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翼殺手2049》原著小說:狗血共桃花一色 陰謀與暴力齊飛

2021-01-21 界面新聞

按:本月27日,備受期待的科幻電影《銀翼殺手2049》將登陸中國大陸影院院線。該片在北美上映後,好評如潮,爛番茄新鮮度一度高達97%,IMDb評分8.5,作為一部經典影片的續作,實屬不易,《衛報》評論文章認為這部影片「比前作有了更大的拓展」。

1982年,科幻電影《銀翼殺手》上映,和《2001太空漫遊》坐上科幻電影界的頭兩把交椅,許多電影畫面已被塑造為科幻經典。《銀翼殺手》由鬼才導演雷德利·斯科特執導,改編自菲利普·K. 迪克(PKD)的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雖然與他的原著大相逕庭,但菲利普·迪克非常喜歡該片,甚至預言本片「會改變未來的電影」。《銀翼殺手》以2019年的洛杉磯為故事背景,描寫了一群與人類具有完全相同智能的仿生人,冒險回到地球,想在其機械能量即將耗盡之前尋求長存的方法。洛杉磯銀翼殺手警察派遣精英戴克追蹤消滅這些仿生人,以及在行動過程中發生的種種故事。

35年後,續作《銀翼殺手2049》將時間設定於正傳的三十年後,一位新的銀翼殺手——洛杉磯警察局(LAPD)的警官K(瑞恩·高斯林 飾演)挖掘出了一個埋藏已久的秘密,而這個秘密很可能會使已經滿目瘡痍的世界再遭塗炭。K循著線索找到了瑞克·戴克(哈裡森·福特 飾演),一位已失蹤三十年的前LAPD銀翼殺手。

《銀翼殺手2049》海報

這本書名頗為詭異的小說是「科幻鬼才」菲利普·迪克最負盛名的作品,也是各大科幻書單的必讀書目,電影《銀翼殺手》和《銀翼殺手2049》的人物角色和靈感設想均發源於此。不過遺憾的是,在《銀翼殺手》公映前三個月,迪克離開了人世。去世後,他的書在全世界各地不停再版,作品陸續被搬上熒幕,成為被好萊塢改編次數最多的科幻作家;2007年他的名字被收入《美國文庫》,是首位入選的科幻作家;以其名字命名的菲利普·K. 迪克獎也成為了美國科幻界的主要獎項之一。

在菲利普·迪克逝世35周年暨電影《銀翼殺手2049》即將上映之際,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節選了原著《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一書中文譯者許東華的譯後記,以期與大家一同先行走進迪克筆下這個「狗血共桃花一色,陰謀與暴力齊飛」的經典科幻故事。

《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狗血共桃花一色,陰謀與暴力齊飛

文 | 許東華

1、關於電影標題:譯成「銀翼殺手」令人困惑

PKD的小說作品,有很多已經或將要被好萊塢改編成電影,但至今最有名的,是一九八二年根據本書改編成的《銀翼殺手》(Blade Runner)。這部電影以晦暗壓抑的氣氛、光怪陸離的特效和震撼人心的主題,在近年來的多種科幻電影排行評選中位列第一,在科幻史上的影響極其深遠。

有趣的是,據記載,Blade Runner這個片名其實來自另一部完全不相干的科幻小說。

一九七四年,美國科幻作家艾倫·諾斯(Alan Nourse)出版了一部名為The Bladerunner的長篇小說,主角是在黑市上倒賣醫療器械的走私商。在這個書名裡,blade用來指代手術刀。一九七九年,美國作家威廉·伯勒斯(William Burroughs)受僱把艾倫·諾斯的原著改寫成一個適合拍電影的中篇小說,改寫之後的題目叫Blade Runner (A Movie)。但後來這個故事並沒有被拍成電影。

黑色反烏託邦科幻電影《銀翼殺手》(1982)

