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醫讀經典,末學誠惶誠恐,姑且在各位老師面前班門弄
斧,獻醜和大家一起分享「燔針劫刺」和「焠針藥熨」,歡迎大家批
評和指正!
燔針劫刺和焠針藥熨最早接觸,源於遠在國外俄羅斯的好友吳謹
辰老師的講解,指導和運用!在臨床每每收到很好的效果!今天和大家
學習燔針劫刺和焠針藥熨,希望有更多的老師收益和廣泛的臨
床運用!
燔針劫刺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經》卷之四,經筋篇第十三有
詳細的記載:
足太陽病候: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上,結於踝,邪上結於膝,其下循足外踝,結
於踵,上循跟,結於膕;其別者,結於踹外,上膕中內廉,與膕中共上結於臀,上挾脊上
項;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其支者,為目上
綱,下結於頄;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
於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於頄。其病小指支跟腫痛,膕攣,脊反折,項筋
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名
曰仲春痺也。。。。。。
並且在每一條經絡最後處有這樣一句話: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
數,以痛為腧。那麼,到底什麼是燔針劫刺呢?
「燔針劫刺」,燔,是焚燒的意思,那麼直接翻譯燔針的意思就是
焚燒針。但是燔針是不是就是火針呢?火針是燒紅了針去扎,扎完拔
出來針已經涼了,實際類似於打鐵裡的焠的過程。而內經裡燔針和焠
針是不同的,主治不同,在《素問調經論篇第六十二》講到「病在
筋,調之筋;病在骨,調之骨。燔針劫刺其下及與急者。病在骨,焠
針藥熨;」這裡就明確了燔針和焠針的不同,也就是說因為筋不能有
效工作的陷下病和筋拘急的經筋病用燔針劫刺,而病在骨,就要用焠
針和藥熨。
那麼,燔針就是火針麼?歷代解經家對燔針的解釋其實並不支持
火針者們的論點,如吳昆註:「燔針者,內針之後,以火燔之暖耳,不
必赤也。」還有張景嶽在〈類經〉裡的註解:「燔針者,蓋納針之
後,以火燔之使暖也。此言焠針者,用火先赤其針而後刺之,不但暖
也,寒毒陰結,非此不可。」這裡明擺著是說扎針以後再以火燔之是
燔針,而很多認為燔針劫刺就是火針的文章,卻引用這些論述,作為
他們的論據,顯然是曲解原意的。那麼現代的字典裡對燔的基本解釋
是:1。焚燒:「燔詩書而明法度。」2.烤肉使熟:燔肉!故認為「燔
針」是燒針的意思,可以理解是針上加燒小段艾條的溫針,也可以理
解就是點了火直接燒針柄。
「劫刺」,一般理解就是快刺不留針。我認為這裡用「劫」來形容是很
有所指的。劫,是搶劫的劫,從常識來看:搶劫的匪徒多從側面斜衝
出來,速度很快,還要搶到東西就撤走。所以認為此處用劫刺是形容
這個刺法的特殊性,即:從側面斜刺,刺到痛處,然後出針。
那麼,怎麼來運用燔針劫刺呢?它的適應症又是什麼呢?總結
靈樞治療經筋病的基本方法「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
腧」在臨床操作上如下:
•1確診是經筋病 。
•2在疼痛或扭傷的經筋上循按,找到痛點作為穴位 。
•3在痛點上直刺,針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淺,要在肌肉經筋中,可以在針柄上燒艾,但最簡單的就是用止血鉗挾著棉球沾酒精點燃了,去逐一燒針柄,病人說感到溫熱即可移開。燒過一遍即可取針。這就是燔針。
•4然後在痛點的側面斜著再刺一針到兩針,針到痛點處,病人說有感覺即可出針。再按痛處一般病人都會說不太痛了。這就是劫刺。
•5治療結束。
我最初做「燔針劫刺」照片:
.燔針
.劫刺
.逐步改進燔針工具和隔熱工具:
焠針藥熨最早出於《黃帝內經》之《素問》調經論篇第六十二:帝
曰:夫子言虛實者有十,生於五藏,五藏五脈耳。夫十二經脈皆生其
病,今夫子獨言五藏。夫十二經脈者,皆絡三百六十五節,節有病必
被經脈,經脈之病,皆有虛實,何以合之?岐伯曰:五藏者,故得六
府與為表裡,經絡支節,各生虛實。視其病所居,隨而調之。病在
脈,調之血;病在血,調之絡;病在氣,調之衛;病在肉,調之分
肉;病在筋,調之筋,病在骨,調之骨,燔針劫刺其下及與急者;病
在骨,焠針藥熨。。。。。
《靈樞經》 壽夭剛柔第六:黃帝曰:刺寒痺內熱奈何?伯高答
曰: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藥熨之。黃帝曰:藥熨奈
何?伯高答曰:用淳酒二十升,蜀椒一升,乾薑一斤,桂心一斤,凡
四種,皆父咀,漬酒中,用棉絮一斤,細白布四丈,並內酒中,置酒
馬矢慍中,蓋封塗,勿使洩,五日五夜,出布棉絮,爆幹之,幹復
漬,以盡其汁,每漬必啐其日,乃出幹,幹,並用滓與棉絮,復布為
復巾,長六七尺,為六七巾,則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痺所刺之
處,令熱入至於病所,寒復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
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內中,無見風,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此
所謂內熱也。
那麼,什麼是焠針呢?
