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語》是日本古典文學的高峰,被稱為「日本的紅樓夢」,成書於公元1001-1008年,這本書圍繞光源氏展開,講述了他錯綜複雜的情史,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與此同時,還展示了平安時代貴族階層的生活。書中人物眾多,小說著重描述了源氏和這些女子香豔的情史。很多人看到了源氏的濫情,以及眾多女子離奇悲苦的命運,卻看不到裡面提到的香道,雅樂,豔舞等。其實,《源氏物語》是一本關於美的書,它是物哀美學的濫觴,也將物哀之美演繹到極致,書裡的人美,物美,情美,這種美裡面帶著哀傷,讓人心生憐惜,又無可奈何。
《源氏物語》中有許多美妙的女子:出身尊貴的葵姬,紅顏薄命的夕顏,溫柔知性的花散裡,獨立高傲的槿姬……她們性格各異,後來的命運也各不相同,這些女子群像折射出日本平安時代女子生活的全景。紫姬是小說的女主角,她容華絕代,品性高雅,又有才幹,不僅是源氏心中的最愛,更是廣大讀者心中的「白月光」。然而,紫姬看似擁有源氏的寵愛,生活幸福,其實內心飽受煎熬,最後在盛年抱恨而終。
紫式部在小說中極力渲染紫姬的美貌、才情,以及美好的性格,但最後也沒能給紫姬一個好的結局,讓人產生無限惋惜和感慨。紫姬個人經歷以及命運結局,淋漓盡致地演繹出了日本文學中的物哀之美。物哀美學是日本重要的美學思想,簡單來說,就是世間的好物都不長久,都會走向消亡,既然如此,不如在它最美的時候,好好領略它們的美。這種美學思想體現了對世事無常、人生無常的感悟。下面,我將從紫姬的命運,紫姬之「美」,紫姬之「哀」三個方面,來闡釋物哀美學在小說中的演繹。
一、紫姬的命運:出身高貴卻命運坎坷,萬千寵愛加身卻痛苦寂寞,是物哀美學的極致體現
紫姬在書中出場的時候才10歲,當時叫紫兒,她跟著外祖母在北山寺廟,當時源氏因為夕顏暴斃而亡,身心大受打擊,於是到北山寺廟療養。在這樣的機緣巧合下,兩人有了初次相遇。紫兒雖然年幼,但是清秀可人,模樣酷似源氏的夢中情人藤壺女御,所以,源氏忍不住對她動了心思。
紫兒的出身充滿矛盾性,她的出身算高貴,奈何得不到認可。她的父親是兵部卿親王,先帝的兒子,跟藤壺中宮是兄妹。從父親這一脈來看,紫兒是先帝的孫女,藤壺中宮的侄女,身份不可謂不高貴,然而,她的生母地位有點卑微,紫兒的外公是按察大納言,而且早已經亡故,而且,紫兒母親和生父兵部卿親王之間也沒有名分,紫兒是他們的私生女,其母在正室夫人的百般責難和威逼恐嚇中抑鬱而終。
後來,紫兒只能跟著外祖母生活,紫兒十歲左右的時候,外祖母因為生病需要療養,於是來到北山投奔出家為僧的兄長北山僧都。在這裡,紫兒和源氏邂逅,當時源氏就有意要接走紫兒,被外祖母拒絕了。後來,外祖母因病去世,本來兵部卿親王打算接女兒回去,不料,源氏先一步來接走了紫兒,並將她安頓在二條院西殿,還對外保守秘密。
紫兒剛開始把源氏當做養父,後來長大到14歲,源氏居然和她同房了,紫姬這才意識到,原來,源氏對她心存這樣的目的,心中很是生氣。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她內心才適應了這樣的角色轉變。在源氏的正室夫人葵姬死後,紫姬實際上成了源氏的正室。
