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傷醫事件頻發,醫護人員成替罪羔羊,患者何不多些寬容?

2020-12-13 AL君說歷史

『惡性傷醫事件頻發,醫護人員成替罪羔羊,患者何不多些寬容?』

2020庚子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亂了人們生活的腳步。湖北伊始,短短時間內疫情傳遍中國大地,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因著未知的新冠病毒逝去,可更多的患者還在與病魔做著殊死搏鬥,命懸一線。每一日都有新增確診或疑似確診,死亡人數也在不斷攀升。面對這場疫情危機,湖北省有限的醫療資源面臨枯竭,醫療體系面臨崩潰,沒有醫護人員診斷、沒有病床收納患者、沒有特效藥、沒有醫療物資醫療器械……湖北急需支援!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國家一聲令下,全國各省市紛紛響應,多批次抽派人手前往支援。一個個面對疫情迎難而上的醫護人員,被親切地稱為「最美逆行者」,他們是英雄,是天使,值得所有人尊重、敬佩。可隨著疫情逐漸被控制,有的人似乎忘記了沒有硝煙的戰場上,醫護人員是怎樣的爭分奪秒奮不顧身。

4月2日,廣州公安通報了一起#外籍患者打傷護士#的惡性案件。在疫情還未完全控制,援鄂醫護即將凱旋歸家之時,作為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不但沒有被尊重反而被人打傷。早在3月下旬,內蒙古鄂爾多斯也發生一起惡性傷醫事件。

傷害醫護人員案件不是今年才有發生。2018年,蘭州特大暴力傷醫、北大醫院惡性傷醫、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醫生被刺,到天津醫生被殺、廣西護士被割頸、貴州醫生被群毆。2019年,12月北京民航總醫院楊文醫生在急救室被身後患者家屬連砍數刀搶救無效去世。不到一個月,北京朝陽醫院,一名男子持刀進入診室,眼科醫生陶勇連中數刀,雙手再不能手術……一樁樁一件件,觸目驚心。

據統計,2019年醫患糾紛總計18112件,2018年12249件,2017年12734件。從數據來看,醫患糾紛案件幾乎每年都在上升。一個個數字的背後,是對醫護人員的不滿,是醫患關係的緊張。明明是救死扶傷之人卻時刻面臨死亡威脅,誰也不知道眼前急需救治的病患下一刻是否會對自己揮起屠刀,一旁救治病人的手術刀下一刻是否會沾滿自己鮮血。(數據來源網絡)

醫患糾紛甚至惡意傷醫背後,是什麼,讓患者變成惡魔,手染醫生鮮血;是什麼,讓家屬成為劊子手,對正在救治的醫生揮起屠刀;又是什麼,讓醫生倒在了自己熟悉的手術臺上!

歸根究底,是患者對醫生的不信任和過高的醫療期望,是醫患關係的不對等,是醫療體制改革的弊端。醫護人員,他們只是患者對醫療體系不滿的發洩窗口、施暴對象、無辜替罪羔羊。

1998年,中國建設社會醫療保障體系,將公費醫療制度轉為醫療保險制度。原先的公費制度主要針對公務員事業編等特殊人員,人民老百姓住院看病費用是要自己出,無論大病小病。那時候很多家庭因付不起手術費用,不得不看著病人死於可愈之症而束手無策。

醫保制度建立後,看病費用一部分可由財政報銷,越來越多百姓有病可治。自1998年後人口死亡率有所下降,如上圖。醫療體制改革,起關鍵作用。因各地醫療條件限制等客觀因素,有的地區真正加入醫保時間略晚。

醫保制度的建立有利有弊。一方面因為有了醫保,患者去醫院經濟負擔小了,死於可愈病症的人數減少,因病死亡率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去醫院花銷少了,沒有負擔人人能去,一部分害怕疾病,恐懼死亡的人一點小小的可以自愈的病症都要去醫院,於無形中加重了醫療負擔,使得醫療需求出現缺口。時至今日,仍然有人輕微的感冒發燒就去醫院,甚者掛上專家號。本是救治疑難重症的專家來看這吃藥就能好的患者,而那些急需救治的危重症患者卻遲遲排不到號,這難道不是醫療資源的浪費嗎?