焠針即:火針。《黃帝內經靈樞·官針》稱焠刺。《黃帝內經素
問·調經論》:「病在骨,焠針、藥熨。」《類經》張介賓註:
「用火先赤其針而後刺之,不但暖也,寒毒固結,非此不可。」
參見焠刺:焠刺為古刺法名。九刺之一。《黃帝內經靈樞·官
針》:「焠刺者,刺燔針則取痺也。」焠字原意是火入水,焯刺當指燒針
後刺。即將針燒紅,迅入速出的針刺方法,以治療痺症。《類經》張
介賓註:「謂燒針而刺也,即後世火針之屬。」
那什麼是藥熨呢?黃帝曰:藥熨奈何?伯高答曰:用淳酒二十
斤,蜀椒一斤,乾薑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種,皆嚼咀,漬酒中,用
綿絮一斤,細白布四丈,並內酒中,置酒馬矢熅中,封塗封,勿使
洩。五日五夜,出綿絮曝幹之,幹復潰,以盡其汁。每漬必晬其日,
乃出幹。幹,並用滓與綿絮,復布為復巾,長六七尺,為六七巾,則
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痺所刺之處,令熱入至於病所,寒復炙巾以
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內中,無見
風。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
翻譯過來: 黃帝問道:「藥物熱熨的具體方法是怎樣的?」伯高回
答說:「用醇酒20升,川椒1升,乾薑一斤,桂心一斤,上述四種藥
物,全部粉碎成粗末,浸泡在酒中。用棉絮一斤,細白布四丈,一併
浸入酒中。把酒放在熰燃著的馬糞中,蓋口封塗嚴密,不要漏氣。五
天五夜,取出布和棉絮,曬乾它們,曬乾後再浸泡,直至藥汁全部吸
盡。每次浸泡必須達到一天一夜,才能夠取出曬乾。最後曬乾後,把
藥渣和棉絮,用細布包裹做成覆巾,覆巾長六、七尺,做成六、七個
覆巾。至使用時,用新燃燒過的桑木炭火烘炙覆巾,炙熱後用覆巾溫
熨寒痺部位針刺之處,使熱氣透入達到病變部位,覆巾涼了重新炙熱
後再熨,更替覆巾三十遍而止。汗出時用用覆巾擦汗,也是三十遍而
止。結束後在室內散步,不要受風。每次針刺必定藥物熱熨,這樣治
療寒痺可以痊癒啊。這就是所說的納熱。」
從古經文中我們不難看出古人的智慧結晶!但是對於我們現代人
來說,做到藥熨似乎有一定的難度,於是我也棄繁從簡,臨床根據不
同疾病而選擇不同的「藥」而「熨」,顯然,這完全違背了古意!記得小
時候偶然獲贈一本美名其曰祖傳名方北京中醫研究院編寫的驗方一冊
中:治療風溼痺病,雞糞熱敷之!真有倆例患者用後反饋的效果相當
不錯!後來由於氣味的原因,偶獲風溼患者反饋酒糟熱敷,遂讓患者
改用之,效果亦有!而對不懂中藥的朋友,亦可用正骨水,雲南白藥
或者七釐散等調敷,臨床上也是可以解決一些難題的。臨床藥熨眾
方,雖差強人意,但有效就是王道!
吾一介草醫,不敢賣弄經典,誠惶誠恐,不足之處拜求批評和指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