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評 | 高校奉行「績點為王」對學生成長利大於弊/弊大於利

2021-02-15 ZJNU辯論隊

  寒假期間更新的賽評系列是校辯論隊成員的日常隨筆和個人體會,難免存在疏漏或認識不足之處,歡迎各位讀者在留言區進行探討。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觀看相應比賽視頻。

我看的場次是初賽H組第三場,天津大學vs中國人民大學,辯題是高校奉行「績點為王」對學生成長利大於弊/弊大於利。我個人傾向於投給反方。下面從定義、論點、價值三方面來展開。

在定義這一塊的論證,核心問題是:什麼是「績點為王」?「績點作為一切事物的門檻」是否等於「績點為王」?

門檻和佔主要地位/具有絕對優勢是兩回事,所以儘管正方後面在拉定義的時候也有講到說「如果你做任何事情都要看績點,這就是為王」,我仍然認為這個定義不是很好。主要是因為反方作出了以下兩點攻擊:

反方第一點講到了法律和道德的例子來歸謬——道德作為門檻,就是說「道德為王」?正方逃掉了這個追問,我認為這裡反方的攻擊有效。

反方第二點他們自己比較清楚地講了「為王」是什麼——有絕對性優勢。而今天他們所提倡的是只把績點作為一個門檻,在到達這個門檻之後,再看別的相應的能力。我認為這一個定義相對而言是更好的、更立得住腳的。

(我個人覺得反方可以再從「門檻高低」的角度加以闡述,進一步切割「門檻」和「為王」:如果是績點很低的門檻,這算什麼「為王」;如果是高門檻,比如打個辯論賽都得要專業前50,可以算「為王」。無論怎麼抓,反方都會有利。)

正方的論點,簡要來說就是:

一、學生可以獲得三重增益:規劃能力和執行能力的提升、學習能力的提升、選擇面的擴展;

二、績點為王是相對公平的道路。

邏輯上大概可以這樣理解,他想告訴我們「績點為王」是一種倡導大學生去好好學習的價值。好好學習、提升績點的這個過程,能夠培養對大學生而言非常重要且普適的能力:規劃能力、執行能力、學習能力,同時又有擴展選擇面的好處。在當前的大背景下,「績點為王」又是相對公平的,因而績點為王可取。

對此,反方的策略是:對論點一,作點對點的邏輯拆解;對論點二,更側重於價值的比較。

對論點一,反方首先質疑了,為什麼績點為王就能夠培養這些能力?我給老師寫感謝卡片、我去選一些好得分的課,他真的就能夠讓我有成長嗎? 

其次論證到,這種能力不是靠績點獨有的利好,我們可以通過別的方法去培養,有人想讓「績點為王」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習能力,但事實上績點所反映的對能力的培養是次要的,能力專精的培養需要有專門的活動、課程去培養。 

再次反方提到在這種過程中的一個內耗,也就是內卷,給學生帶來的利好和付出的性價比其實是很低的,他其實是更多的一種無效勞動。當然,正方在這裡有提到,相對於工作的996而言,這一種為自己的績點而奮鬥的形式,是純粹利於個人成長的(不會便宜老闆)。但是我認為這裡的論證並不到位,正方可能需要論證更好的「內卷」技巧一定更有利於成長。

對價值點的比較,是我個人認為比較致命的一點。反方提到:之所以要績點為王,是因為「績點為王」簡單,而不是它更好,明明我們可以有更好的方式來規避一些其中的弊端達到公平,但是你們卻選擇在2020年使用這種最原始、最傳統、最簡單的方法,這其實是一個教育上的惰性、制度管理上的惰性。

「你告訴這些充滿期待的孩子,你說你經過寒窗12年苦讀,你到了大學,你還是要寒窗苦讀,為什麼?因為績點為王「好」,它最公平。他們本身期待著可以培養別的能力,但是你告訴他們沒事的,在追求成績追求績點的情況下,你也可以培養這些能力。但其實我們都知道這是空話,他很難有這些能力。」

對反方這層的價值,正方回應不到位。總體上正方提到的出發點是好的,他提到的價值是:公平。而對於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績點為王就是公平,因為排除掉了其他家庭、人脈等複雜因素。

而針對公平,正方提出了質疑:績點是主要,不同高校評優評獎的比例也有不同,比如60%20%20%、80%10%10%的區別,如果其他評獎因素真的那麼不公平,為什麼還要給他們一定的比例?