在此後的日子裡,源氏雖然對紫姬寵愛有加,但仍然在外面眠花宿柳,每次紫姬為此生氣,源氏都會在她面前裝可憐,說自己對紫姬這樣好,她居然不理解自己,然後給紫姬灌輸女人要順從、寬容、大度等思想。因為源氏是她的撫養人,權勢很盛,而自己也沒有去處,所以才極力隱忍。
縱觀紫姬的個人遭遇,以及最後的命運走向,我們會發現:她其實是個悲劇人物。她出身高貴,卻過著流離失所的生活,她美麗又嬌弱,惹人憐愛,需要人的保護,可是護她最周全的人,恰恰也是置她於死地的人。源氏沒有殺她,但她確實是因源氏而死。魯迅說,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紫姬最後的死,正是紫式部在把美好毀滅給我們看,這是物哀美學的極致體現。
紫姬頗有點像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中的林黛玉,林黛玉也是出身高貴,可惜,母親死得早,不能看護她長大,她在賈府過著寄人籬下的日子,「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她和寶玉兩情相悅,但卻最終被拆散,落得「花落人亡兩不知」的境地。
紫姬的命運更慘,愛她的光源氏太過博愛,於她而言,又有著碾壓性的優勢,紫姬處處要隱忍,順從,所有的不滿最後都鬱結在心裡,最後魂歸天國。她的美麗和嬌弱,她的壓抑和隱忍,她最後的香消玉殞,都激起人的無限惋惜和憐愛之情。
村上春樹說,
「不管是櫻、螢或楓,都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失去它的美麗。我們為了目擊那一瞬的光彩,路途再遠也願意前往。那裡存在的不只是純粹的美麗,人們親眼確認它們失去小小的光芒,看到鮮豔的色彩在眼前凋零,會不自覺地鬆一口氣。當人們目睹一場美麗的盛宴消逝時,反而能找到安心感。 」
村上春樹的這段話,可以看做對物哀之美的詮釋,而紫姬的命運,也恰似這些櫻、螢或者楓,美好卻短暫。
二、紫姬之「美」:溫順美麗,賢良大度,用櫻花比喻紫姬,將紫姬的美渲染到極致
紫式部擅長以花喻人,書裡的每個女性角色都有自己對應的花,比如:夕顏的花是葫蘆花,槿姬的花是牽牛花,花散裡的代表是橘花,等等。紫式部用櫻花來比喻紫姬,以凸顯她的嬌豔美麗,惹人憐愛。書裡面極力渲染了紫姬的美。
在第二十八回《朔風》中,紫式部以夕霧的視角,來描述過紫姬的美貌,
「氣度高雅,容顏清麗,似有幽香逼人。教人看了,聯想起春晨亂開在雲霞之間的美麗的山櫻。嬌豔之色四散洋溢,仿佛流泛到正在放肆地偷看的夕霧臉上來,真是個蓋世無雙的美人!」
除此外,紫式部還曾通過對源氏的心理描寫,來側面渲染紫姬的美,
「他近日看看三公主和明石女御的相貌,覺得都很美麗;現在看看紫姬,覺得這個人多年看慣,目染耳馴,並無特別驚人之處,然而畢竟無人趕得上她,真是一個奇蹟。從無論哪一點上看來,她的氣品都很高雅,周身沒有一點缺陷,可使見者自覺羞慚。相貌豔如花月,姿態新穎入時。加之種種優雅的薰香融合集中,這便形成了一種最高的美姿。今年比去年更盛,今日比昨日更美。永遠清新,百看不厭。源氏覺得奇怪:怎麼會生得這樣美麗呢!」
櫻花是日本的國花,每年春天盛開,如霞似錦,櫻花在盛開的時候會凋落,絢爛到極致之後歸於平靜。紫姬的美正如櫻花般,前期的紫姬年輕貌美,天真活潑,就像早春的山櫻,美麗而嬌弱,成為紫夫人後,她有種成熟典雅的風韻,恰如別具風情的八重櫻。
