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一個人,一個菜攤,「盤」出四個大學生

2020-12-25 天眼新聞

凌晨1點,56歲的範閒娥已經起床,開始了她忙碌的一天。磨豆子、煮豆漿、點豆腐……凌晨6點,範閒娥帶著她推好的豆花和發好的豆芽,來到她位於高寨鄉集鎮的攤位準備出攤。

範閒娥在擺攤賣菜

這樣的生活節奏,她已維持了近6年。  2014年,範閒娥的丈夫因車禍不幸去世,原本小康的六口之家霎時間只剩下範閒娥和5個正在念書的孩子。家裡的頂梁柱去世,範閒娥來不及悲傷,便一個人扛起了家裡的重擔。女本柔弱,為母則剛。6年時間,她用無數個黑夜換來了孩子們的光明未來,家裡的4個孩子相繼考上大學,到今年,已有三個孩子大學畢業。  突遇變故,一人撐起整片天  範閒娥是雲南昭通人,1987年,高中畢業的她被安排到家鄉的一所小學當代課老師,期間經人介紹認識了丈夫雷繼鵬,後隨丈夫遠嫁到開陽縣高寨鄉。  在高寨的20多年,夫妻倆從打小工到開麵條加工廠再到承包工程,白手起家的他們日子越過越紅火,除了讓5個孩子生活無憂外,還在集鎮修起了兩層的樓房,其樂融融的生活讓旁人羨慕不已。直到意外來臨。  「他去世後,政府給我們家評了建檔立卡貧困戶,還給我們上了低保,幾個娃娃上學的學費有資助,每個月的低保金也讓我的負擔沒那麼重了,但是我還是想自己多幹點活多掙點錢,讓孩子們的生活好一點。」範閒娥告訴記者。

範閒娥在做豆腐筆者在後來的聊天中了解到,範閒娥口中的「多幹點活」指的是,每天1點起床推豆花,6點出攤賣菜,在攤位一守就是一天,到了下午5、6點收攤後還要上山砍推豆花需要的柴火,回到家後天已經全黑了,吃了孩子們做好的晚飯後,要開始發豆芽、泡豆子。這樣每天只睡4個小時的日子,她已經堅持了6年。因長時間的睡眠不足加之過量勞動,她的身體很單薄,也正是這單薄的身體,為孩子們撐起了塌下來的那半邊天。  言傳身教,「盤」出4個大學生  丈夫離世時,家中的5個孩子都還在上學,老大雷娟剛上大學,最小的兒子雷浠還在上小學。面對生活的重擔,範閒娥沒有讓一個孩子輟學,曾當過代課老師的她深知上學對於孩子的重要性,再窮不能窮教育。

範閒娥在磨豆漿

「每次看到媽媽在推豆花、發豆芽時,我都想去幫忙,可媽媽總是攔下我,讓我去看書,她說這些不用我們做,我們也不用為了錢發愁,一切都有她在。還開玩笑的說讓我們好好讀書就是給她幫忙了。」今年剛剛從貴州大學畢業的三女兒雷曉說。「每個月按時收到媽媽匯的生活費,心裡即溫暖又擔心,怕媽媽把沉甸甸的愛都給了我們,自己吃苦。媽媽是我們生活的支柱,更是我們學習的動力,我們都想好好讀書趕緊畢業掙錢,讓媽媽不用再這麼操勞,讓她也享享福。」  當被問道培養出4個大學生有什麼秘訣時,範閒娥欣慰地說:「其實也沒什麼經驗,就是孩子們爭氣,習慣養成的好而已。大女兒喜歡看書,學習成績好,每天吃了飯就帶著他們幾姊妹一起寫作業、看書,家裡的電視基本不開,他們的學習也基本不用我操心。」  在母親溫暖的愛和大姐的言傳身教下,2017年,家中最小的女兒雷維考上了貴州民族大學,在此之前,老二雷珊被齊齊哈爾醫學院錄取,老三雷曉考取了貴州大學,老大雷婧因為高三時一直生病影響了高考,最後考取了貴州民族大學。

