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語》:淺析白居易詩歌對作品的影響

2020-12-17 Gloria的悅讀紀

長假宅家裡,沒有比讀書更好的消遣了。這幾天在重溫《源氏物語》,看的豐子愷翻譯的版本。重讀的感覺很奇妙,大概的故事情節都知道,隨意翻到哪個章節,都可以讀下去,不會因為情節不連貫而影響閱讀效果。重讀還有個好處,不會為了揭秘後面的情節,迫不及待地趕進度,而是能夠靜下心來,領略很多細微美好之處。簡言之,能夠以從容淡定的心態,來享受讀書的樂趣。

這本書被稱為「日本的紅樓夢」,是日本古典文學的高峰。作者紫式部出身於書香門第,祖上和父親都對中國文化很有研究,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她自小就熟讀《史記》和唐詩,對白居易更是推崇備至,有很深的中文造詣。

在這部煌煌巨作中,紫式部信手拈來許多中國古典詩詞,比如,劉禹錫的詩、《古詩十九首》、還有屈原的相關典故、《禮記》中的論述,等等,其中運用最多的,還是白居易的詩。整部著作因為對白居易詩的引用,增添了不少古典雅致的氣息,中國讀者讀來,也倍感親切。

白居易詩歌的大量引用,不僅是點綴,更有其特定的作用。它們既能作為類比和隱喻,來表現人物的際遇,又能抒發人物情感,刻畫人物性格,讓文風更加含蓄蘊藉。除此外,白詩的引用,還能讓這部作品更加高雅,更具文學性。

用白居易的詩作為類比和隱喻,來表現桐壺帝和更衣的愛情和人生際遇

第一回《桐壺》,講述的是桐壺皇帝和桐壺更衣的愛情故事,更衣出身不算太高貴,卻生得風流婉轉,深受皇上寵愛。後來,她還生下了榮華絕代的小皇子,皇上把這個小皇子當寶貝,讓弘徽殿女御倍感威脅。更衣榮寵加身,奈何父親去世得早,沒有強有力的外戚撐腰,最終在激烈的後宮鬥爭中,被人嫉妒構陷而死。

這個回目裡多次提到《長恨歌》、唐玄宗和楊貴妃。比如:更衣盛寵,朝中高官和貴族議論紛紛,說「這等專寵,真正教人吃驚!唐朝就為了有此等事,弄得天下大亂。」這些言論散播出去,更衣成為了眾矢之的。民間認為這個現象很可怕,擔心桐壺帝這樣,會讓更衣闖出楊貴妃那樣的滔天大罪來。

皇上對更衣用情至深,在她死後鬱鬱寡歡,經常差遣命婦去更衣娘家,看望小皇子。命婦從太君(就是桐壺更衣的母親)處返回,將更衣生前穿過的衣衫、梳具等帶回來,給到皇上作為紀念。皇上看了,心裡想著,「這倘若是臨邛道士探得了亡人居處而帶回來的證物鈿合金釵……」

這裡又化用了《長恨歌》,「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楊貴妃死後,唐玄宗讓臨邛道士上窮碧落下黃泉地尋找,最後在海上仙山找到了楊玉環的魂魄,楊玉環將兩人定情的鈿合金釵託人帶回來了,可見兩人情比金堅。此處引用這個典故,也可見桐壺帝對更衣的依依深情。

因為惦念更衣,皇上每夜不能安睡。在那段時間裡,晨夕披覽《長恨歌》畫冊,認為裡面楊貴妃雖然「芙蓉如面柳如眉」,美則美矣,但缺乏生趣,不及桐壺更衣的嫵媚溫柔之姿。在這裡,用《長恨歌》中的楊貴妃來反襯更衣之美,也從側面刻畫了皇上對更衣的愛。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說的就是桐壺帝的這種情況。

當年兩人晨夕相處時,喜歡說「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可見,更衣在世時,兩人是有過許多山盟海誓、濃情蜜意的時刻,而今藤壺更衣香消玉殞,這些美好的誓言也都是鏡花水月,桐壺帝只覺得更加傷感。

在這個章節裡面,紫式部大量引用白居易的《長恨歌》,意在用類比來闡釋桐壺帝和更衣纏綿悱惻的愛情和不幸遭遇,讀來讓人感慨萬千,對兩人產生深深的同情。這個類比很巧妙,這兩組關係確實有很多相似之處:首先,桐壺帝對更衣用情很深,兩人的愛情哀婉纏綿,與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很像。其次,更衣地位不高貴,卻得到專寵,和楊貴妃「三千寵愛在一身」也頗為相似。最後,更衣和楊貴妃都被是紅顏禍水,專寵太盛,遭人嫉恨,最後紅顏薄命。兩人最後的結局也很相似。

