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在鄉下,在夏日的午間,經常看到鬱鬱蒼蒼的古樹下,二三老人坐在粗製的木凳上,甚至只是地上盤腿而坐,當中放一張茶几,竹製的,一把紫砂的茶壺,淡雅的茶香,漫不經意的談話,遠處的湖光山色,人與自然溶為一體。
..或者,在冬天,圍著火爐,清茶一杯,與二、三知己徹夜長談。
..茶是東方文化中優雅,從容的象徵。鈴木大拙曾說:「如果說茶象徵著佛教,那麼也可以說葡萄酒是代表**教的。」--茶在日本人的生活中發展成一種神聖的東西,茶道頗能表現日本人的精神生活。茶道與禪佛教是相通的。目標都是致力於使事物單純化,摒棄繁瑣。禪是通過直覺地把握終極存在來完成的,而茶道則是通過把在茶室中品茗所典型化了的意識移植到超生活的觀念中實現的。茶道是一種原始的、純樸的簡潔美。
--據說榮西禪師(1131-1215)從中國帶回茶種,在寺院裡栽培,一般認為他是日本種茶的始祖。直到一休和尚的弟子珠光,成功地將中國式的喝茶方法揉入日本趣味。成為日本的茶道,他也就成了茶道的創始人。
--現今,儘管古岡衰落,但茶道在日本依然存在。從喧鬧的現代生活中抽身,置身於古雅、單純的木結構房子,品嘗心曠神怡的清茶,在靜默中心靈得到莫大的休息。
¤2
--茶道進行的時候。
--室內光線柔和、香氣柔和、音響柔和。
掩映茶室的老松在風中颯颯作響爐上煮沸的茶鍋冒出淡淡的水霧。每人面前的茶碗,是手工製作的,形狀、釉的分布並不均勻,顯得有點粗糙,但充滿著隨意自然的美感。
--大家互相跪坐著,表情柔和,專注地做著每一個細小的動作。整個茶室內,漾溢著柔和的情調。「和」是茶道的基本精神。
--道之禪師從中國學禪回來,有人問他學到了什麼,他回答:「別無所學,唯柔和軟心耳」。柔軟心,就是溫柔的心,就是精神之和。品茶的時候,淡淡的苦味,緩緩的動作,陶冶的,就是柔軟心。
--澤庵的《茶亭之記》說得明白:
--「茶道的天地之和氣為本,可形成治世安穩之風俗。今世之人,徒好設宴會友,以為談笑之媒介;圖飲食之快,,以助口腹。且夫極盡茶室之美,聚器皿之珍,誇示技巧,而笑他人之拙,此皆非茶道之本意也,至若搭陋室於竹蔭樹下,貯水積石,栽花植木,備炭薪,支壺釜,生鮮花,飾茶具。移皆為山川自然之水、之石於鬥室之中,賞四季風花雪月之景,感春秋草木枯榮之時,迎來賓客,以禮相待。颯颯松濤聞於釜中,而忘世間思慮;涓涓渭水流自一杓,而滌心中塵埃。真乃人間仙境也。禮者,以敬為本,其用,以和為貴。此乃孔子言說禮之用之語,亦即茶道心法。縱有公孫貴人作客,其交也淡泊,並無嫵媚;雖與晚輩會席,亦以敬相待,並不怠慢。此謂空中有物,和而不流,久之猶敬。迦葉之微笑、曾子之一諾、真如玄妙之意,乃不宣之理也。乃至詣茶室,備茶具,行禮儀,脫衣冠,並不繁瑣,亦不華奢,以舊用具而新心境,不忘四時之風景,不華、不貪、不奢、樸素而真實,是為茶道。此即所謂賞天地自然之和氣,移山川木石於爐邊,五行具備也。設有天地之流,品風味於口,可謂大矣。以天地間之和氣為樂,乃茶道之道。」
¤3
--利休有這樣一句話:
「須知茶道僅為燒水、沏茶、飲服耳。」這與禪師們常說的「吃飯、睡覺、穿衣」的意思是一樣的。
--話是很明白很簡單,但包含的道理並不簡單,做起來尤其不容易。試問世上有幾人能夠吃飯時專心吃飯,睡覺時專心睡覺,穿衣時專心穿衣,不作他想?人生於世,貪慾何其之多,看了這山又望那山,得隴望蜀,無休無止,忙忙碌碌;不肯讓心有片刻的寧靜,聞聞茶的清香,做做燒水泡茶的小事。如果你用心、用生命去做這些雜事、小事,那麼,你的感受就會改變,你的貪婪心會消失,你會從平凡的生活中體驗到生命的喜悅;正如豐臣秀吉所言:
觸至心深處,
方知為茶道。」
--必須投入整個的身心,比如注水於盆,倒入的不僅僅是水,同時隨之而入的還有善惡良等相間的種種雜念、必須唾棄的積澱於自己無意識的深層結構的東西。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敬」。
--「敬」並非什麼崇敬、崇拜,只是一種誠心,一種全神貫的從心靈中自然流出來的誠意。這種誠心誠意使我們超越自我的慾念,而與外物溶為一體。
-¤4
--與茶道相關的任何事物都是清爽的,參加者的心都必須是清爽的。一塵不染的環境,一塵不染的器皿,還有一塵不染的心靈。這就是茶室真正應該具有的氣氛。
--一位茶人說:
「茶道本意,在使六根清淨。賞掛軸、插花,嗅清香,聞水聲,品茶味,舉止端莊。五根清淨之時,意念自然清淨,而最終目的在使意念清淨。十二時之內我之不離茶道。」
--千利休則有這樣的和歌:
「茶廳露地正是
超越觀世也之途
彼處可怯心頭塵埃」
「庭前松針雖未拂
根根晶瑩不帶塵
光照簷頭月有影
襟懷坦白心無陰」
…巖邊小路雪中斷
主人無客自悠然。」
--這種心境是靜的,(修正:靜寂的,)是充滿著無尚滿足的「絕對孤獨」,不被件何情思困擾,消溶於眼前的光、影、色。
--茶道的排場儘管精巧,卻是無邊廣大的、清潔無垢的佛土;儘管是少數人一時的集合,卻是理想的社會。《南方錄》中說得好:
--「靜寂之本意在表示清淨無垢之佛家世界,詣茶室之露地草庵,棄絕塵芥,主客以誠相見,不可強求規矩法式,唯升火燒水泡茶而啜之,不可旁及他事。此即為佛心顯露。若拘於作法客套,則墮為世間俗儀,歸於或客究主之過而譏,或主咎客之過嘲者類。以此等斤斤計較之輩之不足費時之詩以此趙州為主,人初祖大師為賓客,利休居士與本僧共掃露地之塵埃,則該茶會焉用協調乎!」
-¤5
--「寂」也是茶道的主要精神。
--什麼是「寂」?鈴木用英文「Tranguillity」譯之,比靜寂的意思要寬泛得多,意含有清貧的審美趣味。
--也許,一句中國詩頗能傳達出「寂」的神韻:
「前林深雪裡,
昨夜一枝開。」
白雪掩影的樹林中,一枝臘梅傲然而孤寂地綻開。這種寂靜是難難以言語的,也是不可表達的,同時深藏著恬靜的愉悅。
--「寂」的意義還有「清貧」的一面。茶室內的日常用品必須是廉價的、純樸的必須是平而常見的。是在這普通之中,蘊含著人生無上的價值。就象珠光大師說的「名馬繫於茅屋之中實為可觀。」
--在茶道簡樸的外觀中,你尋找到的是自己的本性。
--尤其對於喪失了閒暇的現代人,這片刻的靜寂能喚回他生命本體的呼喚,,將他從追求物質的欲望中解放出來。
--宗旦茶師說:
「靜寂一詞之於茶道,重其用之為持戒。而俗輩客態之陽雖假作靜寂,其陰則無靜寂。是故,形似靜寂,耗費幾多黃金籌建茶室,賈田園以購珍奇之磁器,炫耀於賓客,而唱說為風流,何其謬也。夫靜寂都,乃物質不足,一切難盡己意而蹉跎生活之意也。若靜寂並用,據《離騷》之注,靜者立也;寂者住也。即『憂思失意,住立而不能前』。又,參見釋氏(即釋迦牟尼)要覽中『獅子吼菩薩問:少俗知足,有何差別?佛言:少欲者,不取;知足者,得少而不悔恨』之語後,再觀靜寂之意與字訓,則其不自由亦不覺不自由;不足亦不覺不足;不和諧亦不覺不和諧。此即為體驗靜寂。倘以不自由為不自由,愁不足之不足,訴不和諧之不和諧,則非靜寂,實為貧蹇之人也。一切皆作如是觀,堅守靜寂之意,則與堅堅持佛戒無異。」
--靜寂不是單單的無聲、默然,而與美、道德、真如溶而為一。在靜寂的茶室中,生命的意義是充盈的,時空是消泯的,只有絕對的自由與縱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