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 素問·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2021-02-22 琉璃健康

黃帝內經 | 素問·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原文】

    黃帝問曰:何謂虛實?

    岐伯對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帝曰:虛實何如?

    岐伯曰:氣虛者,肺虛也,氣逆者,足寒也,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餘髒皆如此。

    帝曰:何謂重實?

    岐伯曰:所謂重實者,言大熱病,氣熱脈滿,是謂重實。

    帝曰:經絡俱實何如?何以治之?

    岐伯曰:經絡皆實,是寸脈急而尺緩也,皆當治之,故曰滑則從,澀則逆也。夫虛實者,皆從其物類始,故五藏骨肉滑利,可以長久也。

    帝曰:絡氣不足,經氣有餘,何如?

    岐伯曰:絡氣不足,經氣有餘者,脈口熱而尺寒也,秋冬為逆,春夏為從,治主病者。

    帝曰:經虛絡滿,何如?

    岐伯曰:經虛絡滿者,尺熱滿脈口寒澀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

    帝曰:治此者奈何?

    岐伯曰: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灸陽。

    帝曰:何謂重虛?

    岐伯曰:脈虛氣虛尺虛,是謂重虛。

    帝曰:何以治之?

    岐伯曰:所謂氣虛者,言無常也。尺虛者,行步恇然。脈虛者,不像陰也。如此者,滑則生,澀則死也。

    帝曰:寒氣暴上,脈滿而實,何如?

    岐伯曰:實而滑則生,實而逆則死。

    帝曰:脈實滿,手足寒,頭熱,何如?

    岐伯曰:春秋則生,冬夏則死。脈浮而澀,澀而身有熱者死。

    帝曰:其形盡滿何如?

    岐伯曰:其形盡滿者,脈急大堅,尺澀而不應也,如是者,故從則生,逆則死。

    帝曰:何謂從則生,逆則死?

    岐伯曰:所謂從者,手足溫也;所謂逆者,手足寒也。

    帝曰:乳子而病熱,脈懸小者何如?

    岐伯曰:手足溫則生,寒則死。

    帝曰: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者,脈何如?

    岐伯曰:喘鳴肩息者,脈實大也,緩則生,急則死。

【譯文】

    黃帝問道:什麼叫做虛實呢?

    岐伯答說:邪氣盛,就是實證,正氣被傷,就是虛證。

    黃帝問:那麼虛實的情況各是什麼樣的呢?

    岐伯說:肺主氣,氣虛,實質上是肺虛,必定發生氣逆足寒的症狀。如果不是肺正被克的時令,則病好治,如遇相剋的時令,病人就會死。其餘各髒的虛實,也是同樣。

    黃帝問:怎樣叫做重實?

    岐伯說:所謂重實,是說大熱病人,邪氣甚熱,脈象又極盛滿,這就叫做重實。

    黃帝道:經絡俱實情況是怎樣的?用什麼方法治療?

    岐伯說:所謂經絡俱實,是指寸脈急而尺脈緩,經與絡都應該治療。所以說脈滑象徵著氣血暢盛,叫做順;脈澀象徵著氣血虛滯,叫做逆。大凡人體虛實的情況和生物是一樣的,就是說呈現圓潤現象的都為生,呈現枯澀現象的都為死。若一個人五臟骨肉滑利,生命是可以長久的。

    黃帝道:絡氣不足,經氣有餘的情況怎樣?

    岐伯說:所謂絡氣不足,經氣有餘,是指寸口脈熱而尺脈卻寒的情況。秋冬之時見到這樣現象的,為逆;而在春夏之時,就為順了。需要治療的是那種主病的逆象。

    黃帝問:經虛絡實的情況怎樣?

    岐伯說:所謂經虛絡實,是指尺脈熱滿而脈口寒澀,這種現象,若在春夏則死,若在秋冬則生。

    黃帝問:怎樣治療這種病呢?

    岐伯說:絡實經虛的,灸陰刺陽;經實絡虛的,刺陰灸陽。

    黃帝問:什麼叫做重虛?

    岐伯說:脈虛、氣虛、尺虛,這就叫做重虛。

    黃帝問:怎樣辨別呢?

    岐伯說:所謂氣虛,是由於羶中之氣不足,表現為語言不能連續;所謂尺虛,是尺脈脆弱,表現為行步怯弱無力;所謂脈虛,是氣血都弱,陰陽不能應象。所有表現上面這些現象的病人,脈象滑利的,可以生;如果脈象澀滯,就會死的。

    黃帝問:寒氣上攻,脈氣盛滿而實,情況怎樣?

    岐伯說:脈實而有滑利之象的主生,脈實而有逆澀之象的主死。

    黃帝問:脈象實滿,手足皆寒,頭部熱,情況如何?