如果沒有白居易的《長恨歌》來做類比,鋪陳和渲染桐壺帝和更衣的感情,在讀者看來,他們的感情大概會失色不少,沒有這種悽美哀婉的氛圍。

用白居易的詩來抒發人物感情,讓文章更加含蓄蘊藉,讓人回味無窮

白居易認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提出「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的說法。在他看來,情感的表達是詩的根本。情感強烈到需要抒發的時候,詩歌應運而生。可見,詩歌最初就是為了傳情達意。在《源氏物語》中,紫式部引用、化用了白居易的詩,是為了更好地抒發人物情感,增添文章含蓄蘊藉的風格。這樣的例子很多,我試舉兩例來說明。

源氏流放須磨時,經過一個叫大江殿的地方,這裡非常荒涼,只有幾株松樹。回顧來時路,雲霧瀰漫,群山隱隱,源氏觸景生情,感慨自己是「三千裡外遠行人」。這句詩出自白居易的《冬至宿楊梅館》,全詩如下:

十一月中長至夜,三千裡外遠行人。若為獨宿楊梅館,冷枕單床一病身。

白居易冬至時,拖著病體,流落在三千裡外,孤單冷清,這種孤寂憂傷真讓人動容。源氏因為和朧月夜的私情敗露,又恰逢右大臣得勢,不得已被流放到偏遠之地,遠離了昔日繁華的京都,這句「三千裡外遠行人」生動地刻畫了他孤寂憂傷的心情。

源氏在須磨,生活條件比較艱苦,又遠離故人,異常孤單失落。少年時代的好友頭中將來看他,當時的他已經晉升為宰相。彼時,朝廷當中大臣得勢,是弘徽殿女御的天下。宰相是左大臣的兒子,源氏是弘徽殿女御的眼中釘,現在又是戴罪之人,兩個人身份都比較敏感。故人相見,分外親切,兩人徹夜不眠,吟詩唱和,直到天明。

宰相著急要走,因為是偷偷來看源氏的,擔心逗留過久,會讓朝中非議。源氏公子命取酒來餞別,兩人吟誦了白居易的「醉悲灑淚春杯裡」,抒發自己別離的傷悲。這句詩出自白居易的《十年三月三十日,別微之於灃上,十四年三月》。

這首詩很長,描述的是白居易和元稹各自在赴任途中 ,在夷陵峽口偶遇,逗留三晚後,依依惜別。整首詩都很悲戚憂傷。其中有些句子,讓人回味悠長,比如:

「坐從日暮唯長嘆,語到天明竟未眠。」描述的不正是宰相和源氏時的情景嗎?

詩中還有些感嘆,非常戳中人心,比如:

「往事渺茫都似夢,舊遊流落半歸泉。醉悲灑淚春杯裡,吟苦支頤曉燭前。」「君還秦地辭炎徼,我向忠州入瘴煙。未死會應相見在,又知何地復何年。」

這種對當下境況的憂傷、悲憤,對前景的迷茫和無奈,不正是源此時心境的寫照嗎?源氏用白居易的詩來抒情,點到即止,言有盡而意無窮,知道白居易這首詩的背景以及內容,就能夠更好地和源氏產生共情,理解他當時的感受。這樣的處理,讓作品顯得更加含蓄蘊藉,讓人回味。

白居易詩歌的引用,可以間接地刻畫人物性格,讓人物形象更豐滿立體

除此外,白詩的引用還能刻畫人物的性格。在《葵姬》這個回合,源氏的正妻葵姬被六條妃子的生魂襲擊,最後去世了。源氏悲痛欲絕,在「舊枕故衾誰與共?」的詩句旁邊批註,

「愛此合歡榻,依依不忍離。芳魂泉壤下,憶此更傷悲。」

在另外一張紙上「霜華白」一句的旁邊寫著:

「撫子多朝露,孤眠淚亦多。空床塵已積,夜夜對愁魔。」

這兩處化用的都是白居易的詩,《長恨歌》裡有一句是「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這裡寫作「舊枕故衾」,「霜華白」可能是根據別的版本,漢詩翻譯成日文,版本不同,也是可以理解的。

葵姬雖然為源氏的正妻,但並不受源氏待見。事實上,葵姬也是絕色美女,但可能是囿於大家閨秀的身份,她性格比較拘謹,端莊而嚴肅,大概缺少了那麼點情趣,不太討源氏歡心,更何況源氏本性風流,外面鶯鶯燕燕的,不計其數,所以經常冷落了葵姬。

