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與祝英臺》悽美的愛情故事相信各位都略有耳聞,這個故事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有相關的歷史文物可以佐證。自東晉起,我國民間就開始流傳梁祝的故事,自今已經流傳了近兩千年,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這一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故事並不是「梁祝」,而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石評梅和中國共產黨創始人高君宇的愛情故事,他們之間的故事和「梁祝」十分相似。唯一的不同點是在「梁祝」是祝英臺先愛上了梁山伯,而在石評梅的故事中是高君宇先愛上了石評梅。
石評梅出生於書香世家,父親在清朝時期曾經中過舉人,因此父親十分注重對她的教育,從小就教她讀書識字,學習詩詞歌賦。石評梅本人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她自從上小學開始白天在學校學習必修課程,晚上放學回到家裡了就開始學習一些課外知識。她愛好文學,從小就開始看各種各樣的文學書籍。她在文學上有非常高的造詣,寫過不少的散文、詩歌、小說等題材的文章,其中散文和詩歌十分受歡迎。因此,和張愛玲、林徽因、蕭紅齊名被稱為民國四大才女。可惜她是四個人中最早離世的,年僅二十六歲就因病離世。
石評梅的學習成績在學校裡一直是名列前茅的,上中學的時候她因為成績優異,為人和善,深受同學和老師們的喜愛,還被稱為「才女」。十七歲的時候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當時能上大學的女孩子還比較少,大部分的女孩子在上完中學的就是選擇找一個門當戶對的嫁了,而石評梅在父親的支持下獨自一人前往北京求學,她在北京遇到了兩個人影響她一生的男人。石父不放心女兒獨自一人去北京,於是拜託了曾經的學生吳天放多多照顧一下女兒。
吳天放學富五車,曾經在國外留學過見多識廣,而且人長得還儀表堂堂。石評梅在北京的時候受他的照顧比較多,兩個人的來往也比較多,漸漸的就被對方吸引了。吳天放作為主動的那一方主動追求石評梅,石評梅被他學識才華吸引,招架不住他猛烈的追求就答應他了。二十歲的石評梅順利從北師大畢業,她在校期間除了學習以外還經常向各大報社投稿自己的文章,因此在北京文壇上小有名氣。
她和吳天放也相愛了三年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可在這時來了一個不速之客,吳天放的原配 髮妻找上門了。原來吳天放早已有了家室,一直隱瞞著石評梅。石評梅是先進女青年,她嚮往的是自由戀愛和一夫一妻制的婚姻。當時她非常愛吳天放,但不能違背自己的原則,因此她忍痛選擇分手離開。這次的戀愛經歷對她影響十分大,她開始將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不接受任何男性對她示好,全身心撲在文學上。
高君宇出生於富商世家,畢業於北京大學。在北京上學期間受到新文化的影響,他開始致力於革命事業,組織了多次的學生起義和街頭演講。畢業以後擔任了孫中山先生的秘書。高君宇和石評梅是老鄉,兩個人是在北京的同鄉會認識的,他們都有進步青年有著共同的理想,所以兩個人經常在一起探討文學和革命。兩人之間的來往多了,高君宇逐漸喜歡上了石評梅,於是他開始追求她,但石評梅拒絕了。
石評梅拒絕的原因是因為高君宇和吳天放一樣是已婚人士,但他們不一樣的是高君宇並沒有隱瞞自己已婚的事情。高君宇十八歲的時候由於父母做主為他挑選了一位門當戶對妻子,他對於這段婚姻的態度是反對的,曾經也反抗過,但迫於無奈只能遵從父母的意願。結婚以後,他和妻子並沒有過多的交流,夫妻多年雙方沒有一點感情。高君宇知道石評梅介意自己已婚的消息後,他抽空回家和妻子合離了。
高君宇離婚以後,石評梅依舊是拒絕他,經歷了上一段感情她不敢輕易進入一段感情。高君宇見此也並沒有放棄,而是一直追求她,對她噓寒問暖,生病的時候照顧她。一直到1924年,高君宇在一次戰亂中身負重傷加上原本就積勞成疾,導致大病一場。在住院期間,石評梅經常來探望他,兩個人的感情迅速升溫。高君宇的這一場大病嚇到石評梅,開始害怕失去他,於是石評梅想等他康復以後答應在一起。可事與願違,高君宇由於操勞過度舊病復發,多次搶救無效,年僅二十九歲病逝。
高君宇病逝的消息對石評梅來說是一道晴天霹靂,精神一下子就崩潰了,十分後悔當初沒有答應高君宇的追求。1928年,高君宇病逝的第三年,石評梅由於操勞過度加上一直沉浸在悲傷中整日鬱鬱寡歡導致一病不起,最後在北京病逝。石評梅病逝後葬在高君宇的旁邊,這也算是彌補了他們生前不能在一起的意願吧。石評梅和高君宇的故事十分短暫,但全都是遺憾。這一期的分享就到這裡結束了,歡迎在評論區中留言,我們下一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