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言與道?道家堅持工具論語言學,語言是通達道的工具

2021-02-22 富春之道

與儒家的態度不同,道家對於語言是否能說出真理是懷疑的。在道家這裡,語言和真理的關係具體化為言和道的關係。一般而言,大道是目的,而語言是通達大道的工具。為了體悟大道,人們需要藉助於語言。但一旦體悟了大道,人們就要放棄語言。道家最擔心的是人們錯把工具當目的,錯把語言當大道。
老子最早探討了道與言的關係。他認為,可道非常道,可名非常名。這裡的道和名具有兩重意義。一個是道本身,另一個是關於道的言說。這無非是說,道本身是不可言說的,可言說的不是道本身。不僅道和言的關係如此,而且知與言的關係也是如此。作為對於道本身的直接體悟,知是非語言性的。
因此,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道的人是不言說的,言說的人是不知道的。儘管如此,人們還必須言說那不可言說的道。於是,道與言就建立了一種無法割離的關係。在這樣一種強求下,人們言說那不可言說的道就必須注意語言的限度和邊界。語言所言說的道並不直接就是道本身,而是好像是、仿佛是道本身。這要求人們超出語言自身,而體悟語言之外的意義。
在道與言的一般關係上,莊子繼承了老子的觀點。他認為,道不可言,道不當名。莊子之所以認為道不可言,是因為道超出了語言言說的限度。語言可以言說有形的,但不能言說無形的。道正好不是有形的,而是無形的。據此,語言不可言說道。
與老子相較,莊子對於道與言的關係有更詳盡的分析。他認為,書只是語,語之在意,意又有所隨。但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在這裡,莊子將道與言的關係具體化了。書本作為文字的集合是語言的記錄,而語言是表達思想亦即意識的。意就是關於道的思考,而意之所隨則是無法思考和無法言說的道自身。但人們卻以為語言文字就是道自身,或者認為它可以通達道自身。這在根本上就是一種錯誤。
莊子將言與道的關係明確地表述為手段與目的的關係。言者所以在意,故得意應忘言。作為手段與目的的關係,言與道的關係就必須從兩方面來考慮。一方面是以言得意,另一方面是得意忘言。否則就會出現一種怪異的現象,手段成為目的,而目的成為了手段。
作為新道家,魏晉玄學一方面沿襲了先秦道家在言與道關係上的一般觀點,另一方面也吸取了《周易》的相關思想。在《周易》中,道與言的關係表現為意、象、言的關係。意、象、言有明確的具體的規定。意指卦意,象指卦象,言指爻辭。但也可以將此特別的意義一般化。
《周易》認為雖然言不盡意表明了語言的限度,但立象以盡意卻彌補了語言的不足。語言表現為文字,也成為了一種符號。象是非語言的,是一種非文字的符號。但比起文字而言,象具有更複雜和多重的意義。但《周易》認為,語言文字和象不可偏廢。語言文字是告知意義的,而象是顯示意義的。事實上,在對於道的關係上,言和象是可以互補的。
魏晉玄學對於意、象和言三者的關係作了更為詳盡的解釋。在意、象和言三者之間,王弼設定了目的和手段的關係。其中,在意與象之間,意是目的,象是手段。象以出意。而在象與言之間,象是目的,而言是手段。言者明象。為了達到目的,必須藉助手段。手段是可以通達目的的。
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於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但一旦目的實現之後,手段就必須放棄。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否則,王弼認為就會犯莊子所指出的目的和手段互置的錯誤。
道家的語言學基本上是一種工具論語言學。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道家對於道與言的規定是分離乃至是對立的。道自身是自然性,而非語言性的,超語言性的。雖然道作為語詞是歧義和多義的,可以意味大道、道路和言說,但它同時卻不具備大道和言說的意義。
這就是說,當道指大道時,它不指語言;當道指語言時,它不指大道。大道是神秘的、隱蔽的。雖然它顯現於天地萬物,但卻不訴諸語言。在道被理解為非語言的同時,是語言被理解的非道化。道家沒有考慮到,語言可能就是道自身的言說,是道的顯示和保藏。於是,語言只能被片面地理解為人們通達道的工具。
因為自然之道的不可表達和語言是非道的,所以當人們試圖言說那不可言說的道時,就要注意標明語言的邊界。在語言具體的運用過程中,道家一方面言說語言,另一方面是消解語言。在老子那裡,最典型的語言運用是悖論性的表達。道自身既是有,也是無。萬物既是其自身,又不是其自身。
在莊子那裡,語言有更豐富的言說方式。他除了注意到言說道的困境之外,也考慮到了人們言談和領會的限度,故說寓言、重言和卮言。寓言是假借之言。它言在此而意在彼。莊子借一些現實和不現實的事物言說一定的道理。重言是借重之言。它藉助他人之言相互辯論,但背後隱含自身的觀點。卮言是一些無心之言。它沒有任何成見,沒有任何定論。因此是隨意的和破碎的。以這三種言說方式,莊子間接和迂迴地表達道自身的意義。本文作者系武漢大學哲學教授,著有系列學術專著「國學五書」(《論國學》、《論老子》、《論孔子》、《論慧能》、《論儒道禪》,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與發行)。本文圖片來源網絡,標題為編者所加。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關注本號
也歡迎把此文章推薦給你的家人好友



