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浮刺=斜刺

2021-02-12 浮針大世界

內經浮刺=斜刺

學習中醫者莫不對《黃帝內經》(下文簡稱《內經》)奉若典籍,追捧有加。寫文章、學術討論也常喜引用《內經》的章句。

我們認為,《內經》確實非常偉大,值得被這樣研究。

內經語言簡練,常常詞義出現歧義,因此,也經常會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曲解、利用。

比如:最經一年多,被人炒的沸沸揚揚的「浮刺」,很多不明就裡的朋友會問我們,浮針和浮刺的區別;當然更有些人利用人們對內經不熟悉,就誤導大家說:浮針就是《內經》所言的浮刺。

實際上,完全不是。

只要看過符老師《浮針療法》、《浮針速治軟組織傷痛》、《浮針療法治療疼痛手冊》、《浮針醫學綱要》的朋友,應該都很清楚。因為符老師早就把浮針的淵源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浮針療法是符老師1996年在廣州第一軍醫大學工作期間發明,受直針刺和腕踝針的啟發,嘗試性的治好了一例網球肘患者,開創了別開生面的浮針療法。

二十多年來,針具不斷更新,理論不斷完善,臨床不斷總結,浮針不斷進步。浮針厚積薄發,大步向前。現在正影響越來越多的醫務人員,服務越來越多的病患。

在2016年,也就是浮針發明20周年的時候,國外突然冒出一個浮刺法,國內還出現過新浮刺療法(據說新浮刺療法出現早於浮刺法,具體新在哪裡,就不得而知)。

很奇怪,從幾千年前的《內經》時代到2016年,《內經》的刺法篇是不被重視的內容,怎麼就有神人突然重拾經典了?但是仔細研究套路,原來國內外搞浮刺的要麼在浮針學習班講授過浮針,要麼學習過浮針。目的不是向古人致敬,只是搭順風車而已。

現在來看所謂「浮刺」並非內經浮刺,觀其操作和詮釋,只是像浮針的一種刺法,說的委婉一點是山寨,說的重一點是侵權。

大家看看《內經》官針篇中的表述,就很清楚了:

九刺(輸刺、遠道刺、經刺、絡刺、分刺、大寫刺、毛刺、巨刺、焠刺)

十二刺(偶刺、報刺、恢刺、齊刺、揚刺、直針刺、輸刺、短刺、浮刺、傍針刺、陰刺、 贊刺)

五刺(半刺、豹紋刺、關刺、合谷刺、輸刺)。

關於淺刺,內經中描繪的至少六種:

半刺:淺內而疾發針,無針傷肉,如拔毛狀,以取皮氣。

毛刺:刺浮痺於皮膚也。

浮刺:傍入而浮之,以治筋急而寒者也。

揚刺:正內一,傍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之博大者也。

贊刺:直入直出,數發針而淺之出血。

直針刺: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氣之淺也。

從上文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與浮針最相似的內經刺法是十二刺中的「直針刺」。直針刺是橫刺,或者說是平刺。我們在本微信平臺中已經詳細論述:類似浮針的內經刺法是直針刺,而非浮刺。

浮刺實際上就是斜刺,只是刺得較為表淺而已,與浮針的刺法迥然不同。

浮刺者,斜刺也;直針刺者,橫刺也。

不少人看到字面意思,會誤以為浮刺就是皮下進針治療。並且一些所謂的專家教授竟然偷梁換柱,玩起了偷換概念的遊戲。這些專家口口聲聲拿《內經》說事,難道就沒有查看內容嗎?這種學術習慣不僅會誤導人,也會害了自己。

請大家擦亮眼睛,不要看到魚香肉絲就和魚扯到一起。

開國際玩笑的人,會被更多的人笑話的。

關於浮刺,做首打油詩:

內經浮刺是斜刺,

江湖浮刺乃套路。

偷換概念傍浮針,

勸君做人要踏實。

下面是浮針進針操作:引皮乃刺之。

相關焦點

  • 杏林精粹 | 試論浮刺療法之刺與浮(第256期)
    其法進針得氣後,斜刺向病所,持針勿轉,不進不退,然後向左右慢慢擺動針柄,如扶船舵狀。一說「行針之時,提針至天部(淺部),持針搖而按之」(《針灸問對》)。此法有行氣至病所的作用,適用於經絡氣血壅滯之證。浮刺法借用青龍擺尾,主要取其左右搖擺的手法,並不取其進針得氣之意。但青龍擺尾手法只展現了浮刺之浮的部分意義,並沒有完整詮釋《靈樞·官針》篇中的「浮之」。動氣針法,即動而得氣之義。
  • 荷蘭康力升的「浮刺」是怎麼回事?
    符仲華有好幾位朋友同事問我:「康力升向你學了浮針,自稱是你的弟子,怎麼又另立門戶,搞起了浮刺來了?究竟是怎麼回事?」開始我也沒當回事,沒多解釋。後來有人以為我也加入了挖浮針牆角的行列,因此,不得不出來說幾句,以證是非。
  • 【黃帝內經】刺志論 針解 長刺節論
    出《黃帝內經》。即鑱針、員針、鍉針、鋒針、鈹針、員利針、毫針、長針和大針。《靈樞·官針》:「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指出九針的形狀、用途各異,據情選用,方可去病。
  • 《黃帝內經·素問·刺禁論篇》學習筆記十八
    今日學習「黃帝內經·素問·刺禁論篇」【原文】:       黃帝問曰:願聞禁數。       岐伯對曰:髒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部於表,腎治於裡,脾為之使,胃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節之傍,中有小心,從之有福,逆之有咎。      (注①:刺禁,是指針刺的禁忌和注意事項。
  • 《黃帝內經·素問·四時刺逆從論篇》學習筆記二十九
    今日學習「黃帝內經·素間·四時刺逆從論篇」【原文】:     厥陰有餘,病陰痺;不足,病生熱痺;滑則病狐疝風;澀則病少腹積氣。      少陰有餘,病皮痺隱軫;不足,病肺痺;滑則病肺風疝;澀則病積溲血。      太陰有餘,病肉痺寒中;不足,病脾痺;滑則病脾風疝;澀則病積心腹時滿。
  • 《黃帝內經》導讀50
    《素問.刺要論篇第五十》與《靈樞.讀原文方能悟原理,《黃帝內經》原文導讀共分為81個小單元,也即素問81篇與靈樞81篇對應組合,每日堅持閱讀1個小單元,三個月內即可通讀《黃帝內經》一遍以上。參考閱讀:通讀《黃帝內經》的簡易法門《黃帝內經》導讀1-9《黃帝內經》導讀10-18《黃帝內經》導讀19-27《黃帝內經》導讀28-36《黃帝內經》導讀37-45《黃帝內經·素問·刺要論
  • 《內經》熨法考
    故而檢閱《內經》得與熨法相關條文五條,摘錄如下,以資參考: 1、黃帝曰:餘聞刺有三變,何謂三變?伯高曰:有刺營者,有刺衛者,有刺寒痺之留經者。黃帝曰:刺三變者,奈何?          ——《靈樞·刺節真邪》 5、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嗌,治之以百藥。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
  • 《黃帝內經》導讀60
    讀原文方能悟原理,《黃帝內經》原文導讀共分為81個小單元,也即素問81篇與靈樞81篇對應組合,每日堅持閱讀1個小單元,三個月內即可通讀《黃帝內經》一遍以上。參考閱讀:通讀《黃帝內經》的簡易法門《黃帝內經》導讀1-9《黃帝內經》導讀10-18《黃帝內經》導讀19-27《黃帝內經》導讀28-36《黃帝內經》導讀37-45《黃帝內經》導讀46-54
  • 黃帝內經·素問·天元紀大論-66
    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22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23黃帝內經·素問·血氣形志-24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25黃帝內經·素問·八正神明論-26黃帝內經·素問·離合真邪論-27黃帝內經·素問·通評虛實論-28黃帝內經·素問·太陰陽明論-29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30
  • 《黃帝內經》在線閱讀
    除了論述臟腑功能、病因、病機之外,還重點闡述了經絡腧穴,針具、刺法及治療原則等。>厥論 【譯文】病能論 【譯文】奇病論 【譯文】大奇論 【譯文】脈解 【譯文】刺要論 【譯文】刺齊論 【譯文】刺禁論 【譯文】刺志論 【譯文】針解 【譯文】長刺節論 【譯文】皮部論 【譯文】經絡論 【譯文】氣穴論 【譯文
