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語》的道家新論 ——評《談「源」論「道」》

2020-12-17 南方網

  《源氏物語》號稱世界上第一部長篇小說,成書於11世紀初,作者是日本平安時代女作家紫式部。問世之始,因其出自女子之手,並未受到主流社會的認可。然而近世以降,日本民粹主義日漸抬頭,旨在拮抗傳統漢學的「國學」形成新的思想文化潮流。《源氏物語》因其字裡行間所流溢的美學品性以及背後埋藏的所謂精神價值,與如斯「大和邏各斯中心主義」潮流暗合,引起日本國學派高度重視。其中,被公認為日本國學派集大成者的本居宣長更是對其大加褒獎,稱其是日本精神美學的圭臬,象徵著日本思想文化的堅實內核。結果,一語成讖,《源氏物語》自此終於在歷經慢慢的歷史長河的滌蕩之後,洗盡鉛華,盡顯尊榮。及至明治時代,在唱衰中華文明,提倡全盤西化,擁抱殖民主義思想文化的風潮中,它更在體制的庇護下大發神威,建立起「源氏物語帝國」,成為了日本名副其實的大顯學——「源學」。

  正因為如此,《源氏物語》成為了日本古典文學的最高峰,並以其獨有的魅力使得日本學界形成跨越幾百年的「源學」研究熱。明治後期,「源學」研究更擴展至中國乃至全世界。然而,至今為止,中日兩國學界就其美學品格以及精神文化價值所展開的討論,幾乎都流於老套的「一元論」,質言之,要麼站在儒家或佛家的立場進行解析,要麼僅僅強調所謂其大和民族的獨創性,鮮見系統地從與儒、釋兩家共同架構起中國傳統文化的道家文化視角出發,對其做深層次探究的新創見。

  令人欣喜的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學者開始使用新的批評模式、新的文藝理論,發掘新的維度,重新審視《源氏物語》。張楠博士的近作《談「源」論「道」》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該書立足於中國傳統文化對日本古典文學及文化的影響,在充分借鑑中、日學界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從系統的道家文化構成,特別是從道家哲學的高度,深入而具體地探討了《源氏物語》創作的思想底蘊、文學主題和文化特色。

  《談「源」論「道」》梳理了先秦正統儒學到漢唐「新儒學」的演進脈絡,闡明了早期中國佛學中的道家思想詮釋狀況,論述了《源氏物語》的道家思想源流,即中國道家思想對日本平安時期「國風文學」頂峰之作《源氏物語》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學術意義。圍繞《源氏物語》,當下日本學界的研究狀況是,「要麼強調本民族獨創性,要麼言必稱儒、佛兩家卻不知『道家』為何物」,如此說來,《談「源」論「道」》可謂提供了新的思考維度。在當今中日社會謀求政治、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該書不僅能夠幫助我們了解日本文化的生成、發展、變遷,反觀傳統文化自身的優勢和不足,更有利於通過新的研究視角去闡明傳統文化的海外傳播特點與中日文化間的交流實態。

  《談「源」論「道」》共分為六個章節,結構合理、視角獨特、論證嚴密、文筆優美。第一章《導論》部分,從「道家哲學彰顯的女性生命智慧」、「道家文化東漸日本的一般狀況」、「平安時代的文化特色與紫式部的文學創作」三個方面,對道家文化的總體特徵與東漸經緯,作者創作的時代背景及個人經歷進行了全方位、多維度的概述與梳理。第二章《<源氏物語>的文化特色》,從儒家思想價值、佛家思想旨向、道家思想底蘊幾個方面,宏觀探討《源氏物語》中所融匯的中國傳統文化要素與日本民族特色。第三章《<源氏物語>的文學視角》,通過作者的女性創作態度以及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所蘊含的道家「法天貴真」的性情論,將女人自然人性的情感和社會人性的情態統一起來,揭示道家「上善若水」的生命本真。第四章《<源氏物語>的宗教意識》,通過解析文本中出現的大量關於道教術數學、神仙信仰、民俗禁忌等細節,探究道教對《源氏物語》思想意識的影響。第五章《<源氏物語>的審美情趣》和第六章《<源氏物語>的藝術追求》,在探討作品所展現的生命律動與自然親和的素樸藝術情趣的同時,探究其中所體現的道家「天人合一」的審美意境和文化厚度。可以說,該專著在研究範式、研究立場等方面特色鮮明,值得日本文學研究者和愛好者的借鑑學習。具體來講,該著有如下特色:

  一、糾正一個重要觀點:日本學界論及《源氏物語》創作的思想影響,言必稱儒、佛。古代日本接受的「儒教」,其實質是「漢~魏晉南北朝~隋唐」這一歷史演進中形成的「新儒學」,其中融匯了相當大比重的道家思想。日本學界所談及的佛學,也是早期自中國大陸經朝鮮半島傳去的附庸於漢代方術、以魏晉玄學理論來重新詮釋的「中國佛學」。例如對紫式部影響巨大的天台佛學,與道家思想有著相當深遠的關係。與其說《源氏物語》的創作表面上是受到儒、佛思想的影響,不如說其實質是受到了漢唐「新儒學」與「中國佛學」中的道家思想影響。

  二、揭示一個客觀事實:本居宣長評價《源氏物語》及日本古典提出的「物哀說」,是在堅持日本文學民族特色的同時,企圖徹底清除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狹隘的「民族獨斷論」。自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以孔、孟為代表的先秦儒學已轉變為「新儒學」,其中包含了相當大比重的道家思想。古代日本接受的儒學思想實質上是「新儒學」,它與日本「神道」思想相結合形成「大和魂」,既包含「尊卑別序,致身盡」的孔、孟儒學正統,又融入「天人感應」、讖緯神學、陰陽五行等道家思想文化。平安時代的皇權政治雖以孔、孟儒學為顯學,而「新儒學」中的道家思想則給予當時文學創作以豐富養料,《源氏物語》就是傑出代表。本居宣長宣稱「物哀」是以日本「古神道」為來源的「大和魂」的文學表徵,其源頭是日本「古神道」,與中華文化無關。然而,他對「古神道」意識的闡述、對「物哀」和「知物哀」的說明,都無法割斷其與「漢意」、「唐風」間的密切聯繫。而「漢意」、「唐風」的思想底蘊恰好是中國土生土長的道家思想。尤其值得一提的「物哀」這一日本特有美學理念,包含著作者傾心自然的文化底蘊,生命無常的哲學體悟,感物興情的審美情趣,都彰顯了鮮明的道家思想精神;本居宣長所強調「物哀」不受世俗倫理束縛,具有原初審美意識的自然性,其實質更是道家「法天貴真」的人性論思想。

  三、闡明一個基本問題:日本在繼承和發揚了唐代儒、道、佛三家相互融合、自由論爭的文化傳統基礎之上,形成了平安時代的「國風文化」和「國文學」特色;道家思想是母系氏族文明的理論升華,其本質是自然無為、柔弱不爭、虛靜恬淡的女性生命智慧。紫式部自覺地將平安朝時代精神融入其特殊人生閱歷中,形成了「道法自然」的文學主體意識。《源氏物語》是中國道家思想和日本平安時代文學特色相融合的產物,其創作的思維方式、文本的情節構思、主題的審美表達、人物的藝術塑造等,都彰顯出濃厚的道家思想。

  四、廓清一個思想意旨:《源氏物語》的問世證明了中國傳統文化是日本古代文化生成和文學創作之源,而道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之根;不了解道家文化對日本民族文化的影響,也就無法從整體上正確理解和把握《源氏物語》當中所呈現出的日本古典審美特色和藝術追求。

  《談「源」論「道」》立足傳統哲學思想,以中國女性學者的獨特視角重新審視和體悟日本王朝女性作家紫式部及其作品《源氏物語》,體現了著者的學養積澱、研究視野和獨到的研究範式。《談「源」論「道」》代表了國內「源學」研究的最新發展,具有重要的創新意義和學術價值,為日本古典文學、中日比較文學研究方向的讀者提供了一個值得借鑑的學術範式。

  參考文獻:

  張楠:《談「源」論「道」》,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

相關焦點

  • 紫式部《源氏物語》
    該作品無論是文章的構成,和歌的運用, 還是心理與自然的描寫都十分出色,因此也被譽為物語文學的最高峰。《源氏物語》不僅對後世的物語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日本文化史上也具重要地位。紫式部所在的年代與宋朝相當,所以這部小說比《紅樓夢》要早上大約六百多年。
  • 《源氏物語》對日本社會的影響
    一、《源氏物語》內容《源氏物語》是日本的一部古典名著,對於日本文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譽為日本文學的高峰。《源氏物語》共54回,歷時70餘年,所涉人物400多位。後半部則以源氏公子之子燻君為主人公,鋪陳了複雜紛繁、纏綿悱惻的男女愛情故事。《源氏物語》在創作方法上既繼承了物語的現實主義傳統,同時又摒棄了物語只重史實、缺少心理描寫的缺陷。
  • 《源氏物語》
    巨著《源氏物語》的出現代表著日本虛構物語的頂峰。這本傑作在各方面都值得我們深思。首先,我們必須考慮這個物語可不可以稱為長篇物語。其較之後的《狹衣物語》,在構成上有明顯的差異;《源氏物語》以「帖」為單位,或斷或續,或時有重複而展開情節。要之,《源氏物語》是短篇物語的堆積,與其說是長篇物語,不如叫做「集篇」物語。
  • 《源氏物語》豐子愷和林文月誰譯得好?
    林譯 在港臺久負盛名的林文月譯《源氏物語》、《伊勢物語》、《枕草子》、《十三夜》於近日引進簡體版,再度使《源氏物語》的林譯VS豐譯、《枕草子》的林譯VS周譯的比較爭論熱了起來。後來又在致鮑耀明信中說:「十三妹(作家名)最近論豐子愷,卻並不高明,因近見豐氏源氏譯稿乃是茶店說書,似尚不明白源氏是什麼書也」。周認為豐譯「俗惡」,但出版社負責人樓適夷反倒「以俗惡為佳」,最終還是用了這個版本。 周作人是翻譯大家,他對豐譯本的批評顯然是豐的譯筆不對自己的路。
  • 《源氏物語》與日本香道
    源氏物語中就詳細記載了六種薰香的配方以及調配之法。薰香對於《源氏物語》中濃麗纖巧,精緻華美的貴族宮廷可謂一刻不可或缺,高貴的人出現必先有雅致的薰香傳來。源氏隨性地請了弟弟螢兵部卿親王品評這些薰香,螢兵部卿親王樂得透過這些香物細細測度那些垂簾內的美麗女性,猜測兄長的妻妾容貌如何,品性如何。
  • 《源氏物語》之二:物哀~我該如何愛你?
    作者Ivy YAO的其他文章:不孤獨的《孤獨之間》如何炮製一篇網絡爆文預告+引子|潤一郎版《源氏物語》之一:緣起男人的智商,女人的春藥——論男神的基本修養(封面:宇治川邊的紫式部像~本文作者攝於日本宇治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日本:《源氏物語》
    亞瑟·韋利(Arthur Waley)於上世紀二十年代首次將《源氏物語》譯成了英文。他刪掉了大部分的詩歌,並將殘存的那些改成了散文形式,使得《源氏物語》更像歐洲小說,或者可以說,更像給成年人看的一種複雜的童話。從他為自己譯本的扉頁挑選的題詞,就能很容易地看出他的意圖來 — 該題詞不是來自日本,而是從十七世紀法國作家夏爾·貝洛(Charles Perrault)的《灰姑娘》故事裡挑出來的。
  • 日本優秀小說《源氏物語》的作者是日本皇宮中的一個寡婦嗎?
    日本文學作品豐富,不僅有東野圭吾的懸疑小說以及《日本書紀》《萬葉集》等文學作品,還有物語系列的《源氏物語》。物語是日本的一種文學體裁,是由口頭傳唱發展為文學作品,本意就是故事、傳說,流行於平安時代(794 ——1192)。
  • 《源氏物語》:日本的《紅樓夢》,美人如畫,價值斐然!
    《源氏物語》整部小說氣勢恢宏,以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時期為背景,描寫了主人公源氏的一生生活經歷和盪氣迴腸、曲折迴環的愛情故事,內容複雜。全書共五十四回,近百萬字。包含四代天皇,歷經70多年,出場人物多達400多位。人物以上層貴族為主,但也有中下層貴族、宮女、侍女及平民百姓。
  • 【恰洽陪你讀歷史】源氏物語與日本中古時期的物語文學
    源氏物語的世界《源氏物語》是一部讓日本民族整整驕傲了十個世紀的著作。川端康成在接受諾貝爾獎時所做的講演上也曾指出:《源》是日本小說創作的最巔峰,他自己也不能與其相比較。《源氏物語》是11世紀初葉、平安時代中葉寫成的長篇小說,共由五十四卷組成。
  • 司馬談《論六家要旨》的基本思想
