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大奇論篇》學習筆記十五

2021-02-12 無為治

      認識世界,從認識自身開始。

      呵護家人,從呵護與調理自己開始。

      熱愛生命,從了解生命的運行規律開始。

      熱愛生活,從懂得與體悟生命與生命之間的關係開始。

       自修醫經,不一定成為醫家,只為明了世間之大道,順便學著認識自己,修正與調理自己。

       學習醫經,不一定能治病救人,只求把握大道與真理的粗略,在人生與自我保健時不至於迷失大方向。如此,呵護自己與家人,也不至於南轅北轍。

      下面藍色字體的部分,即為「筆記內容」。

      今日學習「黃帝內經·素問·大奇論篇」【原文】:

      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即為腫。

     肺之雍,喘而兩胠滿;肝雍,兩胠滿,臥則驚,不得小便;腎雍,腳下至少腹滿,脛有大小,髀胻(同「骨」旁)大跛,易偏枯。

      心脈滿大,癇瘛筋攣;肝脈小急,癇瘛筋攣;肝脈騖暴,有所驚駭,脈不至若喑,不治自已。

      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小急,不鼓皆為瘕。

      腎肝並沉為石水,並浮為風水,並虛為死,並小弦欲驚。

      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為疝。

     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

      (注①:人的肺脈隔塞,就會喘息且兩脅脹滿。

      肝脈隔塞,就會兩脅脹滿,睡眠不穩,易受驚,小便不暢。

       腎脈隔塞,就會脅下至小腹脹滿,兩側脛部大小不一,大腿和小腿部都有變化,走路身體不平衡,時間長了容易發展成偏枯病。

      人的心脈滿大,說明心經熱甚、肝陰耗損、心神受損、筋脈失去養分,因此會出現癲癇、抽搐和筋脈拘攣等病狀。

      肝脈小而緊,說明肝藏虛寒、血不養心、筋脈不利,因此也會出現癲癇、抽搐和筋脈拘攣的病狀。

      肝脈搏動快速而混亂,是因為受到了驚嚇,如果按壓不著肝脈脈搏或突然失音,則是因為受驚氣逆以致經脈不通。

      腎、肝、心脈皆小而緊,且指下鼓擊不明顯,都是人體氣血在腹中凝滯的表現,皆會發瘕病。)

      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二陰急為癇厥,二陽急為驚。

      脾脈外鼓,沉為腸澼,久自已。肝脈小緩為腸澼,易治。腎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血溫身熱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髒同病者可治,其脈小沉澀為腸澼,其身熱者死,熱見七日死。

     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鬲偏枯。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喑舌轉,可治,三十日起;其從者,喑,三歲起;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

      (注②:三陽即太陽經脈急疾,說明其受寒血凝而患瘕病。三陰即太陰經受寒氣鬱而患疝病。二陽為陽明經急疾,說明胃中邪盛,患驚病。二陰為少陰經受邪則患癇厥。

      腸澼,就是痢疾。患便血的痢疾,如果病人血熱身熱,則表明其熱邪過盛,真陰損傷,危也。

       喑,無發出聲。)

      脈至而搏,血衄身熱者死,脈來懸鉤浮為常脈。

      脈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與人言。脈至如數,使人暴驚,三四日自已。

     脈至浮合,浮合如數,一息十至以上,是經氣予不足也,微見九十日死。

      脈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奪也,草幹而死。

      脈至如散葉,是肝氣予虛也,木葉落而死。

      (注③:脈來搏擊手指,大而有力,且病者出血又身體發熱,此為真陰衰敗的死症。

     脈來湍急,病人突然昏倒,無法言語,此為暴厥病。

       脈來如浮波之合,猶如熱甚時的數脈那樣急疾,人一呼一吸其脈已跳過超過十次,此為經脈之氣都不足的表現。)

      脈至如省客,省客者,脈塞而鼓,是腎氣予不足也,懸去棗華而死。

      脈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莢落而死。

      脈至如橫格,是膽氣予不足也,禾熟而死。

      脈至如弦縷,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 

      脈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傍至也,微見三十日死。

      脈至如湧泉,浮鼓肌中,太陽氣予不足也,少氣味,韭英而死。

      (注④:脈來如訪客,或來或去,或靜止或鼓動,說明腎臟之精氣虛乏,病人會在棗樹開花期間,火旺水敗時死亡。

      脈來時像泥丸般堅強短澀,說明胃腑精氣虛乏,榆樹莢落之際死亡。

     脈來像有東西橫格在指下,堅實短澀,說明膽之精氣虛乏,病人在秋後谷熟之際,金旺木敗時死亡。

       左右傍至,即陰陽相併俱衰。

       太陽經即膀胱和小腸經。)

