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對於國家來說,是堅韌又勤勞的民族崛起,是從風雨飄搖走向繁榮富強的絕處逢生。
而70年對於永康這個小縣城來說,則是一次徹底的改頭換面,歲月對於發展期的城市格外優待,在歷經風霜雨雪外留下的依舊是蓬勃的生命力。
70年前,屋舍低矮,城區狹小,附近是大片大片的溪灘,人們的生活大多還延續著幾千年來農耕時代的原始狀態。
70年後,園在城中建,城在園中現,從高空俯瞰,這個現代化的城市被簇擁在綠意之中,那不是莽撞的肆意生長,而是人的審美與自然的一種碰撞。
這70年裡,公園從無到有,這是城市發展對人們的饋贈,直接改變了休閒娛樂的方式;從有到多,大大小小遍地開花,服務範圍與日俱增,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從多到優,打破固有格局,承載了越來越豐富的功能,讓城市公園化、景觀化,燦若繁星的環境之「美」繪就了一幅幸福生活的新畫卷。
龍川公園
20世紀80年代:萌芽
「公園」橫空出世點綴娛樂匱乏生活
歷史上,永康並無「公園」,公園作為城市公共設施供公眾遊覽始建於改革開放時期。直至上世紀80年代,公園才開始萌芽,進入人們的視線。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們採納了職工的合理建議——廠區門口建公園,於是就有了後來的四方公園。」現已退休的原浙江四方集團公司工會副主席張鳴鋼介紹,為了給職工提供休閒娛樂的場所,特意邀請專業的園林設計師造景,修整原生湖,打造成連環湖,搭配了橋和涼亭,連綠化的樹也是精心植入。
「那時,全市開發的公園非常稀少,像我們公司這樣為職工『提供福利』而建的可以說是首創,當時保守估計也能為周邊六七千名職工及家屬提供服務。」張鳴鋼說,和許多現代公園相比,四方公園顯得比較「袖珍」,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許多老職工以及下一代的記憶裡依然獨一無二,在娛樂匱乏的年代,一個公園能承擔大部分的消遣功能。張鳴鋼回憶,那時候的四方公園深受周邊居民的喜愛,一到節假日,住在周邊的職工都會拖家帶口、呼朋告友一起散步、遊玩。
「小學時候沒什麼娛樂,帶同學一起去公園,一起遛狗、追追跑跑、撿樹葉做張貼畫的作業,甚至只是看看螞蟻,都覺得特別有意思。」26歲的倪女士雖然已經搬離多年,但對這個公園的記憶依舊色彩鮮明。
坐落在永康江畔、解放橋南端被稱為「廣場公園」的解放廣場,也是一個頗有資歷的存在,彼時廣場路的夜市更是讓這裡成為一個繁榮地帶。
解放廣場面積5006.43平方米,建設初期,融石亭花架、香樟冬青、水杉龍柏、紫藤丁香和鮮花綠草、花壇曲徑於一體,成為鬧市中一方清淨的小天地,為市民帶來一脈恬靜和溫馨。後來,解放廣場陸續增添了健身器材,吸引市民留駐。「在以前,有這樣一個小公園可以走走,也不錯了。不過現在感覺廣場公園雖有小景致,輔以健身功能,但還是面積有限、功能有限,導致市民來來往往待不久。」市民陳女士一語道出了大多數市民的心聲,隨著社會的發展,娛樂活動日益豐富,廣場公園的「公園」功能顯得日益弱化。
昔日:河岸簡陋,需要修整
如今:水清岸美,城市風景帶生機盎然
20世紀90年代:爆發
公園繁榮發展潛移默化改變休閒方式
上世紀90年代,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設的步伐加快,公園的規劃和建設、管理有了快速發展。到21世紀初,我市開始迎來公園建設大時代,陸續建成多個大型公園。
城市公園是城市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城市生態系統、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美化城市、調節城市小環境、改善城市空氣品質、維繫城市生態平衡和防災減災等多種生態效應,也是滿足城市居民休閒、娛樂以及舉辦文娛活動等需求的重要存在。
1998年,作為我市首個城市公園的龍川公園建成,其南臨南溪,西靠許碼頭,北接迎春路,東接望春路,總面積達100532平方米,是一個集遊憩、文化娛樂、科教體育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園。
在永康人的記憶裡,龍川公園似乎更貼近遊樂園的形象,有海盜船、淘氣堡、碰碰車等遊樂設施,深受小朋友的喜愛,還有商店、茶室、溜冰場、遊泳池等,在十幾年前,那是許多「大朋友」聚會娛樂的流行場所。
2004年12月1日起,龍川公園作為城市公園實行免費開放,園內四季花紅柳綠,人工湖碧波蕩漾,石林假山疊彩峰嶺,是附近市民晨練休閒、黃昏散步的首選,每逢節假日更是人流如潮。