  • 中醫讀經典:燔針劫刺和焠針藥熨
    燔針劫刺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經》卷之四,經筋篇第十三有詳細的記載燔針劫刺其下及與急者。所以認為此處用劫刺是形容這個刺法的特殊性,即:從側面斜刺,刺到痛處,然後出針。《黃帝內經靈樞·官針》稱焠刺。《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病在骨,焠針、藥熨。」
  • 《內經》解證 | 《黃帝內經》「經水」概念解析
    刺之深淺,灸之壯數,可得聞乎?」 這裡《內經》的作者要將經水、五臟、六腑、和經脈四者「合而以治」,如果經水是河流,它如何與人體中的經脈和五臟六腑合治呢?而「刺之深淺,灸之壯數」顯然與十二經水的深淺和大小相對應,但刺法和灸法怎麼能作用到自然界的河流呢?」
  • 【合一醫學】第137期:《黃帝內經》多重演變史及其他
    《素問·繆刺63》【韭葉測距,竹管吹耳】...凡刺之數,先視其經脈,切而從之,審其虛而調之,不調者經刺之,有痛而經不病者繆刺之,因視其皮部有血絡者盡取之,此繆刺之數也。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藥熨之。 黃帝曰:藥熨奈何?
  • 刺灸法(零零)
    夏商周進入青銅器時代,《黃帝內經》中記述的「九針」萌芽於該時期。但由於生產力的限制,出現九針之後,還沿用原有的石針。故在《黃帝內經》中九針與砭石並提。春秋時代出現了鐵器,隨著冶煉技術的進步與提高,直至戰國到秦漢,砭石才逐漸被九針取代。
  • 12.跟著倪海廈老師每天學習黃帝內經|刺瘧論,三陽三陰治瘧法
    跟隨倪海廈老師一起,學習《黃帝內經
  • 《黃帝內經》導讀61
    讀原文方能悟原理,《黃帝內經》原文導讀共分為81個小單元,也即素問81篇與靈樞81篇對應組合,每日堅持閱讀1個小單元,三個月內即可通讀《黃帝內經》一遍以上。參考閱讀:通讀《黃帝內經》的簡易法門《黃帝內經》導讀1-9《黃帝內經》導讀10-18《黃帝內經》導讀19-27《黃帝內經》導讀28-36《黃帝內經》導讀37-45《黃帝內經》導讀46-54
  • 國醫傳習所之中醫臨床 ||《黃帝內經》簡介:(7)內經的注家與注本
    《內經》文字古奧,義理深刻,時代變遷,文義懸隔,嚴重地阻礙了後世對《內經》的深入學習和理解。歷代醫家在研究《內經》過程中,對經文的理論意義和臨床應用進行了註解和闡發,彰顯了不同時代的研究重點和特徵,為學習《內經》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文獻參考。從梁至清有文獻可考的注家有260餘家,此僅選影響較大者予以介紹。
  • 趙京生「補瀉」與「對症」兩類刺法分析
    《內經》實有補瀉和對症兩類刺法,後人論述獨重補瀉。現對此進行分析,並闡述兩類刺法的關係、補瀉刺法的量化、「補瀉」的理解與術式掌握以及相關術語等問題,在分析源頭文獻基礎上,結合臨床實際,進行思辨性探討。最早記載刺法的《內經》,有些內容長期被忽略,補瀉刺法儘管較突出,卻仍屬諸刺法之一,此後的載述,補瀉刺法漸成一枝獨秀,而臨床應用並不盡然。對症刺法形成於針刺適用病症的早期實踐,實用價值至今不減。補瀉刺法需要澄清認識上的模糊。本文主要就這3個方面試作分析。專用於一定病情的針刺操作方式,現有刺法、針法、手法的不同稱謂。
  • 01醫經03內經評文素問[清]周學海撰.鄒純樸.薛輝.李海峰校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5
    全書分為二十四卷,作者仿茅坤、儲欣評《左傳》《戰國策》手法,對《黃帝內經素問》進行評註,每篇或旁註,或批註,或尾評,對文中疑問處精當校勘,並對文中義理加以闡發,以助讀者理解,可師可法。本次整理以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皖南建德周氏藏版《內經評文》單行本為底本。《內經評文》分為《內經評文素問》與《內經評文靈樞》兩部分,為清·周學海所撰。周學海,字澄之。
  • 參閱注本學《內經》
    參閱注本學《內經》《內經》文字古樸,義理深邃,具有「文簡、意博、理奧、趣深」的特點,但這也給後學者帶來很多不便。筆者認為,歷代醫家對《內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整理和注釋,為闡發《內經》旨意,啟迪後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