隨後,一九八〇年,在本書改編成電影的籌備階段,因為原書名又長又繞口(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有六個單詞,九個音節),製片方想要換一個簡短響亮的片名,曾先後考慮過「Android」和「Dangerous Days」。但編劇之一漢普頓·范徹(Hampton Fancher)正好看過上面說的那篇Blade Runner (A Movie),覺得「Blade Runner」這個說法很酷,就向製片方提起。製片方如獲至寶,買下了「Blade Runner」這個標題的所有使用權。於是,片中追殺仿生人的那些獵手,就有了Blade Runner這個頭銜。當然,片中的打打殺殺要麼是赤手空拳,要麼用熱兵器,並沒有誰用刀,所以,這裡的blade是虛指。要是按字面來翻譯,說成是刀尖上行走的人,也很符合那種九死一生的危險職業。同一個blade,在另一個故事裡是指救人的刀,在這個故事裡卻成了殺人的刀。

另外,片中並沒有長翅膀的鳥人,因此,臺版翻譯為什麼會把Blade Runner翻成《銀翼殺手》,一直是個令觀眾困惑的問題。一個可能是:因為世界上許多地方的警徽圖案都是張開雙翼的雄鷹,片中那些殺手也是警方僱員,也會隨身攜帶警徽,所以當時的電影譯者就順手把這個標籤打上去了,湊成一個聽起來很酷的四字頭銜。另一個可能是:因為上面提到的那部Blade Runner (A Movie)小說的第一版封面上,有一隻長了翅膀的跑鞋,而電影的臺版譯者正好看到過這個封面畫,就不管故事內容有關無關,直接把翅膀借到譯名裡了。

2、關於小說標題:搭配齊秦《原來的我》的調子,唱來朗朗上口

這部小說的標題原文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是一個疑問句。小說中並沒有誰真的問出過這個問題,但讀者看完小說後,會很自然地覺得這是男主角某個時刻瞪著天邊發呆時,理所當然應該想到的問題。

Android這個詞,本來一般譯作「機器人」。然而在這部小說裡,那些androids雖然是人工製造出來的產品,但是他們的體內並不是線圈、螺絲和晶片,而是跟自然人一樣的血肉筋骨。他們的外貌形象和言行舉止,都跟自然人一樣,只有骨髓測試才能夠百分百確定他們不是自然人。把這樣的生命稱作「機器人」,並不是很合適,所以我們這裡採用「仿生人」這個譯法。

Electric Sheep這裡譯作「電子羊」,也是經過權衡的。小說故事裡既有sheep又有goat,為了表示區別,本應分別譯作「綿羊」和「山羊」。因此,Electric Sheep本應譯作「電子綿羊」。然而,在小說標題中作這樣的區分似乎並沒有必要,因為這個標題是在問仿生人會不會夢見電子寵物,不管是綿羊還是山羊,都是寵物,用一個更簡短上口的「電子羊」來代替「電子綿羊」也很合適。

《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
[美]菲利普·迪克 著 許東華 譯
譯林出版社 2017-10

「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這個問題,其實有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問仿生人會不會做夢,第二層次是問如果他們做夢的話,會不會夢見電子羊。從字面上看,小說男主角在查閱一個野心勃勃的仿生人的資料時,曾自問過第一個問題。然而在這裡,會不會做夢是虛指,意思是有沒有遠大的理想抱負。仿生人不願繼續被奴役,想過上跟自然人一樣的生活。這樣的夢,實際上跟馬丁·路德·金的那個著名演講《我有一個夢》中所說的夢,很有相通之處。

這樣的長標題,有個意外的好處是:很容易找到曲子來配。熱拉茲內(Roger Zelazny)在一九七五年寫的序裡就曾說過,看完這本書後,有時候「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這句話在他的腦中徐徐流過,竟然是按《綠袖子》(「Greensleeves」)的旋律和拍子走的。類似地,「仿生人會不會夢見電子羊」這句話,配上齊秦《原來的我》的調子,唱起來倒也朗朗上口。