    《史記》草創於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他臨終時將紀史的任務託付給自己的兒子,所以《史記》一書是司馬氏父子兩代人的精力和智慧的結晶。《論六家要旨》是司馬談關於先秦諸子學派研究的重要論文。司馬談將春秋戰國時百家爭鳴的思想流派概括為六家:陰陽、儒、墨、名、法、道德。
  • 從《源氏物語》流變看日本女性命運轉折
    一千年後,現代人重新改寫的《源氏物語》,賦予了這部名著新的生命力,同時也體現了日本社會和文化的千年流變——一千多年前的日本「平安王朝」,誕生了人類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源氏物語》。從年代上看,《源氏物語》比《紅樓夢》早出世七百年,比《水滸傳》、《三國演義》以及西方最早的小說集——薄伽丘的《十日談》也早了近三百年。
  • 《源氏物語》心得體會
    前幾天讀了《源氏物語》,覺得不是很懂。起初讀到銅壺那一章時,心裡想這個可能講的會是和中國的宮鬥劇一樣。後來發現原來自己錯了,一直都認為日本的文化和我們中國的文化差不多應該讀起來容易一點,於是就去試著了解了這本書。
  • 紫式部《源氏物語》,堪比《紅樓夢》的皇家絕唱
    01《源氏物語》以主人公光源氏與眾多女性的交往為中心,描寫了光源氏一生的榮辱興衰。該作品無論是文章的構成,和歌的運用, 還是心理與自然的描寫都十分出色,因此也被譽為物語文學的最高峰。《源氏物語》不僅對後世的物語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日本文化史上也具重要地位。
  • 原來你們也這樣學外語|道長解讀《源氏物語》
    ①男文字和女文字 這一周我們繼續跟大家接著講《源氏物語》,上一集結尾,我們提到《源氏物語》的一個謎題: 為什麼日本女性寫作出來的文學作品,會成為日本文學經典?日本社會當時那麼重男輕女,為什麼是女作家得到了那麼崇高的地位?
  • 《源氏物語》|光怪陸離的貴族生活記載及中日合璧的藝術特色
    後進宮做了彰子皇后的侍讀女官,因見識耳聞當時上層貴族生活,《源氏物語》應運而生。《源氏物語》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長篇寫實小說,因其全篇有多處對漢學、詩賦運用,國人喜歡稱其為日本《紅樓夢》,事實上《源氏物語》比曹雪芹的《石頭記》早了700多年,比中國的第一批長篇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和歐洲長篇小說先驅《十日談》都早約300年。
  • 從《源氏物語》開始談日本文學,所謂「物哀」文化到底是指什麼?
    可以說日本的文化脫胎於中國唐代的文化,這點從日本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源氏物語》中也看得出。《源氏物語》是世界上第一部紀實長篇小說,作者紫式部,是服務於日本宮廷的一名女官。紫式部是其官職名,真名已不可考。該書對於日本的文化影響深遠,被譽為日本文學的鼻祖。成書於公元11世紀(公元1001年~公元1008年之間),此時日本處於平安時代,中國是宋真宗鹹平年間。
  • 道家堅持工具論語言學,語言是通達道的工具
    道家最擔心的是人們錯把工具當目的,錯把語言當大道。老子最早探討了道與言的關係。他認為,可道非常道,可名非常名。這裡的道和名具有兩重意義。一個是道本身,另一個是關於道的言說。這無非是說,道本身是不可言說的,可言說的不是道本身。不僅道和言的關係如此,而且知與言的關係也是如此。作為對於道本身的直接體悟,知是非語言性的。因此,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紫式部:源氏物語,藝術魅力經久不衰
    今天我來給大家講一講紫式部的源氏物語。關於(源氏物語》的主旨,迄今為止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源氏物語》是一部內涵豐富的小說,具有多重性主題。因此,應該多側面、立體地理解(源氏物語》的主旨。從時代及作家世界觀看,作品似乎要表現「罪與罰」及嚮往「彼岸淨土」的思想。
  • 《源氏物語》:淺析白居易詩歌對作品的影響
    在《源氏物語》中,紫式部引用、化用了白居易的詩,是為了更好地抒發人物情感,增添文章含蓄蘊藉的風格。這樣的例子很多,我試舉兩例來說明。源氏流放須磨時,經過一個叫大江殿的地方,這裡非常荒涼,只有幾株松樹。回顧來時路,雲霧瀰漫,群山隱隱,源氏觸景生情,感慨自己是「三千裡外遠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