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刺禁論篇》學習筆記十八

2021-02-12 無為治

      認識世界,從認識自身開始。

      呵護家人,從呵護與調理自己開始。

      熱愛生命,從了解生命的運行規律開始。

      熱愛生活,從懂得與體悟生命與生命之間的關係開始。

      自修醫經,不一定成為醫家,只為明了世間之大道,順便學著認識自己,修正與調理自己。

       學習醫經,不一定能治病救人,只求把握大道與真理的粗略,在人生與自我保健時不至於迷失大方向。如此,呵護自己與家人,也不至於南轅北轍。

      下面藍色字體的部分,即為「筆記內容」。

       今日學習「黃帝內經·素問·刺禁論篇」【原文】:

       黃帝問曰:願聞禁數。

       岐伯對曰:髒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部於表,腎治於裡,脾為之使,胃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節之傍,中有小心,從之有福,逆之有咎。

      (注①:刺禁,是指針刺的禁忌和注意事項。

      肝氣於人體左邊生發,肺氣在人體右邊肅降,心臟管理人體在表的陽氣,腎臟治理人體在內的陰氣,脾臟輸送人體的水谷精華給各臟器,胃臟是飲食水谷的聚合處,膈肓之上有維繫人生命的心、肺二髒,第七椎旁的裡面有心包絡。

      以上這些重要部位都不可針刺,遵照此刺禁原則,就會對病人的治療產生促進作用,違反此原則,就會對病人造成危害。)

    

      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

      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

      刺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

      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

      刺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

      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為嘔。

      (注②:噫,指多嘆氣。語,多言語。嚏,指多噴嚏。吞,指頻繁吞咽。)

       刺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

       刺面,中溜脈,不幸為盲。 

       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

       刺舌下,中脈太過,血出不止為喑。

       刺足下布絡,中脈,血不出為腫。

       刺郗,中大脈,令人僕脫色。

       剌氣街,中脈,血不出為腫,鼠僕。

       (注③:跗上,指足背。針刺足背時,若不小心誤刺中大血管,被刺者出血不止,就會死亡。

       針刺頭臉部,誤刺腦戶穴與溜脈,被刺者會立即死亡、雙目失明。

      若針刺舌下廉泉穴太深,被刺者會流血不止而失音不能說話。

       針刺委中穴過深,若誤刺中大血管,被刺者就會暈倒、臉色發白。

      鼠僕,指鼠蹊部會疼痛。)

      刺脊間,中髓,為傴。

      刺乳上,中乳房,為腫,根蝕。

     刺缺盆,中內陷,氣洩,令人喘咳逆。

       刺手魚腹,內陷,為腫。

       無刺大醉,令人氣亂;無刺大怒,令人氣逆。無刺大勞人,無刺新飽人,無刺大飢人,無刺大渴人,無刺大驚人。

      (注④:針刺人的脊椎間隙時,如不小心誤傷了脊髓,被刺者就會背曲。

      根蝕,指內部化膿。

      勿針刺這七種人:酒醉之人不針,大怒之人不針,過勞、過飽、過飢、過渴、過驚之人均不可針刺。)

      

      刺陰股,中大脈,血出不止,死。

     刺客主人,內陷中脈,為內漏,為聾。

       刺膝髕,出液,為跛。

       刺臂太陰脈,出血多,立死。

      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為舌難以言。

       刺膺中陷,中肺,為喘逆仰息。

       (注⑤:針刺人大腿內側的穴位時,若誤傷中大血管,被剌者出血不止,就會死亡。

      針刺人的上官穴時,若刺得太深,傷及了血脈,被刺者便會耳內化膿或耳聾。客主穴,即上官穴,亦是上關穴。

     針刺人的足少陰經脈時,若誤傷出血,會使被刺者的腎氣更加虛弱,以致舌不靈活,言語困難。

      針刺人的胸膺部時,若刺得太深,誤傷了肺臟,被刺者就會出現氣喘上逆、仰面呼吸的病狀。)

       