    岐伯說:在春秋可生,在冬夏就會死。有一種脈象浮而澀,脈澀而身又發熱的也會死的。

    黃帝問:身形虛浮腫脹的情況怎樣?

    岐伯說:所謂身形虛浮腫脹,是指脈口急大而堅,尺脈卻反澀滯,像這樣,順就可生,逆就會死。

    黃帝問:怎樣叫順則生、逆則死?

    岐伯說:所謂順,就是手足溫和;所謂逆,就是手足寒冷。

    黃帝問:新產後而患熱病,脈象懸小,它的變化怎樣?

    岐伯說:手足溫暖的可生,如手足寒冷,就會死的。

    黃帝問:乳子中風熱,出現喘息有聲,張口抬肩的症狀,它的脈象怎樣?

    岐伯說:脈象浮緩,尚有胃氣的,可生;如果脈現小急,是真髒脈現,就會死的。

【原文】

    帝曰:腸澼便血,何如?

    岐伯曰:身熱則死,寒則生。

    帝曰:腸澼下白沫,何如?

    岐伯曰:脈沉則生,脈浮則死。

    帝曰:腸澼下膿血,何如?

    岐伯曰: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帝曰:腸澼之屬,身不熱,脈不懸絕,何如?

    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懸澀者曰死,以髒期之。

    帝曰:癲疾何如?

    岐伯曰:脈搏大滑,久自已;脈小堅急,死不治。

    帝曰:癲疾之脈,虛實何如?

    岐伯曰:虛則可治,實則死。

    帝曰:消癉虛實何如?

    岐伯曰:脈實大,病久可治;脈懸小堅,病久不可治。

    帝曰:形度、骨度、脈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帝曰:春亟治經絡;夏亟治經俞;秋亟治六腑;冬則閉塞,閉塞者,用藥而少針石也。所謂少針石者,非癰疽之謂也,癰疽不得頃時回,癰不知所,按之不應手,乍來乍已,刺手太陰傍三痏與纓脈各二。掖癰大熱,剌足少陽五;刺而熱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陰經絡者,大骨之會各三,暴癰筋ruan,隨分而痛,魄汗不盡,胞氣不足,治在經俞。

    腹暴滿,按之不下,取手太陽經絡者,胃之募也,少陰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員利針。霍亂,刺俞傍五,足陽明及上傍三。刺癇驚脈五,針手太陰各五,刺經太陽五,刺手少陰經絡傍者一,足陽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針。

    凡治消癉僕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甘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疾也。暴厥而聾,偏塞閉不通,內氣暴薄也。不從內,外中風之病,故瘦留著也。蹠跛,寒風溼之病也。

    黃帝曰:黃疸暴痛,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臟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也。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譯文】

    黃帝問:腸中赤痢的變化怎樣?

    岐伯說:痢兼發熱的,則死;身體寒冷不發熱的,則生。

    黃帝問:腸澼而下白沫的,其變化怎樣?

    岐伯說:脈沉則生,浮則死。

    黃帝問:腸澼而膿血俱下的,其變化又如何呢?

    岐伯說:脈象小澀的會死;滑大的則生。

    黃帝問:如果身熱,脈不小澀,又如何呢?

    岐伯說:脈象滑大的可生;脈象澀小的,則死。至於死在什麼時候,那要根據克勝之日來決定。

    黃帝問:癲疾的情況怎樣?

    岐伯說:脈象搏擊,但大而且滑的,經過一段時間可以治好;如果脈象又小,而且堅急的,那是實結不通,就死也不可以治了。

    黃帝問:癲疾之脈,虛實情況怎樣?

    岐伯說:脈象虛緩的可治,而堅實的就會死。

    黃帝問:消癉病的虛實情況怎樣?

    岐伯說:脈象實大的,病雖長久,但可以治癒;假如脈象懸小而堅,病的時間又較長,那就不能治了。

    黃帝說:春季治病取用絡穴,夏季治病用各經的腧穴,秋季治病用六腑的合穴。冬季是閉塞的季節,既已閉塞就要多用藥品,少用針石。但少用針石,不是指癰疽等病說的,癰疽等病,是頃刻也不許遲疑不決的。癰毒初起,不知它發在何處,按之也找不到,痛的地方又不在一個地方,在這種情況下,可在手太陰之傍三刺,頸部左右各兩刺。腋癰的病人,全身大熱,應刺足少陰五次,針刺以後,如熱仍不退,可刺手心主三次,刺手太陰經的絡穴和肩貞穴各三次。急性癰腫,筋縮,隨著癰腫的分肉而痛,痛得汗出不盡,這是由於膀胱經氣不足,應該針刺其經的腧穴。

