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蠟燭,還是春蠶,抑或一束光?

2021-03-01 明眼觀教育

本文約1600字  預計閱讀時間3分鐘

很多教師喜歡做一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這又何嘗不可,但淚乾燭滅時,多了些許悲壯。

我更願意做一束光,給周圍的人帶去一絲光亮,與教師朋友共同走上成長之路,雖然自己還沒有多大的能量。

因喜歡寫作的緣故,結識了不少編輯老師,是他們的厚愛與鼓勵,讓我不斷用文字爬梳教育生活。

2013年12月,《教育導報》編輯李益眾老師向我約稿。我很清楚記得,那天早晨還在家裡早餐,QQ電話語音提示。我一看是李老師,特別激動。李老師希望我能向《教育導報》「教師讀書會」欄目組稿。

隨後,我把讀書徵稿信息發布在學校群裡,鼓勵同事們認真讀書,積極撰寫心得體會。

過了一段時間,我收到了5篇稿件,全部發給了李老師。報紙一個版面至少需要4-5篇文章,其中兩篇文章審核過關,公開發表了。

發表文章的兩位老師高興害了,我心裡充盈著一股莫名的欣慰。沒想到,助人成長如此愉悅。

2014年夏天,我和《小學語文教師》雜誌編輯部聯繫,組織學校語文教師參加《小學語文教師》雜誌「漂流活動」。編輯部郵寄《小學語文教師》雜誌,語文老師人手一本雜誌。

老師們捧讀雜誌,我驀地感覺教師閱讀的身姿最美,於是用相機捕捉同事們閱讀的身影。

我深知,教師成長離不開閱讀。在我建議下,學校購買了《夏山學校》,倡導老師們認真閱讀。

記得那是一個初夏夜晚,全校教師晚飯後早早地來到學校二樓會議室。以往秧田式的會議桌變成U形,桌上擺滿了水果、點心、礦泉水,開啟了學校第一屆讀書交流會。

讀書交流會採取抽籤方式,既興奮又刺激。整個活動,發言的教師侃侃而談,思維碰撞,智慧激蕩,很多教師直呼「好玩」「過癮」。

讀書活動中表現突出的教師獲得了教育專著、文學書籍等獎品。第二年,學校讀書會,全校教師讀《班主任工作漫談》。在第一屆基礎上,增加了中心發言人和點評環節。

老師們的發言把閱讀和現實勾連起來,書籍裡的內容就不再是僵化的,鮮活而具有生命力。我有幸成為中心發言人,負責點評。我覺得不是對他人發言下個結論,而是更多地打開大家的思維視野,引發夥伴們更多的思考,意在拋磚引玉。

什麼是好學校?有人說,一個愛讀書的校長帶領一批愛讀書的教師,培養出一大批愛讀書的學生。筆者深以為然。

只讀不寫,很難成長;讀寫結合,才會進步。近年來,我堅持用文字記錄教育生活,同時鼓勵同事們邊讀邊寫,用文字記錄梳理教育教學。學校先後有10多位老師在《教育導報》等報刊發表文章,實現了他們在正規報刊公開發表文章的夢想。

專業閱讀和專業寫作,讓我這個山區草根教師成為《教師博覽》(原創版)第4批「籤約作者」。與天南海北的編輯老師、筆友、教師朋友交往過程中,我看到了遼闊而美好的遠方。

2013年9月,宜賓市翠屏區武廟街小學邀請我交流教育寫作。「山區教師到市級名校交流教育寫作,全縣絕無僅有。」校長激動地說,「這是我們學校的榮譽,當然要大力支持,你回來後搞一個講座,讓我們學校的教師不但會教,更要會寫。」再後來,我走出縣外、市外,到成都作專題講座交流。

每次講座或多或少都會喚醒老師們心中成長的願望,有不少教師請我指導修改文章,最終公開發表。「感謝張老師的悉心指導,讓我第一次公開發表文章,沒有您的指導,我不會獲得這份榮譽。」宜賓市翠屏區Y老師微信留言。那一刻,我覺得做了一件有意思的事。

記憶中,我指導過全國各地40多位教師修改教育教學文章,並公開發表。回望閱讀、寫作、講座的點點滴滴,心裡總會湧起一種無言的感動與美好。事實上,讀老師們的文章,是在觀摩不一樣的課堂,汲取他們的教學經驗,學習他們的教育智慧,難道這不是一種很好的成長嗎?

