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晚,隨著網絡結業儀式閉幕,歷時7天,由7位行業權威專家大咖授課,615位學員報名參加的第四屆「中國高校非遺教師培訓班」——「黃埔四期」圓滿結業。
結業儀式由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歷史文博系系主任顧軍教授主持,原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先生和非遺司原司長馬文輝先生發來賀信,北京聯合大學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院院長張旗教授代表主辦方致謝,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苑利教授作總結髮言。
苑利教授最後發言時再次強調:開展非遺保護工作的前提是辨偽,保護為主搶救第一是非遺保護的第一個理念,非遺保護的重點是傳承人,要認清非遺的重要性。此次培訓的最終目的是教授啟發大家怎麼去保護非遺,喚醒文化自覺,堅持多方參與原則,把祖先的智慧保護下來傳承下去,使文化永不斷流。
「黃埔四期」由北京聯合大學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北京聯合大學培訓中心等五家單位聯合舉辦,來自全國各地高校專業教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機構工作人員、博士碩士研究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從業者、愛好者等615人報名參加。其中來自全國81所高校的學生120名(本科生24人,碩士生87人,博士生9人)教師139名,傳承人47位,相關從業者150人。
由於疫情的原因採用zoom高清雲視頻會議的形式進行網上教學,7天7位行業權威大咖的集中授課培訓使學員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深刻的理解,從理論到實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重新的認識。
緊貼時代特色,理論兼具實踐
本次培訓不僅培養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專項人才,也是立足於社會需要與全球化市場化接軌的跨界複合型人才。
會務組對培訓內容進行了反覆甄選,對培訓方向、培養目標、培養時間等都做好了充分的計劃與準備。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培訓質量,授課老師都進行了充分的前期準備和課後答疑。培訓內容分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版塊、文化遺產保護名家大講堂版塊、課後答疑互動版塊。《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版塊由苑利教授主講,文化遺產保護名家大講堂版塊邀請行業權威專家主講。授課團隊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文化發展戰略、世界工藝美術、文物保護、文化產業、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等領域,在分享前沿研究成果外,講授的經驗和理論均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
授課專家陣容龐大,授課內容深刻易懂
經過精心籌劃和細心安排,此次培訓學員報名踴躍,課程權威系統,學習討論認真,社會反響空前。
《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專題授課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苑利教授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為題,分7次講座及1次全面答疑的形式,系統的講解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與分類、人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進程、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以及影響其評估的主要因素、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法與原則等理論問題。同時,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體與保護主體之不同功能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申報開發與經營也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還聯繫自己調研經驗從民間文學、表演藝術、工藝美術、生產知識、生活知識、儀式、節日以及文化空間等類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涵蓋範疇、普查申報要點以及開發等角度,進行詳盡的圖文並茂的個案分析。
文化遺產保護名家大講堂
文化遺產保護名家大講堂邀請行業權威專家授課。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主任張夫也教授以《世界經典工藝美術品鑑》為題,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段勇教授以《樹立全生命周期的文化遺產觀》為題,故宮博物院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教授以《文化的力量——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為題,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院長劉曙光教授以《文化遺產保護三題》為題,臺灣藝術大學原校長謝顒丞教授以《臺灣文創產品優秀案例分析》為題,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項陽教授以《禮樂文明: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創造與標誌性存在》為題先後開講。同時,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張旗教授、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歷史文博系系主任顧軍教授、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王丹誼副教授等分別進行主持點評解析。