紫姬不僅外表美,品性、才情都非常出挑。她純潔善良,剛開始並不喜歡明石姬,當源氏讓她撫養明石姬的孩子時,她看到孩子那麼可愛,還是答應了,後來她還和明石姬成為了好朋友。源氏風流生性,有許多女人,但是這些女人都自覺不能跟紫姬相提並論,除了源氏寵愛之外,紫姬的品性能夠服眾,這樣重要的原因。
論才情,紫姬還擅長樂器演奏,讓源氏聽得如痴如醉。除此外,她還有治家的才能,打理著源氏家裡的大小事務。源氏流放須磨的時候,家裡的財產也是交給紫姬負責。
所以,不論是外表,還是內涵,紫姬都堪稱完美。而這正是在為她的消亡做鋪墊,這正是「物哀美學」擁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原因。什麼是物哀?就是美的東西終歸會消亡,彩雲易散琉璃脆,絢爛到極致的櫻花,會在風中凋零;鮮豔奪目的紅葉,在寒霜之後會枯敗。如紫姬這般美好的人兒,最後也難逃被辜負的命運。
物哀美學在日本的興盛,是由日本獨特的地理環境決定的。日本是個很神奇的國度,這裡有許多美景——森林,雪山,溫泉,瀑布,然而,這個國度的自然災害也非常頻繁——火山,地震,海嘯,那些美麗的景色,隨時都會因為自然災害的降臨而化為烏有。所以,日本民族似乎本能地對自然、對人生有敬畏之感。世間美好的事物都不長久,春天的櫻花,夏天的流螢,秋天的楓葉,冬天的白雪,這些美好的東西都會消失。既然如此,何不在它們極盡美麗的時候,懷著珍惜的心情欣賞領略呢?這就是物哀美學的起源。日本這個民族,對世事無常,人生無常,有更加深切的認知。
三、紫姬之「哀」:極力隱忍導致抑鬱成疾,在極致絢爛的時候隕落,紫姬將「物哀之美」演繹到極致
物哀中的「物」就是世間的萬事萬物,而「哀」就是個體對物產生的感情。物是客觀的,哀是主觀的。這有點像我們古典詩詞中的睹物傷懷,詩經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是物哀之美。蘇軾的詞「明月夜,短松岡」也是物哀之美。《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葬花詞說,「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花兒雖美,終究難逃「花落人亡兩不知」的悲慘結局,是物哀美學最直接的演繹。《源氏物語》被稱為「日本的紅樓夢」,在物哀之美上,跟中國的《紅樓夢》有相似之處。
《源氏物語》中的物哀美學,在紫姬身上演繹得淋漓盡致。在上面的部分,我們充分領略紫姬的「美」,接下來,我將詳解下紫姬身上的「哀」,這種「哀」的情緒,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第一層「哀」源自紫姬自身。紫姬花容月貌,深愛著源氏,源氏雖然對她非常看重,在得到她之後,並沒有好好珍惜,反而繼續尋芳獵豔,他流放須磨的時候,跟明石夫人剪不斷理還亂,後來,還對夕顏的女兒玉鬘動過心思,他找著機會跟朧月夜再續前緣,最後,朱雀帝還安排三公主給他做正室……
每次紫姬因為這些事情難受,源氏就會給她洗腦,讓她順從,忍讓,不要作,不要鬧。而紫姬呢,確實沒有作的資本,她母親早已亡故,父親的正室兇悍善妒,根本沒有容身之地。她要出家,源氏又極力阻止。
紫姬聰慧過人,有自己的靈魂,也有自己的想法。她羨慕小說故事中的女子,曾經這樣感慨,「每個女子總是歸附一個男子,生活遂得安定。只是我的境遇奇怪,一直沉浮飄蕩,不得安寧」。