      脈至如頹土之狀,按之不得,是肌氣予不足也,五色先見黑,白壘發死。

     脈至如懸雍,懸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

      脈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堅大急,五臟菀熟,寒熱獨並於腎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

      脈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腸氣予不足也,棗葉生而死。

      脈至如華者,令人善恐,不欲坐臥,行立常聽,是小腸氣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注⑤:脈來像傾頹的腐土一樣,重按不足,這說明肌肉的精氣虛乏。如果病人臉色先出現黑色,則是土敗水侮的表現,病者會在春天木旺土衰之際死亡。

       脈來像懸雍一樣上部大、下部小,浮取揣摩則愈覺其大,說明十二腧穴的精氣虛乏,病者冬季結冰之時死亡。

      脈來如仰起之刀口,浮取脈小而急疾,重按堅大又急疾,說明五臟內藏鬱熱,寒熱交並於腎臟。

       脈來如草木的花朵輕浮柔弱,病人易驚、坐臥不安、行立間常聽見聲音,說明小腸精氣虛乏。)

     

相關焦點

  • 黃帝內經·素問·天元紀大論-66
    -04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05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06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07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08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09黃帝內經.素問·五藏生成-10黃帝內經.素問.五臟別論-11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12黃帝內經
  • 《黃帝內經·素問·刺禁論篇》學習筆記十八
    學習醫經,不一定能治病救人,只求把握大道與真理的粗略,在人生與自我保健時不至於迷失大方向。如此,呵護自己與家人,也不至於南轅北轍。      下面藍色字體的部分,即為「筆記內容」。       今日學習「黃帝內經·素問·刺禁論篇」【原文】:       黃帝問曰:願聞禁數。
  • 《黃帝內經》在線閱讀
    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則、一般必須學習的重要書籍稱之為「經」,如儒家「六經」,老子的「道德經」以及淺顯的「三字經」等。之所以稱「內經」,並非像吳昆《素問注》、王九達《內經合類》所稱「五內陰陽之謂內」,也不是張介賓《類經》所說「內者,生命之道」,而僅僅是與「外」相對為言。
  • 《黃帝內經》簡介
    其中醫經有:《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黃帝內經》包括《素問》81篇和《靈樞》81篇,各9卷。它分別從陰陽五行、天人相應、五運六氣、臟腑經絡、病機、診法、治則、針灸等方面,結合當時哲學和自然科學的成就,作出了比較系統的理論概括和認識。
  • 《黃帝內經》素問序一
    孔安國序《尚書》曰:「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班固《漢書-藝文志》曰:「《黃帝內經》十八卷。「《素問》即其經之九卷也,兼《靈樞》九卷,乃其數焉。雖復年移代革,而授學猶存,懼非其人,而時有所隱,故第七一卷,師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爾。
  • 一起來讀《黃帝內經 素問》,歸納匯總「精」的闡述
    寫在開頭:本文提到的《黃帝內經》,僅指素問,不包括靈樞經。我們知道,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的奠基理論,後世幾乎所有的中醫典籍都能從中找到根源。而作為貫穿全書的宗旨,「精」這個概念被反覆提出。大概以一種「得精者昌,失精者亡」的姿態出現。
  • 黃帝內經白話文句讀003素問之上古天真論2:古人壽命
    01在之前先來說一下黃帝內經為什麼會有素問和靈樞2部,其實這2部份內容各有81篇,加起來一共162篇。而素問之所以為什麼叫素問呢,因為通篇基本上都是黃帝和祁伯的對話,以一種對話的形式來闡述一些基本的中醫的道理。
  • 中醫為什麼要學習《黃帝內經》?學不懂怎麼辦?
    無論是方家名宿還是初學乍練,《黃帝內經》的博大適合每一個學習層次,每一次學習和實踐都是新的收穫,而每一次收穫都會在將來的某個時候用於拯救一條生命。然而,很現實的是,現在很多中醫愛好者對於《黃帝內經》的學習難度望而卻步,有鑑於此,在這裡給大家推薦幾本有助於《黃帝內經》學習的書籍,如果大家覺得有用,請多多關注本號,多多與朋友分享。
  • 《黃帝內經》導讀50
