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如花隔雲端 從三個維度解析《源氏物語》以花喻人的獨特魅力

2020-12-17 Gloria的悅讀紀

有「日本紅樓夢」之稱的《源氏物語》,講述了貴族公子光源氏紛繁複雜的情史,其中穿插了平安時代的政治、宮廷生活,以及貴族的各種雅趣,如賞花、制香、奏樂等。在這本鴻篇巨製中,紫式部描述了各種各樣的女子,她們或纖弱美麗,或沉靜優雅,或高傲堅韌……各有其吸引人之處。

紫式部很擅長描摹這些女子的美,她利用不同的花來象徵不同的女性,並賦予這些女性花兒的特點。在書中,大部分的女性都是以花來命名的,比如:葵姬,夕顏,槿姬,末摘花,花散裡,末摘花等等,這讓人物更有辨識度,形象更為生動豐滿。

最近細細品讀了這部著作,發現以花喻人的部分特別有意思。用花來比喻美人不僅是文學傳統,具備文學上的意義,還暗含著日本獨特的美學思想,以及深刻的社會意義。接下來,我將從三個維度解析《源氏物語》以花喻人的獨特魅力。

文學意義:名花傾國兩相歡,以花喻人是文學傳統

紫式部很會以花喻人,她用花來寫美人,不僅取其外在,更看重精神、品格上的相似,以期達到形神兼備的效果,讀來讓人回味無窮。

書中第34回《新菜(下)》可以說是以花喻人的高峰。這個篇章裡面,源氏為了慶祝自己的生辰,召開了女樂大會。三公主,明石女御,紫夫人,明石夫人等人帶上各自的樂器,閃亮登場,為源氏傾情演奏樂曲。紫式部對這幾個人有許多精彩的描寫:

三公主嬌小玲瓏,她沒有豔麗之相,但高貴秀美。紫式部將之喻為「二月中旬的新柳,略展鵝黃,而柔弱不勝鶯飛。」而她的頭髮從左右兩旁掛向前面,很像青青的柳絲。——這個比喻很貼切了,將三公主的稚嫩和嬌弱,描摹得入木三分。

明石女御(光源氏的女兒)姿容優雅,比較豔麗。書中形容她,「舉止端詳,氣品高貴,好比盛開的藤花,當夏日群花零落之後,獨自在晨光中開顏發豔。」在第28回《朔風》中,也曾有過類似的描述,「這小女公子可說是藤花。藤花開在高高的樹梢上,臨風搖曳的模樣,正可比擬這個人的姿態。」用紫藤花在樹上隨風輕擺,來描摹明石女御的優雅,很有美感,讓人浮想聯翩。

紫夫人頭髮濃密,身材勻稱美麗,恰似春天的櫻花,然而又比櫻花更加優美,這容顏實在是特殊的。紫式部對紫姬特別偏愛,賦予紫姬櫻花的形象。源氏剛認識紫兒的時候,她還是個小孩,恰如春天裡美麗又柔弱的櫻花。後來,他把紫兒培養成人,紫兒出落得愈發標緻。在女樂大會上,紫夫人大概三十多歲,很有成熟嫵媚的風韻,這個時候的紫夫人,大概就是春天裡,繁密嬌豔的八重櫻了吧?

明石夫人氣度悠閒,容貌嫵媚,「看到這人,好像聞到五月橘連花帶實的折枝的香氣。」其實,明石夫人更像龍膽,在第二十八貼《朔風》中,紫式部曾經說過,明石姬愛好龍膽和牽牛花,並且用心栽培。龍膽看似不起眼,卻很堅韌,自有其美麗。明石夫人出生低微,但是冷靜高傲,隱忍倔強,和龍膽的氣質很吻合。

這是一場盛大的女樂會,源氏非常享受。但在旁人看來,這些女子姿態各異,各具美感,又何嘗不是一場群芳宴呢?用花花草草來比喻女子的段落,散落在書中許多地方,讀書的時候,有種尋寶的感覺。

說到以花喻人,這應該算是一種文學傳統,有著悠久的歷史。其他暫且不論,我們國家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裡面,就有許多「以花喻人」的句子。比如:

「有女同車,顏如舜華。有女同行,顏如舜英。」「彼汾一方,言採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異乎公行。」

除了直接用花來比喻女子之外,《詩經》還喜歡用花起興,引出美麗的女子,就像給即將出場的女子布置了絢麗美好的背景。這樣的例子也很多,比如: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何彼穠矣,棠棣之華。曷不肅雝,王姬之車。」

