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剛剛從第四屆全國高校非遺教師培訓班結業的618名學子們似乎還沒有從激動中走出,他們逢人便講這次培訓「賺大了」。在此次培訓中,他們不但從《名人大講堂》的各位老師那裡,學到了許多前所未聞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從主講老師苑利教授那裡系統地學習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的基本知識和理論。那麼,這些學子到底在這個培訓班中到底學到了什麼?主講老師又講了些什麼呢?這裡,我們摘錄了幾段學子們上課筆記:
非遺保護的第一步首先是辯偽
只要談到「遺產」,第一件事首先是「辯偽」——看看它到底是「真遺產」,還是「偽遺產」。馬未都先生給我們講過一個故事:一次,一個小夥子拿了個陶罐兒給他,讓他看看這東西是東周的,還是西周的。馬先生顛了顛,笑了:「這是『上周』的。火氣還沒退,怎麼可能是遺產呢」?不收「假遺產」,是文物界的基本常識,但在非遺界卻很少有人意識到這一點,於是,偽遺產便堂而皇之地進入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但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還會因此而錯過搶救、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的最佳時機。
莫把「現產」當「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詞是「遺產」。所謂「遺產」,就是祖先留給我們的,而不是自己剛剛創作出來的東西。所以,我們所說的「遺產」,至少要有百年以上的歷史。時間不足百年者,不能稱之為「遺產」。那些剛剛創作出來的東西因為不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所以不能叫「遺產」,只能叫「現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要保護的是千百年來積累起來的祖先的智慧、祖先的技術、祖先的精神、祖先的品德,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要保護的只能是「遺產」,而不會是剛剛創造出來的「現產」。
非遺保護不是讓你「變」,而是讓你「不變」
有人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特點是「活態傳承」,而所謂「活態傳承」就是「天天變」。其實,所謂的「活態傳承」不是讓你「天天變」,而是讓你「不變」。因為只有「不變」,才能把一個民族最重要的文化基因保存下來。如民歌中的五音唱法、麵塑上的寫意捏法、年畫上的吉祥主題、色彩上的尚紅、尚青偏好,都可視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基因。如果這些基因都變了,中國文化也就沒了。
非遺不是文物,但勝似文物
我常把非遺比做「文物」,並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文物同等的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在我看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確實不是「秦磚漢瓦」,但它是「秦磚漢瓦」的燒制技術;不是「故宮」「長城」,但它是「故宮」「長城」的建造技術。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意思是說,送給別人一條魚,還不如交給他一種捕魚技術。而非遺,就是所謂的「捕魚技術」,難道不重要嗎?!
傳承人:孔孟之外中華文明的另類傳承者
中華文明的傳承主要是通過三種方式完成的:
第一種方式:典籍傳承。我們的精英文化——如我們的經史子集,主要是通過這種方式傳承的;
第二種方式:實物傳承。我們中華民族的許多發明創造,都是通過各大博物館的收藏而得以傳承的;
第三種方式:活態傳承。這是一種以傳承人身體傳承為基本特徵的活態傳承,這種傳承幾乎佔據了中華文明的「半壁江山」。說它普及,它能普及到「家」——人們須臾不能分離的服飾製作技術,飲食製作技術,房屋建造技術,中草藥炮製技術,哪個不是非遺?說它高端,它能高端到「頂」——我們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法、活字印刷、火藥製造,哪個不是非遺?研究使我們注意到,歷史上凡是那些工藝繁複、流程複雜、技術難度超高的傳統技藝與技能,基本上都是通過師傅帶徒弟,通過手把手的教,通過口傳心授的學來實現,而且只能通過這種方法來實現。所以我們說,傳承人是除孔孟之外的中華文明的另類創造者和傳承者。
傳承人:中華文明的「二傳手」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是「人」,是一個個心靈手巧的傳承人。傳承人是中華文明的「二傳手」。他們的任務可以分解為兩個部分:一,是否把祖先所傳知識與技藝原汁原味地繼承了下來;二,是否將祖先的知識與技藝原汁原味地傳承了下去。如果沒繼承下來,你真的沒有資格當傳承人;如果你沒有傳承下去,對不起,你即或才高八鬥,也不配當傳承人。因為我們不能因了你的不傳,而讓中華文明在我們這一代徹底斷流!
活態保護就是原汁原味活下去
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本質上說是「文物」,因為它所記錄的是祖先的歷史、祖先的審美、祖先的精神與祖先的智慧。但與文物不同的是,它又是活在當下、服務於當下的活態文明。「活態傳承」才是這類「文物」的最大特點。這就決定了我們在保護這筆遺產時,不能像保護「文物」一樣把它做成「魚乾」,只要不腐、不爛、不臭就可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條「活魚」,它不但要「活著」,還要長大,還要生兒育女繁育後代。這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保護理念。活態保護的真正含義不是讓你「天天改」,而是讓藝人們通過一尊又一尊佛像的製作,一出又一出小戲的演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