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至心深處,方知為茶道,品茗就是品人生

2021-01-09 V適度悲傷V

..小時候,在鄉下,在夏日的午間,經常看到鬱鬱蒼蒼的古樹下,二三老人坐在粗製的木凳上,甚至只是地上盤腿而坐,當中放一張茶几,竹製的,一把紫砂的茶壺,淡雅的茶香,漫不經意的談話,遠處的湖光山色,人與自然溶為一體。

..或者,在冬天,圍著火爐,清茶一杯,與二、三知己徹夜長談。

..茶是東方文化中優雅,從容的象徵。鈴木大拙曾說:「如果說茶象徵著佛教,那麼也可以說葡萄酒是代表**教的。」--茶在日本人的生活中發展成一種神聖的東西,茶道頗能表現日本人的精神生活。茶道與禪佛教是相通的。目標都是致力於使事物單純化,摒棄繁瑣。禪是通過直覺地把握終極存在來完成的,而茶道則是通過把在茶室中品茗所典型化了的意識移植到超生活的觀念中實現的。茶道是一種原始的、純樸的簡潔美。

--據說榮西禪師(1131-1215)從中國帶回茶種,在寺院裡栽培,一般認為他是日本種茶的始祖。直到一休和尚的弟子珠光,成功地將中國式的喝茶方法揉入日本趣味。成為日本的茶道,他也就成了茶道的創始人。

--現今,儘管古岡衰落,但茶道在日本依然存在。從喧鬧的現代生活中抽身,置身於古雅、單純的木結構房子,品嘗心曠神怡的清茶,在靜默中心靈得到莫大的休息。

¤2

--茶道進行的時候。

--室內光線柔和、香氣柔和、音響柔和。

掩映茶室的老松在風中颯颯作響爐上煮沸的茶鍋冒出淡淡的水霧。每人面前的茶碗,是手工製作的,形狀、釉的分布並不均勻,顯得有點粗糙,但充滿著隨意自然的美感。

--大家互相跪坐著,表情柔和,專注地做著每一個細小的動作。整個茶室內,漾溢著柔和的情調。「和」是茶道的基本精神。

--道之禪師從中國學禪回來,有人問他學到了什麼,他回答:「別無所學,唯柔和軟心耳」。柔軟心,就是溫柔的心,就是精神之和。品茶的時候,淡淡的苦味,緩緩的動作,陶冶的,就是柔軟心。

--澤庵的《茶亭之記》說得明白:

--「茶道的天地之和氣為本,可形成治世安穩之風俗。今世之人,徒好設宴會友,以為談笑之媒介;圖飲食之快,,以助口腹。且夫極盡茶室之美,聚器皿之珍,誇示技巧,而笑他人之拙,此皆非茶道之本意也,至若搭陋室於竹蔭樹下,貯水積石,栽花植木,備炭薪,支壺釜,生鮮花,飾茶具。移皆為山川自然之水、之石於鬥室之中,賞四季風花雪月之景,感春秋草木枯榮之時,迎來賓客,以禮相待。颯颯松濤聞於釜中,而忘世間思慮;涓涓渭水流自一杓,而滌心中塵埃。真乃人間仙境也。禮者,以敬為本,其用,以和為貴。此乃孔子言說禮之用之語,亦即茶道心法。縱有公孫貴人作客,其交也淡泊,並無嫵媚;雖與晚輩會席,亦以敬相待,並不怠慢。此謂空中有物,和而不流,久之猶敬。迦葉之微笑、曾子之一諾、真如玄妙之意,乃不宣之理也。乃至詣茶室,備茶具,行禮儀,脫衣冠,並不繁瑣,亦不華奢,以舊用具而新心境,不忘四時之風景,不華、不貪、不奢、樸素而真實,是為茶道。此即所謂賞天地自然之和氣,移山川木石於爐邊,五行具備也。設有天地之流,品風味於口,可謂大矣。以天地間之和氣為樂,乃茶道之道。」

¤3

--利休有這樣一句話:

「須知茶道僅為燒水、沏茶、飲服耳。」這與禪師們常說的「吃飯、睡覺、穿衣」的意思是一樣的。

--話是很明白很簡單,但包含的道理並不簡單,做起來尤其不容易。試問世上有幾人能夠吃飯時專心吃飯,睡覺時專心睡覺,穿衣時專心穿衣,不作他想?人生於世,貪慾何其之多,看了這山又望那山,得隴望蜀,無休無止,忙忙碌碌;不肯讓心有片刻的寧靜,聞聞茶的清香,做做燒水泡茶的小事。如果你用心、用生命去做這些雜事、小事,那麼,你的感受就會改變,你的貪婪心會消失,你會從平凡的生活中體驗到生命的喜悅;正如豐臣秀吉所言:

觸至心深處,

方知為茶道。」

--必須投入整個的身心,比如注水於盆,倒入的不僅僅是水,同時隨之而入的還有善惡良等相間的種種雜念、必須唾棄的積澱於自己無意識的深層結構的東西。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敬」。

--「敬」並非什麼崇敬、崇拜,只是一種誠心,一種全神貫的從心靈中自然流出來的誠意。這種誠心誠意使我們超越自我的慾念,而與外物溶為一體。

-¤4

--與茶道相關的任何事物都是清爽的,參加者的心都必須是清爽的。一塵不染的環境,一塵不染的器皿,還有一塵不染的心靈。這就是茶室真正應該具有的氣氛。

--一位茶人說:

「茶道本意,在使六根清淨。賞掛軸、插花,嗅清香,聞水聲,品茶味,舉止端莊。五根清淨之時,意念自然清淨,而最終目的在使意念清淨。十二時之內我之不離茶道。」

--千利休則有這樣的和歌:

「茶廳露地正是

超越觀世也之途

彼處可怯心頭塵埃」

「庭前松針雖未拂

根根晶瑩不帶塵

光照簷頭月有影

襟懷坦白心無陰」

…巖邊小路雪中斷

主人無客自悠然。」

--這種心境是靜的,(修正:靜寂的,)是充滿著無尚滿足的「絕對孤獨」,不被件何情思困擾,消溶於眼前的光、影、色。

--茶道的排場儘管精巧,卻是無邊廣大的、清潔無垢的佛土;儘管是少數人一時的集合,卻是理想的社會。《南方錄》中說得好:

--「靜寂之本意在表示清淨無垢之佛家世界,詣茶室之露地草庵,棄絕塵芥,主客以誠相見,不可強求規矩法式,唯升火燒水泡茶而啜之,不可旁及他事。此即為佛心顯露。若拘於作法客套,則墮為世間俗儀,歸於或客究主之過而譏,或主咎客之過嘲者類。以此等斤斤計較之輩之不足費時之詩以此趙州為主,人初祖大師為賓客,利休居士與本僧共掃露地之塵埃,則該茶會焉用協調乎!」

-¤5

--「寂」也是茶道的主要精神。

--什麼是「寂」?鈴木用英文「Tranguillity」譯之,比靜寂的意思要寬泛得多,意含有清貧的審美趣味。

--也許,一句中國詩頗能傳達出「寂」的神韻:

「前林深雪裡,

昨夜一枝開。」

白雪掩影的樹林中,一枝臘梅傲然而孤寂地綻開。這種寂靜是難難以言語的,也是不可表達的,同時深藏著恬靜的愉悅。

--「寂」的意義還有「清貧」的一面。茶室內的日常用品必須是廉價的、純樸的必須是平而常見的。是在這普通之中,蘊含著人生無上的價值。就象珠光大師說的「名馬繫於茅屋之中實為可觀。」

--在茶道簡樸的外觀中,你尋找到的是自己的本性。

--尤其對於喪失了閒暇的現代人,這片刻的靜寂能喚回他生命本體的呼喚,,將他從追求物質的欲望中解放出來。

--宗旦茶師說:

「靜寂一詞之於茶道,重其用之為持戒。而俗輩客態之陽雖假作靜寂,其陰則無靜寂。是故,形似靜寂,耗費幾多黃金籌建茶室,賈田園以購珍奇之磁器,炫耀於賓客,而唱說為風流,何其謬也。夫靜寂都,乃物質不足,一切難盡己意而蹉跎生活之意也。若靜寂並用,據《離騷》之注,靜者立也;寂者住也。即『憂思失意,住立而不能前』。又,參見釋氏(即釋迦牟尼)要覽中『獅子吼菩薩問:少俗知足,有何差別?佛言:少欲者,不取;知足者,得少而不悔恨』之語後,再觀靜寂之意與字訓,則其不自由亦不覺不自由;不足亦不覺不足;不和諧亦不覺不和諧。此即為體驗靜寂。倘以不自由為不自由,愁不足之不足,訴不和諧之不和諧,則非靜寂,實為貧蹇之人也。一切皆作如是觀,堅守靜寂之意,則與堅堅持佛戒無異。」