2005年,位於城東北郊麗州北路與城北路交叉口東北角的香樟公園建成,與市婦幼保健院毗鄰,彌補了北部公園的空白。公園因市樹香樟得名,佔地面積13.7萬平方米。香樟公園利用其原有山體、水體及自然地貌修建改造而成,為我市規模最大的以賞玩、休憩為特色的城市休閒公園。
在另一邊,風格迥異的紫微園又以「傳承文化」為題,成為市民心中的一道「白月光」。
絢麗夜景
紫微園原名百可園,蘇式建築風格,布局精巧幽深,迴廊環繞,原是明嘉靖年間重臣王崇的私家花園。後於1999年斥資重修,佔地1.74萬平方米,分兩期建設。園內有「百可苑」「紫微堂」等20多座建築,還原舊時美景,深受文人喜愛,成為各類花石展覽、遊園活動、民間燈會的首選舉辦地。在今年的中秋節,水上舞臺上還有漢服愛好者集聚舉辦的傳統拜月活動,讓人身臨其境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而城西的雕塑公園,建成於2004年1月,擁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主題浮雕及數十組形狀各異的花壇。
隨著時間推移,以金勝山公園為典型代表的森林公園也打著「健康」「養生」的旗幟,強勢進入人們的視野。
森林公園是以大面積人工林或天然林為主體而建設的公園。山林茂密且緊挨城區的金勝山公園就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森林氧吧、城市「綠肺」。2.8萬平方米的東入園口、4.7公裡的遊步道、1400平方米的山頂健身場地、267盞路燈、金豚閣、休閒長廊等景觀工程,這個原本僅有一片單調樹林的小土包,以生態優先、因地制宜和整體協調為原則,在利用現狀山水環抱的自然地理條件的基礎上,形成了「文化與自然、互生互融」的風景風貌,養眼的風景和清新的空氣吸引越來越多想要「養生」的市民踏訪、賞玩。
近年,像江南街道園周村以郊區基本農田、生態片林、水系溼地、自然村落、歷史風貌等現有生態人文資源為基礎建設的郊野公園,和酥溪生態溼地公園之類以溼地良好生態環境和多樣化溼地景觀資源為基礎,可供人們旅遊觀光、休閒娛樂的溼地公園也不斷湧現。
公園的數量不斷增多的同時,分類更加細化,定位更加精準,又融入健康、環保、養生等理念,公園不僅改變了人們日常休閒習慣,也為人們帶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
除了大型公園,近年來,我市還通過規劃建綠、見縫插綠、拆房建綠,新建了鳳凰公園、白垤裡公園、思源公園等20多處小遊園,新增綠地10多萬平方米,建成麗州廣場、三江廣場等一批休閒綠色廣場,體育健身設施齊全,讓綠色貼近市民,讓市民享用綠色,實現了出行500米步入綠色空間的目標。截至目前,我市建成區綠地率已達38.05%,綠化覆蓋率達到42.50%,城市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81.01%,人均公共綠地達到12.53平方米,綠意觸手可及。
昔日:娛樂處稀少,溪灘也是「好地方」
如今:景觀化成為趨勢,企業也在園中現
現在:融合·
以園為引構建一個生態多元發展格局
每到傍晚,永康江畔的綠道就會顯得格外熱鬧,有人背著吉他彈唱著流行歌曲,有人跟著音樂起舞,甚至有人做起露天直播,腳下踏著滑板的少年少女在寬敞的道上呼嘯而過,飯後鍛鍊的人或快步走著,或小跑,散步的人則悠然自得地漫步在綠色長廊之中,感受綠植和水的擁抱。沿江一路走,一路熱鬧,一路都是享受生活的人們,不同的群體各得其樂,卻在同一處地方形成奇妙的融合。
近年來,我市結合歷史人文、五金特色,對橋景、岸景和江景進行全方位改造,在紫微橋至溪心橋南北兩側、麗州橋至高鎮橋南北側和高鎮橋噴泉、西津古橋、永康江兩岸、華溪兩岸和橋體等地進行景觀裝飾亮化建設。白天賞景,晚上賞燈,細枝末節處,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悄然提升。
夜晚燈光亮起,可以看到一條曲折蜿蜒的木質水上棧道沿水而建,柔和的燈光依附其上,點綴成了一條熠熠生輝的遊龍。據介紹,三江六岸景觀提升改造一期工程項目總長約3.5公裡,總用地面積約21萬平方米。這裡通過多級濱水空間打造,弱化生硬的駁岸,還原南溪江生態自然景觀;這裡融入地方文化元素,體現地方特色的名人民俗文化,賦予還江於民的理念;這裡貫通全線親水慢行道,增加實際使用功能,疏通全線密植林帶,使景觀通透、流暢;這裡全線植物在大片保留的基礎上,突出季節變化,形成春芳、夏翠、秋濃、冬香的植物造景特色……
現在的三江六岸,串聯沿線現有綠地,有機整合成配套齊全的豐富景觀,已經從單純的「河岸」轉變為帶狀的休閒濱水公園,讓公園的服務範圍大大提升。值得一提的是,三江六岸還融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通過水體淨化、河道整治、生態修復以及綠道、景觀提升等途徑,全面打造海綿示範公園。