    腹部突然脹痛,按之脹痛不減的,應該取手太陽經的絡穴,就是胃的募穴和少陰腎腧穴五次,用員利針。霍亂,應針腎腧兩旁的志室穴五次,足陽明胃腧及腎腧外兩傍胃倉穴,刺三次。驚癇的刺法有五點:針手太陰經的經渠穴五次;刺手太陽小腸經的陽穀穴五次;刺手少陰經絡傍的支正穴一次;刺足陽明經解谿穴一次;刺足踝上五寸的築賓穴三次。

    凡診治消癉、突然跌倒、半身不遂、氣逆、氣滿等病需分清肥豐的貴人,是吃肉類精米太多所造成的。隔噎就會氣閉不行,上下不通,那是暴怒或憂慮所引起的病。突然厥逆,不知人事,耳聾,大小便不通,那是內氣上迫引起的病。有的病,不從內起,外中風寒,因為風邪留滯,久之化熱,肌肉消瘦,是極其明顯的。有的人行走偏跛,那是因為著寒或是風溼而形成的病。

    黃帝道:黃疸、突然發生劇痛、癲狂、氣逆等症,是由於經脈之氣,久逆於上所造成的。五臟不和,是由於六腑閉塞所造成的。頭痛、耳鳴、九竅不利,是由於腸胃病變所造成的。

長按二維碼,更多健康交流


本文圖文聲音源於網絡,綜合整理自《黃帝內經》、文獻資料等,如有侵權請聯繫liulihealth@qq.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焦點