小說的扉頁上引了幾句詩:「而我仍夢到他踏著草地/在露水中飄飄蕩蕩行走/讓我的歡歌輕易刺透。」這幾句詩出自愛爾蘭詩人葉芝在一八八九年發表的《快樂牧羊人之歌》(「The Song of the Happy Shepherd」)。有趣的是,這幾句詩單獨看似乎是在說夢見一隻羊,但那其實是斷章取義。葉芝的原詩說的是夢見一個faun,羅馬神話中半羊半人的精靈。更有趣的是,這裡所謂的「半羊半人」,其中羊的那一半,其實是山羊(goat)而不是綿羊(sheep)。最有趣的是,葉芝那首詩雖然原本是作為他的神話詩劇《摩沙達》(Mosada)的尾聲歌詞出現的,但把那首詩單獨拿出來看的話,那種蒼涼神秘的調調,還有對古老地球的懷想,其實很有點科幻詩的味道。我們可以想像,把這部小說的時間線延伸下去,經過無數世代,人們早已對仿生人見怪不怪,甚至人羊合璧之類的基因工程物種也大行其道之後很久,在地球文明向銀河系大規模擴張遷移之後的某一天,在銀河系某個角落的某顆星球上,某個閒人悠悠地哼起這首《快樂牧羊人之歌》,遙想傳說中古老地球上的那種半羊半人的精靈……

3、關於故事:原著比電影深廣複雜得多

小說裡的故事覆蓋了從一天早晨到第二天早晨的二十多個小時。男主角在追殺幾個仿生人的過程中,經歷無數變故,狗血共桃花一色,陰謀與暴力齊飛,幾次身陷絕境然後死裡逃生,又幾次經歷排山倒海的情緒衝擊。短短一天時間,他三觀盡毀,完全變成了一個新人。應該說,小說裡的人物和社會面臨的各個層次的困境,比電影裡要深廣複雜得多。

從小的個人生活來看,男主角的婚姻正處在動蕩中。兩口子一會吵得天翻地覆非離不可,一會又好得如膠似漆蜜裡調油。PKD寫作這部小說時,剛開始他的第四段婚姻。他在婚姻方面的豐富閱歷是多數科幻作家所不能及的。那種時而大愛時而大恨,一會狂怒決絕一會又患得患失的微妙心態,PKD寫得入木三分。在這樣的背景下,男主角跟女仿生人的一夜情,是前頭許多事情的果,又是後頭許多事情的因,在男主角的蛻變過程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樞紐作用。

從大的社會總體態勢來看,世界經歷了核戰,雖然沒有立即把地球文明完全摧毀,但空氣中長久飄浮的放射性塵埃已漸漸滅絕了地球上的大多數動物,以致在人類社會裡,收養動物不再僅僅是為了養寵物好玩,更是人類同情心的體現,同時也是財富和社會地位的象徵:越有錢的人,收養的動物越珍稀。男主角不幸,沒幾個錢,買不起真羊,只能弄個電子羊來養著裝裝樣子,好糊弄鄰居外人。在小說中,這類電子寵物已經衍生出龐大的周邊產業,連維修電子寵物的廠家也會起個某某寵物醫院的名字,派出穿白大褂的技工裝成獸醫模樣,開著帶醫院標誌的救護車去客戶家裡收治損壞的電子寵物,就是為了在鄰居外人面前完全維護客戶的面子,讓大家以為他養的是真動物。想起中國曾有公司有專門的收費服務,就是幫非iPhone用戶發出的電子郵件自動加上「發自iPhone」的字樣,讓別人以為他們用的是iPhone。屌絲的面子傷不起,古今中外莫不如是。

