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汴梁?開封?北宋的都城到底是在哪裡

2020-12-19 葦說歷史真相

刀叔導讀:北宋的都城到底在哪?今天刀叔科普給你!

宋朝行政區劃,實行州、縣二級制,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繼承了唐朝的羈縻制度,也可以算是一定程度上的民族自治。同時在地方設置路,路是直轄於中央並高於府、州、軍、監的一級監察區。

至道三年(997年),共分十五路(名稱上道改為路),後析為十八路,又析為二十三路。

宋朝的行政區劃設置與地方政治制度可謂重內輕外,中央高度集權。雖然避免了唐朝藩鎮割據的局面,但導致地方資源狹小,也致使終宋一代受制於敵國。在都城方面,也是一個首都三個陪都。

北宋時期設有四座都城,首都是東京開封府。

另外的是三座陪都,即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

東京開封府

首都東京城內有四條寬闊筆直的大道,稱作「御路」, 作十字形相交,分別通向外城的南薰等四正門道旁有人行道、水溝及綠化地。

從大道又分出若干縱橫交錯的道路,多呈直角相交, 將城區劃分成若干方格形稱作「坊」的居民區商市則設於內城宣德門至州橋以東的潘樓街土市子及相國寺一帶。

隨著城市商業的發達,坊與市的界限被突破,商店多沿街設立,城東南汴河東水門沿岸的市區,竟延伸至七八裡以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即描繪了這一市區的繁榮景況。

西京河南府

北宋時期作為西京的洛陽是全國文化中心,設有全國最高學府國子監,名相大儒雲集洛陽。

朝中重臣多居洛陽,僅洛陽籍名相就有趙普、呂蒙正、張齊賢、溫仲舒等。文彥博、富弼等13人組成「洛陽耆英會」飲酒賦詩;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在洛寫就《新唐書》;司馬光歷時15年,完成了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

南京應天府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北漢結契丹入寇,命(趙匡胤)出師御之」,賀歲大劇《陳橋兵變》華麗「上映」,趙匡胤開國稱帝,定都東京汴梁,建立大宋王朝。因宋州是趙匡胤的龍潛之地,所以「詔定有天下之號曰宋,因所領節度州名也」。

宋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宋州升格為「應天府」,取「順應天命」之意。後於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又詔升應天府為南京,與西京洛陽、北京大名共為北宋陪都。

既然成為陪都,就該有個陪都的樣子。

據《宋史》記載:「大中祥符七年,建應天府為南京。宮城周二裡三百一十六步(《歸德府志》記載為:周二裡三百六十步)。京城周回一十五裡四十步。中有隔城,其東又有關城。」這個規模,比如今的明清商丘古城大了不少。

北京大名府

北京大名府又稱大名府故城、舊大名府城,位於今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城東北1-8公裡處,現是北宋時期北京大名府遺址。以大街、魚營(即原御營)、雙臺三個村為中心,東門口、南門口、鐵川口(即原鐵窗口)、北門口四個村為大名府故城的主要城門。

宋仁宗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為了抵禦遼國南侵而由宋仁宗欽定大名府為北京,升大名府為北宋陪都——北京大名府。

(本文系「刀墓手札」工作室原創出品,全網15億次閱讀的優質原創自媒體)

