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銀翼殺手》橫空出世,恰好與當時的Cyberpunk、near-future noir的懷疑主義熱潮相連接,而成為科幻電影的巔峰之作。啟迪了如《攻殼機動隊》、《黑客帝國》等一系列電影。
2017年,《銀翼殺手》上映第35周年之際,由Ridley Scott監製, Villeneuve執導的《銀翼殺手2049》和觀眾見面了。
一部「封神」之作的續集該如何去拍?
太多活生生的例子告訴你,不要去碰經典,誰碰誰死。不過也有例外,《普羅米修斯》就出乎了很多人意料地成功,它將整個《異形》系列拔高到了新的層次。
《銀翼殺手2049》完成度究竟如何呢?
我覺得是非常高的。但是,你不要指望它是純粹的商業片,它是商業的外殼,文藝的內核。觀影有門檻,如果你之前沒看過老闆和三個短片,那麼163分鐘的時長,足以讓你睡個好覺了。因為節奏真的慢,但這種慢又是故意而為之的,導演在營造一種氛圍。
首先,視覺效果上做了很好的延續。酸雨城市和廢土堆填區的設定,灰暗又憂鬱,配合類似日本或香港的霓虹燈,使得電影未來感十足。既朋克,又沒那麼虛幻。
其次,電影有多處是和老版的情節息息相關的。比如戴克和假瑞秋的再次相逢,讓多少人不禁淚目?
而最為關鍵的是主題上的一脈相承——「自我懷疑」,也就是「我是誰」的問題。人類?還是複製人?人是有靈魂的,而複製人則沒有。有觀眾可能會問,有沒有靈魂重要嗎?是啊,重要嗎?
「2049」的主角叫K,電影開場他是以複製人形象出現的,可憑藉記憶,他發覺自己好像不是複製人,而是真正意義上的人。他認為自己是瑞秋的兒子,是複製人之子。要知道一般的複製人是不能繁衍後代的,如果他真的是瑞秋的兒子,那麼他的存在就是最為特別的,具備跨時代的意義。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他並不是特別的,他只是普普通通的複製人而已。從麻木到賦予希望到幻滅到犧牲,依循的是正統的希臘悲劇路線。
K還有一個虛擬女友AI,名字叫喬伊,這是K唯一能傾訴心事的對象,但可惜的是,K和喬伊之間的關係,是如此親密但又如此遙遠。
整部電影,最讓我喜歡的一幕,就是K、喬伊和一個妓女,在一起玩「3P」。當然啦,也沒那麼刺激,喬伊是作為類似「靈魂」的東西依附在妓女身上的。喬伊沒有實體,也無法和K享受性愛的快感。只能通過這樣的辦法,讓K真正得到自己。
《Her》裡面也有相似的場景,但是《2049》明顯做得更為高級。
喬伊這個角色讓我如此喜歡,很難想像,男人項的科幻電影,卻塑造出了一個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角色。
不過很可惜,最終喬伊「消失」了。當K站在一個喬伊大廣告屏幕面前,發現原來之前的喬伊,只是人類歡愉片刻的工具,原來不光自己回到了最初,他的生活他的一切,都是一個巨大的騙局。
K是那麼讓人心碎,又那麼悲壯。K明白,自己就是自己,不管自己之前愛上的是某段回憶,還是愛上某瓶酒某種食物,或是愛上某個虛擬的人,這一切都是屬於自己的,或許靈魂真正存在的意義就在於,每個人存在就不該被別人定義。
這一切的心理轉變,從某些角度很像前作《銀翼殺手》的羅伊。羅伊從外星殖民地叛逃回地球,目的只是想尋找延長自己的壽命,但當他在地球經歷的一切,讓他漸漸理解了生命的含義,其實不在於時間的長度,而在於理解生命的厚度,以及享受生命的深度。
正如K的司令官喬什對他說的,「你即使沒有靈魂,一樣過得很好。」
這部電影,我回憶起來,最大的一個問題,或者也不能稱之為問題,算是遺憾吧,就是缺少如前作那般難以忘懷的反派。華萊士有這個潛力,但限制於篇幅,華萊士那條線沒有完全展開。希望以後有機會,這條線能單拎出來拍成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