《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外文版封面​

另外,人類天然擁有對其他動物的同情心,而仿生人沒有,這是小說中自然人和仿生人之間很重要的一點區別。小說中用來大致檢測仿生人的那種沃伊特·坎普夫心理測試,就是檢測這種同情心的。電影裡沒有相關的背景交代,所以電影裡的那些測試題顯得莫名其妙,沒看過小說的觀眾恐怕還真難理解為什麼這些題能測出來對方是仿生人。不過,這個同情心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當時地球上的野生動物已經基本滅絕了,因此,每一隻活著的動物都顯得那樣珍貴。還有一點就是:小說中出現的動物,對人類都沒有什麼攻擊性。因此可以只提人對它們的同情喜愛,不提人對它們的畏懼。當然,照理說,兇猛的食肉動物也一般處於食物鏈上層,在下層動物都所剩無幾的情況下,上層動物更是早就滅絕了,因此,不在故事裡出現也說得過去。另外,人類都已經能造出仿生人了,為什麼造不出仿生動物?這一點書中也沒有解釋。要是有仿生動物,恐怕很多人都會去養仿生羊而不是電子羊,小說題目也可以改成《仿生人會夢見仿生羊嗎?》。

在書中,默瑟主義是基於人類的泛同情心建立起來的一種宗教,強調大家的情感體驗,要跟那個一直在艱苦跋涉的默瑟老頭融合在一起,體驗那老頭的無盡苦難,從中尋找人生的意義。感同身受才會加強共鳴,這應該就是文中默瑟主義要求大家使用那個共鳴箱的本意。書中只有仿生人是完全不信默瑟主義的,其他人要麼全信,要么半信半疑。當然,關於默瑟主義真正的來龍去脈,到底是誰為了什麼目的搞出來的,書中留了白,沒有交代。也許有些熱衷於陰謀論的讀者,讀完小說後仔細想想,會感覺被吊在半空中。但小說最後,那些戲劇性的變化和一波又一波的情緒衝擊,似真似幻此起彼伏,讓讀者喘不過氣來,徹底沉浸在強烈的個人體驗中,陰謀不陰謀的也就沒那麼重要了。

當然,關於自然人和仿生人應該怎樣對待彼此,由此引申出怎樣定義人,怎樣定義正常人和非正常人,誰該和誰平權,道德依據來自哪裡,等等,這些都是書中層層轉折反覆探討的重點問題,也是電影中主要探討的問題。科幻這個類型的好處是可以在一套假想的設定中盡情輾轉騰挪,把這些人類還沒真正碰到、有些人會稱之為「杞人憂天」的倫理問題先掰開揉碎了仔細探討一番。當然,要是能跟人類已經遇到過的問題進行類比,那就更能讓人感同身受。美國埃默裡大學考特尼·布朗(Courtney Brown)教授主持的「科幻與政治」討論課(錄音可在網上下載)討論本書時,將仿生人受奴役的狀況類比於美國早期黑奴,並在此基礎上討論仿生人要求平權的正當性,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切入角度。

4、關於技術:50年想像的技術,至今仍未實現

本書的英文原著最初寫於一九六七年,出版於一九六八年,描寫的是二十五年後的一九九二年的世界。一九八〇年代這本書在美國再版時,書中所描寫的許多技術並沒有很快實現的可能,所以出版方把書中故事發生的時間從一九九二年改成了二〇二一年,好自圓其說。但現在已是二〇一三年(註:該書中文譯本首次出版於2013年),小說裡的許多技術仍然沒有成為現實,比如仿生人、雷射槍、情緒調節器、火星殖民、私人飛車等。也不知將來再版的時候,出版方會不會再把故事時間往後調。如果是像克拉克《2001》那樣的小說,書名就已經把故事時間綁死了,調不得。本書的背景倒是沒那麼僵化,調一調也沒什麼,但調整次數過多大概也會比較搞笑。

當然,另一方面,作者也沒有預見到後來對人類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的許多技術成就,比如現在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個人電腦、網際網路、智慧型手機、GPS導航等等。如果要把這些技術都用上,書中人物的一些行為和故事進展就會不太一樣。從這個角度來說,還不如就讓故事發生在一九九二年,讓書中人物沒這些技術可用。

小說中的共鳴箱,按現在的眼光看,是一種沉浸式的虛擬實境技術。要是讓八九十年代的科幻作家來寫,也許會讓書中人物戴上頭盔來使用共鳴箱。但PKD寫得樸素,書中人物只要雙手握住共鳴箱的手柄,就能融入那個虛擬實境;而且在虛擬實境中受了什麼傷,在真正的現實中也會受什麼傷。按現有的科技,不太容易解釋這怎麼實現。不過克拉克說過,足夠先進的技術,看起來就像魔法。姑且認為共鳴箱就是先進得像魔法的技術吧。