      刺肘中,內陷,氣歸之,為不屈伸。

      刺陰股下三寸,內陷,令人遺溺。

      刺腋下脅間,內陷,令人咳。

     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滿。

       刺腨腸,內陷,為腫。

       刺匡上陷骨,中脈,為漏,為盲。

       刺關節,中液出,不得屈伸。

     (注⑥:針刺人的肘彎處時,若刺得太深,被刺者就會因氣鬱結在局部不走行而手臂無法屈伸。

       針刺人的大腿內側下三寸處時,若刺得太深,被刺者就會出現遺尿的症狀。

       針刺人的小腿肚時,若刺得太深,被刺者的身體就會局部發腫。

       針刺人的眼眶骨上時,若誤傷此處脈絡,被刺者就會淚流不止,甚至失明。)

相關焦點

  • 黃帝內經·素問·天元紀大論-66
    .素問·移精變氣論-13黃帝內經.素問·湯液醪醴論-14黃帝內經·素問·玉版論要篇-15黃帝內經·素問·診要經終論-16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17黃帝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18黃帝內經·素問·玉機真藏論-19黃帝內經·素問·三部九候論-20黃帝內經·素問·經脈別論-21
  • 《黃帝內經》素問序一
    孔安國序《尚書》曰:「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班固《漢書-藝文志》曰:「《黃帝內經》十八卷。「《素問》即其經之九卷也,兼《靈樞》九卷,乃其數焉。雖復年移代革,而授學猶存,懼非其人,而時有所隱,故第七一卷,師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爾。
  • 【合一醫學】第137期:《黃帝內經》多重演變史及其他
    其中醫經有:《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黃帝內經》十八卷,《素問》即其經之九卷也,兼《靈樞》九卷,乃其數焉。)
  • 《黃帝內經》導讀61
    《素問.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與《靈樞.五禁篇第六十一》。讀原文方能悟原理,《黃帝內經》原文導讀共分為81個小單元,也即素問81篇與靈樞81篇對應組合,每日堅持閱讀1個小單元,三個月內即可通讀《黃帝內經》一遍以上。
  • 《黃帝內經》在線閱讀
    >脈解 【譯文】刺要論 【譯文】刺齊論 【譯文】刺禁論 【譯文】刺志論 【譯文】針解 【譯文】長刺節論 【譯文】皮部論 【譯文】經絡論 【譯文】氣穴論 【譯文】氣府論 【譯文】骨空論 【譯文】水熱穴論 【譯文】調經論 【
  • 《黃帝內經》簡介
    其中醫經有:《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黃帝內經》包括《素問》81篇和《靈樞》81篇,各9卷。它分別從陰陽五行、天人相應、五運六氣、臟腑經絡、病機、診法、治則、針灸等方面,結合當時哲學和自然科學的成就,作出了比較系統的理論概括和認識。
  • 《黃帝內經·素問·四時刺逆從論篇》學習筆記二十九
    學習醫經,不一定能治病救人,只求把握大道與真理的粗略,在人生與自我保健時不至於迷失大方向。如此,呵護自己與家人,也不至於南轅北轍。      下面藍色字體的部分,即為「筆記內容」。      今日學習「黃帝內經·素間·四時刺逆從論篇」【原文】:     厥陰有餘,病陰痺;不足,病生熱痺;滑則病狐疝風;澀則病少腹積氣。
  • 朗讀:黃帝內經*素問-痿論
    您的關注和轉發,是我們前行的動力,更多內容請點擊篇頭專輯《黃帝內經誦讀》
  • 《黃帝內經》導讀50
    《素問.刺要論篇第五十》與《靈樞.讀原文方能悟原理,《黃帝內經》原文導讀共分為81個小單元,也即素問81篇與靈樞81篇對應組合,每日堅持閱讀1個小單元,三個月內即可通讀《黃帝內經》一遍以上。參考閱讀:通讀《黃帝內經》的簡易法門《黃帝內經》導讀1-9《黃帝內經》導讀10-18《黃帝內經》導讀19-27《黃帝內經》導讀28-36《黃帝內經》導讀37-45《黃帝內經·素問·刺要論
  • 黃帝內經 | 素問·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黃帝內經 | 素問·
  • 黃帝內經白話文句讀003素問之上古天真論2:古人壽命