醫保制度建立後,不斷的改革、創新,以便滿足百姓需求。為了填補不斷擴大的醫療需求缺口,2009年9月醫療體制又一次重大改革,在公共衛生與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單位和其他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

這是一次關於醫護人員工資效益的改革,改革初衷是提高一線人員積極性,鼓勵接受診治更多患者,緩解「看病難就醫難」的難題。

多勞多得、優績優酬,醫護人員積極性大大提高,需求缺口有了填補,但同樣也留下弊端,有的醫生為了個人績效給患者開出不必要不相關的檢查或者藥品。個人績效高了,收益高了,可患者做了一個又一個檢查,吃了一種又一種藥還不見好,醫護之間信任出現裂痕,必定導致醫患糾紛。到了今天,這樣醫德欠缺的醫生仍然存在,但畢竟是少數,大部分還是仁者仁心。下次去醫院不妨多些信任,多些寬容。

我國的醫療體制一直在不斷革新,解決舊的疑難又會出現新的問題,所以今天醫患關係的緊張,傷醫事件的頻發絕不是一蹴而就。

醫生和患者,本是平等關係,一個所需,一個所予,如陰陽黑白,極抱合一。醫者,仁心,與死神搏鬥,與時間賽跑,無私無畏的付出在某些人眼裡卻成了理所當然。

醫生是一份職業,求生之道,謀利之策,如萬千職業一樣,平凡平庸。生死,是人之常情,誰都無法避免。生死更替,是世間至美之景。由生到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許各不相同,但結局都是一樣,只是有的人因為意外不得不提前走向終點。醫生就像一個引路人,他們穿著白色大褂,拿著鋒利刀刃,把一個又一個企圖走捷徑的人拉回原來的路上。正是一個個平凡的醫生用一把把手術刀,延續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醫生,平凡之中方顯偉大。

如果你覺得醫生於你是理所當然,那麼請你多些寬容,多些諒解,不要把罪惡的魔爪伸向白衣天使。

一場疫情,我們見識了太多醫護人員的無私奉獻,他們捨生忘死,負重前行,只為我們平安順遂,闔家安泰。如果緊張的醫患糾紛需要時間慢慢化解,那麼至少請保護好他們,不要讓他們寒了心。

