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前面提到,兩歲前,孩子的「爬行動物腦」(Reptilian brain)會擔任主導的角色,所以兩歲前的孩子只會管自己想要的,不會考慮後果或其他人的感受,你要做的就是滿足它的任何需求。
(如果對於大腦的作用不清楚,請看(腦神經基礎)認識大腦)
但孩子到了兩歲, 「古哺乳動物腦」(Paleomammalianbrain)就開始醒過來,二歲到十二歲這十年是建立孩子自信和自我價值非常重要的階段,十二歲以後,古哺乳動物大腦就已經定形,到時候要改變的話,就會需要很漫長的時間,或非常痛苦的經歷。
對於古哺乳動物腦的塑形,規矩和自律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這個時候,如果我們還像以前一樣滿足孩子的任何需求,沒有規矩和自律的話,大腦就學會了:我可以做任何我喜愛的事。
長大了以後,為了達到目的,可能會不擇手段,包括使用暴力、騷擾、犯法等等。這是為什麼我們經常看到一些犯法的年青人,犯法後甚至不察覺自己有錯,這些年青人的背景都不錯,而且父母都是非常溺愛他們。因為在孩子2-12歲這個階段,父母的溺愛讓孩子的大腦認為想要什麼就做什麼。
如果規矩太多的話,則會限制孩子的發展,大腦會認為孩子不可以獨自去做事,任何事都需要別人的批准,認為自己是不值得信任的。長大以後,就很難獨當一面。一旦這概念在大腦形成了以後,就很難再去改變,更不要以為看幾本書,或上幾節課就能改過來。
規矩和自由之間要有一個平衡,孩子可以在固定的框架內自由活動。例如:在公園玩30分鐘,就要回家吃飯。例如:和朋友一起去買零食,但要注意安全,而且一定要兩個人一起,買完了就要立馬回來。規矩和框架要預先談好,一旦定下來了,就不可以輕易去修改。否則,孩子就會無所適從。
孩子犯規矩了做錯了,一定一定要有後果。特別是孩子大腦還在塑形的過程中,他們不會分別例外,當有了第一次,他們就會認為規矩不重要。如果你捨不得懲罰孩子,那你事前就不要用懲罰去嚇他,狼來了的故事大家應該耳熟能詳吧。當孩子做錯事,沒有後果的話,換句話來說,就是一種獎勵。大腦就會認為,犯規會有獎勵,那以後你就不要埋怨孩子說不聽,因為是你親手把這些權力丟掉的。
懲罰是必須的,如果你真的心疼,你可以陪孩子一起承擔後果,而不是免去後果,更不是背後替他去承擔。我有遇到一個案例,孩子在家裡玩球,爸爸預先已經說過不可以在家玩球,很危險。孩子不聽,後來孩子真的把幾個杯子摔破了。遇到這種情況,你們會怎麼樣呢?很多家長是一邊破口大罵,一邊收拾殘局。捨不得罵的,就直接自己默默地收拾好。
這樣孩子會變得自卑,因為他覺得自己沒用,以後遇到問題,就會選擇逃避。讓孩子去承擔,是培養自信的一個方法,也讓孩子更願意去面對錯誤。
以下的家長,就處理得很好:
爸爸:我是不是跟你說過不可以在家玩球?你現在知道了吧?
孩子:我下次會小心。
爸爸:不,這不是小心不小心的問題,家裡就是不應該玩球,因為空間小。如果你想玩,可以去樓下公園,或回學校玩。
孩子一副不開心的樣子。
爸爸:因為你把杯子摔破了,所以你這兩個星期都沒有零用錢,要把杯子買回來。
孩子低著頭,不回應。
爸爸:那你現在把掃把拿過來,我們一起把這裡收拾乾淨吧。
然後爸爸就陪著孩子去承擔後果,記得,是一起去做,不是替孩子去做。
在收拾的過程中,爸爸還跟孩子分享自己小時候也有類似的經歷。孩子就會知道,原來爸爸也會犯錯。要讓孩子知道,犯錯不代表個人沒價值,更不會影響爸爸媽媽對他的愛。
告知孩子他們做錯的時候,必須要嚴肅,不可以嬉皮笑臉,否則孩子分不清是在開玩笑,還是真的做錯了。
如果前期規矩和自律建立得好,孩子會在4歲左右就安頓下來,當然,他們還會找機會去挑戰一下底線或原則。但只要父母能做到一視同仁,孩子的自信和自我價值就會慢慢建立起來,十二歲以後就會定型。
(腦神經基礎)認識大腦
(腦神經)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