個人認為正方對622、811的回應不好:

1.回應很遲:正四結辯才提到,100%看績點,他們也敢。

2.回應沒有切中要害:反方這個攻擊確實不是「敢不敢」的問題,而是「為什麼」還要留下一定比例考慮別的因素的問題。這裡正方沒有回應,這表明:表明追求績點不能培養所有重要的普適能力;除績點外的因素未必不公平。從而得出結論:我們不能以績點為王。

這裡我認為正方可以這樣回應:第一,您的攻擊與我的論點無關。我方論點本來就沒想要培養所有能力,只是論點中提到的三大能力,您方不要偷換概念。第二,公平無絕對。我方的「績點為王」就是對家庭出生等因素的重要性降到最低,盡力做到公平。

我覺得正方在價值上回應所謂制定政策時的「惰性」,可以更坦誠一點:確實,績點為王是您方眼裡最笨的辦法,但是這個辦法實行了很多年,利弊清楚地擺在面前,解決方法也眾多,我方在論述裡已經提到了錦上添花的發展了。可是您方所謂的「更好的辦法」來規避家庭這些因素、您方新穎的教育改革,能保證一定規避、能為規避不了的犧牲者買單嗎?各位,我們不要這樣,在教育改革上,我們需要謹慎再謹慎,改革不是冷冰冰的文字,這背後的失敗,將有千千萬的普通家庭承擔破碎,這是您方想要看到的嗎?

正方在比賽中回應沒有到位,價值渲染最後也差了一些,所以我還是投給反方。(自己反思了一下,我可能也挺心證的,感覺反方最後的價值有觸動我。)

