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教科書編排思路與教學建議
摘要:統編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教科書在保持第三學段整體風格的基礎上,又做了一些新的探索,在編排內容和編排形式上都體現了向中學的過渡與銜接。六年級下冊各部分內容的安排,鮮明地體現了對小學階段所學知識與方法的綜合運用。教師應該把握好各個板塊在方法、策略上的提升點,在學生已有的基礎上幫助學生獲得方法、發展能力。
關鍵詞:統編教科書;編排特點;內容解析;教學建議
一、教科書的基本結構。
本冊教科書安排了六個單元,其中,有三個單元是以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結構組成的單元,其人文主題分別是「民風民俗」「志向與心願」「科學精神」。有一個單元是以小說文體來組元的「外國名著」單元。還有兩個單元比較特殊:第三單元「表達真情實感」是一個習作單元,是圍繞習作能力的培養編排的;第六單元「難忘小學生活」是綜合性學習單元。
教科書圍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除了加強不同年段、不同冊次之間的縱向聯繫,體現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發展梯度,教科書還著力加強單元內部的橫向聯繫,使各板塊內容形成合力,共同促進學生發展。每個單元設有導語,在單元導語中明確語文要素;單元中的某些課文落實語文要素,貫穿方法的學習與運用;在《語文園地》中安排「交流平臺」,進一步強化語文要素,梳理、總結、提煉學習方法;某些單元的「詞句段運用」和「習作」還引導學生實踐運用本單元學習的方法。單元各部分內容環環相扣,相互配合,使每個單元形成一個系統。
二、教科書的編排特點。
(一)體現對小學階段所學知識與方法的綜合運用。
到了小學高年級,兒童思維慢慢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這一階段,對學生的能力目標和要求已經不只是簡單的識記和理解,而應該主要集中在運用、分析、綜合和評價的能力。
從教科書閱讀層面的要求來看,練習和活動的設計充分指向所學閱讀方法的綜合運用、融會貫通。以本冊第四單元「志向和心願」為例,它的一個語文要素是「查閱相關資料,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關於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把握,從段到篇,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各冊教科書中均有所涉及,六年級上冊更是利用「交流平臺」回顧梳理了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而在這個單元,要求又有所提升,要求學生不只是把握內容,還要加深理解,不僅要藉助資料理解,還要學會主動查閱。這裡對於學生綜合運用之前學過的把握閱讀內容的方法,提出了一定要求。
這個單元還要求「關注外貌、神態、言行 的描寫,體會人物品質」,這也需要學生運用之前學過的同類方法進行學習,並在之前的基礎上有所提升。四年級下冊提出「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中感受物的品質」,五年級下冊提出 「通過課文中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本冊在這條線上又作了進一步挖掘,不僅從神態、言行中體會,還要從外貌去體會;不僅要體會人物內心思想情感,還要感受人物品質。由於課文本身與學生有一定的距離,教科書搭建梯子,讓學生能夠在一定的基礎上進行提升。
從教科書表達層面的要求來看,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也要求學生能夠綜合運用到之前學過的方法。內容上,大多數習作仍會包含人、事、景、物的描寫,但題目和要求更為綜合和複雜,如寫經歷,要包含寫事、寫看法、寫心情;寫情感,更要基於對事情清楚而具體的描述;寫科幻,需要有寫想像作為基礎,又要把故事寫得清晰、完整。這些都體現了對學生綜合運用能力的要求。形式上,不拘泥於某一種形式,允許學生根據表達的內容,選擇合適的形式進行敘寫,看似自由,實際上對學生的關於習作形式的把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從方法的交流與指導層面來看,《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非常重視方法的指導和能力的提升。多數單元的「交流平臺」,都聚焦學習方法,圍繞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從學生的 學習實踐中提取可遷移運用的方法,總結出一些最基礎的、最重要的學習經驗,使學生對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此外,少數單元「交流平臺」的指向更為綜合,體現了六年級下冊綜合運用與銜接過渡的特點。例如,第四單元的交流平臺讓學生總結、交流文章的開頭與結尾,第五單元的交流平臺回顧、交流小學階段養成的良好語文學習習慣,都明確提示了六年級下學期,要具有梳理、總結、複習的意識。
(二)凸顯實踐性,加強語言文字運用。
教科書著力加強語言文字的運用,不論是練習活動的設計,還是《語文園地》的內容安排,都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在生活情境中運用語文,凸顯語文課程實踐性的特點。比如,《語文園地二》中安排了關於修辭的練習活動,先是給出課文中的句子,讓學生體會誇張這種修辭方法的特點、作用和效果,再給出五個表示狀態或心情的詞語,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想像自己或別人在這樣的心情或狀態下會怎樣做。因此,教科書關注修辭,但又不只是關注相關的語文知識,而是促使學生調動生活經驗,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學習詞語、運用這種修辭方式,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把握能力。
