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晚報8月9日訊(全媒體記者 徐運源)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三校學生互選課程、學分互認,這一大家關心的創新舉措正在加速變成現實。繼去年9月發布《關於推進嶽麓山大學科技城建設和發展的實施意見》,推動開展教師互聘、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後,近日,湖南省教育廳又印發新文件《嶽麓山大學科技城高校研究生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工作實施方案(試行)》(以下簡稱《方案》),對課程互選、學分互認作了具體部署和安排。記者採訪了解到,這一方案已在中南大學等高校中傳開,得知讀研時高校之間可以課程互選、學分互認,不少學生在交流群裡點讚,「值得期待」「幸運,我們趕上了這樣的好事」。
每年6月12月前制定下學期校際互選課程開課計劃
《方案》明確,課程互選、學分互認範圍為:優勢特色課程、省優質研究生課程、「雙一流」建設學科課程、學科交叉融合課程、實驗課程等。鼓勵以上範圍外的優質研究生在線課程列入實施範圍。
各校應根據校際課程互選、學分互認要求明確研究生校際選課要求和學分認定方式。互選課程為課堂授課的,鼓勵通過智慧教室同步授課。各校研究生院及有關單位具體負責大科城高校學分互認信息管理平臺(以下簡稱「學分互認平臺」)具體建設有關事宜。省教育廳指導、協調各校做好學分互認平臺建設工作。
各校應在每年6月、12月前制定下學期校際互選課程開課計劃,包括課程名稱、教學內容、教學計劃、主講教師、學時、學分、人數容量等內容,並上傳至省學分互認平臺予以公布。
「《方案》出臺,意味著我有機會去聽湖南大學和湖南師範大學更多優秀老師的課,感受不一樣的學術氛圍,有利於滿足我們自身多元化、持續化的發展需求。」中南大學碩士研究生吳同學告訴記者,作為一名社會學專業的學生,她需要學習的不僅僅是本專業知識,同樣渴望了解其他學科的研究動態、最新的理論成果等,「從多學科視角去進行自己專業的研究。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就是一次『助攻』。」她笑著說。
取得的校際課程學分直接認定為本校相應的課程學分
如何註冊與選課?《方案》指出,研究生學籍所在高校負責校際選課的資格審查;新學期開學的第一周,各高校負責將通過審核的選課學生信息上傳至省學分互認平臺,並進入開課高校選課系統,學生憑學生證到開課高校聽課。對於網絡課程,開課高校應為選課學生提供所選課程的網絡平臺註冊帳號。
在師生關注的課程學習與成績獲得方面,《方案》明確,研究生通過課程考試後方能取得成績。成績由開課高校負責上傳至省學分互認平臺。研究生學籍所在高校從省學分互認平臺下載學生成績,並根據有關規定認定學生所修課程的成績和學分。對於考核不及格課程,由開課學校決定是否同意補考。
開設的校際修讀課程,原則上1個學分不少於16個學時。取得的校際課程學分,應直接認定為本校相應的課程學分。省教育廳將把教學效果好的互選課程納入省級優質課程、研究生教改、優秀研究生導師等省級項目遴選,並給予相應支持。
推行研究生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工作是對傳統教育教學和管理模式的重大改革。對此,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米莉表示,從宏觀視角來看,可以更大程度地實現不同高校的學術和文化資源的流動,進一步提高學術資源使用效率和效果。從微觀角度來看,有助於學生進一步拓寬研究的視角、領域、興趣和方向,對他們未來的學術研究和個體成長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