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在絕大部分的父母以及孩子的眼中,高考是一件神聖的事情,它是大部分人人生中的轉折點。
一次高考,一個分數,決定了你讀什麼樣的大學,決定你出校園以後,找工作的難易程度。
因此,每年一到高考的時候,做父母的往往比做孩子的還緊張,整天小心翼翼,又要顧及孩子的情緒,又要照顧好孩子的身體。而到了出成績的時候,做父母的又要想辦法,找關係,想要靠譜的人給孩子報考大學出一個好建議。
所以,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高考是一件大事。
可是,在學霸的眼中,高考就跟玩一樣。
這位高考狂人張非就是這樣認為的。
張非這一生,參加過4次高考,一次考上復旦,一次考上北大,還有兩次考上了清華。4次考試,都考中了我國頂尖的大學,他學霸的身份,可謂是毋庸置疑。
一般來說,大部分人只會參加一次高考,小部分人會參加兩次,參加三次、四次的人就更少了,只有沒考上的人,或是沒考上自己心儀學校的人,才會多次選擇復讀。
可是張非都已經考上了清華北大這類頂尖學校,為什麼還要多次復讀?多次參加高考呢?
張非第一次高考,是在2002年,當時他以總分613分的成績在眾高校生中脫穎而出,成功的被復旦大學錄取。
他這個分數算不錯了,可離清華北大的錄取分數還是有一小部分的差距。雖然最終被復旦錄取,可張非心裡還是覺得不甘,他看不上復旦,他想讀清華北大。
於是,他決定復讀。親朋好友們雖然被他的這個決定驚訝了,可大家也相信他的實力,便同意了他的決定。
第2年,張非憑藉606分的成績,如願的考上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這一次,張非心滿意足,沒有再選擇復讀。
考上好的學校以後,不代表今後就可以不努力了。像北京清華這類一流的大學,對學生的管理是很嚴的,一旦學生達不了學校的考核標準,就會被開除。
很顯然,當時的張非沒有明白這個道理。進入北大後,張非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開始忽視學業,經常逃課去打遊戲。最終,他在考試中接連掛科,沒有達到北大的考核要求,被北大退學。
得知這個消息,他的父母都為他感到惋惜,可他卻覺得無所謂,北大不要他,他就去清華。
2004年,他參加了復讀,雖然在大學裡玩了一年,可他高中的知識掌握的很到位,所以復讀起來很輕鬆。2005年,他參加高考,以703分的成績一舉奪得南充市理科狀元的稱號。之後他報考清華,成功被清華大學數理基礎科學專業錄取。
再一次走進大學的校門,眾人都以為張非應該會珍惜這次的機會了,沒想到他卻犯了老毛病,繼續沉迷於遊戲中,忽略了學業。清華對此也覺得忍無可忍,將其退學。
接連被北大清華退學,普通人應該會覺得無地自容,不會再報考這兩所學校。可張非不是普通人,他覺得心有不甘,將名字改成張空谷,再次復讀後,2007年參加高考,以677分的高分再次考入了清華大學,這次他被環境工程專業錄取。
有了兩次退學經歷後,張非明顯有所收斂,在大學裡他不敢明目張胆的逃課了,在學業上認真了許多,雖然偶爾還是玩玩遊戲,但會控制度,不會像以前那麼張狂了。
最後,他踩著及格線通過了學業測試,拿到了畢業證。當時,他其實想繼續讀研,可他的&34;已經傳遍了大學,沒有哪位導師願意收他。
無法讀研,他選擇出來找工作。
04
憑藉清華生的身份,張非很快找到了一個好工作。可上班後,他網癮又犯了,經常熬夜打遊戲,第2天在公司裡打瞌睡,自己的工作任務完成了一團糟,公司領導多次點名批評他。
在公司常常被領導罵也就算了,職場上的勾心鬥角也讓他疲憊不堪。曾經眾人追捧的天之驕子,現在成了眾人眼裡的一團爛泥,這樣的改變,讓張非覺得適應不了,於是他辭職回家。
回到家後,他也沒有立即去找工作,而是整天沉迷於遊戲中。父母看他這樣,心痛難耐,經常勸說他,甚至為了幫他戒掉網癮,還全家搬到了成都。
或許是父母的苦口婆心打動了他,又或許是他玩夠了。在2015年,他終於下定決心找個好工作,經過一番努力後,他通過了事業單位的考試,有了一個工作,之後他也開始認真工作。
從張非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張非是一個智商很高的人,但智商高,不代表人就可以不努力,仗著自己聰明而胡作非為的人,最終還是會被淘汰。
我們應該牢記愛迪生的那句話: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