相關焦點

  • 作為北宋都城,開封是什麼意思?為何又叫東京、北京和汴梁?
    《淺說水滸》第490期(文/焦目)作為北宋都城,開封在水滸中出現過多次,像林衝、高俅、張教頭、徐寧等就是開封人。在水滸中,開封還可以叫「東京」「汴梁」,這也是符合歷史的。畢竟是當時的大都市,所以開封文化相當豐富,就是紅樓女子,也有李師師這樣的花魁,連宋徽宗都為之痴情。不過,開封為何取名叫開封,代表什麼意思?為何又叫「東京」和「汴梁」呢?今天就來簡單說說這些問題。先說開封眾所周知,河南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
  • 「八荒爭湊,萬國鹹通」:北宋時期的都城開封,到底有多繁華?
    在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基礎之上,北宋的都城東京開封府,曾一躍為當時世界範圍內的第一大城市。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文化生活,開封不僅毫無壓力地碾壓其他朝代的都城,而且單從城市規模以及人口數量上來講,能夠與東京開封府相抗衡的都城也少之又少。雖然唐朝都城長安就已經達到了空前繁榮的地步,但是東京開封府卻要更勝一籌。
  • 北宋的國都是「汴京」,不是「汴梁」!
    近日小編瀏覽了很多網頁,都在講北宋的國都是汴梁,但是實際上,開封被稱為汴梁是金元時的事。宋代時,開封稱東京,又稱汴京。之所以叫東京,那是因為自古以來,一般都是以洛陽,長安作為首都。而開封在崤關以東,古時候稱這些地方叫關東。所以立在關東的首都,京城,就叫東都,東京。
  • 百萬人口的北宋東京汴梁,與千萬規模的北上廣,哪個更擁擠?
    如陳振在《十一世紀前後的開封》中測算為120萬,吳濤在《北宋都城東京》中提到為140萬,日本學者木田知生在《關於宋代城市研究的諸問題——以國都開封為中心》提到為150萬左右。那麼北宋東京(汴梁)的人口規模到底有多大?與當前的全球性城市北京、上海、廣州相比又如何?筆者通過計算發現,如果學術界認為的東京(汴梁)人口規模沒錯的話,其人口密度與當今北上廣三座城市的老城區人口密度相當。在1000年前的農耕文明世界裡,這個密度無疑高得有些離譜。
  • 古時的東京汴梁在今天中國的哪個省,具體在哪個城市?
    古時的東京汴梁是指北宋的都城汴梁城,在今河南省開封市。汴梁城自內而外由宮城、內城、外城三重城相套。最內的宮城也就是皇城,南北長900米,東西寬720米,周長6裡半。第二道城即內城,也是舊城,也是明清時期開封城的位置,南北長約2900米,東西寬約2400米,周圍21裡。第三道城即外城也稱為國城、新城、羅城,《東京夢華錄》載稱外城方圓40裡。外城有馬面,每百步設一馬面戰棚。東京城內有四大河流流入城區,分別是蔡河、汴河、金水河和五丈河,河上遍布橋梁,架在這些河道上的橋梁即有32座。
  • 汴梁造句和解釋_汴梁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汴梁(biàn liáng)。河南開封的古稱。開封在戰國時為魏都,稱大梁。隋、唐在此置州,因臨汴水,故名汴州。北宋曾定都於此,稱汴京。元時設汴梁路,為汴梁路治所,遂稱汴梁。明以後改稱開封府。汴梁在教材中的例句:1、他畫了一幅著名的畫——《清明上河圖》,畫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熱鬧的場面。
  • 在開封的路牌上,北宋東京城被譯作Tokyo...
    路牌中譯英  千奇百怪的錯誤  大家已經見識了不少  可是,下面這個錯誤  還是讓「見多識廣」的網友們驚呆了  北宋的
  • 北宋都城東京是內陸城市,市民為啥特能吃魚?跟遼國有關係
    北宋東京,美食數不勝數,以魚為主的菜餚更是琳琅滿目。作為內陸城市的北宋都城,為什麼漁業如此繁盛呢?一、東京城及周邊水資源豐富北宋的都城東京(今開封)航運發達,是全國水路交通的一個中心樞紐。一幅《清明上河圖》,將汴河的繁忙景象定格成了永恆。東京城內貫有金水河、五丈河、汴河和蔡河(即惠民河),河流給東京城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除了河流,東京城內外的湖泊也給漁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礎。
  • 《清平樂》熱播,你知道電視劇裡的「東京」指的是哪裡嗎?
    我又不是追劇博主,廢話說了這麼多,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劇裡的京城——東京。這個東京,就是大家十分熟悉的開封府。這也為宋朝定都東京打下基礎。而這段時間,經過戰亂,長安和洛陽兩座曾佔據文明史上最閃閃發光的兩座城市,已經變得不堪。因此,這一時期開封正式取代了它們,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北宋朝廷的鼎盛時期,開封城內人口多達150多萬,無愧於世界第一大城市的稱號。但是隨著北宋朝廷的消亡,汴梁也將自己的都城地位斷送,南宋朝廷存於杭州,不敢北上。
  • 讓《東京夢華錄》告訴我們北宋汴梁人在臘月都吃什麼