讀著這些美麗的句子,會讓人產生無限遐想。美麗女子和鮮花交相輝映,擁有打動人心的力量。而源氏更是將這個傳統演繹到極致,她筆下的這些女子,都有屬於她們的花。這樣的寫作手法不僅能描摹出她們的美貌,也能傳遞她們的精神和內涵,讀來讓人齒頰生香。

《源氏物語》這本書大概是1001-1008年間寫成,比中國的紅樓夢還早大概700年,是日本古典文學的高峰。紫式部的以花喻人,不僅傳承了「以花喻人」的文學傳統,對後世的文學創作也有借鑑意義。

美學意義:紅顏彈指老,剎那芳華,演繹「物哀美學」

熟悉日本文化的人,大概都知道日本的「物哀美學」。什麼是物哀?簡單來說,就是美到極致之後復歸平淡或消亡,這種美學思想跟日本的宗教和地理位置有關。

日本本土的神道教認為,萬物皆有靈,花草樹木裡面都藏著精魂。與此同時,日本國土面積狹小,人口稠密,資源匱乏,自然災害頻繁,這讓他們極度缺乏安全感,覺得什麼都不長久,都會消失。於是,物哀的思想應運而生,根植在了日本人的意識裡。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我覺得稍微更改下,這句話也能表達物哀之美。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而物哀就是美好的東西不長久,終究會走向毀滅,終究會消散。這種毀滅不是人為的,而是不可抗力因素造就的。「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這大概就是物哀之美。

《源氏物語》開啟了日本的物哀美學時代,而以花喻人正是這種美學思想的體現。把這些女子比喻為花,則她們越嬌豔美麗,毀滅的時候,就越讓人心疼。比如:書中的紫姬就是物哀之美的極致。

上面我們提到過,紫姬像櫻花,紫式部在書中穿插了許多對紫姬外貌的描寫,極力渲染紫姬的美貌。書裡面曾經用夕霧的視角,來描述過她的美麗:

「氣度高雅,容顏清麗,似有幽香逼人。教人看了,聯想起春晨亂開在雲霞之間的美麗的山櫻。嬌豔之色四散洋溢,仿佛流泛到正在放肆地偷看的夕霧臉上來,真是個蓋世無雙的美人!」

除此外,源氏也一直驚豔於她的美貌,在心裡揣度,

「從無論哪一點上看來,她的氣品都很高雅,周身沒有一點缺陷,可使見者自覺羞慚。相貌豔如花月,姿態新穎入時。加之種種優雅的薰香融合集中,這便形成了一種最高的美姿。今年比去年更盛,今日比昨日更美。永遠清新,百看不厭。源氏覺得奇怪:怎麼會生得這樣美麗呢!」

櫻花是日本的象徵,生得絢爛美麗,花期極短,零落時靜默,有震懾人心的力量。它兼具美麗和哀愁的特質,最能體現物哀之美。紫姬也正是如此,紫式部將她的美渲染到極致,越是美麗,消亡的時候就越讓人悲痛。

光源氏撫養紫兒長大,要求她各方面順自己的意,但紫姬並非沒有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只是將傷心和不滿埋藏在心裡。在那樣的年代,她無父無母,沒有任何依靠,屢次想出家,最後也被源氏阻撓。紫夫人最後病死了,死的時候,年齡大概還不到四十歲。

紫式部沒有寫她得了什麼病,但據我猜測,應該是抑鬱症或者是癌症。男人尋花問柳,女人很容易情志鬱結,引發乳腺癌、子宮癌之類的疾病。源氏這樣放蕩,還讓紫姬隱忍,是很容易憋出病來的。

你看,這麼美麗的人兒,最後也還是會香消玉殞,怎能不讓人扼腕嘆息?紫姬去世以後,源氏悲痛欲絕,每天神思恍惚,後來出家,最後也跟著紫姬去了。小說的第41回,只有標題「雲隱」,而沒有正文,這種特別的表達方式,意味深遠,將物哀演繹到極致。

社會意義:零落成泥碾作塵,揭示女性的遭遇和命運

花兒因為外貌,品性以及生命力的不同,會擁有不同的遭遇。散文家宗璞在《紫藤蘿瀑布》中,曾經說過,「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在《源氏物語》中,幾乎每個女子都有屬於自己的花,這些花兒構成隱喻,來揭示她們的命運。不同的花也暗含著不同的命運,在這裡,想說下夕顏和朝顏這對「姐妹花」。