一個人成長不算好,如果能帶動一群人成長,則善莫大焉。佛渡有緣人。我不是佛,但是我願意幫助那些內心願意成長的同道,而不是那種帶著很強功利性,把教育寫作當成「敲門磚」。

2020年7月12日,組建了一個」教育寫作共同體「教育寫作共同體招募令,吸納了全國各地近30位教師加入,每周一篇千字文,彼此激勵,共同進步。據不完全統計,截止目前共同體成員共發布原創作品800多篇,紙媒公開發表40多篇。

教育寫作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實是甜的。教育寫作路上,我永遠不會停下腳步,因為跋涉之中總會有不期而遇的獨特風景等著我。

努力把自己活成一束光,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影響更多的「有緣人」,用文字為教育生活留痕,書寫自己的教育傳奇。

2021年2月9日於鳳凰山麓

相關焦點

  • 老師點蠟燭上網課,這支蠟燭,點亮的不僅僅是一節網課
    我想,王老師的這一根蠟燭,點亮的不僅僅是一節網課,還點亮了社會關注普通教師的另外一個通道,點亮了學生的內心,點亮了年輕老師尋找職業幸福感的方向.伴隨著窗外的夜色,在蠟燭微黃的光亮下,教師靜靜地講,學生靜靜地聽;教師偶爾提問,學生回答;學生偶爾提問,教師回答;教師講解的知識就像蠟燭的火焰一樣,輕輕柔柔地照進學生的心裡.這是多少人嚮往的既「浪漫」又純粹的課堂啊。
  • 檯燈和蠟燭
    光滑的書桌上,一盞檯燈和一支蠟燭靜靜地挺立在上面。檯燈頭戴一頂粉紅色的紗罩,修長的身子、纖細的臂,非常引人注意。每當夜幕降臨時,便發出銀白色的光,照亮整個房間,同時也照亮身邊不起眼的蠟燭。檯燈覺得世界上什麼東西也比不上它,高傲地抬起頭,挺直胸膛,清了清嗓子,向擺放在牆角小方桌上的蠟燭炫耀道:「喂, 你看我多麼了不起呀,不但長得漂亮,而且很有用,每天小主人寫字時都要用到我,可你土裡土氣的,扔在角落裡,還佔地方,真不知道主人買你回來幹什麼。」這時主人回來了,還帶著朋友,其中一個看到了書桌上的檯燈,誇讚道:「呀!這檯燈真漂亮。」
  •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原詩非讚美老師而是形容愛情
    我們常引用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謳歌教師的辛勤耕耘、誨人不倦、兢兢業業、嘔心瀝血。這句詩出自李商隱的七言律詩《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和他另一首詩《夜雨寄北》的首聯「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以抒情起首,接著用景色烘託,且景色與前句的感情相得益彰,讓人分不清究竟是因為要與戀人分別才讓所見都是衰殘景致,還是置身於衰殘景致中才升騰起幽怨離思。
  • 老師,你不要做蠟燭,要做電燈!
    02 一直以來,不管是社會還是老師自己,對教師的要求總是過於強調奉獻。「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這句本來是李商隱用來形容戀人間思念的名詩,不知何時被用到了教師的身上。人們把教師比喻成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為了教育事業,不惜付出青春乃至生命,無怨無悔。讓教師這個職業在高尚之餘,又多了一層悲壯。帶病堅持工作成為了他們的常態,舍小家為大家成了他們的座右銘,這樣的事例,每年都太多太多。
  • 給Ta做一隻「時令」春蠶
    有一種可愛的「時令」小動物,一到春天便開始忙碌起來。他們周身呈現淡淡的青綠色,整個身體胖乎乎圓滾滾的,簡直就是「肉頭」二字的代言人。「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幹.」2.將紙巾卷到剛剛製作的「小棍子」上,並且從兩端向中間擠一擠