--靜寂不是單單的無聲、默然,而與美、道德、真如溶而為一。在靜寂的茶室中,生命的意義是充盈的,時空是消泯的,只有絕對的自由與縱容。

相關焦點

  • 周作人先生的茶趣,苦茶與閒適人生是人生一大樂趣
    周作人崇尚歷代文人的飲茶之趣,他在《喝茶》一文中對茶道作過淺近的解釋,他說:「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忙裡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的現世享樂一點美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人們藉助品著,為自己構築了一個幽雅的環境以感受美與和諧,求得精神的調節,並能在剎那間體會永恆。
  • 中國茶文化:獨特的臺灣茶道文化
    從古至今,中國人都很喜歡茶,中國的茶道文化源遠流長。家裡來客人,喝茶聊天、聊人生,節日送親朋好友。茶文化可謂是博大精深,被稱為美的哲學。每個地方的茶文化是不同的。一起來看下臺灣文化中,獨特的臺灣茶道文化吧。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
  • 經典茶道文化,品味人間的甘醇
    茶道是一種文化、一門藝術、一份美學。品茗之境,在乎於心情、在乎於素養,在現實和理想中、在精神和物質中、在虛幻與空靈中、在健康和修行中。於中式設計茶道會所中,靜坐飲茶,誠意正心,祛除雜念,萬緣放下,聲聞俱息,過影不留,了無一芥。如同隱居山林,達到心清意正,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 茶藝流程:禮儀、泡茶、分茶、品茗
    茶道流程:行禮——洗茶——衝泡——封壺——分杯——分壺——奉茶——聞香——品茗。行禮1、著裝禮儀。應著淡雅素裝,化淡妝,抹淡香水。2、落座。座次安排上一般主人左手邊為尊,按順時針方向依次遞減,一直到主人右手邊。長者、女士、居高位者為尊。端莊沉穩落座,不宜四處張望。3、行禮。茶道禮儀洗杯:1、將沸水倒入空碗,把茶杯放進空碗,用杯夾夾住茶杯在空碗中旋轉。
  • 茶道講解之「品茗器」
    關注一下成就更好的自己茶道講解之「品茗器」點擊播放 GIF 0.8M前兩日給大家講解了茶道用具「置茶器」、「理茶器」以及「分茶器」。 今天就接著給大家介紹另一類茶道用具「品茗器」。點擊播放 GIF 1.4M 茶杯(品茗杯):用於品啜茶湯。
  • 唐代茶道的藝術性表現在細煎慢飲
    唐代茶道的藝術性,更多的表現在煮茶和品茗的過程中。在烤茶、選水、煮茗、列具、品飲的一系列環節中,都是藝術性的講究和追求。每一道精細的程序,每一口甘甜的茶水,每一份精緻的意境,都是煮茶品茗裡最舒坦的享受!
  • 茶道與禪意的聯繫,相互依託,又互相升華
    詩中作者描述的是:僧人打坐時耳伴鐘聲,漫漫長夜以茗為伴,感悟「禪茶一味」,品出生命真諦。與禪境想通的茶道同樣也如此,崇尚淡雅、簡約之美。對於這種美在《南方錄》中表述為:「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實現清淨無垢的淨土,去實現、去創造一個理想的社會。」在茶室的設計上沒有過多的奢華的追求,反而是要有超凡脫俗之感為妙。
  • 《莊子》:以不知為知,方為人生「大知」
    一、世人以知為不知,以不知為知,方為人生之大知。每個人都存在著主觀意識,我們判斷這個世界的角度與認知,都是從主觀意識出發而得出的結論,而這定然是不符合客觀的。可是問題就在於,大多數人並不知道自己的意見是偏見,還會以自己的認知為絕對的標準,並且還企圖評價別人的人生。
  • 《大益八式》茶道,將茶藝與茶道區別開來,打造全新職業-茶道師
    職業 「茶道師」 概念的提出及資格認證。2010年5月,「大益茶道院」 在昆明成立,致力於推動全新的 「中國茶道」 的職業化進程。以推行 「職業茶道師」 的資格認證為手段,建立 「茶道師」 的階位秩序,為茶人提供專業終身的研習平臺,為我 「中華之新茶道」 奠定了基礎。
  • 茶道四諦解讀——「怡」
    所以,「怡」是中國茶道「四諦」之一。同時,在中國茶道中「怡」的廣泛性也是中國茶道比日本茶道所優越之處。在中國茶道中,「怡」可分為哪幾個層次?「怡」在中國茶道中表現為雅俗共賞,異彩紛呈,最能讓茶人在茶事活動中得到多種多樣的美妙享受。
  • 秀秀老師:我們為什麼要推廣雅士茶道