李子慧,浙江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校辯論隊本科2019級成員。

相關焦點

  • 賽評 | 高校奉行「績點為王」對學生成長利大於弊/弊大於利(二)
    初賽H組第三場,天大VS人大,高校奉行「績點為王」對學生成長利大於弊/弊大於利。特地選擇了和本當代大學生關聯性最強的一個現實性辯題,因此觀看這場比賽不存在過分的理解困難,雙方的觀點呈現和交鋒也比較清晰,都從不同角度為「績點為王」作了合理的解釋。首先,雙方開出的論點都很明確。
  • 中學生拿手機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曾不止一次聽到有人向我提出這樣的問題:張校長,中學生帶手機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我的回答是:弊大於利!
  • 大學生兼職是利大於弊或是弊大於利?
    面對大學生利用自己的課餘時間做兼職是利大於弊或弊大於利?兩方面探討一下~一、利大於弊凡事都有利弊,先看看大學生兼職有哪些好處:1.提早接觸到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感受大社會的環境,為以後進入社會做一些提前的心理準備。2.
  • 網絡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成都小學生這樣回答
    「網絡帶給我們的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19日上午,一場輕鬆活躍的網絡安全主題活動在成都市鹽道街小學開講,來自學校六年級四班的40名學生在班主任老師苟利的帶領下,展開了一場精彩的辯論,同學們則在辯論中各自闡述著各自對於網絡安全的理解。
  • 隔代教養對孩子的成長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
    怎樣看待這種隔代教育的利與弊,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問題了。當然,這裡說的利與弊,不是從祖輩的立場上來看,也不是從父輩的觀點來看,而是從孩子本身的健康成長這個角度來看;怎樣才能使孩子成為一個身體健康由於年齡段的差異,兩代人經歷的社會背景、生活環境、思想方法、價值觀念的不同,在怎樣教育孩子的態度上必然會有分歧,不僅現在,過去也是這樣,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 洪江區一中舉行 「中學生使用手機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主題辯論賽
    懷化新聞網訊 4月15日下午,洪江區一中在多媒體報告廳舉行了高一年級「中學生使用手機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主題辯論賽決賽。本次辯論賽8名經過層層遴選出的優秀辯手進行了激烈的辯論。整個決賽過程精彩紛呈。
  • 教育部嚴禁有償補課,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聽聽家長怎麼說!
    教育部嚴禁有償補課,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聽聽家長怎麼說!不知不覺中小學生們的暑假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了。雖說是假期,但對於大城市裡的學生來說,只不過是換個地方繼續高壓學習而已,據說不少學生被父母強行報了五六個補習班,每天就像趕場子一樣在不同的培訓班之間穿梭。現在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當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已經到了一個苛刻的地步,新生代年輕人受影響最大,不僅學習難度增大,作業增多,而且家長多忙於工作。沒有時間和精力輔導孩子功課。
  • 高中按學生成績分重點班,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就讀高中的時候,學生們的壓力會比較大,大概到了高二的時候,很多學校都會分出「普通班」跟「重點班」,當年小編讀的就是重點班,其實所謂的重點班,不過就是一些成績好的人聚集在一起。那麼今天的話題是:高中按學生成績分重點班,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 D站觀點:衡水中學的教育模式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本期議題:衡水中學的教育模式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公開資料顯示,衡水中學2017年清北錄取數為176人。而在當年,清北在河北省的招生人數約為300人(北京大學137人 清華大學錄取數據未知),一所學校佔了全省名額約60%。
  • 中考題目越來越簡單,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覺,今年也許是疫情因素,教育局考慮學生複習時間相對少,所以中考統考題目偏簡單化。走出考場,就有孩子討論說比想像中簡單。初中三年,成績一直在全年級前10名,全市前20名左右,可這樣優秀學生,居然也是5A 1B 。別說班主任,就是我們所有家長都詫異,難以置信。也許有家長說,所謂粗心就是基礎掌握不牢固。但是,這僅僅是對一部分同學而然,對基礎知識本來掌握牢固學生,就是粗心造成。否則,怎麼可能在難度比較大的校考拿到T 等。其實考試,試卷按難易階梯度,一般簡單題佔60%,中檔題佔25%,高檔題佔15%。