END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

相關焦點

  • 應用語言學研究必備實用工具
    本文改編自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馬廣惠老師 《應用語言學研究工具論》的lecture, 講義來源:http://wenku.baidu.com
  • 語言學歷史回顧下|從文藝復興到18世紀的語言研究
    對其他語言和一些所謂的土著語的研究通過對羅曼語的研究,語法學家才開始有了歷時語言學的概念。儘管這一時期還有許多問題還不清楚,但人們已經開始認識到,不能再把拉丁語的語法範疇強加於其他語言,從而不再把普裡西安的八大此類封為絕對權威,而是要提出新的分類方法。
  • 默會知識:對言不盡意的一個知識論解釋
    烹調過程可以言明食材、調味,處理步驟,但是如何調和這些細節以致恰到好處,則猶如天地化育那樣神奇,其意象存乎一心而不能盡言。現代知識論中,麥可·波蘭尼也從心靈的認知功能入手,揭示了人類知識中不可言傳的部分。他的「個人知識」理論既闡明了知識的「發生學」機理,又對知識的本質有獨到的見解。波蘭尼對於知識與語言有如下判斷:「人所能知多於其所能言辨。
  • 文化語言學「漢語人文性」理論的本體論思想
    關於語言的認識何以可能?如果對語言有所認識,我們用什麼認識語言的?為什麼語言學談本體論、方法論,卻少有談語言學的認識論?潘文國是國內為數不多重視本體研究、學科性研究的學者。他在中國語言學、對外漢語、翻譯學等領域均有過這方面的理論探索。比如談中國語言學本體,「所謂本體,指的是研究對象本身。中國語言學研究的本體就是『漢語』或『中文』。
  • 大學英語教學應還原語言的工具性—新聞—科學網
    從大的社會背景來講,當今是知識經濟時代,跨學科性普遍存在,該方法順應這一潮流,其根本動機在於讓學習者更廣泛地接觸語言的各個方面,更好地發揮語言的工具性。從其本質來講,該方法將意義建構、認知介入、問題求解、高層次的思維以及語言的工具性融為一體。很多研究者從多個視角來理解這一範式,認為該範式是真正意義上的整體外語教學法,它既是哲學基礎,又是方法論體系,同時也是單個課程的大綱設置的理論支撐。
  • 認知語言學的語言神經理論新趨勢
    認知語義學的語言神經基礎語言和認知的神經研究一直對認知語言學研究有著重要的影響。早期的語言神經研究較早的語言神經研究是伯克利分校的語言神經理論項目。語言神經理論項目的理論本質是把語言學習和使用看作是一個體驗的神經系統,研究者試圖運用大量的分析、實驗和模式化理論工具來模式化神經系統的網絡表徵和計算特徵,以便構建語言學習和使用的語言神經模式。
  • 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到底是個什麼關係?
    因為應用語言學本質上仍是關於語言的科學,應從語言理論或語言的理論研究出發,重點在於理論的發展和應用。從這個意義上講,應用語言學是語言理論的應用(包括教學)。應用語言學和研究語言本體的語言學不同,「是語言學知識在各個領域中各種不同應用的總稱,它研究語言如何得到最佳利用問題」(劉湧泉、喬毅 1991)。
  • 心理語言學筆記
    心理語言學是研究語言活動中的心理過程的學科,它涉及人類個體如何掌握和運用語言系統,如何在實際交往中使語言系統發揮作用,以及為了掌握和運用這個系統應具有什麼知識和能力
  • 董並生:「古印歐語系」 ——西方偽造歷史的語言學工具
    它的主要特徵為:新語言和宗教禮儀,使用馬和兩輪戰車。對這種變化的傳統解釋是所謂的「雅利安人入侵」,他們是成群結夥的騎士,從西北方向而來,徵服了印度河流域的土著人,接著向東方的恆河流域進攻。這些素材據說來自《吠陀》中的一部——《梨具吠陀》,書中描繪了雅利安人如何徵服膚色較黑的土著達薩人。
  • 計算社會語言學:是啥?咋搞?
    除了聚焦於傳統的自然現象描寫、理論發展以及計算科學,數據驅動的探索和發現已經成為了許多方法論框架的有機組成部分,而計算語言學也在這進化之列。以往的計算語言學(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以下簡稱CL)主要是捕捉語言的信息維度和語言信息傳遞的結構,對語言的社會維度關注很少。近期,受社交媒體大數據的驅動,CL對研究社會環境中的語言興趣越來越濃了。
  • 第二語言產出的心理語言學研究
    本書的目的就是力圖探索二語產出和學習過程的心理語言學機制,向讀者介紹該領域的重要理論和重要研究發現,以及我們對二語產出和學習過程的相關最新實證研究。本書是筆者十幾年來講授研究生課程「心理語言學」的探索和總結,其中有四章已經在國內外外語類核心期刊發表。我們希望這本書能讓教學實踐者(教師、測試者、課程和教材設計者)、學生、二語習得研究者、心理語言學研究者更好地了解二語是如何產出和學習的。
  • 神經語言學與失語症 語言學午餐