  • 蠟燭樹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李商隱在《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的這句詩大家都很熟悉,小學作文時,我們都不時拿來讚美老師的獻身精神。
  • 願做孩子生命中的一束光
    三幼是一所新園,從教師選聘、幼兒招生,到物品採購、環境營造,李翠華事無巨細。為了保障幼兒食品安全,她親自為孩子挑選餐具,參與食譜制定。針對中衛三幼年輕教師多的現狀,她通過創新師資管理模式,搭建活動平臺,開展崗位練兵、課題研究,促進教師業務水平和專業素質提升。她大膽創新教學理念和管理方法,收穫了豐富的教育教學成果。她參與的課題研究、撰寫的園本教材、論文、課件、教研案例等多次獲自治區及國家級獎項。
  • 春蠶吐絲繪春色——莊河三十一中英語教師張金鳳
    書桌旁,用真情一筆一畫書寫著「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春夏秋冬,寒來暑往,灑下點點心血,彰顯師者風採。一花盛開,為世人迎來百花齊放與百花爭豔的芬芳家園。此時,水仙花卻將花根扎紮實實地扎在土壤之中。也將「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啟示深深地扎在世人的心中。生活中的張老師以水仙花激勵自己「立常志,駕長驅,蘊桃育李謀新篇。三十年奮發,堪將熱血付雄關,越過人生重重山。」一盆水仙迎來家園萬紫千紅的壯觀美景。
  • 【習作欣賞】內鄉三小五年級馮冠皓《 蠟燭贊 》
    蠟燭贊              內鄉三小   五年級   馮冠皓    今天放學回家後,我在房間裡寫起了作業,爸媽正在上網,突然,房間裡的燈閃了幾下,還沒等我反應過來這時,在門口出現了一束亮光,原來是媽媽給我拿來了一根點燃的蠟燭,房間在蠟燭的照耀下,亮了起來,我也好安心寫作業。    終於,我的作業寫完了,正當我準備離開房間時,無意間發現蠟燭燃燒得只剩下半截了,桌子上流了一大攤蠟油。我又坐了下來,仔細地觀察著蠟燭,我被蠟燭自我犧牲的精神感動了。它燃燒自己,照亮他人,不顧自己的生命,是它把自己的一生,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人類。
  • 一則有深度的教育小故事:父母是照亮孩子的一束光
    我一直覺得不管經歷過什麼事,心中都要有一束光,這束光可以照亮自己,在你迷茫時,照亮你的前行之路。在我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心裡一直覺得我的媽媽就是我心中的一束光。因為我自己都還是個孩子,怎麼去承受家庭的責任和重擔呢?我的媽媽雖然沒有很高的學歷,但是她到現在每天都會自己去學習英語,去看幾本充滿人生哲理的書,媽媽一直跟我說,她說自己雖然沒有讀多少書,但還是有一顆上進的心,更重要的是,跟上我們年輕人的步伐,不要被這個時代所淘汰。就是媽媽的言傳身教,讓我知道讀書的重要性。
  • 教師節: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老師,是甘願燃燒自己、照亮他人的「蠟燭」;是勤勤懇懇、辛勞傳授知識的「小蜜蜂」;更是我們學習路上的「引路人」!老師就是這一束束的「落花」,他們落入泥土中,扎進深地裡,孕育出另一簇美麗、繁盛的花朵來!春蠶到死絲方盡
  • 教師是一個古老的職業,如何認識這一職業?教師是太陽,不是蠟燭
    教師的作用如此巨大,那麼,我們應當如何認識教師這一職業呢?目前最流行的對教師的看法是:教師就像燃燒的蠟燭,照亮了他人,卻犧牲了自己。這個看法、這個比喻很富詩意,讀到這個比喻,人們很容易地就能聯想到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詩歌名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但是這個美妙的比喻恰當嗎?筆者30年的教師生涯告訴我,極不恰當。
