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得了糖尿病之後,每天吃什麼、怎麼吃,就變成了一個大問題。特別是家裡有人得了糖尿病的,在飲食方面就會格外留意。不過這種特別的關注雖然是對家人的關心,但對家人來說也是一種壓力。
上次做了體檢之後,李阿姨被檢查出患上了糖尿病,她的女兒看到了體檢報告單上的結果,比李阿姨都要焦慮---
「不行,這些糕點不能再吃了!」
「葡萄不能吃了,糖分太高,還是吃梨吧。」
「白米飯不要多吃了,還是吃點粗糧飯吧。」
李阿姨每次聽到女兒的這種言語,就會覺得不開心:「誰吃得下粗糧飯啊,以前日子苦的時候老是吃,早就吃夠了,當然是白米飯好吃了。」
要知道,李阿姨每頓飯都是要吃上兩碗白米飯才行的,哪天要是做了紅燒肉,還能再添一碗呢。
而且一日三餐用大米飯作為主食,是中國大部分人的飲食習慣了,但是現在,這個持續了千百年的習慣卻受到了質疑,特別是得了糖尿病的人,吃不吃白米飯,真的是個難做決定的事情。
但是,最新的研究結果,卻讓得了糖尿病的人不用再擔憂了,這個到底是什麼情況呢?
一、21國最新研究顯示:吃白米飯和得了糖尿病是有關係,但中國人是例外!
這項研究是城鎮與鄉村流行病學的一項前瞻性研究(PURE),數據是從21個國家採集的,一共涉及到了13萬的人口數量,這項研究的結果顯示,南亞地區的人每天會攝入的白米飯數量達到了630g,這個和每天吃白米飯不到150g 的人比較,患上糖尿病的風險會上升61%。
但是為什麼又說中國人是個例外呢?研究顯示在參與了這項研究的4.1萬中國人群中,每天吃白米飯的量一般是150~300g,和高於450g 的人,這些人患上糖尿病的風險並不會比吃白米飯少於150g 的人高,只有攝入白米飯的量在300~450g 的人會存在一定的風險。
這個意思就是說,研究顯示:每天吃白米飯超過450g ,和中國人患上糖尿病的風險上升是沒有什麼關聯的。
那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中國人吃白米飯的量相對來說是比較少的,加上大米的品質比較好,整體的飲食結構上也比較健康,比如每天都會吃豆類和蔬菜等,這些食物吃下去都是會中和掉白米飯對血糖的影響的。
當然了,中國人雖然是個例外,但是白米飯這種主食相比粗糧來說,確實是會讓血糖出現升高的現象的,所以得了糖尿病的人不要因為知道了這個研究結果,就沒有節制地去吃白米飯。
二、精細的主食更容易讓得糖尿病的風險升高
白米飯吃了之後消化吸收方面是比較容易的,但白米飯若是吃得太多了,是會讓餐後的血糖值不斷升高的,也就是血糖生成的指數(GI)會變高。
若是長期使用GI高的食物的話,是會讓胰島功能受到損害、讓血糖產生很大的波動,從而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者讓機體對胰島素的反應能力降低,也就是產生胰島素對抗的現象的。長期下去,就很難再將血糖穩定在正常的範圍內,甚至會誘發糖尿病。
這個時候有些得了糖尿病的人就會疑惑了,那白米飯到底能不能吃呢?其實啊,白米飯還是可以吃的,不過吃的方式就要注意了。
三、得了糖尿病的人應該怎麼吃白米飯?米可以吃,但建議用這兩種方式吃
很多得了糖尿病的人自從發現自己生病之後,就將白米飯拒之門外,不敢再吃了。其實這個也沒有必要,糖友們若是想要吃白米飯的話,可以堅持下面三個原則。
1、儘可能將米變「硬」
很多人平時習慣了食用精細柔軟的食物,喜歡吃柔軟的白米飯,比如將大米先浸泡幾個小時,再用壓力鍋蒸熟或者用小火慢煮,這樣做出來的白米飯口感是很軟爛的。但是這種白米飯雖然好吃,卻也很容易讓血糖出現升高的現象的。
2、儘可能讓米變「亂」
得了糖尿病的人平時吃主食的時候,儘量讓米搭配著粗糧、豆類、堅果等食材一起煮,這樣不僅能提高礦物質和維生素B族的攝入,還能補充一些蛋白質,在降血糖方面也是有一定作用的,還有助於控制血脂。
四、中醫建議:糖尿病患者,嘗試喝點降糖茶,有助血糖的穩定
中國古代著名的醫書《本草綱目》裡面有提到:甘草、苦丁、羅漢果、蒲公英等是可以起到調節血糖和血壓的效果的,這個也是現代很多老中醫很喜歡推薦的一個小食方,其用到的藥食同源的原理如下:
羅漢果:可以起到活血潤肺、止咳祛痰、消炎殺菌、生津止渴、潤腸通便的效果;
蒲公英:可以用於清理血管內的垃圾、抑菌、改善腸胃的健康、清熱解毒;
苦丁:具有增強身體的免疫力、調節血糖、祛風溼、調節血脂、穩定血壓的功效;
將上述所有食材經過精確的配比製成的茶包,衝泡和飲用都非常方便,每天只要用開水泡3分鐘左右就可以喝了,讓血糖穩定下來這方面效果不錯。
需要控制血糖升高的朋友,直接點擊下方卡片領取,健康值得您這點付出!
結語:得了糖尿病之後,飲食和生活習慣都需要做出很大的改變,尤其是要注意飲食,這樣才能讓血糖保持在穩定的水平,減輕糖尿病的症狀,讓生活可以過的舒適一點。除了不要攝入過多的白米飯之外,經常喝可以穩定血糖的茶,在控糖方面也是很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