相關焦點

  • 惡性傷醫不斷發生 北京:醫護人員受威脅可暫停診療
    這樣既保證了患者的利益,也保證了醫護人員的安全  ● 關於在醫院設警務室的規定,此次北京立法進一步強調「一鍵聯動」。  惡性傷醫不斷發生  治理手段再度升級  今年1月20日,39歲的陶勇在門診703診室出診時,一名男子進入診室持刀將其砍傷。他的助理劉平也被砍傷。  這起惡性傷醫事件引發了輿論的高度關注,陶勇的救治情況也牽動人心。  雖然還沒有完全康復,但陶勇的情況已經明顯好轉。回顧自己的受傷和搶救經歷,他形容如同「鬼門關裡走了一遭」。
  • 中國醫師協會:對鄭大一附院惡性傷醫事件表強烈譴責
    6月24日電 據中國醫師協會微信公眾號消息,中國醫師協會、河南省醫師協會24日針對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惡性傷醫事件發布聯合聲明稱,很痛心地看到針對醫師的暴力事件又一次發生。隨意剝奪公民生命、暴力傷害醫務人員,是嚴重的違法犯罪行為,中國醫師協會、河南省醫師協會對此表示強烈的譴責。
  • 國家立法嚴懲辱醫傷醫!依法制暴捍衛天理公義守護世道人心
    新聞發布會現場 圖源:新華社當下社會,「醫鬧」、暴力傷醫事件一直牽動人心。2018年中國醫師協會發布的《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顯示:在中國,有66%的醫師曾親身經歷過醫患衝突事件,超三成的醫生有被患者暴力對待的經歷。
  • 「暴力傷醫」頻發,臺灣醫界怒了
    本次晶報駐臺已有兩個月時間,這樣的暴力事件已有N起,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臺灣的醫療環境狀況。平心而言,無論就醫的質量,還是醫護人員的服務態度、就醫環境等等,臺灣還是相當不錯的。那麼,在這樣的一個環境裡,為什麼還一再發生暴力事件呢? 去年臺灣醫療暴力事件214起 晶報記者粗略統計了一下,僅6月份臺灣就至少發生了3起醫療暴力事件。
  • 臺學者:柯建銘成了民進黨、蔡英文的替罪羔羊
    還是柯根本就是蔡英文的替罪羔羊?文章表示,各方喊打、喊殺,柯或許也應想想孰令致之?柯本身就有形象與政治操作上的盲點與限制,國民黨順勢將他列為頭號「割綠委」的目標,「時代力量」更將他當作吸收政治養分的操作標靶。
  • 我國10天發6起暴力傷醫事件 診療費高成導火索
    原標題:我國10天發6起暴力傷醫事件 診療費高成導火索 漫畫  29日,浙江省衛生廳表示,將建立醫療場所警鈴、監控、安檢和安保措施;幾天前,有關部門出臺意見,醫院要按照不低於在崗醫務人員總數3%或20張病床1名保安的標準配備。
  • 讓我們記住那些遇害的醫護人員
    12月24日6時許,北京市朝陽區民航總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楊文在正常診療中,遭到一位患者家屬的惡性傷害,雖經全力搶救但終因傷勢過重於25日去世。12月27日,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對犯罪嫌疑人孫文斌,以涉嫌故意殺人罪批准逮捕。
  • 首部衛生健康「基本法」6月1日施行,醫護人員有哪些利好?
    加快制定醫院安全秩序管理條例備受社會關注的傷醫事件,在兩會期間也成為了代表們的熱議話題。然而北京近一周內接連發生兩起「暴力傷醫」事件。   兩會期間,多名人大代表發聲要求「醫院建立安檢、黑名單制度 ,加大懲治力度,發布指導性案例等」保護醫護措,這些聲音也將再次加快保護醫護行為的落實。
  • 暴力傷醫事件背後:保障醫務人員安全方面並沒有特效藥
    我們既低估事件的嚴重性,又錯估社會反應。真正令我難受的有兩點。第一,部分網友看樂子的心態,你可以在百度熱點專欄裡找到網友說的什麼『殺得好』『吃回扣就該死』,還有什麼『一個巴掌拍不響,態度好就不會被殺』。」任秉青說道。沒有特效藥暴力傷醫事件發生後,醫務人員群體人人自危,他們彼此分享著醫生逃生指南。在醫患衝突頻發的當下,醫務人員的安全如何獲得保障呢?
  • 惡性傷醫!一名醫生及妻子被刺傷,嫌疑人已被刑拘
    近日,廣州花都發生一則傷醫事件,一名醫生及其妻子被患者拿刀刺傷,目前二人已無生命危險。9月5日,廣州花都警方也對這則傷醫事件進行了通報:8月13日20時許,有群眾報警稱在獅嶺鎮迎賓大道聯合村某私人門診發生醫患糾紛,有人持刀傷人,現場有2人受傷。花都警方接報後迅速派出警力到場處置,並通知「120」派員到場救助。