範閒娥的三女兒雷維,正在做題備考公務員

奮力脫貧,美好生活奔出來  自2015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之後,高寨鄉政府通過產業幫扶、民政兜底、就業扶持、教育資助、醫療救助、入戶訪談等方式開展志智雙扶,幫助範閒娥一家逐步走出困境,範閒娥也用自己的堅毅與汗水一步步改善著家裡的生活。  「現在政策這麼好,政府對我們這麼照顧,有什麼都想到我們,真的很感激他們在我最困難的時候拉我一把,我也要更加努力幹活掙錢,才對得起大家。」範閒娥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今年,範閒娥被鄉裡聘為護林員,每月除了擺小攤的收入,還多了800元的工資收入。現在,大女兒和二女兒分別在貴陽和浙江有了穩定的工作,三女兒正在備考公務員,小兒子高職畢業打算入伍參軍,範閒娥一家熬過了最冷的寒冬,即將迎接美好的充滿生機的新春。   人生如棋步步新,事業如歌節節高。範閒娥通過自己的努力,在扶貧政策及無數好心人的幫助下,順利地脫貧致富了。完美詮釋了「政策扶、幹部幫、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內涵。

來源 人民日報客戶端貴州頻道

編輯 王琳

編審 楊韜

相關焦點

  • 一個人,一個菜攤,「盤」出四個大學生
    2014年,範閒娥的丈夫因車禍不幸去世,原本小康的六口之家霎時間只剩下範閒娥和5個正在念書的孩子。家裡的頂梁柱去世,範閒娥來不及悲傷,便一個人扛起了家裡的重擔。女本柔弱,為母則剛。6年時間,她用無數個黑夜換來了孩子們的光明未來,家裡的4個孩子相繼考上大學,到今年,已有三個孩子大學畢業。
  • 明星頻光顧養出高價菜攤 攤主學英文幫洗菜狂賺錢
    演藝明星和外國友人的頻頻光顧,捧紅了三源裡社區菜市場,更養出了不少高價攤位。7元一斤的西蘭花、2元一斤的大白菜……附近老居民被嚇退,只能轉戰超市或較遠的早市。  除了明星,逛菜市場的一半人都是老外,不少攤位上也都有中英雙語標識,小販時不時也都能甩出幾句英語。探訪居民「明星攤位」菜貴他們不敢買  這些明星和老外可能想不到,他們的無心閒逛卻惹來小麻煩,嚇退了周邊不少老居民。
  • 貴州新田村平均每年出50個大學生
    【貴州新田村平均每年出50個大學生】從2015年至今,貴州仁懷大壩新田村考取二本以上大學生共有290人,平均每年都有50名學生考上大學。今年,新田村共有68個學生參加高考,其中15個考上一本院校;40個考上二本院校,總共有55個學生考上大學,升學率超過80%。這個村子為何這麼牛?
  • 網約車司機的另一種成功人生——司機父親培養出四個大學生
    如果一個人一輩子都是個跑車的,可能說不上多成功。但其實成功的定義也多有不同,這取決於人的價值觀。貴州畢節的留守女孩汪江玲,兄弟姊妹共5人。今年汪江玲高考考了465分,如願上了本科。如今家裡已有四個孩子考上大學,最小的弟弟也高中在讀。父親汪平為了供孩子讀書,曾在工地搬過磚,街邊擺過攤,後來才加入網約車行業。因為自己吃過沒有文化的苦,所以他覺得不管自己再苦再累,也要幫助孩子們,讓他們完成學業。
  • 又遇菜攤兒
    於是,那些高大樟樹下的菜攤兒一溜排開,成為小城一道獨特的風景。清晨,伴著樹間宛轉的鳥鳴喚醒這個世界的,還有路邊菜攤兒上那些在輕聲碎語中成交的小買賣。這會兒,他們席地而坐,守著那已經沒有看相的菜,不時拿塑料瓶為菜葉子灑點兒水保鮮。天,實在是熱,悶熱,炙熱,想想,他們是早上出門的,菜沒賣完,自然不能回家。到了下午兩三點,人睏乏得厲害,只能就地而坐,搖著自製的塑料扇子,間或打個盹兒。說實話,這種天氣,能打個盹兒,得要多大的定力。