    01在之前先來說一下黃帝內經為什麼會有素問和靈樞2部,其實這2部份內容各有81篇,加起來一共162篇。而素問之所以為什麼叫素問呢,因為通篇基本上都是黃帝和祁伯的對話,以一種對話的形式來闡述一些基本的中醫的道理。
  • 國醫傳習所之中醫臨床 ||《黃帝內經》簡介:(7)內經的注家與注本
    王冰精勤博訪,搜殘補缺,歷時12年,完成撰注編次,著成《黃帝內經素問注》(後稱「王冰次注」)。王冰崇尚道家,夙好養生,經他編次的《素問》,列《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生氣通天論》為第一、第二、第三篇,突出了保養精、氣、神的經旨,也使後學在開篇之際便能把握《內經》學術的基本觀點。
  • 01醫經03內經評文素問[清]周學海撰.鄒純樸.薛輝.李海峰校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5
    全書分為二十四卷,作者仿茅坤、儲欣評《左傳》《戰國策》手法,對《黃帝內經素問》進行評註,每篇或旁註,或批註,或尾評,對文中疑問處精當校勘,並對文中義理加以闡發,以助讀者理解,可師可法。本次整理以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皖南建德周氏藏版《內經評文》單行本為底本。《內經評文》分為《內經評文素問》與《內經評文靈樞》兩部分,為清·周學海所撰。周學海,字澄之。
  • 一起來讀《黃帝內經 素問》,歸納匯總「精」的闡述
    寫在開頭:本文提到的《黃帝內經》,僅指素問,不包括靈樞經。我們知道,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的奠基理論,後世幾乎所有的中醫典籍都能從中找到根源。而作為貫穿全書的宗旨,「精」這個概念被反覆提出。大概以一種「得精者昌,失精者亡」的姿態出現。
  • 《黃帝內經》讀書會第二期(今天)
    ,自由交流會; (二)14:00-14:30 中醫新知:解答上次讀書會存疑點,分享中醫新知,切磋醫理(包括中醫各個方面); (三)14:30-16:30 黃帝內經篇章研習:每次選取一篇或半篇黃帝內經深度研習; (四)16:30-17:00 存疑整理:整理內經研習課堂存疑點,安排參與者課下琢磨解決; 參考文本: 1.
  • 《黃帝內經》讀書會第十期
    ,自由交流會; (二)14:00-14:30 中醫新知:解答上次讀書會存疑點,分享中醫新知,切磋醫理(包括中醫各個方面); (三)14:30-16:30 黃帝內經篇章研習:每次選取一篇或半篇黃帝內經深度研習; (四)16:30-17:00 存疑整理:整理內經研習課堂存疑點,安排參與者課下琢磨解決; 參考文本: 1.
  • 【黃帝內經】倪海廈版本全75集,免費視頻教學
    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則、一般必須學習的重要書籍稱之為"經",如儒家"六經",老子的"道德經"以及淺顯的"三字經"等。之所以稱"內經",並非像吳昆《素問注》、王九達《內經合類》所稱"五內陰陽之謂內",也不是張介賓《類經》所說"內者,生命之道",而僅僅是與"外"相對為言。
  • 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厥論篇第二十四
    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厥論篇第二十四【本章要點】 本篇介紹寒厥和熱厥的病因、症狀以及六經的厥和厥逆的症狀。
  • 《黃帝內經·素問·大奇論篇》學習筆記十五
    學習醫經,不一定能治病救人,只求把握大道與真理的粗略,在人生與自我保健時不至於迷失大方向。如此,呵護自己與家人,也不至於南轅北轍。      下面藍色字體的部分,即為「筆記內容」。      今日學習「黃帝內經·素問·大奇論篇」【原文】:      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即為腫。
  • 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篇第十四
    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篇第十四 【本章要點】 本篇以「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為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