葵姬死後,源氏內心有愧悔,他的兩處批註表達了對葵姬的悼念以及深情,這個批註被他的嶽父看到,嶽父因而對他改觀不少。

個人認為,從更深層次來看,這也是在刻畫源氏的性格,雖然他比較多情又濫情,但從整體上來說,他是個善良、多情的人,他也有深情的一面。他多愁善感,內心柔軟,如他自己所說,他並非薄情之人。

類似這樣的引用,在作品中還有很多。詩歌紙短情長,含蓄蘊藉,雖然只有短短幾個字,卻意蘊無窮。需要細細品味,才能咂摸出其中的味道。

白詩的引用讓作品更高雅,更具文學性,與和歌相互補充,讓作品更有層次感

我們寫文章的時候,通常會引經據典,這樣會讓文章富有文採,提高bigger。那些詩句、典故,能夠彰顯作者深厚的文學素養。其實,《源氏物語》引用諸多白居易的詩,也有類似的作用。白居易的詩風靡日本,將白居易的詩納入《源氏物語》中,能讓讓整部作品顯得更加高雅,更具文學性。

我們處在唐朝時,日本處於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唐朝對周邊文化的輸出非常強勁,對日本在文化和生活上的影響,更是深遠。那個時候的白居易,在一衣帶水的鄰國,收穫了大量擁躉。

平安時代的嵯峨天皇和醍醐天皇,都是他的狂熱粉絲。據說,嵯峨天皇把《白氏文集》當成寶貝,放在枕頭下,每天拿出來讀。醍醐天皇也說過,「平生所愛,白氏文集七十卷是也。」掌權人物都如此痴迷白居易,下面的人自然會紛紛效仿。

當時,日本的民間也興起了一股「白居易熱」,當時的日本作家,沒有不讀白居易的。紫式部作為一條彰子皇后的女官,也曾經給皇后講授《白氏文集》。由此可見,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讀白居易是一種很高雅、很時尚的事情,紫式部在作品中頻繁提及白詩,至少有兩個好處:

首先,能讓作品更高雅,更具有文學性。在體裁上,《源氏物語》由兩個大的部分組成:敘事和和歌,敘事部分敘述情節的發展,和歌部分表達人物的情感。大部分和歌引用的日本古代的和歌,有些則是化用了漢詩。在整部作品中,漢詩可以與和歌互相補充,讓作品更加音律之美,也更有層次感。

打個可能不太恰當的比方,《源氏物語》的這種風格,有點像在看《新白娘子傳奇》,電視劇在播放故事情節的時候,會時不時穿插一些唱段,這些唱段唱詞優美,更便於傳情達意,和劇情互相補充,也增添了電視劇的看點和藝術性。

其次,迎合了當時的文化潮流,能受到更多人的喜歡。為什麼白居易的詩在日本如此受歡迎?其中有個原因就是,白居易的詩通俗易懂,老嫗能解。漢語對日本人來說,畢竟是外語,通俗易懂的詩歌,他們接受度更高。除此外,白居易的閒適詩符合日本的審美情趣,所以,贏得了日本上下的歡心。也正是因為這點,《源氏物語》中數百處引用白詩,都不會讓人覺得突兀,反而像雪落在地上,能夠很好地融合進作品中。

總結:

有「日本紅樓夢」美譽的《源氏物語》,至今仍散發著獨特的魅力。精通漢文化的紫式部,巧妙地用《長恨歌》來隱喻桐壺帝和更衣的愛情,更能激起讀者的共鳴,也為整部作品奠定了哀婉悽美的基調。紫式部是白居易的忠粉,她將白居易的詩歌織進這部巨作中,不僅能描摹人物性格,抒發人物感情,還讓整部作品更加典雅,文學氣息更加濃厚。雖然這部作品迄今已經有千年,但今天讀來,仍然讓人齒頰生香、獲益良多。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沒有白居易,就沒有世界上第一部長篇小說《源氏物語》?
    《源氏物語》是世界上第一部長篇紀實小說,不僅是日本文學的高峰,也是世界文學的瑰寶。有一定閱讀經驗的讀者都不難發現:《源氏物語》的作者紫式部可以說是白居易的小迷妹,在你書中大量引用了白居易的詩句,單單《長恨歌》中就有多處被引用。
  • 《源氏物語》對日本社會的影響
    一、《源氏物語》內容《源氏物語》是日本的一部古典名著,對於日本文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譽為日本文學的高峰。《源氏物語》共54回,歷時70餘年,所涉人物400多位。後半部則以源氏公子之子燻君為主人公,鋪陳了複雜紛繁、纏綿悱惻的男女愛情故事。《源氏物語》在創作方法上既繼承了物語的現實主義傳統,同時又摒棄了物語只重史實、缺少心理描寫的缺陷。
  • 品讀《源氏物語》日本平安時代貴族的愛與欲
    《源氏物語》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小說,誕生於11世紀的日本平安時代,也就是中國宋朝的時候。這部一千多年前的巨著,由當時擔任宮廷女官的紫式部撰寫而成,描繪了桐壺帝之子源氏及其後代的情感悲歡,尤其是源氏與各種女性的愛恨糾葛,以及平安社會政治鬥爭對其命運的影響。《源氏物語》直接影響了日本核心藝術理念物哀美學風格的形成,可以說是日本民族文化的奠基之作。
  • 日本史:「假名」和「源氏物語」
    宮廷的貴族婦女正是用這樣的片假名寫下了不朽的名篇《源氏物語》。這部當時世界上最長的小說的作者叫紫式部(生卒年不),是宮廷中的女官。她在這本書中通過貴族光源氏的愛情生活,描寫了當時貴族婦女的喜怒哀樂,特別是她們那催人淚下的不幸的愛情生活。其中那纖細、優雅、高貴、寂寞而又美麗的情感表現影響了後來日本的美學觀念。
  • 日本優秀小說《源氏物語》的作者是日本皇宮中的一個寡婦嗎?
    日本文學作品豐富,不僅有東野圭吾的懸疑小說以及《日本書紀》《萬葉集》等文學作品,還有物語系列的《源氏物語》。物語是日本的一種文學體裁,是由口頭傳唱發展為文學作品,本意就是故事、傳說,流行於平安時代(794 ——1192)。
  • 品讀《源氏物語》,日本人的精神世界便是由此書構造
    《源氏物語》,被譽為日本的《紅樓夢》,它在日本的地位,和《紅樓夢》在中國的地位極其相似,甚至更加重要。《源氏物語》對於日本人的影響,不僅僅是其文學價值,更構建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直到現在,依舊影響著日本人的思維。
  • 東方女子群像——《紅樓夢》與《源氏物語》中花團錦簇的女兒群
    各位書友大家好,歡迎來到東西方文學淺析。小編今天想帶大家穿越時空,回到我國清代和日本平安時代,去看一看《紅樓夢》與《源氏物語》中描寫的那些扶風楊柳,那些奼紫嫣紅。曹雪芹劇照在世界文壇上,論及東方古典文學,《紅樓夢》和《源氏物語》經常被一起提及。
  • 《源氏物語》
    巨著《源氏物語》的出現代表著日本虛構物語的頂峰。這本傑作在各方面都值得我們深思。首先,我們必須考慮這個物語可不可以稱為長篇物語。其較之後的《狹衣物語》,在構成上有明顯的差異;《源氏物語》以「帖」為單位,或斷或續,或時有重複而展開情節。要之,《源氏物語》是短篇物語的堆積,與其說是長篇物語,不如叫做「集篇」物語。
  • 《源氏物語》|光怪陸離的貴族生活記載及中日合璧的藝術特色
    《源氏物語》|「物語」藝術成就最高峰,再現「物哀」情慾眾生相11世紀初,日本文壇出現了一部震驚文壇的長篇巨著《源氏物語》。這是一部約百萬字的長篇小說,此部小說為日本女性作家紫式部的作品。《源氏物語》藝術表現特色《源氏物語》自問世以來,日本文學界不少人去模仿它的結構布局和描寫手法進行小說創作。日本學者家永三郎評價這些作品說:「它們只是模仿《源氏物語》,而不能與之相比。」足以可見《源氏物語》的藝術成就。
  • 無名氏作者的《伊勢物語》預示了源氏物語|博爾赫斯
    不過《物語》中雖有不少豔情描寫,這種比較卻站不住腳。唐璜是一個勾引無數婦女、膽大妄為地去觸犯法律(他明知那是神聖的法律)的放蕩的天主教徒;在原業平卻是生活在一個未受道教和佛陀八正道薰染的不信神的蒙昧世界中的享樂主義者。日本的這些處於善惡的此岸和彼岸的古典作品尚不識道德與不道德。照上面提到的那位加藤博士的說法,本書預示了著名的《源氏物語》。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日本:《源氏物語》