「我在江邊散步已有十來年,江邊變化是真的大,從普通石板路,到後來修了廣場、長廊,近幾年的大修之後,景觀多了,晚上還有美麗的燈光,一到晚上,出來散步的人也越來越多了。」家住南苑路的程先生說,三江六岸大修的時候他與家人還抱怨剛修了沒幾年怎麼又要修,但是看到成果,他不由得感嘆:「看著城市精緻的美景,心裡不由得升起一陣自豪感,散步的時候更享受了。」
公園的形式從圍欄封閉式向開放共享式轉變,破格局發展不止體現在形狀的「破」,綠道和慢行系統也成為了一個隱形的「小花園」。
為提高城市的品位和檔次,我市融入「景觀、生態、人文、暢通」的理念,建設融合慢行系統、生態綠核、道路交通等功能完善的綠道綜合工程,連線成面打造公園式城市,其中,五金大道入城口就是一個典型代表。
入城口的形象是外來者對於一座城市的第一印象,也是歸鄉者對家鄉發展變化最直觀的感受。駛出收費站進入五金大道,滿目蔥蘢,一脈青黛,一條融合了慢行系統、生態綠核、道路交通等功能的綠道不斷伸展,6600餘株喬木外加40多萬平方米灌木、植被構建的森林氧吧,讓慢行其間的人們倍感愜意……作為城市門面,五金大道直觀地向世人展示了優雅城市的魅力以及永康城鄉面貌和生態建設成果,擔負起了迎賓大道的作用,相繼被評為浙江省十大最美入城大道、浙江最美綠道(城鎮型綠道)稱號。
市建設局黨委委員朱新介紹,起源於上世紀80年代歐洲的綠道,於2014年在我市開始大規模興建,規劃了「六軸三環」9條主線和12條支線,市域綠道總長度422.92公裡。截至去年年底,我市已建成綠道總長達170公裡,完成南溪生態廊道示範段建設,李溪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被評為河道生態建設最佳示範工程,3個省級溼地公園規劃通過了省級專家評審,數量位居金華市首位。
通過建設綠道網,騎行系統也在不斷完善中。在2017年,永康城區主幹道慢行交通系統建設工作就被永康市政府列為十大民生實事之一。整個慢行系統建設範圍為永康中心城區,東至西塔路、南至南三環、西至花園大道、東至330國道,輻射面積約3000公頃,建設總長度約為205公裡。
「建設『兩美』永康,創造美好生活的畫卷已初步繪製,下一步我們還會潑墨揮毫,致力在『景觀提升+文化挖掘』上多作文章,努力把永康建設成為物質生活豐裕、人民精神愉悅、社會平安和諧、生態環境舒適的美麗家園。」市建設局局長程可可說。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現在,不僅僅是城市公共地帶,集體和私人的「小公園」也十分耀眼。
永康市工業發達,企業眾多,近年來,許多企業也在「環境美」上下功夫,用綠色擁抱「工業灰」,給員工更舒適的就業環境。
在高圳路上一棟不起眼的大樓樓頂,主人王銀雙自己動手將60平方米的空地打造成小花園,種植鮮花、綠植、多肉等30餘種植物,一派生機盎然。現在,自己「造景」的人可不少,「公園」顯然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
以水為脈,打造了三江六岸這條休閒娛樂城市風景線;以光為飾,以美景喚醒夜晚的活力;以綠為題,綠道與慢行系統的建設鋪就了一條城市低碳發展之路……近年來,以園為引,我市正在逐漸形成城市公園(遊園)、溼地公園、森林公園、郊野公園,綠色生態廊道建設「連線」,森林村莊、園林式單位(小區)等綠色創建活動點綴的全覆蓋城市公園化格局,同時把加快城市園林綠化和生態環境建設擺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將其作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爭創國家園林城市。
近日,坐落江南溪心區塊計劃投資8.7億元的南溪灣生態溼地景觀公園正在緊張的建設施工中。南溪灣生態溼地景觀公園包括巖生植物園、藥用植物園、水生植物園、休閒活動區等,位於四環線以南,金勝路以東地塊,項目總用地面積約100萬平方米,其中包括綠化及山林74萬平方米、水體20萬平方米。公園建成後,可供市民遊憩、野趣度假、體育健身,同時又可承接部分城市職能。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燈光點「靚」夜生活,永康城市顏值不斷提升,公園氣質也逐漸濃鬱,出門即是綠,眼見都是景,「公園」以更廣闊的形式生長在城市的各個角落,融入尋常百姓的生活,在這座日益成型的美麗宜居公園城市上,綠色的生活方式正在醞釀,幸福未來的新畫卷徐徐展開。
照片來源: 胡華超 王嶽陽 林群心 馬曉東 徐恭強 申時曦
編輯 應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