此次培訓的成功舉辦勢必對提高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的專業化和規範化水平起到重要作用,能有效防止社會各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誤解、歪曲或濫用,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社會得到更好的確認、尊重和弘揚,從而推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有序健康發展。
學員筆記
提問交流
學員感言:
學員——洛陽理工學院李曉丹副教授:
什麼是真正的好的非遺?如何讓非遺重新走進人們的生活?非遺到底怎樣傳承和發展才是最正確最有效的呢?非遺究竟應不應該創新,應該如何創新?對於當代大學生來說,特別是藝術設計類的大學生來說怎樣才能用好非遺,真正實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設計的轉變呢?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同時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諸如此類的問題長期困擾著我,雖然也曾在各類書籍當中探索,但是終究不能徹底明朗,能夠有機會聆聽來自最權威學術專家的系統講授,實在是難得可貴,太興奮了。
第四屆全國高校非遺教師培訓班對我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七天,我感受到的不僅是一場中國最頂級的非遺學視聽盛宴,更是來自心靈的震撼,不僅感受到老師們豐富的學識、治學嚴謹的學術態度,更感受到他們為祖國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苑利老師系統的為我們講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徹底解決了關於非遺是什麼,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疑惑。理論是從實踐中來的,長期的田野調查苑老師積累了豐富的案例,內容之深、之廣不僅讓我們大開眼界更是受益匪淺。特別是,講不完就加課,沒有什麼比學術傳播更重要的學術擔當和學者風範。這讓我們真正領略了的大家的氣度和風採。
感謝第四屆全國高校非遺培訓班,感謝苑利老師和各位嘉賓老師,在您們的引領下未來非遺之路已然撥雲見日,在非遺保護的道路上,我們不但要有自覺,更要有先覺,保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DNA——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刻牢記國家利益高於一切。
學員——湖北科技學院音樂學院教師、中國音樂史專業方向博士慄建偉:
這次培訓班,教師安排、課程內容與學科設置都很合理。
第一個優點,是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既有像《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這樣理論性的高度綱領性內容,也有《文創案例》這樣實踐性的案例分析。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傳統與現代相對接的知識結構,可以讓我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基因價值、借鑑價值有一個全面、系統的理解,也可以銜接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的經濟需求,很有指導意義。
第二個優點,物質與非物質的結合。
我以前對非遺的關注大多將其與物質類文化遺產分開來看待,甚至是對立起來看待。但在這次培訓班單霽翔老師《文化的力量——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及段勇老師《樹立全生命周期的文化遺產觀》及苑利老師的課中知道,二者並沒有截然對立,而是互為表裡的關係。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創造秦磚漢瓦,但是卻是在保護、傳承那些製造秦磚漢瓦的傳統技藝。物質文化遺產,傳遞的是「魚」,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遞的是「漁」。二者都很重要。
學員——新鄭剪紙傳承人趙霞:
很幸運能及時報上這次高端的非遺研修班,我是一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項目」傳承人,從兒時開始接觸窗花剪紙、納鞋墊、繡花等……到現今已經三十多個年頭了,中途也有從事過其它職業,真正從事專業剪紙也有十三年了,但是從來沒有享受過這麼豐碩的文化大餐。從一號開班到今天,這七天裡我認真聽專心記,聽張夫也教授講《世界經典工藝美術品鑑》,聽段勇教授講《樹立全生命周期的文化觀》,聽單霽翔教授講《文化的力量——讓文化遺產活起來》,聽劉曙光教授講《文化遺產保護三題》,聽謝顒丞教授講《臺灣文創產品優秀案例分析》,真是聽得如痴如醉。特別是聽苑利老師的課,好幾次都感動的流下眼淚,苑利老師講課細緻精準,語速中和,易懂,那些經過幾十年如一日的實踐得來的理論,面對六百多名來自於不同地方的學生,無私的娓娓道來。這七天的培訓,白天聽,夜間複習,真正對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什麼是「現產」,什麼是真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傳承人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都有了清晰深刻的認識。不但充實了之前自己對非遺乾癟的認知,而且靈魂也得到了升華!
學員——江永女書習俗傳承人李愛蓮:
為期7天的第四屆全國高校非遺教師培訓班今天依依不捨的結束了。此前,一直很想系統的學習非遺知識,這次真的實現願望了,感謝主辦方的組織和邀請。
非常感動,苑利老師幾十年如一日為中國非遺事業付出、調研、研究,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非常感動,能與來自全國的615名學員一起同頻共享培訓非遺知識,感謝各位領導、知名專家幾天的專題案例講解,含金量高,專業性強,受益匪淺,意義重大。這些天的培訓為我們非遺工作者打開了一扇門,提供了很多智慧信息,提升了自己的水平。
期待下次我們有機會見面交流!順祝老師們身體安康,生活愉快!周末愉快!
學員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