    亞瑟·韋利(Arthur Waley)於上世紀二十年代首次將《源氏物語》譯成了英文。他刪掉了大部分的詩歌,並將殘存的那些改成了散文形式,使得《源氏物語》更像歐洲小說,或者可以說,更像給成年人看的一種複雜的童話。從他為自己譯本的扉頁挑選的題詞,就能很容易地看出他的意圖來 — 該題詞不是來自日本,而是從十七世紀法國作家夏爾·貝洛(Charles Perrault)的《灰姑娘》故事裡挑出來的。
  •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講座(文學) 第三講 《源氏物語》的世界(第二部分)
    大概是與成功地塑造了《源氏物語》中的女主人公紫姬有關。其父為時既是位歌人,還是一條天皇時為數不多的漢文詩人和漢學家,「為時」之名便來自於白居易<與元九書>中「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之語。其漢學方面的造詣,給紫式部的影響非同一般,《源氏物語》中廣泛而深層的漢詩文引用就印證了這一點。  紫式部年近30歲方與藤原宣孝(952?
  • 紫式部《源氏物語》
    《源氏物語》被稱為世界上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日本平安時代女流文學的代表之作。該作品以細緻且富有文採的筆觸,虛構了一個富有代表性的宮廷貴族社會,並洞察其中的人情事態,構成了一部極具時代特色的風物長詩,被認為是完成度極高的劃時代的作品。
  • 《源氏物語》心得體會
    前幾天讀了《源氏物語》,覺得不是很懂。起初讀到銅壺那一章時,心裡想這個可能講的會是和中國的宮鬥劇一樣。後來發現原來自己錯了,一直都認為日本的文化和我們中國的文化差不多應該讀起來容易一點,於是就去試著了解了這本書。
  • 日本紅樓夢《源氏物語》,男主私生活辣眼睛,卻是物語文學的頂峰
    《源氏物語》紫姬《源氏物語》紫姬所不同的是,《源氏物語》整篇中所貫穿的人性和人的價值。《源氏物語》沒有隻停留在表面的現實描寫上,而是採用了不破壞客觀描寫的寫作方法之上,又隨處插入了男女關係、生活技巧以及詩歌學、音樂、美術等各種文學藝術中的真知灼見之上的人生觀、文明批判。在《源氏物語》中表達了作者的一種思想:無論貴族也好、統治權威也好,都是微不足道的,存在是有限的,都將在歷史中消亡。平凡的故事是膚淺的,但歷史的眼光對世界觀所作的深刻反省卻是偉大的,作者將它們反映的文學藝術中。
  • 從零開始學日語,日本史:「假名」和「源氏物語」
    宮廷的貴族婦女正是用這樣的片假名寫下了不朽的名篇《源氏物語》。這部當時世界上最長的小說的作者叫紫式部(生卒年不),是宮廷中的女官。她在這本書中通過貴族光源氏的愛情生活,描寫了當時貴族婦女的喜怒哀樂,特別是她們那催人淚下的不幸的愛情生活。其中那纖細、優雅、高貴、寂寞而又美麗的情感表現影響了後來日本的美學觀念。
  • 紫式部:源氏物語,藝術魅力經久不衰
    今天我來給大家講一講紫式部的源氏物語。關於(源氏物語》的主旨,迄今為止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源氏物語》是一部內涵豐富的小說,具有多重性主題。因此,應該多側面、立體地理解(源氏物語》的主旨。從時代及作家世界觀看,作品似乎要表現「罪與罰」及嚮往「彼岸淨土」的思想。
  • 原來你們也這樣學外語|道長解讀《源氏物語》
    ①男文字和女文字 這一周我們繼續跟大家接著講《源氏物語》,上一集結尾,我們提到《源氏物語》的一個謎題: 為什麼日本女性寫作出來的文學作品,會成為日本文學經典?日本社會當時那麼重男輕女,為什麼是女作家得到了那麼崇高的地位?
  • 白居易的影響力在日本文壇遠超李白和杜甫?
    如果把影響分成有N科內容的考試,唐代詩僧寒山的總分名列榜首,因為寒山對日本的政治、社會、宗教、藝術、美學、商業等諸領域都產生了深刻和深遠的影響。如果僅就文學藝術的影響力而言,白居易則是這科的冠軍,李白、杜甫兩位大牌也相形見絀。
  • 日本小說創作的最巔峰《源氏物語》,體現日本式浪漫的物哀思想
    在疫情期間,閒來無事,讀《源氏物語》;感觸頗深,這本書以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時期為背景,描寫了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經歷和愛情故事。歷70餘年,所涉人物四百多位,其中印象鮮明的也有二三十人。物哀的審美意向除以源氏掙扎的一生反映出來外,還透過作品中所有與源氏命運連在一齊的女性的不幸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在紫式部筆下,這些女子個個容貌姣好,聰明伶俐,性情可人,然而個個都是有命無運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