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浮刺=斜刺
學習中醫者莫不對《黃帝內經》(下文簡稱《內經》)奉若典籍,追捧有加。寫文章、學術討論也常喜引用《內經》的章句。
我們認為,《內經》確實非常偉大,值得被這樣研究。
內經語言簡練,常常詞義出現歧義,因此,也經常會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曲解、利用。
比如:最經一年多,被人炒的沸沸揚揚的「浮刺」,很多不明就裡的朋友會問我們,浮針和浮刺的區別;當然更有些人利用人們對內經不熟悉,就誤導大家說:浮針就是《內經》所言的浮刺。
實際上,完全不是。
只要看過符老師《浮針療法》、《浮針速治軟組織傷痛》、《浮針療法治療疼痛手冊》、《浮針醫學綱要》的朋友,應該都很清楚。因為符老師早就把浮針的淵源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浮針療法是符老師1996年在廣州第一軍醫大學工作期間發明,受直針刺和腕踝針的啟發,嘗試性的治好了一例網球肘患者,開創了別開生面的浮針療法。
二十多年來,針具不斷更新,理論不斷完善,臨床不斷總結,浮針不斷進步。浮針厚積薄發,大步向前。現在正影響越來越多的醫務人員,服務越來越多的病患。
在2016年,也就是浮針發明20周年的時候,國外突然冒出一個浮刺法,國內還出現過新浮刺療法(據說新浮刺療法出現早於浮刺法,具體新在哪裡,就不得而知)。
很奇怪,從幾千年前的《內經》時代到2016年,《內經》的刺法篇是不被重視的內容,怎麼就有神人突然重拾經典了?但是仔細研究套路,原來國內外搞浮刺的要麼在浮針學習班講授過浮針,要麼學習過浮針。目的不是向古人致敬,只是搭順風車而已。
現在來看所謂「浮刺」並非內經浮刺,觀其操作和詮釋,只是像浮針的一種刺法,說的委婉一點是山寨,說的重一點是侵權。
大家看看《內經》官針篇中的表述,就很清楚了:
九刺(輸刺、遠道刺、經刺、絡刺、分刺、大寫刺、毛刺、巨刺、焠刺)
十二刺(偶刺、報刺、恢刺、齊刺、揚刺、直針刺、輸刺、短刺、浮刺、傍針刺、陰刺、 贊刺)
五刺(半刺、豹紋刺、關刺、合谷刺、輸刺)。
關於淺刺,內經中描繪的至少六種:
半刺:淺內而疾發針,無針傷肉,如拔毛狀,以取皮氣。
毛刺:刺浮痺於皮膚也。
浮刺:傍入而浮之,以治筋急而寒者也。
揚刺:正內一,傍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之博大者也。
贊刺:直入直出,數發針而淺之出血。
直針刺: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氣之淺也。
從上文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與浮針最相似的內經刺法是十二刺中的「直針刺」。直針刺是橫刺,或者說是平刺。我們在本微信平臺中已經詳細論述:類似浮針的內經刺法是直針刺,而非浮刺。
浮刺實際上就是斜刺,只是刺得較為表淺而已,與浮針的刺法迥然不同。
浮刺者,斜刺也;直針刺者,橫刺也。
不少人看到字面意思,會誤以為浮刺就是皮下進針治療。並且一些所謂的專家教授竟然偷梁換柱,玩起了偷換概念的遊戲。這些專家口口聲聲拿《內經》說事,難道就沒有查看內容嗎?這種學術習慣不僅會誤導人,也會害了自己。
請大家擦亮眼睛,不要看到魚香肉絲就和魚扯到一起。
開國際玩笑的人,會被更多的人笑話的。
關於浮刺,做首打油詩:
內經浮刺是斜刺,
江湖浮刺乃套路。
偷換概念傍浮針,
勸君做人要踏實。
下面是浮針進針操作:引皮乃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