綜合性學習也凸顯了教科書編排的綜合性與實踐性。教科書綜合性學習的安排也是循序漸進的:三、四年級在普通單元中穿插安排了 「綜合性學習」,五年級下冊第一次設置了單元 整組綜合性學習「遨遊漢字王國」,六年級下冊是第二次整組安排綜合性學習。綜合性學習安排在第六單元,主題是「難忘小學生活」。綜合性學習以活動貫穿始終,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帶動整個單元的學習,兩個板塊「回憶往事」和「依依惜別」既提出了活動建議,又提供了多個角度的閱讀材料,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方法收集、整理資料,製作成長紀念冊,通過快讀閱讀相關材料引發對小學生活的回憶,運用各種方式表達對學校、師友的惜別之情,並策劃畢業聯歡會。綜合性學習將聽說讀寫各種語文能力融入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繫的語文活動之中,凸顯了教科書的實踐性。
(三)編排外國名著單元,引導學生讀 整本書。
教科書第二單元是以文體來編排的外國名著單元。這個單元的編排體例不同於其他單元。《魯濱孫漂流記》前有梗概,後有節選,梗概落實單元「藉助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內容」這個要素,節選聚焦具體的情節和人物,通過事件來表現人物特點,文末的「泡泡」又將節選片段與梗概勾連起來,提示學生要有讀整本書的意識。之後的《騎鵝旅行記》和《湯姆·索亞歷險記》都是名著節選,引導學生將在前面精讀課文裡學到的方法進行遷移運用,關注情節和人物,並做出自己的評價和思考。
這個單元的交流平臺,則是在回顧複習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學生的多元化多角度思考提 出了要求。第一個層次是對六年級上冊小說單元閱讀方法的回顧和拓展,要求學生不僅要通過情節來了解小說中人物的性格,還要對人物進行評價,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是引導學生逐漸走向主動閱讀。第二個層次有所提升,提示學生評價人物時角度不能太單一,引導學生意識到,文學史上的經典作品,是偉大作家們極其豐富的內心和思想的體現,其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多面的,不能用某個方面來概括。本冊教科書通過比較簡單的文本,讓學生初步有這個意識,為小學和初中銜接打好基礎。
(四)安排文言文和古詩詞誦讀,體現銜接。
六年級下冊安排了文言文《學弈》和《兩小兒辯日》,以短小而富有趣味的段落篇章,勾連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對小學階段文言文的學習,教科書做了準確定位,並通過課後題體現出對六年級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要求:學習文言文,藉助注釋和資料疏通文義,並與同學交流自己的感受。文言文的學習要求,課程標準中是在第四學段提出的。在小學階段就讓學生接觸一些淺易的文言文,不僅可以讓學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也可以讓學生順利向中學過渡,體現了銜接意識。
與各冊不同的是,六年級下冊教科書在綜合性學習之後,還安排了一組共十首古詩詞誦讀。這十首古詩詞由詩到詞,按照年代順序編排,目的是拓寬學生視野,增加學生與經典詩詞接觸的機會,讓學生更多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這一組古詩詞的教學要求與課文和「日積月累」中的古詩不同,不要求老師逐首講解,以學生自主讀背為主,學生自主藉助注釋了解詩詞大意,不懂的地方,可以用學過的方法自己查閱資料,也可以請教老師或同學。班級裡可以開展一個小型的交流活動,讓學生在老師的組織下自主交流。例如,可以交流這一組中自己最喜歡的古詩詞,可以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首,並談談體會,還可以交流自己知道的其他同類古詩詞,或者詩人的小故事,等等。
三、使用教科書要注意的問題。
使用教科書,要樹立整體觀念,關注教科書的縱向聯繫和橫向聯繫;要樹立方法意識,將方法指導有機融入教學過程。
(一)把握不同類型課文的特點,找準目標定位。
本冊有些課文篇幅較長,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更加含蓄、深刻。在教學時,應留出充分時間讓學生閱讀,把握課文主要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之前學過的方法,把文章分成幾個部分,給每個部分擬個小標題,再連起來說一說,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只讓學生關注某些詞句、段落,避免閱讀的碎片化。
引導學生體會課文的主旨,要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充分交流,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再根據學生交流的情況進行總結。教學情感表達細膩、豐富的課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課文中描述的場景、人物、細節,從中體會作者蘊含的情感。要避免對課文的解讀「標籤化」,脫離文本。
從高年級開始,要求學生能夠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如本冊中「了解作者是如何詳寫主要部分的」「體會文章是怎樣表達情感的」「體會文章是怎樣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主要是為了豐富學生的閱讀經驗,給學生習作提供一定的借鑑。在教學時,要避免講得過深過細,不要加重學生的認知負擔。