  • 「替罪羔羊」是怎麼來的?跟《聖經》裡的耶穌有什麼關係?
    「替罪羔羊」是怎麼來的?跟《聖經》裡的耶穌有什麼關係嗎?現在大家在影視劇特別是一些犯罪片偵探片裡會聽到一個詞,叫做「替罪羔羊」。「替罪羔羊」的意思不用解釋大家也都知道了,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替別人背鍋的。
  • 對「傷醫」惡徒:英國監禁刑期加倍 俄醫生配電擊器
    事件發生後,當時最資深的臨床醫生羅蘭還是得繼續工作。醫院管理人員給她發了兩封郵件,詢問她是否安然無恙。羅蘭說,這不是她第一次被病人威脅。她的經歷也並不是個案。英國的NHS國家醫療服務已經推行了70多年,但近幾年來,暴力傷醫事件的數量卻一直在增加。
  • 醫生遭遇語言暴力成普遍現象 多數做「沉默的羔羊」
    調研:六成醫生遭遇語言暴力 醫生稱數據或保守《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的數據顯示,大多數的醫生遭遇過醫療暴力,包括語言暴力和行為暴力。其中,59.79%的醫務人員遇到過語言暴力,13.07%的醫務人員受過身體上的傷害,僅有27.14%的醫務人員為遭遇過醫療暴力。
  • 惡性虐童事件頻發,人大代表建議刑法增設虐待兒童罪
    惡性虐童事件頻發,人大代表建議刑法增設虐待兒童罪 澎湃新聞記者 王健 2016-03-07 17:42 來源:澎湃新聞
  • 又一暴力傷醫!廣州男子持水果刀連傷2名醫生
    2020年伊始,北京朝陽醫院共有3名醫護人員被砍傷,其中陶勇醫生受傷最為嚴重。左手9根肌腱斷裂、頭上被砍3刀、右手枕骨頭被砍傷!小編立即在網上輸入「暴力傷醫」這個關鍵詞,密密麻麻彈出來好幾條傷醫新聞事件
  • 中山三院傷醫始末:兇犯拿刀衝向診室 直接捅向醫生
    10月31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發生患者持刀傷醫事件,兩人被刺傷,一位是廣州中山三院精神心理科醫生陶炯,另一位是醫院工作人員何顯平。目前二人均平安完成手術,病情平穩。傷人者為35歲的趙某某,曾在該院就診,傷人後跳樓自殺。傷醫目擊者:行兇者拿著刀一閃而過「當時的場景把我給嚇住了,行兇者拿著刀,一閃而過。」
  • 援鄂美女醫護為患者洗頭?過度美化的背後請給醫護人員一條活路!
    這本來是對醫護人員的一個美好的稱讚和宣傳,作為本人也是醫護人員一枚,常常心存感激。在如今疫情肆虐之時,更加顯出醫護人員的重要性,各渠道鋪天蓋地「最美醫護」的宣傳,將醫護人員的形象更是美化十分。可是,在著宣傳的背後真正給醫護人員帶來的不僅僅是榮譽,極少部分人將這些正面的宣傳理解成:你就是應該為我做的!你應該為我服務,我不滿意你就應該被我投訴!應該受到我的責罵!今天遇見兩件事情,分享一下吧。
  • 近七成青少年犯罪受不良網絡影響 校園欺凌惡性事件頻發
    近七成青少年犯罪受不良網絡影響□ 本報記者 徐偉倫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近日發布的《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創新發展白皮書(2009-2019)》披露,過去10年,在該院審理的未成年人受侵害案件中,性侵類犯罪的受害人數佔到一半以上,其中校外培訓機構的從業人員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呈明顯上升趨勢
  • 孩子是問題家庭中的替罪羔羊(497)
    孩子手經常會在親密關係中成為夫妻問題的替罪羔羊。並且,是在所有家庭成員都不曾意料到的時候,孩子就突然間成為了父母眼中的問題孩子。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呢?因為父母的逃避,加上孩子長大後產生的各種成長煩惱,比如,叛逆,獨立,不聽話,早戀,學習。。。而父母把自身的矛盾暫時擱置一邊,或者,不敢不想去面對自己真實的問題。而把焦點集中在孩子的問題身身上。
  • 越來越多的惡性事件裡,「有罪的」都是受害者
    「受害者有罪」這口鍋,沒人逃得過從杭州殺妻案到嵩縣當街殺人案,惡性事件來來去去,「受害者有罪論」從不缺席。尤其是當受害者為女性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一個巴掌拍不響」的聲音,更是想聽不見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