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世界,從認識自身開始。
呵護家人,從呵護與調理自己開始。
熱愛生命,從了解生命的運行規律開始。
熱愛生活,從懂得與體悟生命與生命之間的關係開始。
自修醫經,不一定成為醫家,只為明了世間之大道,順便學著認識自己,修正與調理自己。
學習醫經,不一定能治病救人,只求把握大道與真理的粗略,在人生與自我保健時不至於迷失大方向。如此,呵護自己與家人,也不至於南轅北轍。
下面藍色字體的部分,即為「筆記內容」。
今日學習「黃帝內經·素問·大奇論篇」【原文】:
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即為腫。
肺之雍,喘而兩胠滿;肝雍,兩胠滿,臥則驚,不得小便;腎雍,腳下至少腹滿,脛有大小,髀胻(同「骨」旁)大跛,易偏枯。
心脈滿大,癇瘛筋攣;肝脈小急,癇瘛筋攣;肝脈騖暴,有所驚駭,脈不至若喑,不治自已。
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小急,不鼓皆為瘕。
腎肝並沉為石水,並浮為風水,並虛為死,並小弦欲驚。
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為疝。
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
(注①:人的肺脈隔塞,就會喘息且兩脅脹滿。
肝脈隔塞,就會兩脅脹滿,睡眠不穩,易受驚,小便不暢。
腎脈隔塞,就會脅下至小腹脹滿,兩側脛部大小不一,大腿和小腿部都有變化,走路身體不平衡,時間長了容易發展成偏枯病。
人的心脈滿大,說明心經熱甚、肝陰耗損、心神受損、筋脈失去養分,因此會出現癲癇、抽搐和筋脈拘攣等病狀。
肝脈小而緊,說明肝藏虛寒、血不養心、筋脈不利,因此也會出現癲癇、抽搐和筋脈拘攣的病狀。
肝脈搏動快速而混亂,是因為受到了驚嚇,如果按壓不著肝脈脈搏或突然失音,則是因為受驚氣逆以致經脈不通。
腎、肝、心脈皆小而緊,且指下鼓擊不明顯,都是人體氣血在腹中凝滯的表現,皆會發瘕病。)
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二陰急為癇厥,二陽急為驚。
脾脈外鼓,沉為腸澼,久自已。肝脈小緩為腸澼,易治。腎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血溫身熱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髒同病者可治,其脈小沉澀為腸澼,其身熱者死,熱見七日死。
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鬲偏枯。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喑舌轉,可治,三十日起;其從者,喑,三歲起;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
(注②:三陽即太陽經脈急疾,說明其受寒血凝而患瘕病。三陰即太陰經受寒氣鬱而患疝病。二陽為陽明經急疾,說明胃中邪盛,患驚病。二陰為少陰經受邪則患癇厥。
腸澼,就是痢疾。患便血的痢疾,如果病人血熱身熱,則表明其熱邪過盛,真陰損傷,危也。
喑,無發出聲。)
脈至而搏,血衄身熱者死,脈來懸鉤浮為常脈。
脈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與人言。脈至如數,使人暴驚,三四日自已。
脈至浮合,浮合如數,一息十至以上,是經氣予不足也,微見九十日死。
脈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奪也,草幹而死。
脈至如散葉,是肝氣予虛也,木葉落而死。
(注③:脈來搏擊手指,大而有力,且病者出血又身體發熱,此為真陰衰敗的死症。
脈來湍急,病人突然昏倒,無法言語,此為暴厥病。
脈來如浮波之合,猶如熱甚時的數脈那樣急疾,人一呼一吸其脈已跳過超過十次,此為經脈之氣都不足的表現。)
脈至如省客,省客者,脈塞而鼓,是腎氣予不足也,懸去棗華而死。
脈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莢落而死。
脈至如橫格,是膽氣予不足也,禾熟而死。
脈至如弦縷,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
脈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傍至也,微見三十日死。
脈至如湧泉,浮鼓肌中,太陽氣予不足也,少氣味,韭英而死。
(注④:脈來如訪客,或來或去,或靜止或鼓動,說明腎臟之精氣虛乏,病人會在棗樹開花期間,火旺水敗時死亡。
脈來時像泥丸般堅強短澀,說明胃腑精氣虛乏,榆樹莢落之際死亡。
脈來像有東西橫格在指下,堅實短澀,說明膽之精氣虛乏,病人在秋後谷熟之際,金旺木敗時死亡。
左右傍至,即陰陽相併俱衰。
太陽經即膀胱和小腸經。)
脈至如頹土之狀,按之不得,是肌氣予不足也,五色先見黑,白壘發死。
脈至如懸雍,懸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
脈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堅大急,五臟菀熟,寒熱獨並於腎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
脈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腸氣予不足也,棗葉生而死。
脈至如華者,令人善恐,不欲坐臥,行立常聽,是小腸氣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注⑤:脈來像傾頹的腐土一樣,重按不足,這說明肌肉的精氣虛乏。如果病人臉色先出現黑色,則是土敗水侮的表現,病者會在春天木旺土衰之際死亡。
脈來像懸雍一樣上部大、下部小,浮取揣摩則愈覺其大,說明十二腧穴的精氣虛乏,病者冬季結冰之時死亡。
脈來如仰起之刀口,浮取脈小而急疾,重按堅大又急疾,說明五臟內藏鬱熱,寒熱交並於腎臟。
脈來如草木的花朵輕浮柔弱,病人易驚、坐臥不安、行立間常聽見聲音,說明小腸精氣虛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