    《素問.刺要論篇第五十》與《靈樞.讀原文方能悟原理,《黃帝內經》原文導讀共分為81個小單元,也即素問81篇與靈樞81篇對應組合,每日堅持閱讀1個小單元,三個月內即可通讀《黃帝內經》一遍以上。參考閱讀:通讀《黃帝內經》的簡易法門《黃帝內經》導讀1-9《黃帝內經》導讀10-18《黃帝內經》導讀19-27《黃帝內經》導讀28-36《黃帝內經》導讀37-45《黃帝內經·素問·刺要論
  • 01醫經03內經評文素問[清]周學海撰.鄒純樸.薛輝.李海峰校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5
    全書分為二十四卷,作者仿茅坤、儲欣評《左傳》《戰國策》手法,對《黃帝內經素問》進行評註,每篇或旁註,或批註,或尾評,對文中疑問處精當校勘,並對文中義理加以闡發,以助讀者理解,可師可法。本次整理以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皖南建德周氏藏版《內經評文》單行本為底本。《內經評文》分為《內經評文素問》與《內經評文靈樞》兩部分,為清·周學海所撰。周學海,字澄之。
  • 《黃帝內經》導讀61
    《素問.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與《靈樞.五禁篇第六十一》。讀原文方能悟原理,《黃帝內經》原文導讀共分為81個小單元,也即素問81篇與靈樞81篇對應組合,每日堅持閱讀1個小單元,三個月內即可通讀《黃帝內經》一遍以上。
  • 朗讀:黃帝內經*素問-痿論
    您的關注和轉發,是我們前行的動力,更多內容請點擊篇頭專輯《黃帝內經誦讀》
  • 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 24卷 哈佛大學藏 歡迎閱讀卷一
    非完整版 完整版24卷 非常好的古本醫書 收藏不易 展示為部分頁面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 24卷 哈佛大學藏 歡迎閱讀卷一>非完整版 完整版24卷 非常好的古本醫書 收藏不易 展示為部分頁面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 24卷 哈佛大學藏 歡迎閱讀卷一
  • 國醫傳習所之中醫臨床 ||《黃帝內經》簡介:(7)內經的注家與注本
    《內經》文字古奧,義理深刻,時代變遷,文義懸隔,嚴重地阻礙了後世對《內經》的深入學習和理解。歷代醫家在研究《內經》過程中,對經文的理論意義和臨床應用進行了註解和闡發,彰顯了不同時代的研究重點和特徵,為學習《內經》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文獻參考。從梁至清有文獻可考的注家有260餘家,此僅選影響較大者予以介紹。
  • 學習《黃帝內經》的方法!
    編者按《黃帝內經幾乎每個中醫大師都提到他們學習《黃帝內經》為其行醫生涯打下紮實的基礎,但同時《黃帝內經》由於流傳自幾千年以前,所用文字又非常晦澀難懂,那麼現代人該如何學習《內經》呢?今天我們跟隨何紹奇先生學習《內經》。
  • 《黃帝內經·素問·繆刺論篇》學習筆記二十八
    學習醫經,不一定能治病救人,只求把握大道與真理的粗略,在人生與自我保健時不至於迷失大方向。如此,呵護自己與家人,也不至於南轅北轍。    下面藍色字體的部分,即為「筆記內容」。      今日學習「黃帝內經·素問·繆刺論篇」【原文】:      黃帝問曰:餘聞繆刺,未得其意,何謂繆刺?
  • 【合一醫學】第137期:《黃帝內經》多重演變史及其他
    其中醫經有:《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黃帝內經》十八卷,《素問》即其經之九卷也,兼《靈樞》九卷,乃其數焉。)
  • 《黃帝內經》的理論體系
    這四大學說是《黃帝內經》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黃帝內經》充分認識到「有諸內必形諸外」的辯證法則,使髒象學說系統而完善。正如《靈樞·本髒》說:「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也。」髒象學說主要包括臟腑、經絡和精氣神三部分。1.臟腑又由五臟、六腑和奇恆之腑組成。
  • 《黃帝內經》健康養生觀——範登脈|黃帝內經|廣州中醫藥大學|治未...
    講授者:廣州中醫藥大學東莞市東南部中心醫院「黃帝內經書院」範登脈簡介:醫學博士,廣州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醫史文獻系教授。對中國古典文獻學特別是對傳統語言文字學有較深入的研究,擅長運用文字、聲韻、訓詁、校勘等古典文獻學的研究方法考證中醫經典文獻中的疑難問題,重視出土文獻、文物在中醫文獻研究中的運用,長期從事《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的文獻考證、理論整理、逐篇講析等工作,對《素問》《靈樞》研究有較深造詣。從事中醫臨床及教學科研工作30多年。
  • 《黃帝內經》讀書會第二期(今天)
    ,自由交流會; (二)14:00-14:30 中醫新知:解答上次讀書會存疑點,分享中醫新知,切磋醫理(包括中醫各個方面); (三)14:30-16:30 黃帝內經篇章研習:每次選取一篇或半篇黃帝內經深度研習; (四)16:30-17:00 存疑整理:整理內經研習課堂存疑點,安排參與者課下琢磨解決; 參考文本: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