夕顏是葫蘆花或者瓠花,白色的小花,美麗又嬌弱,開在那些破敗髒亂的牆角邊,夕顏其人也如同這種花,父母早逝,無依無靠,剛開始,她被頭中將看中,結果被拋棄,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無意間搬到源氏乳母的隔壁後,她和源氏結緣,原以為找到依靠,不料,好景不長,兩人在野外幽會的時候,夕顏被六條妃子的生魂襲擊,當場死亡。光源氏說夕顏是」薄命花」,而夕顏本人的遭遇也印證了「紅顏薄命」的話。

在日本平安時代,女子的身份低下,命運不能自主,她們需要依附於男子。在家裡,她們需要仰仗父親,出嫁後,她們要依靠夫君。所以,大部分人的命運,就像美麗脆弱的花兒一樣,容易被雨打風吹,甚是可憐。夕顏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書的後半部分出現的浮舟,也是讓人玩弄於股掌之中,只能跳入宇治川尋求解脫,好在被人救起,萬念俱灰的她最後遁入空門。

與夕顏相對的是朝顏,也就是牽牛花,日文中的「槿」表示牽牛花。朝顏這個名字很美,我喜歡把它解讀成「早晨的笑臉」,牽牛花迎著朝陽開放,蓬勃有生氣,代表著活力和希望。槿姬的際遇,也恰似朝顏那般,迎著初升的太陽,充滿希望。槿姬出生高貴,父親是桃園式部卿宮,桐壺帝的兄弟。

槿姬頭腦清楚,也懂情趣,源氏也曾對她示愛,面對風華絕代的光源氏,她也心動過,然而,她深知源氏是個薄情郎,她不願意像其他女人那樣,陷入和源氏的感情糾葛裡。所以,她終身和源氏維持著柏拉圖式的關係,這反而讓源氏對她戀戀不忘。

《紅玫瑰》裡面唱,「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在光源氏心裡,槿姬是「可與縱談尋常世事、省識四時情趣、不乏風流逸致、而能作友誼之人」。

除此外,書中的花散裡,人生結局也相對較好。花散裡的象徵之花是「橘花」,出自源氏的和歌,「杜鵑也愛芬芳樹,同入橘花散裡來」。花散裡就橘花一樣,相貌平凡,沒有才藝,但卻自有沁人心脾的力量。

她善解人意,懂得傾聽,有種知心大姐的溫潤氣質,源氏面對著她,總能敞開心扉,痛快地聊聊天。在源氏心裡,她是非常值得信賴的人。正因為如此,源氏才將夕霧、玉鬘先後託給她撫養,而花散裡的晚年也過得平靜滿足。

諸如槿姬、花散裡這樣的人,可以說是《源氏物語》中的一抹亮色,她們的存在讓我們看到女性另外的可能性,緩解了書中那些命運坎坷的女子帶來的沉重感。雖然社會環境惡劣,但她們還是憑藉自身的能力和性格,謀求到了相對較好的前程,這給了我們安慰和希望。

總結:

在《源氏物語》中,紫式部的以花喻人,既描摹了眾多女性的美麗,又以花的氣質來象徵人物的性格,達到形神兼備。除此外,以花喻人還具有美學上的意義,花兒越美,凋零的時候就越讓人傷感,這種美麗又哀傷的感覺,開啟了日本的「物哀美學」。與此同時,不同的花兒也有不同的遭遇,以花喻人還有深刻的社會意義。看似信手拈來的「以花喻人」,其實暗含著紫式部的巧思,值得我們反覆咂摸和體會。

