地、服務三農、普惠金融是農村金融機構的定位和使命,人脈、親情和鄉情是農村金融機構的核心資源。這些核心競爭力與提升銀行數位化能力是不是強關聯?
筆者認為,現階段數位化對農村金融機構經營還沒有到起決定性影響。因此,面向客戶的數位化工作並不迫切,當務之急需要考慮借用數位化提升內部管理效率。
目前許多農村金融機構中的管理工作仍沿用 「手工作坊」的模式。比如一些資產規模、科技水平都較領先的農村金融機構,可報表編制工作仍未完全實現自動化,數據存放分散,不少報表依靠人工填報。基本上每個部門都會設置數據報表崗位,基層的報送任務更繁重。每到月初、季末,部門間催要數據已成常態。可想而知,眾多農村金融機構因填報報表也會消耗大量的人力。
筆者建議管好自家的「一畝三分地」,第一步就是制定相關政策,狠抓數據管理,全面取消「手工作坊」。比如,總行某業務部門需要下級報送數據,就要考慮該部門的產品設立之初數據統計分析是否欠周全,就要問責該部門,緊接著進行改進。這樣才能讓全行對數據管理存敬畏之心,培養數據管理和思維的習慣。在嚴格數據管理的基礎上,數據應用是提高內部管理效率的第二步,實現全行都能用數據,會用數據說話,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內部數位化工作的成效。
扮好鄉間的「農技員」角色
農技員是行走在鄉間為農民提供農業技術專業指導的人員,金融工作者其實就是提供專業金融服務指導的技術員。那麼,這項做了幾十年的工作又如何與數位化相結合?筆者認為,應該發揮金融機構的信息和科技優勢,建「平臺」,養「專家」,授「技藝」
打造信息共享平臺
作為技術員,首先要專業技術過硬。作為金融工作者,僅金融業務過硬還不夠,還要有能力去判斷某個產業、某一企業和產品的市場前景,才能保證信貸資金的安全。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從銀行客戶經理的角度,工作上圍著指標團團轉,沒有人能成為「百事通」。從客戶角度,要麼「一塊地種一輩子玉米」(生產一種產品),要麼跟著市場熱點走,但又總跟不上節奏。農村金融機構遍布全國,有先天的信息資源優勢。借用全國或省農信平臺,通過內部信息收集、外部信息採購等方式,建立信息共享平臺。既能提高客戶經理市場走向把握和信貸投放評估能力,又能為客戶提供專業的信息服務,引導和扶持客戶成長。
構建鄉村管理平臺
2020年全國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中,村委會在農村防疫抗疫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個平時不為人注意的最低行政組織,在關鍵時刻展現出強大的凝聚能力和管理能力,保證了疫情未在農村地區廣泛傳播。但同時,我們也注意到村委會的管理手段比較原始,特別是農村大量青壯勞力外流,只剩下年邁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增加了新農村建設的難度。
在國家實施「美麗鄉村」 「振興鄉村」的戰略推動下,新農村建設離不開中青年的回歸。農村金融機構應順應形勢,把握這個機會,幫助村委會建立起數位化管理平臺。一方面,構建外出務工人員與家鄉之間的聯繫紐帶,在線分享家鄉發展規劃,共謀建設藍圖;另一方面,金融機構也可以藉助平臺,掌握鄉村建設動向,吸納務工人員資金,獲取回鄉創業信息,及時跟進金融服務。
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到為客戶解決實際需求的項目和「大佬們」忽略的問題,這是農村金融機構錯位競爭制勝的關鍵。
選好「農資物品」供應商
農村金融機構的數位化平臺怎麼建?這是想法落地階段先要面臨的第一道關。一般來說,數位化平臺建設有兩種方式:一是自建,二是外部採購。由於絕大部分農村金融機構沒有自建平臺的能力,因此自建工作主要集中在省農信,而外部採購是現階段相對高效的做法。借用市場成熟的產品、平臺,進行輕量的本地化改造,快速形成服務能力,就算後期棄用也不會對核心系統造成過多冗餘。
外部採購的重點是選擇適合的供應商,就像種地買哪家的種子、哪家的化肥。國內技術實力強的企業有阿里巴巴、百度、騰訊、IBM等,這些大企業的產品雖好,價格卻非常高,一般的農村金融機構只能望而卻步,買不起,用不起,也養不起。
筆者建議,可以在數據管理、流程管理等內部效率提升方面,關注在細分領域比較有建樹的科技公司;在客戶服務、平臺建設方面,重點考慮專注本地生活服務的科技公司。筆者認為,這些公司對本地文化理解和地推服務能力制約著業務推廣的效果。再具體到如何選擇供應商,各金融機構都有豐富的經驗和健全的機制,筆者不再贅述。
綜上,筆者認為農村金融機構開展數位化工作的目的並不是要對自身的經營模式進行徹底的顛覆。錦上添花、提能增效是現階段更加現實可行的目標。讓我們也在稻田裡養上幾尾魚、蝦、蟹,驚喜說不定就在不久的未來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