  • 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篇第十四
    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篇第十四 【本章要點】 本篇以「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為重點
  • 黃帝內經·素問·天元紀大論-66
    .素問·移精變氣論-13黃帝內經.素問·湯液醪醴論-14黃帝內經·素問·玉版論要篇-15黃帝內經·素問·診要經終論-16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17黃帝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18黃帝內經·素問·玉機真藏論-19黃帝內經·素問·三部九候論-20黃帝內經·素問·經脈別論-21
  • 《黃帝內經》讀書會第二期(今天)
    ,自由交流會; (二)14:00-14:30 中醫新知:解答上次讀書會存疑點,分享中醫新知,切磋醫理(包括中醫各個方面); (三)14:30-16:30 黃帝內經篇章研習:每次選取一篇或半篇黃帝內經深度研習; (四)16:30-17:00 存疑整理:整理內經研習課堂存疑點,安排參與者課下琢磨解決; 參考文本: 1.
  • 《黃帝內經》讀書會第十期
    ,自由交流會; (二)14:00-14:30 中醫新知:解答上次讀書會存疑點,分享中醫新知,切磋醫理(包括中醫各個方面); (三)14:30-16:30 黃帝內經篇章研習:每次選取一篇或半篇黃帝內經深度研習; (四)16:30-17:00 存疑整理:整理內經研習課堂存疑點,安排參與者課下琢磨解決; 參考文本: 1.
  • 01醫經03內經評文素問[清]周學海撰.鄒純樸.薛輝.李海峰校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5
    全書分為二十四卷,作者仿茅坤、儲欣評《左傳》《戰國策》手法,對《黃帝內經素問》進行評註,每篇或旁註,或批註,或尾評,對文中疑問處精當校勘,並對文中義理加以闡發,以助讀者理解,可師可法。本次整理以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皖南建德周氏藏版《內經評文》單行本為底本。《內經評文》分為《內經評文素問》與《內經評文靈樞》兩部分,為清·周學海所撰。周學海,字澄之。
  • 朗讀:黃帝內經*素問-痿論
    您的關注和轉發,是我們前行的動力,更多內容請點擊篇頭專輯《黃帝內經誦讀》
  • 《黃帝內經》素問序一
    孔安國序《尚書》曰:「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班固《漢書-藝文志》曰:「《黃帝內經》十八卷。「《素問》即其經之九卷也,兼《靈樞》九卷,乃其數焉。雖復年移代革,而授學猶存,懼非其人,而時有所隱,故第七一卷,師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爾。
  • 《黃帝內經》簡介
    其中醫經有:《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黃帝內經》包括《素問》81篇和《靈樞》81篇,各9卷。它分別從陰陽五行、天人相應、五運六氣、臟腑經絡、病機、診法、治則、針灸等方面,結合當時哲學和自然科學的成就,作出了比較系統的理論概括和認識。
  • 《黃帝內經》在線閱讀
    譯文】宣明五氣 【譯文】寶命全形論 【譯文】八正神明論 【譯文】離合真邪論 【譯文】通評虛實論 【譯文】太陰陽明論 【譯文】陽明脈解 【譯文】熱論 【譯文】刺熱 【譯文】評熱病論 【譯文】逆調論 【譯文】瘧論 【譯文】刺瘧
  • 【合一醫學】第137期:《黃帝內經》多重演變史及其他
    《黃帝內經太素》30卷缺7卷唐朝時期:唐寶應元年(762)王冰《黃帝內經素問》24卷81篇缺2篇宋朝時期:宋嘉祐二年(1057)林億《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24卷81篇宋朝時期:(劉溫舒《素問入式運氣論奧-素問-兩大遺篇-五卷》)
  • 一起來讀《黃帝內經 素問》,歸納匯總「精」的闡述
    寫在開頭:本文提到的《黃帝內經》,僅指素問,不包括靈樞經。我們知道,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的奠基理論,後世幾乎所有的中醫典籍都能從中找到根源。而作為貫穿全書的宗旨,「精」這個概念被反覆提出。大概以一種「得精者昌,失精者亡」的姿態出現。
  • 黃帝內經白話文句讀003素問之上古天真論2:古人壽命
    01在之前先來說一下黃帝內經為什麼會有素問和靈樞2部,其實這2部份內容各有81篇,加起來一共162篇。而素問之所以為什麼叫素問呢,因為通篇基本上都是黃帝和祁伯的對話,以一種對話的形式來闡述一些基本的中醫的道理。
  •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篇-1
    中醫是一個非常博大精深的學問,說到中醫不得不說,《黃帝內經》這本智慧經典,這本書是可以讓人讀一輩子的養生並啟發生命之覺的書。古人說醫者,為巫者。《黃帝內經》分上下兩部,素問81篇,靈樞81篇。162篇。
  • 國醫傳習所之中醫臨床 ||《黃帝內經》簡介:(7)內經的注家與注本
    王冰崇尚道家,夙好養生,經他編次的《素問》,列《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生氣通天論》為第一、第二、第三篇,突出了保養精、氣、神的經旨,也使後學在開篇之際便能把握《內經》學術的基本觀點。《素問》卷七久已亡失,王冰得之師藏舊本,補充了闕佚,即今本的《天元紀大論》、《五運行大論》、《六微旨大論》、《氣交變大論》、《五常政大論》、《六元正紀大論》和《至真要大論》七篇。
  • 《黃帝內經》健康養生觀——範登脈|黃帝內經|廣州中醫藥大學|治未...
    講授者:廣州中醫藥大學東莞市東南部中心醫院「黃帝內經書院」範登脈簡介:醫學博士,廣州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醫史文獻系教授。對中國古典文獻學特別是對傳統語言文字學有較深入的研究,擅長運用文字、聲韻、訓詁、校勘等古典文獻學的研究方法考證中醫經典文獻中的疑難問題,重視出土文獻、文物在中醫文獻研究中的運用,長期從事《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的文獻考證、理論整理、逐篇講析等工作,對《素問》《靈樞》研究有較深造詣。從事中醫臨床及教學科研工作30多年。
  • 學習《黃帝內經》的方法!
    幾乎每個中醫大師都提到他們學習《黃帝內經》為其行醫生涯打下紮實的基礎,但同時《黃帝內經》由於流傳自幾千年以前,所用文字又非常晦澀難懂,那麼現代人該如何學習《內經》呢?今天我們跟隨何紹奇先生學習《內經》。
  • 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厥論篇第二十四
    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厥論篇第二十四【本章要點】 本篇介紹寒厥和熱厥的病因、症狀以及六經的厥和厥逆的症狀。
  • 《刺禁論篇》與《素問•腹中論》等篇「肓」的本質是什麼?
    《素問》、《靈樞經》各八十一篇,其書成書年代久遠,文意艱深,加之歷代翻刻而有脫訛,難為今人所理解,為發掘燦爛文化之遺產,河北醫科大學中醫學院楊鵬舉先生歷時數載披卷無數,對該書原文進行了校勘、注釋、語譯,並加了按語。此次整理的重點在於解惑,其中僅《靈樞經》破解千古之謎的難題有36條,爭論不休的疑點有62條。今將《素問》《靈樞經》中有關經「肓」的本質等文字予以刊出以饗讀者。
  • 《黃帝內經》導讀50
    《素問.刺要論篇第五十》與《靈樞.讀原文方能悟原理,《黃帝內經》原文導讀共分為81個小單元,也即素問81篇與靈樞81篇對應組合,每日堅持閱讀1個小單元,三個月內即可通讀《黃帝內經》一遍以上。參考閱讀:通讀《黃帝內經》的簡易法門《黃帝內經》導讀1-9《黃帝內經》導讀10-18《黃帝內經》導讀19-27《黃帝內經》導讀28-36《黃帝內經》導讀37-45《黃帝內經·素問·刺要論
  • 《黃帝內經》導讀61
    《素問.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與《靈樞.五禁篇第六十一》。讀原文方能悟原理,《黃帝內經》原文導讀共分為81個小單元,也即素問81篇與靈樞81篇對應組合,每日堅持閱讀1個小單元,三個月內即可通讀《黃帝內經》一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