相關焦點

  • 學詩計劃|《長相思》:美人如花隔雲端
    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閒。」、「愁來瘦轉劇,衣帶自然寬。念君今不見,誰為抱腰看?」等,但是一般都是寫思婦之怨。 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是李白所作的《長相思》,此詩別有寄託,是突破藩籬之作。長相思其一李白美人如花隔雲端!上有青冥之長天,下有淥水之波瀾。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長相思,摧心肝!【詩君授業】熱烈掌聲有請我們今天的詩君—萇楚。
  • 《源氏物語》:日本的《紅樓夢》,美人如畫,價值斐然!
    《源》被公認是人間第一部成文的長篇小說,它的創作背景一是當時日本關於「美人如花」的描寫,在文學界還基本流於表面,二是日本的物哀文化尚未成型。而其作者紫式部這種將花與人的命運聯繫在一起的隱喻手法,可以說是極其重要意義重大的首創,甚至說奠定了整本書、乃至整個日本文學的基調:細微的,陰柔的,感知天命的,轉瞬即逝的。
  • 紫式部:源氏物語,藝術魅力經久不衰
    今天我來給大家講一講紫式部的源氏物語。關於(源氏物語》的主旨,迄今為止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源氏物語》是一部內涵豐富的小說,具有多重性主題。因此,應該多側面、立體地理解(源氏物語》的主旨。從時代及作家世界觀看,作品似乎要表現「罪與罰」及嚮往「彼岸淨土」的思想。
  • 《源氏物語》的道家新論 ——評《談「源」論「道」》
    及至明治時代,在唱衰中華文明,提倡全盤西化,擁抱殖民主義思想文化的風潮中,它更在體制的庇護下大發神威,建立起「源氏物語帝國」,成為了日本名副其實的大顯學——「源學」。  正因為如此,《源氏物語》成為了日本古典文學的最高峰,並以其獨有的魅力使得日本學界形成跨越幾百年的「源學」研究熱。明治後期,「源學」研究更擴展至中國乃至全世界。
  • 《千年之戀之源氏物語》:美到驚心動魄,50歲她也還是真女神!
    連帶著姐姐們的老片老劇,也被拿出來聊了個遍。說到這個,老妹兒必須得推薦一部「初心片」——《千年之戀之源氏物語》!這片,名頭不小。原著是《源氏物語》。但要聊一聊給觀眾留下印象最深的改編版,那肯定少不了《千年之戀之源氏物語》。為啥?因為主演天海祐希飾演的源氏,實在是太好看了!!!
  • 《源氏物語》
    巨著《源氏物語》的出現代表著日本虛構物語的頂峰。這本傑作在各方面都值得我們深思。首先,我們必須考慮這個物語可不可以稱為長篇物語。其較之後的《狹衣物語》,在構成上有明顯的差異;《源氏物語》以「帖」為單位,或斷或續,或時有重複而展開情節。要之,《源氏物語》是短篇物語的堆積,與其說是長篇物語,不如叫做「集篇」物語。
  • 由《源氏物語》著手,解析日本平安時代的婚戀狀況
    在日本平安時代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中,描寫了主人公光源氏和眾多女性的戀愛故事。在這裡,筆者就從《源氏物語》」這部小說入手,為大家解析一下日本平安時代的婚戀情況。從《源氏物語》中探尋平安時代的婚戀情況《源氏物語》的作者是紫式部。
  • 紫式部《源氏物語》
    該作品無論是文章的構成,和歌的運用, 還是心理與自然的描寫都十分出色,因此也被譽為物語文學的最高峰。《源氏物語》不僅對後世的物語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日本文化史上也具重要地位。紫式部所在的年代與宋朝相當,所以這部小說比《紅樓夢》要早上大約六百多年。
  • 源氏物語五十四句
    我的精神園地寫在前面:《源氏物語》共五十四回,我摘錄了五十四個句子。此外,還附上了三月讀《源氏物語》的書評。1.其時涼月西沉,夜天如水;寒風掠面,頓感悽涼;草蟲亂鳴,催人墮淚。
  • 【恰洽陪你讀歷史】源氏物語與日本中古時期的物語文學
    作物語與歌物語初期的物語大概分為作物語與歌物語作物語:講與真實世界不同的故事。如竹取物語。歌物語:虛構程度較低,表現了以歌為中心獨自的世界。如伊勢物語,大和物語。|作品簡介|《竹取物語》現存最古老的物語
  • 《源氏物語》對日本社會的影響
