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老子
在嚴格的高考制度下,能夠金榜題名考上名牌大學是無數莘莘學子的夢想,但是可惜中國每年參加高考人數眾多,真正能夠考入高等學府的人還是少之又少的。
但是,考上名牌大學卻並不能被視為是一個成功的標準,因為它只能證明你具有出色的知識和應試能力,卻並不能證明你具有卓越的毅力忍耐力,同時具有著開闊的視野。
優秀的含義包含的實在是太多了,本期為大家帶來的這個被稱之為是考霸的男孩便是如此。他的人生參加了4次高考,同時更是有兩次都進入了國內頂尖的清華大學,但是為什麼最後他仍然一事無成令人遺憾呢?
本期的主人公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學霸,他的名字叫做張非,從小張非的父母便給他灌輸一個思想,就是上大學,必須要考入清華北大,進入全國的最高等學府差一點都不行。
所以說在應試教育的路上,張非走的舉步維艱,從上小學開始父母就一直嚴格管控著他各門學科的學習。
在父母的監管之下,他確實也是不負眾望,學生時期一直名列前茅,終於到了高考的那一天,張非在考場上卻意外的發揮失常了。
在第1次收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他發現,自己離北大的錄取分數線著實的差了幾分,這樣的結果讓他非常的遺憾。
但是實際上在那一年他已經能夠進入復旦大學,復旦大學同樣是我國的非常歷史悠久的高等學府。
但是,當年的張非卻做出一件讓所有人都難以理解的決定,在母親的鼓勵下,他放棄了復旦大學的錄取通知書,而是選擇復讀,所謂有志者事竟成,他一定要完成自己和父母的夢想。
因為他父母從小給他灌輸的人生價值觀念來看,張非認為人生的成功就是考上清華或是北大,除此之外的人生就是失敗的。
這種價值觀其實本來就是扭曲變形的,他想要獲得成功的選擇其實在當年收穫了很多人的不解,但是他仍然聽從自己的父母的建議,孜孜不倦的投入另一輪的學習中。
終於在2003年張非再次邁入了高考的考場,那一年張非的發揮確實非常不錯,他順利的進入了自己夢想中的大學考入了北京大學,站在未名湖畔。
其實在很多人的心中進入北大絕對是自己美好人生的開端,可惜在張非從小的價值觀裡就認為,考上北大便是一種功成名就,是人生的一種美好結局。
父母從小隻告訴他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學,但是卻沒有人告訴他考上名牌大學之後要幹什麼,那一刻他覺得非常的迷茫。
面對著父母鼓勵的眼光,他不知道自己下一步還能做什麼,正在這時辛苦學習被父母嚴密監控了十幾年的他卻接觸到了一個讓他無法自拔的事物,便是青少年玩的電子遊戲。
因為從小從未接觸過遊戲,所以說在第一次見到遊戲之後,他就表現出來無與倫比的興趣,甚至在北京大學學習期間,也廢寢忘食的玩著遊戲。
但是實際上北大規定一名學生在掛掉5門學科之後就必須要勸退,僅僅是一個學期張非就變成了一個網癮少年,他足足掛了7門學科,所以說也一下子就被北京大學勸退。
父母在得知這個消息之後也對張非的遭遇不可置信,半年前還是他們人生驕傲的兒子,半年後卻被北大勸退。
好在父母是心理非常強大的,兩口倆繼續鼓勵兒子繼續為兒子強化價值觀,終於,張非在他們的再次鼓勵下決定要再次複習,重新攻讀大學。
被高等學府勸退的事跡也成為他人生中的痛定思痛的汙點,之後的他繼續奮進從頭再來,再次坐到複習班中。
這次他並沒有把目標定到清北京大學,而是定到另外一個高等學府清華大學之上他繼續艱苦奮進,終於在那一年的高考中,憑藉著毅力成為了當地的高考狀元。
獲得了所在學校的10萬元獎金,並且成功的進入了清華大學,父母以為經過上一次北大的教訓之後,優秀的兒子就不會再被遊戲所惑。
但是沒想到這名少年在脫離了父母的管制之後,就再次不可避免的墜入了深淵,他又在一次又一次的瘋狂試探中被清華勸退了。
按照道理說,這麼一名先後被北大和清華勸退的學生應該就沒有任何出路,但是張非就是這麼一個不同尋常的人。
經過父母的鼓勵,張非破罐子破摔決定要再考一次,畢竟已經經歷了三次高考的他已經有了旁人無可比擬的高考經驗。
第4次參加高考他自然是水到渠成,就如同是肌肉記憶般就完成那些考卷上的考題,第4高考竟然又把他送進了清華大學。
在考中的那一刻,他更是給自己改名叫做張空谷,父母也了解到自己兒子的毅力有限,有會沉迷遊戲的可能性。
所以說他們早早的就已經說服了兒子,在進入大學之後一定要順利的完成學業,順利的從大學畢業。
在第4次參加高考考入清華之後,張非的事跡也在當地小有名氣,很多人都驚異於張非的經歷。
畢竟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名牌大學本來就是觸不可及的,這個學生不僅考進了名牌大學,還是我國的頂尖學府。
他不僅進去了還兩次被學校勸退,他們都想知道再次回到清華的張非到底能不能痛改前非,取得不一樣的結局呢?
張非確實醒悟了,同時他也向父母保證一定會完成大學的學業,4年之後張非成功的從清華畢業,這時父母向他提出了進一步的期待,希望他能夠考取研究生。
但是由於張非之前4次考試的經歷非常出名,所以說就沒有導師願意帶他,另外還有教授直接說,自己希望帶的學生是具有一些思辨能力,是比較靈活。
他們認為張非之所以能夠考入清華,全部都在於死讀書,在應試教育的成果,另外他之前的經歷也可以看出來他並不是一個有自控能力之人。
所以說教授嚴明拒絕了張非的入學請求,在考研失敗之後張非非常頹廢,他的母親搬來了北京,再次坐他身邊督促他繼續學習,繼續考研。
同時也幫助他戒掉網癮,張非之後再次參加研究生考試,但是筆試成績再如何好都沒有辦法獲得導師的青睞,在面試中遭到了再次的拒絕。
心灰意冷的他只能拿著本科的學歷開始找工作了,曾經的學霸曾經光芒萬丈的人物,如今也過著平凡人的一生做了最普通的工作確實讓我們覺得非常唏噓。
其實成功與自制力兩個問題一直以來都被我們認為是一種因果關係,可實際上卻並不一定是這樣的。
因為沒有自制力的人可以在外力的監控下獲得短暫性的成功,但是卻並不意味著可以一直成功下去。
同時一個有自制力的人才可以立於不敗之地,取得成功自制力,讓一個人可以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可以嚴格監控自己的行為。
這種能力是非常難能可貴,它意味著人可以拒絕短期的滿足,擁有著完善的品行。
在應試教育的催化下,自制力以及品行成為了非常重要的篩選條件,也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現實。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