紫姬對自己的境況是有覺知的,她有靈性,有思想,卻因為所處的時代,以及自身的境況,只能極力隱忍,情鬱於中,而不能發之於外,於是情緒積壓在心裡,成為心病,最後在大好年華,鬱鬱而終。紫姬對自身的境況有「哀」,這種「哀」充滿自憐和無奈。
第二層「哀」源自光源氏。他按照自己的意願培養了紫姬,而紫姬也出落得標緻可人,驚才絕豔,幾乎是他理想的復刻版。另外,紫姬的相貌酷似藤壺女御,彌補了光源氏對藤壺女御求而不得的遺憾。儘管光源氏對紫姬也是寵愛備至,然而,作為性癮患者,他無法停下自己尋花問柳的腳步,既不能專情於紫姬,又想要紫姬留在身邊。
他曾對紫姬說,「你跟了我,好比在父母保護之下的深閨長大起來一樣,這等安逸是別人所盼不到的,即此一端,便見得你的命運比別人好。」源氏這麼說,有點耍無賴,他既然覺得自己像父母那樣,為何對紫姬行夫妻之實呢?他自以為對紫姬好,其實是滿足自己的私慾,他傷害紫姬至深,卻擺出恩人的姿態,讓紫姬對他感恩戴德。
紫姬心中「一向懷著難於堪忍的痛苦」,直到她死去。老年的光源氏和僕人蹲在火盆前,燒自己年輕時候的情書,無意間看到紫姬寫給自己的信,那是自己拋下紫姬,長時間膩歪在明石姬那裡的時候,紫姬從京都寄給自己的,紫姬寫到,「好想和你來一場千年的愛戀,可是,我現在只剩下對你無盡的思念。」
源氏這才追悔莫及,感到生活了無生趣,書中用大量的篇幅描寫源氏的心情,極力渲染源氏心中的悲哀,源氏在處理好紫姬的後事以後,也遁入空門。源氏的「哀」,有對紫姬的愧疚,後悔和自責,他遁入空門,某種程度上是在給自己贖罪。
第三層「哀」來自作者紫式部和廣大的讀者。紫式部原來是叫滕式部,因為寫的源氏物語的女主角是紫姬,很受人歡迎,所以人們稱呼她為紫式部。紫式部不動聲色地刻畫了紫姬這個人物,她豔冠群芳,心地善良,有才情,處事周全,簡直堪稱完美。雖然她錦衣玉食,物質生活優渥,但她內心是悲苦的,她不像書中其他女性,源氏安頓好她們的衣食住行就滿足,紫姬有情感需求,以及更高的精神追求。
讀者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更能體會紫姬的處境,內心的悲苦,以及身不由己。這麼美好的人兒,最後終究還是香消玉殞,就好像開在春天的櫻花,絢麗而爛漫,正值美麗的時候,卻凋落在風中。極致的絢爛背後,復歸平靜。人生無常,生命無常。
有不少人為紫姬鳴不平,說源氏是花心大蘿蔔,是渣男,明明深愛著紫姬,最後還是辜負她,並讓她抑鬱而終。讀者對紫姬也有「哀」,這種「哀」是有共鳴,是疼惜,還有對源氏的譴責。
紫姬命運透露出來的三層「哀」,大概可以算是物哀之美的極致演繹。
寫在最後:
《源氏物語》之所以有這麼高的文學地位,不僅是因為它全景式地展現了當時的社會,也不單是因為紫式部典雅的文筆,更重要的原因是,她開啟了日本文學的物哀時代。這部小說中處處都有物哀的影子:17歲的光源氏,戴著紅葉,豔舞八方,美得讓人泫然欲泣。幾位女子捉螢火蟲放到紗帳裡面,源氏在外面看著心愛的女人頭髮飄動,這樣的場景也讓美得讓人心驚。
書裡面的許多人物,也用自己的經歷演繹著物哀美學,作為書中的女主角,紫姬跌宕起伏的命運,更是物哀美學的極致體現,她美到極致,然後無聲隕落,不僅激起了源氏的悔過之心,也讓廣大的讀者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