    一、《源氏物語》內容《源氏物語》是日本的一部古典名著,對於日本文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譽為日本文學的高峰。《源氏物語》共54回,歷時70餘年,所涉人物400多位。或因偶遇生情,或有宿世之緣,書中大量寫實的白描讓貴族們糜爛而又出奇優雅美麗的生活橫陳在讀者眼前,相隔千年卻始終魅力不減。後半部則以源氏公子之子燻君為主人公,鋪陳了複雜紛繁、纏綿悱惻的男女愛情故事。《源氏物語》在創作方法上既繼承了物語的現實主義傳統,同時又摒棄了物語只重史實、缺少心理描寫的缺陷。
  • 《源氏物語》:從紫姬的命運說起,看物哀美學在小說中的演繹
    其實,《源氏物語》是一本關於美的書,它是物哀美學的濫觴,也將物哀之美演繹到極致,書裡的人美,物美,情美,這種美裡面帶著哀傷,讓人心生憐惜,又無可奈何。《源氏物語》中有許多美妙的女子:出身尊貴的葵姬,紅顏薄命的夕顏,溫柔知性的花散裡,獨立高傲的槿姬……她們性格各異,後來的命運也各不相同,這些女子群像折射出日本平安時代女子生活的全景。
  • 一部《源氏物語》的寫實日記,一曲中年婚姻的輓歌
    在讀《紫陽花日記》這本書的時候,每每想起《源氏物語》中的人物性格及命運,而志麻子在日記中也透露出了對《源氏物語》的鐘愛。「紫陽花」這一意象,更是契合了《源氏物語》中的「物哀文化」之美。1.小說中的妻子志麻子是日記的記錄者,她很喜歡研究《源氏物語》的相關史料,她在日記中,也常常將丈夫、情人和自己置於《源氏物語》的角色當中類比,志麻子和《源氏物語》的作者紫式部一樣,都是從女性角度出發,去探索男女愛情、婚姻的出口。
  • 《源氏物語》心得體會
    《源氏物語》是世界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部長篇寫實小說,作品流露出明顯的現實主義傾向,被認為代表了日本古典現實主義文學的最高峰,給後世作家的創作帶給了藝術典範。《源氏物語》是一部讓日本民族整整驕傲了十個世紀的著作。川端康成在接受諾貝爾獎時所做演講時曾指出《源氏物語》是日本小說創作的最巔峰,他自己也不能與其相比較。當然這是自謙的的說法。
  • 《源氏物語》日本平安時代貴族的愛與欲
    《源氏物語繪卷·鈴蟲一》復原圖 近代 平安時代女子的宿命:除非依靠男子愛護照顧,女子才能生涯安穩。難於割捨的欲望佚名 《信貴山緣起繪卷》 平安時代(12世紀) 對於源氏這樣的平安男子來說,每一個女子都有獨特的情趣,令他難於割捨,吃盡顧此失彼的苦頭,然而他又樂此不疲,被欲望引得狀若瘋狂。
  • 《源氏物語》與日本香道
    木小香的香涉及三個朝代歷時70多年,400多人物以源氏皇子為主線,錯綜複雜的相互交錯著。此時的日本,完全學大唐文化為皇族、貴族、上流社會的必修課。薰香對於《源氏物語》中濃麗纖巧,精緻華美的貴族宮廷可謂一刻不可或缺,高貴的人出現必先有雅致的薰香傳來。
  • 紫式部《源氏物語》,堪比《紅樓夢》的皇家絕唱
    01《源氏物語》以主人公光源氏與眾多女性的交往為中心,描寫了光源氏一生的榮辱興衰。該作品無論是文章的構成,和歌的運用, 還是心理與自然的描寫都十分出色,因此也被譽為物語文學的最高峰。《源氏物語》不僅對後世的物語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日本文化史上也具重要地位。
  • 從源氏物語裡感受日本文化溫柔隱忍
    有個四歲的小姑娘問她媽媽說肚臍是怎麼來的,她媽就給他解釋說,你出生的時候,有根帶子然後把它剪斷了,然後醫生就打了個結,把它放到這兒了。那小姑娘就問他嗎?說你當時為什麼沒有讓他打一個蝴蝶結?就這麼胡亂的就打了個結放在這兒,不好看。這個就是獨特的女性視角,這其實是很珍貴的。
  • 《源氏物語》之二:物哀~我該如何愛你?
    共4370個字。(即使是《平家物語》這種歷史小說也重點是展現武士個人內心的忠貞。)古典文學的巔峰《源氏物語》,其實就是非常個人化的故事——一個完美無缺的貴公子源氏和眾多女人的情情愛愛而已,時不時地傷春悲秋,動輒就對美麗易逝之物潸然淚下,再感慨一下世道無常。根本不是什麼一個男人的史詩,甚至都談不上明確的結局:源氏公子出生之前,小說就開始了;他死去很久之後,後代們的人生還在繼續著。
  • 日本史:「假名」和「源氏物語」
    「假名」和「源氏物語」日本人是意識到這一點的,在書寫《萬葉集》時,就只用漢字的發音表示日語的音,這被後人稱作「萬葉假名」。而後又創造出了真正的日語文字,這就是被稱為片假名的日語字母。片假名是從中國的草書轉化出來的,如「阿」的發音,就用漢字草書的「阿」字。這確實是個十分了不起的發明,後來日本人又創造了叫做平假名的字母,其使用的是漢字的偏旁或一部分,現在則用來標識外來語。如上文所指出的那樣,假名如現在這樣規範化,即一字一型、一字一音是近代以後的事。宮廷的貴族婦女正是用這樣的片假名寫下了不朽的名篇《源氏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