  • 貴州這個400多人的山村出了3個博士、6個碩士、100多個大學生
    遵義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忠信鎮甘樹灣村,是一個盛產大學生的村莊。全村6個村民組,共110戶458人,而大學生人數高達108人,其中大專49人、本科50人、碩士研究生6人、博士研究生3人。村主任賀均告訴記者,從2010年起,村裡每考出一名大學生,村裡都會給予一定補助,考上本科獎勵400元、考上專科獎勵300元。2010年,為了鼓勵考上大學的學子,在沒有資金來源的情況下,甘樹灣村第一筆「村級獎學金」由村級僅有的5000元辦公經費產生。
  • 攀枝花大叔的鮮花菜攤走紅
    他的菜攤與眾不同,擺著五顏六色的鮮花:青菜配美人蕉、芹菜配梔子花、空心菜配菊花、香蔥配紅花……他穿著西裝、打著領帶賣菜,面對顧客,總是樂呵呵的。他的樂觀感動了很多人,生意因此火爆。最近,他賣菜的視頻被傳到網絡上,播放量超過250萬,網友評價他熱愛生活、活出了儀式感,「這是來自菜市場的浪漫。」
  • 幫一個忙,貴州這群大學生竟然欠債100萬!這樣的「業務」隨處可見
    在校大學生小劉:在十個人之中,也許十個人都了解大學生貸款,也許其中有五個人貸過。但在大學生貸款一片繁榮的背後,也暴露出了不少風險和隱憂。他們就採取強制性的,不還就跟他們走,我不跟他們走,他們直接威脅,亮出了身上帶的刀出來的。有三個直接性的對我暴打。
  • 平均每年出50個大學生,貴州這個村為何這麼牛?
    從2015年至今這個村考取二本以上大學生共有290人平均每年都有50名學生考上大學它就是貴州仁懷大壩新田村!今年,新田村共有68個學生參加高考,其中15個考上一本院校;40個考上二本院校,總共有55個學生考上大學,升學率超過80%。
  • 這種「野菜」元宵節後正吃,可以拌蒸菜、攤煎餅!出了正月就沒了
    這種「野菜」元宵節後正吃,可以拌蒸菜、攤煎餅!過了正月就沒了。現在很多人都開始喜歡吃野菜。一方面是它純天然無汙染,另外一方面很多也在都有它獨特的功效,對健康很有幫助。這種「野菜」元宵節過後正是它,可以拌蒸菜、攤煎餅!出了正月就沒了。這種野菜就叫做「茵陳」,茵陳就是白蒿的幼苗。在老家有一句話叫做「正月茵陳二月蒿,出了三月當柴燒」。說的就是這種野菜,它同時還是一種中藥材,非常難得。前些年就沒人在意它,立春以後就開始破土生長,都是讓牛羊吃掉了。
  • 山東這群大學生連續六年遠赴貴州給山裡娃補課
    坐34個小時的硬座 赴每年夏天的約定  2016年7月13日,濟南到貴陽的火車上,有一群特殊的大學生。他們一共23人,座位連在一起,當同齡人都在放假回家的路上時,他們卻朝著與家相反的方向,前往貴州山區。
  • 這10道夜宵攤經典菜,做法簡單,食材新鮮,乾淨衛生,可常吃
    這10道夜宵攤經典菜,做法簡單,食材新鮮,乾淨衛生,可常吃夏天到了之後,不僅夜生活豐富了,同時夜宵攤的生意也好了起來。不得不說夜宵攤中的菜都是很好吃,很能抓住人胃口的,唯一一點不好的就是衛生條件不過關,吃了容易拉肚子。所以碰上想吃的夜宵的時候,我就會自己在家動手製作夜宵吃,不僅用到的食材是新鮮的,同時還更加的乾淨衛生。
  • 嘉定喜來登新出的家庭自助餐一下子拉高了顏值,擺盤簡直美出天際
    在上海嘉定喜來登酒店的盛宴標幟餐廳,主廚新推出了一個家庭式的自助餐,專門為家庭聚會和朋友聚會量身打造的自助餐。看這個架勢,我第一感覺就是:自助餐也可以這麼美?不用擁擠在人群中夾菜搶吃的,也不用看著喜歡的菜早就被搶光了一直不添新菜。總之就是三個字——顏值高!
  • 貴州這個400多人山村出了3個博士、6個碩士、100多個大學生