《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舞臺劇劇照

還有小說中的心理測試,測的是對一些社會情境的下意識反應速度。人類潛意識和顯意識之間的關係,一直是很有趣的話題。去年希伯來大學的人研究人類潛意識,給測試對象左眼看明亮且不斷變化的色彩斑紋,強勢佔據他們顯意識的注意力,同時給右眼看正確或不正確的文字表述或數學算式,讓他們的潛意識去處理。實驗表明,對於普通的文字或算式,潛意識並沒有什麼反應;但如果顯示的文字或算式很怪異,那潛意識很快就會發現不對。這個實驗結果跟小說中的敘述很相容。小說中自然人長期生活經驗積累起來的珍惜動物的潛意識,很容易跟社會情境中涉及死動物的細節相牴觸,對此反應速度極快。從這個角度來說,這類科學研究其實已經在默默地為將來的仿生人研究儲備技術了。

但為什麼要把仿生人設計成有血有肉的人形,這實際上也是一個仔細想想就繞不過去的問題。我們發明製造各種工具,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更舒適,工作效率更高;我們做各種科學研究,是為了探求宇宙和生命的奧秘。在這些過程中,當然總會有一些探索行為要觸碰這種那種倫理道德體系的邊界,遭到當時一些社會勢力的反對。然而,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演化互相推動,不同時期的人的思想觀念會很不同。這個世代的人們普遍不能接受的行為,幾個世代以後可能就可以接受了。另外,人類在地球上碰巧成了萬物之靈,並不等於人類現有的形狀在宇宙中的所有場合都永遠是最優的。在殖民火星的年代,為了幫助人們在火星上拓荒謀生而大規模製造人形仿生人,在資源緊缺的情況下實際上很划不來,還不如就造出各種有專門用途的機械或電子設備供人們使用。就算那些設備有一定智慧,能跟人們交流,也不會一下就造成這麼急迫的倫理道德難題。在情理上,還是在資源極其富足的時代,才最可能出現大量仿生人,人類社會才真正需要辯論和解決這些道德難題。

書中也對舊時代那些瞎想星際旅行和火星人的科幻小說小小諷刺了一把,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對整個科幻類型的自嘲吧。不管是什麼時候寫的科幻,總會有局限性。但敢於在當時的知識範疇內大膽想像,去做思維體操,去琢磨日常生活中不會碰到的事情,去窮盡各種可能性,這是科幻的精髓,也正是人類之所以能夠不斷創新、不斷進步前行的原因。

本文為《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中文版譯後記,經出版社授權發布,小標題為編者自擬。