    北宋遺老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第六卷至第十卷詳細回憶了北宋末年,東京汴梁城全年各種大小節日、節氣的皇家及民間風俗。雖是九百多年前之文言,但其中描述的事物極具生活氣息,很多習俗、典故、吃食都是現代中國人所熟悉的。讓我們翻開這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圖》,重溫九百年前北宋末年的民俗風物,品味那個繁榮的時代。門外子規啼未休,山村落日夢悠悠。
  • 此地原本是北宋四大都城之一,因各種原因,如今成一小村莊
    比如說在我國的宋代,宋朝的皇帝住在東京汴梁城裡,而東京是一種形容,汴梁才是具體的地名,那麼,是不是宋朝除了東京以外,還有別的京?恭喜您說對了。 宋朝有四大京城,東京只是其中之一,而北宋的「北京」,現如今只是一個小村子。那麼,這個村子在哪裡,又經過了哪些往事?
  • 冬日暖陽天,探秘古都汴梁
    暢遊啟封故園和開封博物館,不亦樂乎。惠民卡預約鼓樓,順道賞景,回探汴梁。前些日地鐵巧遇開封探家歸來的同車人,「去開封很方便,地鐵到體育中心,路邊等車,票價十元。」複製路徑,清晨地鐵秦嶺路站,頭班車6點零5分。
  • 中國古代就有東京,為何日本要山寨「東京」這個城市名
    中國古代就有東京,為何日本要山寨「東京」這個城市名?首先要糾正一個常識性錯誤,東京並不是日本的首都,東京以前叫江戶,是江戶幕府所在地,江戶幕府倒臺後,天皇想把首都遷到江戶,但阻力太大,天皇只好把江戶作為臨時行在,跑到了江戶,也就是現在的東京,東京現在雖然是日本政治經濟的中心,但從法律意義上卻不是首都,這是日本很尷尬的事情。
  • 去開封遊玩,都有哪些好玩的景區和特色小吃值得推薦?
    開封位於河南省,是北宋的古都,又稱為汴梁、汴京,也是八大古都之一。其實開封的歷史很長,早在戰國時期,這裡便是魏國的都城大梁。到了五代時期,朱溫接受唐哀帝李柷的禪讓,成為後梁皇帝,就在開封設立都城,後來的後晉後漢都在這裡建都。到了北宋時期,宋太祖趙匡胤在陳橋驛黃袍加身,建立大宋王朝,開封便成為北宋的國都,直到靖康之難為止。
  • 古都十二時辰(肆) 開封篇
    在《東京夢華錄》中,「萬街千巷,盡皆繁盛浩鬧」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北宋時期開封的繁華盛景,「宋文化」在開封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樣值得一提的,開封是世界上唯一城市中軸線從未變動過的都城,也因此而出現「城摞城」奇觀。
  • 一個瞎子,曾有機會改變北宋的命運
    文/林巖北宋末年,蜀地有個奇人叫王俊明,這個人卻人不如其名,是個雙目失明的盲人。雖然說他眼睛看不見,卻能預感到星象的變化,預測到人間的未來。《夷堅志》記載: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王俊明遷居到東京汴梁城(今屬河南開封),他曾對別人說:「汴梁之地王氣耗盡,我曾讓人在夜間特定的時間點在院中放了一盆水,觀察水面,他看到天上沒有一顆星照映汴梁的分野。我又派人在地下二尺的地方取土,我嗅過之後,「躁枯索寞,非復有生氣」,感覺地氣已然沒有了生氣。
  • 將軍在上中的東京有歷史原型嗎 古代東京是指現在哪個城市
    中國古代也是存在東京這個地方的,所以劇中的東京是有歷史依據的,據小編了解,電視劇將軍在上哪個是圍繞宋朝時期的朝代背景展開描述的,而劇中的這個東京也應該就是當時宋朝的國都,小編翻了一下史實資料發現,東京是北宋首都的"京號",
  • 開封東京變日本東京,英譯路牌鬧笑話是常態
    河南開封,北宋為都城東京,這是開封人的驕傲。可是,開封的一個路牌「東京保衛戰」,硬生生地譯為Tokyo defense war,這北京都城東京,一下子變成了日本東京,這樣的英譯,開封人是難以接受的。目標群體是文盲半文盲,檔次顯然高不到哪裡地去。路牌漢字下面加英譯,雖然檔次更高,但很容易暴露路牌製作者的文化檔次不高。因為,漢語英譯,並非易事,翻譯問題,不僅是一個語言問題,背後還有很深厚的社會文化等因素。而路牌的取名,看似簡單,其實一塊小小的路牌,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如果,我們對路牌細加分析,裡面都大有文章。
  • 網友吐槽開封路標英文標識 沒文化「路牌」砸了汴梁城文化「招牌」
    大河網訊(記者董倫峰)近日,一位開封網友向大河網投訴稱,開封市區部分路標指示牌上的英文翻譯錯誤百出,希望能給予關注。12月9日上午,大河網現場採訪後,當地管理部門就立即整改。「一個路牌的英文翻譯竟然三處錯誤。
  • 古代五京皆是古都,北京、南京你了解,東京、西京、中京呢?
    東京開封府。東京,即汴京、汴梁,現稱開封市。作為八朝古都,最早為夏朝,結尾於金朝。而期間東京主要聞名於北宋。開封作為北宋國都168年,經濟突飛猛進,城市化進程也達到驚人地步,開封作為都城是名副其實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隋唐歷史中,隋煬帝疏浚河道,挖掘大運河,使開封成為「咽喉九州,間域中華」,戰略地位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