  • 鼓勵小學生學習奧數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從孩子健康成長的角度,我提倡每個孩子都學點奧數。但什麼時候學,怎麼學好奧數是有科學依據的。行業專家總結:對大多數孩子,小學1-3年級學弊大於利;小學4年級以後學利大於弊。超前學是建立在一個學生對基礎知識的運用已經比較熟練,理解力也很好的基礎之上的。就我的體驗,我覺得語文知識掌握得好的學生更適宜學奧數。因為奧數並不是學校裡學的內容,是在校內知識基礎上做延伸,擴發學生數學知識的廣度。學奧數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訓練。在不斷挑戰難題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的進取心、抗壓能力以及堅持不懈的品質。具備好的語言能力,理解數學問題會更加透徹,深入,所以我以為要想學好奧數,必現學好語文。
  • 寬鬆式管理對大學生利大於弊
    對於大學生寬鬆式管理利大於弊這個問題,我認為寬鬆式的管理更有利於大學生的成長和成才,所以大學生寬鬆式管理利大於弊。所謂的寬鬆式管理,是相對於嚴格管理來說的。「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的意思,而是強調「如何為」。這種管理理念就是能不幹涉的時候儘量不幹涉,當為則為,不當為則不為。這就要求學生有更多的自覺性才能完成自己的目標。所以我堅決認為寬鬆式管理對大學生利大於弊。一. 寬鬆式的管理更有利於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
  • 老舊小區加裝電梯,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加裝的難度在哪裡?
    「老舊小區改造加裝電梯」是目前整個社會上熱議度很高的一個話題,根據數據顯示,今年參加舊改的小區將會達到3.9萬個,涉及到700萬住戶,那麼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到底是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呢?從整體上看如果說從整體上來看,顯然老舊小區改造加裝電梯是一件好事,為什麼呢?
  • 發展農村養豬業,是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
    如果能夠走生態循環之路,以小規模方式來發展農村養豬業,我認為是利大於弊。鄉村要振興,農村產業發展是基礎和支撐。沒有農村產業發展,農民就業、農民收入增長就是一句空話,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但是,現在如果要進一步發展農村養豬業,可不能再走以汙染環境為代價的老路。否則美麗鄉村或將消失。把農村環境再次搞得髒亂差、臭氣燻天,蒼蠅蚊子滿天飛,生活在這樣環境中的農村人可不答應了。因此,必須走環境保護與養豬業協調平衡發展的模式。
  • 出臺「離婚冷靜期」引發紛爭,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也就是說夫妻辦理離婚時,政府強制要求雙方暫時分開再好好考慮清楚,這個期限為30天,如果這30天內,如何一方不想離婚,都可以撤回離婚登記申請!如今離婚冷靜期還有些日子才實施,但已經引起議論紛紛。那麼離婚冷靜期到底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首先看看離婚冷靜期的基礎,離婚冷靜期只適用於夫妻雙方自願的協議離婚。也就是說只有夫妻雙方自願離婚去辦理離婚登記才會有離婚冷靜期,既然是雙方自願離婚何來的增加離婚難道,離婚冷靜期只是給這些自願離婚的人可以有時間充分考慮清楚!
  • 疫情期間,孩子在家上網課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你怎樣認為?
    導語:疫情期間,孩子在家上網課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你怎樣認為? 快樂學習,一起成長 鼠年伊始,一場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節奏。
  • 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那麼對於大學生兼職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兼職的好處兼職的確是大學賺錢的直接途徑,雖然錢不多,但是日常生活費大概足夠了。這筆錢就可以在別的地方發揮作用。尤其是對於家庭條件不好的同學來說,完全可以嘗試一下。從另一方面來說,一般願意做兼職的同學在某些方面是有潛力的,在某些方面還是有優勢的。
  • 教育恢復留級制,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看完這個你就知道了!
    從這一點來說,教育恢復留級制確實是利大於弊的。 「留級」制度在九幾年前是一項很不錯的教育。那時候如果誰不用功學習就被留級,被留級的都是考試不及格的學生。一般來說,如果一位學生考不上60分,就會被留下來跟下一屆復讀。 聰明一些的學生考試60分以上的可以按照留級制度可以正常升學,少部分留了幾次也能正常升學,極個別學生怎麼留都考不上60分,就這樣一直被留級。
  • 延遲開學後,網絡教學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山東省教育廳今日也對停課不停學做了相關的解釋,小學生每次教學活動持續時間原則上15-20分鐘,每日組織學生的線上學習時間小學生不超過80分鐘,小學一二年級不安排書面作業,其他年級作業時間不超過1小時。2、絕大部分的學生沒有課本,對著老師的直播,真的會有效果嗎?平時上課都不怎麼積極的學生回到家裡轉型了?有些學習很差的孩子回家啥都會了?答案是否定的,但是為什麼網上直播卻是形勢一片大好?無數的疑問縈繞在我們的腦海,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東西。
  • 歐盟對歐洲各國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英國脫歐有哪些好處?
    歐盟內部窮國、小國在經濟上可以得到扶持,利大於弊那麼,歐盟的存在對歐洲各國而言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當歐盟成立時,無數的歐洲國家做夢都想加入歐盟,因為一旦加入歐盟後,就意味著這些國家將得到歐盟組織大量的資金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