要準確把握略讀課文、文言文等不同類型課文的目標定位,避免拔高要求。略讀課文的教學主要提倡學生能根據閱讀提示進行自主閱讀,遷移本單元中學得的方法,以學生交流為主,教師引導為輔。文言文的教學,可引導學生根據注釋和相關資料,結合想像來理解課文的大意,並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來體味課文的內容和情感。
習作單元中的課文主要落點應在體會寫法,要用好課文,指向核心目標的達成。其中精讀課文的教學應重點指向表達方法,讓學生體會表達真情實感的不同方法。習作例文可作為指導學生「初試身手」或「習作」的範例,但注意不要限制學生的習作,防止學生機械地模仿。
(二)找到同類要素的提升點,避免簡單重複。
關於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前冊多有提及。而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提出要「藉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內容」。從一篇到一部,把握主要內容的要求在提升。教師在教學中要緊把握住這個提升點,結合課後第一個課後練習,幫學生梳理梗概的同時,把握一部名著的主要內容。需要注意的是,課後沒有給出具體的填空,而是讓學生自由發揮,這是因為情節的劃分並不是絕對的,只要學生能夠掌握故事的基本脈絡,用幾個小標題來概括都是可以的。這個語文要素,與外國名著單元的習作要求以及《快樂讀書吧》都是有所關聯的,教師可以將三者整合教學,讓學生自主讀整本書,學會把握主要內容,撰寫梗概。
這個單元的「交流平臺」,則是在複習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學生的多元化多角度思考提出了要求。教科書中第一、二個學生提示我們,不僅可以體會小說中的人物形象,還可以來評價他,而這種評價是要有依據的。第三個學生告訴我們,評價人物時角度不能太單一。六年級的學生馬上要進入中學,在中學他們會大量接觸到傑出的作家和經典的作品,而文學史上的經典作品,是作家們極其豐富的內心和思想的體現,所以其中的人物往往是多面的,不能用單一的形容詞來概括。在六年級下冊,我們希望可以讓學生通過比較簡單的文本,初步有這個意識。抓住了這些提升點,教師的教學就能夠以學生的實際水平為起點,不在學生的已知層面進行糾纏,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持續發展。
(三)關注表達方法,從閱讀學習表達。
教科書重視表達,同步推進聽說讀寫能力的發展。從每個單元的語文要素中,可以看出教科書非常重視表達方法的學習,重視由讀到寫,從閱讀中學習表達。例如,「民風民俗」單元,在閱讀時讓學生分清內容的主次,再領悟表達方法,體會作者是如何詳寫主要部分的;「科學精神」單元的要素是「體會文章是怎樣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直接從閱讀引向表達。
除了單元中的總體安排,這個理念還滲透在教科書的各個角落,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發現和挖掘,引導學生在閱讀中不斷體會寫法,獲得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的感悟和啟發,並能夠遷移運用到自己的習作當中。例如,《語文園地一》的練習,指向表達的豐富性,從中我們可以思考:平時我們學習近義詞的目的是什麼?價值是什麼?只是為了積累嗎?積累之後如何運用呢?這個練習給了一個很好的範例。首先,要明確每個詞語的意思,了解它的準確 用法;其次,要用這些詞語來豐富自己的表達,使表達更加富於變化。
又如,第四單元的《語文園地》,呈現了不同樣式、不同表達效果的開頭和結尾,讓學生進行體會。這裡已經不僅僅限於句段層面的表達,而是已經上升到篇章結構的層面。開頭和結尾作為篇章的兩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非常值得學生去關注。這裡也引導學生除了關注內容和體會感情,表達層面也要更留意開頭和結尾。精彩的例子看多了,在思考中有所感悟,就會使自己習作的開頭和結尾能夠在以前的基礎上有更多提升。
四、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滿足學生的表達需要。
在表達中創設真實情境,這一點非常重要,卻在教學中長期被忽略。教科書在這方面進行了嘗試和努力,希望能夠儘量創設學生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情境,來滿足學生的表達需要。
例如,第二單元的習作安排的是寫作品梗概。從教科書的呈現方式上可以看出,寫梗概是放在情境之下的,非常強調情境的重要性。這裡創設的都是有關讀書的真實的任務情境,讓學生意識到,他的寫作是有交往價值的。通過情境的創設來進行寫作,實現他的交往需求。
五、有理有據表達觀點看法,向中學自然銜接。
「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材料」「寫簡單的議論性文章,做到觀點明確、有理有據」是第四學段的閱讀與習作的目標。為了給學生做好鋪墊,適應這樣的文體轉換,六年級下冊安排了淺易且典型的議論文。而在這之前,從二年級就開始培養學生的說理能力。比如,和人商量的時候,理由要充分。這種能力螺旋式 上升,一直到六年級下冊,口語交際「同讀一本書」中安排了判斷別人的話是否依據充分、有說服力,「辯論」中則提示,所舉事例要能證明自己的觀點、有說服力。
如何佐證自己的觀點?六年級下冊安排了 兩種方式:一種是列舉事例,如《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舉不同的例子來佐證自己的觀點;一種是引用名人名言,使自己的觀點更有說服力。說自己的觀點的時候引用原文,這個方法也在教科書中多次出現,不僅在課文中,在口語交際的方法指導中也有所提示。如「同讀一本書」中提到,引用原文說明觀點,會「使觀點更有力」。
小學高年級是學生逐漸發展抽象思維的階段。從這樣淺易的議論文入手,能夠較好地讓學生了解觀點與事例之間的關係,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能力把握好適切度,不做過深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