    貴州這個400多人的山村出了3個博士、6個碩士、100多個大學生遵義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忠信鎮甘樹灣村,是一個盛產大學生的村莊。全村6個村民組,共110戶458人,而大學生人數高達108人,其中大專49人、本科50人、碩士研究生6人、博士研究生3人。今年,甘樹灣村有6人參加高考,其中2人考上本科(一本、二本各1人),4人考上大專,升學率100%。
  • 掌勺持家必收藏,每周食譜不重樣,這農家四菜一湯盤盤吃個精光
    今晚兩個親戚來串門,熱情好客又愛下廚的阿新自然要留客用餐,初秋的鄉下還是非常燥熱,跑老大遠到小飯館吃也得一兩個小時才上菜,都說想吃點清淡利口的家常菜,於是阿新就順手準備了些簡單食材,很多還是我們農家自己種養的,雖說不值錢但上桌味道可絲毫不差飯店。怎麼說也算是招待客人,想要既有排面又吃得舒服,還是得國宴標準四菜一湯。
  • 從街邊攤到購物中心 貴州風味餐飲的進階之路
    對於貴州多民族組成的多元省份,特色小吃更是數不勝數,幾乎每個地州都有代表作品。絲娃娃、酸湯魚、豆腐圓子、腸旺面、裹卷、烙鍋、洋芋粑等代表個各地州的風味小吃層出不窮,如今這些街頭巷尾耳熟能詳的貴州風味小吃已經在貴州人民的飲食文化中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憑藉著這些「金字招牌」,各類小吃被品牌化、標準化、主流化,以全新的模式出現在市場。
  • 從街邊攤到購物中心貴州風味餐飲的進階之路
    對於貴州多民族組成的多元省份,特色小吃更是數不勝數,幾乎每個地州都有代表作品。絲娃娃、酸湯魚、豆腐圓子、腸旺面、裹卷、烙鍋、洋芋粑等代表個各地州的風味小吃層出不窮,如今這些街頭巷尾耳熟能詳的貴州風味小吃已經在貴州人民的飲食文化中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憑藉著這些「金字招牌」,各類小吃被品牌化、標準化、主流化,以全新的模式出現在市場。
  • 貴州這個僅400多人的小山村,出了100多個大學生
    貴州遵義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忠信鎮甘樹灣村,是一個盛產大學生的村莊。全村6個村民組,共110戶458人,而大學生人數高達108人,其中大專49人、本科50人、碩士研究生6人、博士研究生3人。曾經的甘樹灣,是一個貧窮的小山村。當地曾有民謠說:「好個甘樹灣,茅草棚裡度年關;碗頭端的黑面面,身上穿的破衣衫;三十男兒打光棍,背起鍋兒往外搬。」改革開放以後,村民們開始意識到知識改變命運,送孩子上大學,「送走一人、致富一家」,成為大家的共識。
  • 完爆燒烤攤的杏鮑菇做法,比肉還要香,好吃到舔盤
    路邊的燒烤攤,小吃街的炸串店一到夜晚就開始釋放它們的魅力,無形之中就把人的胃口勾走,每一次路過的小果都沒能逃過。除了烤得滋滋冒油的肉串讓人口水直流以外,還有一種食材也在小果每次的必選名單裡,它就是好吃到想讓人舔盤的「杏鮑菇」。
  • 老友相聚,4個菜2盤肉,朋友圈:一個人能喝酒,卻不能一個人笑
    世界上沒有比友誼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事情了,三五個好友相聚,真的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之一了。每逢周末,老公就要和他的兄弟小酌一杯,談天說地,開心至極。朋友之間的相聚簡簡單單就是最好,不需要豐盛的美食,不需要多麼名貴的酒,即便是大雪紛飛坐在路邊攤,心裡都覺得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