    雅士茶道最獨特的地方,大約正在元代耶律楚材《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其韻》此詩所云,是茶助文思,令人詩情奔湧,筆下生花。茶助文思,因此而起了品茶文學,品水文學,又有茶文、茶學、茶畫、茶歌、茶戲等;又相輔相成,使飲茶升華為精神享受,並進而形成中國茶道。
  • 現代柴燒茶器與茶道美學
    陸羽《茶經》三卷十篇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術,飲茶品茗遂成蔚為大觀的文化華章。《茶經》從茶的起源到煮茶、飲茶的器具,分別論述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使飲茶品茗符合老子所說的「道」,得源自然,返樸歸始,揭示其內在的規律,具文化美學之格調。
  • 不要再把飲茶文化稱為茶道,這兩個字才是在中國的正確叫法
    廣義上「茶藝」的概念包括茶的種植、製作、品飲的技藝等;狹義的「茶藝」概念,僅限於「飲茶之藝」,所論及的內容主要是茶的品飲及與品茶相關的鑑賞茶葉、選擇茶器、泡茶鑑水、衝泡技法、品飲方式、品飲禮儀等。什麼是茶藝六要素?張源在《茶錄》中說:「茶茲於水,水籍乎器,湯成於火。」
  • 茶文化:焚香品茗,古色古香,雅到極致
    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薰陶中,「茶」也形成了自己的體系文化,如古人慣常喜愛焚香品茗,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還玩出了一個賭書潑茶的典故來,只把這些與茶有關的詞單獨拿出來說,就覺得「雅」到極致了。茶在我國出現的很早,在我國的歷史中有很長的飲茶記錄,世上許多國家的飲茶習慣都是從我們國家流傳出去的,唐陸羽作《茶經》,裡面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可見茶之歷史能追溯到上古時期了。在漫長的飲茶歷史中,逐漸形成了與茶有關的文化特徵,如茶道、茶德、茶藝等,這些在後世被統稱為「茶文化」。
  • 借茶獻佛,中國茶道起源與佛教的那些事
    佛教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學思想及「戒、定、慧」三學的修習理念,喝茶成為了修行法門,使茶道有了思想內涵。「梵我一如」和「天人和一」,佛道兩家的哲學和思想相輔相成,形成了中國茶道美學對「物我玄會」境界的追求。
  • 茶器誌:茶道二十四器
    茶道二十四器 風爐 用以貯生水,容量約為一鬥,也即10升左右。 是品茗的工具,唐代尚越瓷,此外還有鼎州瓷、婺州瓷、嶽州瓷、壽州瓷、洪州瓷。以越瓷為上品。唐代茶碗高足、偏身。
  • 茶道的和、清、靜、寂,能陶冶情操,培養審美意識,樹立人生態度
    日語有「日常茶飯事」一詞(釋成中文,為「家常便飯」)將茶和飯並重,可見它的在日本人的尋常可見。然而,茶在日本同樣也有著其不尋常的一面,它不僅是一種飲料,同時也構成了一種「道」——茶道,一種獨步於世的人生和藝術哲學。日本人飲茶的習俗由中國傳入,大約始於七世紀末,八世紀初。
  • 中國茶道精神:和、靜、怡、真——品茶品人生,領悟處世的智慧
    創立中國茶道的茶聖陸羽在其《茶經》中,就有不少對佛教的頌揚和對僧人嗜茶的記載。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禪茶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產生的。陸羽《茶經》中國的茶道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融儒、道、佛為一體,內涵豐富。茶藝與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
  • 「品茗讀書會」《茶席設計》導讀初稿
    究竟什麼是茶席,目前有諸多說法,有「品茗環境的布置」、「由茶器組成的藝術裝置」、「茶道(茶藝)表演的場所」、「有獨立主題的茶道藝術組合正廳」等諸種觀點。茶席與茶會有著密切聯繫,但二者不能等同。茶會,簡而言之是用茶點招待賓客的社交性集會。現代茶會有「以茶為媒」的社交性茶會,有「以茶為餌」品牌推廣的商業茶會,還有臺灣「無我茶會」 。
  • 金千禧「千禧論茶 智慧理財」品茗薈 圓滿舉行
    品茗論道,自古就是名士之風;而今,茶藝和茶道,亦是高端人士必不可少的文化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