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1600字 預計閱讀時間3分鐘
很多教師喜歡做一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這又何嘗不可,但淚乾燭滅時,多了些許悲壯。
我更願意做一束光,給周圍的人帶去一絲光亮,與教師朋友共同走上成長之路,雖然自己還沒有多大的能量。
因喜歡寫作的緣故,結識了不少編輯老師,是他們的厚愛與鼓勵,讓我不斷用文字爬梳教育生活。
2013年12月,《教育導報》編輯李益眾老師向我約稿。我很清楚記得,那天早晨還在家裡早餐,QQ電話語音提示。我一看是李老師,特別激動。李老師希望我能向《教育導報》「教師讀書會」欄目組稿。
隨後,我把讀書徵稿信息發布在學校群裡,鼓勵同事們認真讀書,積極撰寫心得體會。
過了一段時間,我收到了5篇稿件,全部發給了李老師。報紙一個版面至少需要4-5篇文章,其中兩篇文章審核過關,公開發表了。
發表文章的兩位老師高興害了,我心裡充盈著一股莫名的欣慰。沒想到,助人成長如此愉悅。
2014年夏天,我和《小學語文教師》雜誌編輯部聯繫,組織學校語文教師參加《小學語文教師》雜誌「漂流活動」。編輯部郵寄《小學語文教師》雜誌,語文老師人手一本雜誌。
老師們捧讀雜誌,我驀地感覺教師閱讀的身姿最美,於是用相機捕捉同事們閱讀的身影。
我深知,教師成長離不開閱讀。在我建議下,學校購買了《夏山學校》,倡導老師們認真閱讀。
記得那是一個初夏夜晚,全校教師晚飯後早早地來到學校二樓會議室。以往秧田式的會議桌變成U形,桌上擺滿了水果、點心、礦泉水,開啟了學校第一屆讀書交流會。
讀書交流會採取抽籤方式,既興奮又刺激。整個活動,發言的教師侃侃而談,思維碰撞,智慧激蕩,很多教師直呼「好玩」「過癮」。
讀書活動中表現突出的教師獲得了教育專著、文學書籍等獎品。第二年,學校讀書會,全校教師讀《班主任工作漫談》。在第一屆基礎上,增加了中心發言人和點評環節。
老師們的發言把閱讀和現實勾連起來,書籍裡的內容就不再是僵化的,鮮活而具有生命力。我有幸成為中心發言人,負責點評。我覺得不是對他人發言下個結論,而是更多地打開大家的思維視野,引發夥伴們更多的思考,意在拋磚引玉。
什麼是好學校?有人說,一個愛讀書的校長帶領一批愛讀書的教師,培養出一大批愛讀書的學生。筆者深以為然。
只讀不寫,很難成長;讀寫結合,才會進步。近年來,我堅持用文字記錄教育生活,同時鼓勵同事們邊讀邊寫,用文字記錄梳理教育教學。學校先後有10多位老師在《教育導報》等報刊發表文章,實現了他們在正規報刊公開發表文章的夢想。
專業閱讀和專業寫作,讓我這個山區草根教師成為《教師博覽》(原創版)第4批「籤約作者」。與天南海北的編輯老師、筆友、教師朋友交往過程中,我看到了遼闊而美好的遠方。
2013年9月,宜賓市翠屏區武廟街小學邀請我交流教育寫作。「山區教師到市級名校交流教育寫作,全縣絕無僅有。」校長激動地說,「這是我們學校的榮譽,當然要大力支持,你回來後搞一個講座,讓我們學校的教師不但會教,更要會寫。」再後來,我走出縣外、市外,到成都作專題講座交流。
每次講座或多或少都會喚醒老師們心中成長的願望,有不少教師請我指導修改文章,最終公開發表。「感謝張老師的悉心指導,讓我第一次公開發表文章,沒有您的指導,我不會獲得這份榮譽。」宜賓市翠屏區Y老師微信留言。那一刻,我覺得做了一件有意思的事。
記憶中,我指導過全國各地40多位教師修改教育教學文章,並公開發表。回望閱讀、寫作、講座的點點滴滴,心裡總會湧起一種無言的感動與美好。事實上,讀老師們的文章,是在觀摩不一樣的課堂,汲取他們的教學經驗,學習他們的教育智慧,難道這不是一種很好的成長嗎?
一個人成長不算好,如果能帶動一群人成長,則善莫大焉。佛渡有緣人。我不是佛,但是我願意幫助那些內心願意成長的同道,而不是那種帶著很強功利性,把教育寫作當成「敲門磚」。
2020年7月12日,組建了一個」教育寫作共同體「教育寫作共同體招募令,吸納了全國各地近30位教師加入,每周一篇千字文,彼此激勵,共同進步。據不完全統計,截止目前共同體成員共發布原創作品800多篇,紙媒公開發表40多篇。
教育寫作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實是甜的。教育寫作路上,我永遠不會停下腳步,因為跋涉之中總會有不期而遇的獨特風景等著我。
努力把自己活成一束光,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影響更多的「有緣人」,用文字為教育生活留痕,書寫自己的教育傳奇。
2021年2月9日於鳳凰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