  • 學生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讚美老師,被批不懂事
    在浩瀚的古詩詞中,有這麼兩句詩,常常被學生引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然而,身為一線教師,近日有位家長跟我聊天表示,他家孩子在送老師的卡片上寫了這14個字,卻被老師批評不懂事。此事被家長們知道後,大家都一頭霧水,不知道這到底是為什麼。不過隨後,老師的解釋,也引起了家長們的討論。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這首詩:《無題》作者:李商隱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 教師不是園丁,不是蠟燭,不是春蠶——教師就是教師,在神聖與平凡中穿行,讓生命幸福完整
    在神聖與平凡中穿行讓生命幸福完整——《我是教師》作者|朱永新 教師,不是園丁教師本身應該是一朵花兒教育是師生互相作用的過程 教師,不是蠟燭教師不能以化為灰燼做代價以此去照亮的學生 教師,不是春蠶教師的固步自封才會作繭自縛心靈的成長來自每個季節 教師,不是人類靈魂工程師沒有誰的靈魂是機器能用某種工藝任意修理完成 教師就是教師與學生是互相依賴的生命
  • 學生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讚美老師,被批不懂事
    老師像一把金鑰匙,把無知的我們···這些語句倒背如流,但最喜歡的還是那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又一事件引發了家長們的熱議,有位家長表示,他家的孩子在送老師的卡片上寫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卻被老師批評不懂事。
  • 居家香薰蠟燭怎麼挑
    蠟燭的主要成分是不同成分的蠟基,市面上大多蠟燭採用的是石蠟,因為成本較低,缺點是比較容易產生黑煙。其餘的還有棕櫚蠟,豆蠟和蜂蠟,最好的蠟燭固然是蜂蠟底,純棉芯,最環保之餘對人體也無害。當然,以石蠟作基底也並不一定就劣於其他的蠟種,通過好的提煉方法和製作工藝加入高濃度的精油香薰蠟燭也是良品。
  • 【春蠶公益小記者】隨春蠶陽光助學採訪第一站
    《春蠶陽光助學行動》於2009年正式啟動,愛心助學是一場溫暖的愛心接力,通過春蠶公益讓更多的困難家庭的孩子得到資助,讓更多有能力者可以奉獻他們的愛心。通過《春蠶陽光助學行動》受益的孩子達到1900多人次。春蠶義工通過春蠶的助學平臺,聯繫更多愛心人士,給予這些孩子們親人一樣的關愛,經常性和習慣性的上門和關心。當這些貧困的孩子的生活進入了艱難時期,我們及時的來幫助他們,給予他們最需要的關懷。
  • 老師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他人?不,現在老師更像一個燈泡
    與此同時,人們還習慣於用春蠶來比喻老師,也是屬於奉獻類型的。甚至,對於一些年紀大的老師,兢兢業業的老師,還設立了紅燭獎。然而,這樣的觀念真的是對的嗎?在學校,作為老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要職責,對學生人生觀的塑造有指引方向的作用。很多人認為作為老師,工作是很簡單的,每天只要上兩節課就可以了。
  • 發現新「齊跡」之淄川 雷射產業 一束光的魔力
    12月16日,是尋訪齊文化的改革開放基因 見證高質量發展的淄博作為——發現新「齊跡」大型融媒體採訪活動第二天,採訪團來到淄川區齊魯雷射產業園,切身感受一束光的魔力,在這裡,它的用途不再是簡單的照明,它是世界上最快的刀、最準的尺。這束光,就是雷射——世界上最亮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