……………………………………

歡迎你來微博找我們,請點這裡。

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相關焦點

  • 九大問題解讀《銀翼殺手2049》
    一、什麼是複製人要想了解《銀翼殺手》的主題,就必須了解電影中的「複製人」是怎樣的存在。1、Replicant在《銀翼殺手》世界觀中,複製人的英文叫做「Replicant」,是1982年《銀翼殺手》的原創。
  • 《銀翼殺手2049》裡的賽博朋克文化,你看懂了幾個?
    雖然打著82版《銀翼殺手》續集的旗號。 但《銀翼殺手2049》相比於前作更加視覺化。 除了向老牌刀鋒跑者致敬以外,還沿用了很多視覺方面的創作靈感。
  • 如何有逼格地談論一部電影:以《銀翼殺手2049》為例
    《銀翼殺手2049》的每一幀劇照都可以當屏保。文/鶴本想要當影評界的銀翼殺手,或許你可參考以下10條建議。《銀翼殺手2049》看了嗎?如果你想參考一下網上的大眾評分,《銀翼殺手2049》並非同檔期最高分的電影。在貓眼電影上,《銀翼殺手2049》只有7.0分,連《逐夢演藝圈》都有7.5分!即使是在較為公允的豆瓣網,《銀翼殺手2049》也只得到了8.5分,與9.2分的《盜夢空間》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
  • 銀翼殺手王小波2010
    年,距離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還有一步之遙,而美國人仍然深處水深火熱之中,就是《銀翼殺手 2049》裡講的故事。90年代,王小波也曾寫過一本名為《2010》的小說,二者似有共通之處。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所有的未來亦是當代史,時間是一種充滿粘性的膠體,它包裹在每個人的空間活動、記憶範疇、思維體系內,這個巨大的流體中涓滴匯聚,凝結成名為時代的東西,也灌注在個體人生的細節裡,觸不可及又無法擺脫。
  • 《銀翼殺手2049》2D效果最好?不!IMAX3D才最合適!
    而且,那些說「2D更適合《銀翼殺手2049》」的人,一條重要的理由,無非是本片攝影羅傑·迪金斯承認,《銀翼殺手2049》是用2D拍攝的,也就是說本片是後期轉制3D,但這就能作為「2D更適合」的理由嗎?漫威那些超級英雄大片不也是後期轉制3D嗎?漫威大片上映的時候,咋沒人帶帶「2D更適合」的節奏呢?
  • 他創造了「銀翼殺手」世界,卻終生貧困潦倒,成為科幻界的梵谷!
    《銀翼殺手》的命運和菲利普·迪克的命運有點相似。電影上映後惡評如潮,票房也很慘澹。此後的幾十年,這部電影被重新認識,成為公認的科幻神作——在各種排名中,《銀翼殺手》和《2001太空漫遊》輪番坐著頭把交椅。菲利普·迪克也要一樣,他生前窮困潦倒,小說只能在一些廉價的出版社發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菲利普·迪克去世後,小說不停再版,他也被稱為上世紀最偉大的科幻作家之一。
  • 國產科幻片"成長的煩惱"《銀翼殺手》最具參考價值
    瑞恩·高斯林與哈裡森·福特聯手演繹《銀翼殺手2049》  由「科幻片教父」雷德利·斯科特監製的《銀翼殺手2049》將於本周五以2D/3D/IMAX 3D/等版本在內地上映。  《銀翼殺手2049》講述了在人類與複製人共生的2049年,兩個種族之間的矛盾已上升到不可調和的程度,戰爭一觸即發,人類存亡危在旦夕。新一代銀翼殺手K(瑞恩·高斯林飾),尋找到已銷聲匿跡多年的前代銀翼殺手瑞克·戴克(哈裡森·福特飾),共同破解即將顛覆人類社會的驚天陰謀,並聯手,再次制止了人類與複製人的命運之戰。
  • 鹿晗Baby之後,王凱也跟風當了《銀翼殺手2049》的「首席推薦官」
    據索尼哥倫比亞影業官方消息,王凱將正式擔任電影《銀翼殺手2049》的「首席推薦官」。該片講述2049年,新版、更為機器化的複製人K奉命捕殺舊版複製人,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他發現了一個可能引發全球動亂的驚天秘密。
  • 《銀翼殺手2049》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如何一個人slay全片場
    憑藉《銀翼殺手2049》與《降臨》,丹尼斯·維倫紐在科幻片領域站穩了腳跟,然而歷數丹尼斯·維倫紐瓦往年的作品就會發現,即便說「丹尼斯·維倫紐瓦出品,必屬精品」也毫不為過。那麼,丹尼斯·維倫紐瓦是如何做到多年的拍攝中保持作品的質量水平的呢?