    為更好地了解這門學科的研究現狀與前沿,本報記者專訪了神經語言學研究專家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崔剛。《中國社會科學報》:神經語言學是語言學的前沿領域。許多人對這一領域的認識並不是很清楚,這一學科的主要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是什麼呢?
  • 外語教育的語言本質觀
    要研究外語教育,首先要弄清語言的本質。對外語教育語言觀的不同認識會形成不同的外語教育觀。例如,現代語言學的開創者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認為語言是一種表達觀點的符號系統,一切語言成分都是包含「能指」和「所指」二者之間關係的兩面實體。
  • 國際政治語言學:方向與議程
    政治語言學是在政治背景下對語言的研究,可以包括對政治的語言研究和對語言的政治研究,還包括對權力關係和語言的社會理解的研究。具體而言,政治語言學主要是研究政治背景下的語言以及把語言作為在社會上獲取優勢或是統治的一種工具來研究語言的權力地位以及對語言的社會認識,前者可以理解為是語言與政治,或是政治的語言,後者可以理解為語言政治。
  • 吹響我國語言學發展號角 ——紀念《語言學是一門領先的科學》發表...
    可以說,《科學》吹響了我國語言學發展的號角。40年來語言學界獲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使我國語言學研究呈現出勃勃生機和時代氣息。人類創造了語言;語言成就了人類。當代社會是信息的社會,而語言作為一種信息系統,在社會的活動中起著重大的作用。語言不僅是人們交流思想、傳遞信息和表情達意的交際工具,語言還是人類思維的工具和積聚知識的工具。
  • 認知語言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範式
    無論從其兩大承諾、五大理論假設還是新近出現的「社會轉向」,都不難看出認知語言學極其重視人這一認知主體在語言使用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強調語言是在人與客觀外界互動體驗和認知加工的基礎上形成的,遵循「現實-認知(社會文化)-語言」的語言觀。首先,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具有以下三個核心屬性:自然屬性——符號系統;社會屬性——交際工具;心理屬性——思維工具 (參見Taylor,2002)。
  •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帶你認識「文字」
    文字的性質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是形、音、義的統一體,是人類最重要的輔助性 交際工具。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自從人類社會出現的第一天起,語言也就產生並為整個社會 服務了。語言的歷史究竟有多久呢?人類的最初階段是猿人階段,約生存於300萬年至五六十 萬年以前,也就是說,語言至少也有五六十萬年的歷史了。文字比語言年輕得多,世界上最 早的文字距今也只有五六千年的歷史。現在世界上還有一些民族沒有他們自己的文字,但是 都 各有自己的語言。據統計,全世界已被承認為獨立語言的有4200多種,其中有文字的只有 1/4。
  • 基於認知神經科學的語言知識論
    近百年來,隨著語言學的革命性發展,意義(meaning)、語言能力(competence)、語言運用(language use)和言語溝通(communication)概念深刻影響了語言教育的基本理論、模式和路徑。在此背景下,我們應當如何評估語言知識在語言教學中的地位和功能,是業界普遍關注的課題。本文嘗試從認知神經科學的角度對語言知識的定位做一個初步的研究。這個嘗試性的研究具有相當的難度。
  • 【語言學】語言與社會互動:從語言相對論到批評話語分析
    現在,社會語言學通常被視為與形式語言學完全不同的語言研究領域,而事實上,拉波夫在《研究社會語境中的語言》一文中曾強調,他研究的是語言群體中正在使用的語言,其目的是構建一種能對這些真實語言材料進行解釋的語言理論;它針對的是語言群體這一社會語境中的語言機構及其演變,研究主題包括那些通常被稱為「普通語言學」的領域,如語音、語素、句法和語義等。
  • 社會人類學的認識論傳統及其啟示
    在此背景下,除作為方法的民族志,我們認識社會的工具是什麼?「本體論轉向」中的觀念和結構與社會人類學認識論傳統有怎樣的關係?新思潮與舊傳統如何對接?我們能夠在社會人類學認識論傳統中獲得對於「本體論轉向」的哪些啟發和啟示?這些也是本文希望著力討論並加以辨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