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他們開始打洞,直到2018年1月團夥落網,還沒有挖到文物。
文 | 王煜
盜墓賊,跑不了!昨天(9月1日),公安部刑偵局發布4名重大文物犯罪案件在逃人員名單。
從左至右為劉繼園、慄會培、程麥生、趙現花
三年裡,公安部先後5次發布A級通緝令,對42名重大文物犯罪在逃人員公開通緝,目前已到案38人。此次公布的名單,正是餘下的4人。
明裡開店暗中盜墓
這在逃4人中的女性名為趙現花,今年31歲,戶籍地為河南沈丘,參與的是一個總計20多人組成的文物犯罪團夥。
《新民周刊》記者從中國裁判文書網公布的判決書看到,法院查明:該團夥在2011年7月至2018年1月的約6年半時間裡,共盜掘作案7次,案發後被公安機關追回的文物共77件,其中一級文物4件、二級文物4件、三級文物24件。
選好盜掘的目標後,該團夥的慣用掩飾手段是在附近租下門面開起餐飲店,在店裡做好工具和人員的各種準備。白天,飯館對外正常營業;晚上,這裡就成為盜墓團夥向文物點打地洞的起點。
趙現花參與了其中的4次作案,每次她的任務是當餐飲店的「老闆娘」租房開店,有時還直接在店裡給挖地洞的人做飯。
這樣的「戲」演得相當逼真。
2015年年初,該團夥計劃盜竊陝西省彬州市(原彬縣)彬塔地宮的文物,該地點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頭目多次「踩點」後,最終租下了當地藥材公司院內一樓的門面房,並做了裝修,由趙現花辦理了營業執照,在本地招收了服務員。
飯店於2015年4月底開業,取名為「川湘食府」,飯店平時由趙現花管理,團夥裡有人負責採購,有人擔任廚師。
彬塔 圖源 | 鹹陽市人民政府網站
每天晚上10點左右,犯罪團夥從該飯店衛生間旁邊的地下向彬塔挖洞,至凌晨4點左右將挖掘的土用塑料編織袋裝好用車運走。大約半年之後,他們將彬塔地宮打通,盜竊了該地宮內的石棺、金棺、銀棺、銅棺、鎏金棺、銅鏡、疑似舍利等珍稀文物,然後用土填埋洞穴後離開。
打洞盜墓多次失敗
但這群人並不是每次都那麼「走運」。
2012年1月,團夥從租下的門面房內打洞盜掘陝西省蒲城縣縣城一個學校院內的古塔。約兩個月後,該塔地宮被打開,但他們發現該塔之前曾被盜掘過,只好將豎洞回填後離開。
2014年10月,該團夥從民房內打盜洞盜掘山西代縣的阿育王塔。一個多月後,他們發現盜洞打在了阿育王塔下面的地基,找不到地宮,只好撤離。
他們之後又盯上了山西省運城市東郭鎮的東郭村墓地,在當地村民家新建帶有地下室的房子作為盜掘的基地。2016年10月,他們開始打洞,直到2018年1月團夥落網,還沒有挖到文物。
盜墓團夥的「倒黴」正是文物的幸運。上述團夥目標之一的代縣阿育王塔,始建於隋朝仁壽元年(公元601年),是全國19座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塔之一,也是現存最完整、外觀最獨特的一座。我國文物界泰鬥、原中國文物研究所所長羅哲文曾評價:「代州阿育王塔的獨特造型,如果說是全國第一,我不敢說;但如果說是全國第二的話,我還從未見過(第一)。」
代縣阿育王塔
2020年4月,這個犯罪團夥中的23人被判刑,其中的主犯衛永剛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並處罰金50萬元。趙現花至今在逃。
犯罪團夥盜掘得手後,將文物賣給販子牟利,文物經過多次轉手,每一次都為倒賣者帶來巨額的不義之財。本次4名在逃人員之一的劉繼園就是這條「黑色產業鏈」上的一員。
今年37歲、戶籍地為江蘇句容的他在南京開了一家古工藝品店,登記的營業範圍是工藝品、陶瓷、字畫銷售,但他做起倒賣文物的勾當。2015年,趙現花所在團夥從彬塔地宮盜出文物後,至少有50件賣給了文物販子。劉繼園和另一人以580萬元從上家手中購買了這批文物,轉手以2300萬元的價格賣給了下家,後者將文物購買回家供奉,後來主動上交給公安機關。
參與這次倒賣的人員大多已經被判刑,唯有劉繼園依然在逃。
通緝名單上的另外兩人慄會培和程麥生,涉嫌參與山西襄汾縣陶寺北墓地古文化遺址、古墓葬被盜掘系列案。陶寺北墓地已被核定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地中有的墓葬屬西周晚期,東南部墓葬年代已至戰國時期,延續約500年。
信息平臺應對犯罪
公安部官方網站近日發布的信息顯示:該部會同國家文物局連續三年部署開展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截至目前,全國公安機關共破獲文物犯罪案件3480餘起,抓獲犯罪嫌疑人5860餘名,打掉犯罪團夥750餘個,追繳文物逾4萬件。
專項行動中,公安部會同國家文物局督辦各地先後破獲了明十三陵被盜案、山西聞喜侯氏兄弟涉黑及盜掘古墓葬案、河南安陽「8.25」系列盜掘殷墟遺址案等24起文物大案。
各地公安機關共追回一級文物480餘件,其中,浙江臨安「3.24」系列盜掘倒賣文物案追回一級文物138件,上海公安機關成功從日本追繳曾伯克父青銅器一組8件,山西公安機關從香港追繳國家一級文物5件。
被追回的國家一級文物「曾伯克父」青銅組器
針對當前文物犯罪職業化、專業化、智能化的特點,公安部和國家文物局啟動「中國被盜(丟失)文物信息發布平臺」,及時向社會公眾發布我國被盜、丟失文物信息,並錄入國際刑警組織被盜藝術品資料庫。這項舉措,為我國海外丟失文物依法追索提供依據,為打擊文物犯罪和規範文物市場管理提供支撐。
平臺已經發揮了作用:一件上世紀80年代被盜的國家一級文物青銅鬲被拍賣時,公安機關接到群眾通過該信息發布平臺的舉報,成功將其追回,並抓獲多名犯罪分子。
「天網」已經撒下。對於還在逃的4名文物犯罪嫌疑人而言,儘快自首是唯一的出路。
新民周刊所有平臺稿件, 未經正式授權一律不得轉載、出版、改編,或進行與新民周刊版權相關的其他行為,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