  • 《銀翼殺手2049》中的CG特效 有哪些是你沒想到的?
    前一段時間的科幻電影大片《銀翼殺手2049》在國內叫好不叫座,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影片營造的賽博朋克氛圍和細膩的場景還是令影迷回味無窮,而正是憑藉出色的影像效果,《銀翼殺手2049》獲得了2018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的提名,這其中,影像工作室Rodeo FX在電影CG合成製作方面功不可沒。
  • 《銀翼殺手2049》——哲學三問: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
    1982年,《銀翼殺手》橫空出世,恰好與當時的Cyberpunk、near-future noir的懷疑主義熱潮相連接,而成為科幻電影的巔峰之作。啟迪了如《攻殼機動隊》、《黑客帝國》等一系列電影。2017年,《銀翼殺手》上映第35周年之際,由Ridley Scott監製, Villeneuve執導的《銀翼殺手2049》和觀眾見面了。一部「封神」之作的續集該如何去拍?太多活生生的例子告訴你,不要去碰經典,誰碰誰死。
  • 《銀翼殺手2049》導演稱想拍星戰,網友:迪寶寶不會同意的
    近日,《銀翼殺手2049》的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在採訪中稱,自己對執導一部「星球大戰」電影很感興趣。他表示:「這會是件我非常感興趣的事情。我不知道,這會非常難。』星球大戰』現在最危險的就是它成了自己的一個專有詞。
  • 《銀翼殺手2049》: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今年上映的《銀翼殺手2049》是1982年《銀翼殺手》的續集之作,在眾多好萊塢的科幻片中,《銀翼殺手》的影像風格可謂獨樹一幟,破敗溼冷的東京街頭,暗淡蕭瑟的摩天大樓,霓虹閃爍的街燈招牌,這一切,都在處處暗示一個極度繁華過後的末世之境。
  • 《銀翼殺手》發迷幻感海報 高司令哈爺聯手作戰
    騰訊娛樂訊 由丹尼斯·維倫紐瓦執導,瑞恩·高斯林、哈裡森.福特領銜主演的科幻動作片《銀翼殺手2049》今日發布一款復古而前衛的IMAX版藝術海報。  在35年前,被譽為影史最偉大的科幻電影之一的《銀翼殺手》超前地預言了人工智慧最終極的未來。35年後,《銀翼殺手2049》重啟經典,在人工智慧成為全球熱議話題的當下,再度對這個命題發揮想像。續作集結了大師級班底,由前作導演雷德利·斯科特擔任製片人,《降臨》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執導,傳奇攝影大師羅傑·狄金斯掌鏡。
  • 經典電影《銀翼殺手》概念設計大師賽得米德去世
    曾為《銀翼殺手》、《電子世界爭霸戰》、《異形2》等經典科幻電影創作過概念設計圖的未來主義科幻設計大師「賽得·米德」於美國時間12月30日在加州帕薩迪納因淋巴瘤逝世,享年86歲。
  • 觀《銀翼殺手1 & 2》感受生命的意義
    最近看了電影《銀翼殺手2049》,導演是拍攝過《降臨》《邊境殺手》《焦土之城》的「節奏掌控大師」---丹尼斯·維倫紐瓦。很久沒有看過如此大快朵頤的電影了,163分鐘絲毫沒有覺得漫長,反而是意猶未盡。提起《銀翼殺手2049》,就不能不提它的前篇《銀翼殺手》。據說影片1982年剛剛上映之時,票房慘澹,而導演雷德利·斯科特也在之後出了7個不同版本的結局,最後終於在2007年,影片的25周年紀念版發行之際,剪輯出了自己最滿意的版本。
  • 高分科幻小說推薦|精彩有趣,讓你腦洞大開
    作者:【美】菲利普·迪克豆瓣評分:8.6  推薦理由:美國科幻鬼才菲利普·迪克最負盛名的作品,科幻電影史上的經典《銀翼殺手》的小說原著,自然人與仿生人的博弈,對人性和倫理的思考與探索,星雲獎提名作品。內容簡介:小說描述了從一天早晨到第二天早晨的二十多個小時,主人公裡克•德卡德為了賞金追殺幾個仿生人的過程,歷經無數變故,狗血共桃花一色,陰謀與暴力齊飛。小說裡的人類受到地球輻射塵的影響,相貌醜陋,很多在心智上都發生了退化,而仿生人卻外表堂堂,多才多藝。當仿生人在外表和心智上無限逼近人類,甚至表面上已經超越人類時,人究竟何以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