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症兒童聽不懂別人說的話,這幾款小遊戲,促進孩子理解指令

2020-12-18 大賽爸爸說

「大賽爸爸,我的孩子6歲了,是一位孤獨症兒童。他的語言理解能力很差,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話他都聽不懂,怎麼辦?」每天都有很多家長來問我類似的問題。

「有一次,叫孩子把我的鑰匙拿過來,可他站在那兒一點反應都沒有。我們在家裡應該怎樣教孩子呢?我想幫助他理解一些日常的指令,但是孩子怎麼都不學,也學不會?」一個媽媽對我說。

我們說,當父母發現孩子的語言能力落後的時候,都會很著急。尤其是看到別人家孩子早早就在語言和社交方面發展的特別到位,就更增添了自己內心的焦慮和自卑感。

那麼,在家庭生活中如何才能有效的改善孩子的語言能力,讓孩子能夠逐漸的聽懂父母的話,理解別人的指令呢?

下面就給家長們分享一些孩子語言發育的基本知識和改善孩子語言能力的日常小遊戲。

孤獨症兒童在語言上遇到的困難

在語言發展上,這些「特殊」孩子常常會遇到很多困難,其中最主要的是下面這三種:

1.前語言技能異常

孤獨症兒童欠缺持續性的注意力,無法與他人進行持續的眼神接觸。不知道如何正確操控玩具的技巧,很難主動與他人建立互聯專注。

2.語言理解能力異常

(1)聽覺專注及接收弱

對視覺信息的理解較好,但僅讓他的聽覺去理解的話,就會感到困難。

(2)不同刺激導致分心

注意力不持久,較容易受內在刺激和外在刺激的影響。

(3)難以理解抽象概念和隱喻

對抽象的語言概念感到難以理解,只能理解一句話表面的意思。

3.語言表達能力異常

(1)口語發展困難

大概有約30%—50%的孤獨症兒童沒有口語表達能力,有時他們能明白,但是不會說。

(2)鸚鵡式語言

有一部分孩子能像鸚鵡學舌一樣,無意義地重複別人的話。

(3)詞彙和句子運用的問題

在說話時常常缺少詞彙,而且通常詞不達意。

(4)自我中心,導致難以與人對話

只喜歡談及自己感興趣的話題。

因此,父母要根據孩子不同的情況去幫助孩子解決這些困難。

孤獨症兒童具有特發性語言發育障礙

孩子語言發育障礙可以分為表達性語言障礙和感受性語言障礙。前者患兒能理解語言但不能表達,後者患兒對語言的表達和理解均受限制。不能理解簡單的指令。

因此,指令訓練很適合於表達性語言障礙患者。

在給這些患者訓練時,首先父母要從最簡單的指令開始。只有孩子聽懂了才能說出來。其次,孩子在學習聽簡單的指令時,要具備兩個條件:

【1】需要對聲音有恰當的反應

【2】對日常情景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只有具備這兩個條件時,孩子在這樣的訓練下才會有效果。但是孩子並不喜歡聽枯燥重複的指令,而對遊戲非常感興趣。因此,父母可以用遊戲的方式去幫助孩子理解。

用遊戲的方式幫助孩子理解日常指令

遊戲是孩子喜聞樂見的一種方式。用遊戲的方式去幫助孩子理解日常指令,孩子會更有興趣。今天就給大家分享四種小遊戲。

1、音樂座椅

遊戲準備:

在房間裡擺放兩張椅子,在椅子上分別貼上媽媽和孩子的照片。音樂一首、圖卡「坐下」和「站起來」。

遊戲過程:

媽媽先示範一遍。當音樂響起來時,媽媽就圍著椅子走動。當音樂停止時,媽媽就出示「坐下」的動作圖卡,並指著媽媽坐的椅子,發出指令:「媽媽,坐下。」並自己坐下來。

在媽媽示範完一遍後,繼續放音樂。這次媽媽引導孩子圍繞著椅子走動,當音樂停止時,媽媽出示「坐下」的圖卡,並對孩子發出指令:「小宇,請坐下。」

讓小宇找找自己的椅子,如果孩子沒有反應的話,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找到小宇的椅子,並拉著孩子的手讓他坐下。遊戲期間,媽媽可以重複「坐下」這個詞彙。

遊戲擴展:

當孩子年齡大一點後,他們已經能夠理解這些日常指令了,那麼可以加大一點遊戲的難度。比如給孩子準備節奏富於變化的音樂,然後給孩子做示範。在節奏快的時候,發出「快跑」的指令,媽媽「快跑」起來。

在節奏慢的時候,發出「慢跑」的指令,媽媽放慢腳步跑。示範完後讓孩子也來做這個遊戲。孩子在跑的過程中,就理解了「快」和「慢」的意思。

2、我愛香蕉

這個遊戲是媽媽發出指令,然後讓孩子聽指令去尋找物品的遊戲。

遊戲準備:

準備一樣孩子最喜歡的物品,比如香蕉。再準備一些大的有蓋的紙盒或紙箱,比如牛奶箱。另外還有「香蕉」的圖卡。

遊戲過程:

媽媽先示範一遍。媽媽把「香蕉」的圖卡拿出來給孩子看一下,並告訴孩子:「我要找香蕉。」於是,媽媽在房間裡的紙箱中一個一個地去找香蕉。找到後,便發出驚喜的聲音:「我找到了,香蕉在這裡。」

媽媽示範完後,讓孩子轉過身,別讓他看到,把香蕉重新放進一個紙箱裡。放好後,然後把香蕉的圖卡出示給孩子看,並告訴孩子:「這是香蕉。小宇來找香蕉。」這時媽媽可以帶著孩子去引導他一個一個的去尋找香蕉。

如果孩子找到了,媽媽可以對孩子說:「找到了,香蕉在這裡!」最後,媽媽把這根香蕉給孩子吃,做為鼓勵。

3、口袋取物

遊戲準備:

準備一個大布袋、幾樣孩子認識的物品。比如:玩具小球、書、筆、香蕉、蘋果等等。再準備這些物品的圖卡。

遊戲過程:

媽媽把這5樣物品放在桌上,拿出其中一樣物品小球,再把相應的圖卡「小球」拿出來,讀一遍,告訴孩子這是「小球」,並放進布袋裡。用同樣的方法把所有的物品都放進布袋。

媽媽先示範一遍。隨意出示一張圖卡,讀出圖卡上的物品,如筆,並用手伸進布袋裡,把筆取出來。告訴孩子:「這是筆。」然後換一張圖卡,對孩子發出指令:「小宇,請你把筆找出來。」

媽媽幫助孩子把手放進布袋裡,去找筆。如果孩子找錯了,可以繼續找,直到找對為止。當孩子找對後,媽媽可以提醒孩子說出來:「這是筆。哇!你真棒!你找到了筆!」

4、摸摸物品跑過來

有些兒童他們不理解打和摸的區別。在與他人交往的時候,有時會打別人。對父母的指令沒有完全理解。這個遊戲能幫孩子理解「摸」的意思,並能聽指令去做。

遊戲準備:

在沙發上放一個娃娃。

遊戲過程:

媽媽先示範。媽媽站在房間的一頭,跑到娃娃身邊,用手輕輕地摸一下娃娃,並說道:「摸摸娃娃跑過來。」摸完後再跑回原地。

然後讓孩子也跟媽媽剛剛一樣做一遍。鼓勵孩子跑到娃娃身邊,然後用手輕輕的撫摸娃娃。如果孩子不會輕輕的撫摸,媽媽可以抓住孩子的手,教他輕輕的撫摸。並告訴孩子:「摸一下娃娃。」孩子就能理解這個動作就是摸。最後再跑回原地。

在遊戲熟練後,就可以用不同的詞去替換。比如:「擁抱」、「拍手」等等。

在平常的生活中,父母要多運用孩子學到的這些指令,強化他們的記憶。在認識了這些圖卡後可以換動一些新的圖卡,讓孩子理解不同的指令。

有一位家長曾向我反映:「開學前,我在家裡教孩子理解一些語言指令,但是孩子一點也不配合。一次,媽媽對孩子說:請你倒一杯水來。可是孩子一點反應都沒有,我該怎麼辦才好?」

當父母在幫孩子理解一些指令時,確實會碰到這種情況。你說你的,他做他的。讓父母感到很著急。如果遇到這種情況,父母可以通過以下一些方法來與孩子互動。

用一種可信任的相處方式激勵孩子

在簡.尼爾森寫的《特殊需求孩子的正面管教》中說到:可信任的相處方式是指和善與堅定並行,既不專制,也不嬌縱,它是相互尊重的,鼓勵孩子的合作,並支持孩子學習自我管理(與大人「管理」孩子相反)的能力。這樣很有可能會促使孩子的社會性的發展。

當我們對這些孩子使用一些正面管教的工具時,這些孩子就會從可信任的相處方式中學習。

為孩子做出你希望他運用的互動方式的榜樣要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給你的孩子鼓勵1、為孩子做出你希望他運用的互動方式的榜樣

你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怎樣的人,你就要先成為那個人。雖然有的孩子是孤獨症兒童,他們有著語言障礙,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們會模仿父母。因此,父母要給孩子做一個榜樣。父母應做到以下幾點:

尊重他人有禮貌,能耐心傾聽別人願意與別人分享能夠耐心等待能夠與他人合作與別人共情,理解他人的感受

我認識一位媽媽,她的孩子是一位孤獨症兒童。這位媽媽為了在家裡照顧好她的孩子,沒有去上班,成為了一名全職媽媽。有時她會感到成天在家照顧孩子會沒有耐心。

每次當這位媽媽感到自己很累或者快要沒有耐心的時候,她就會離開一下孩子,而在自己的房間裡休息一會。有時,會在微信上找我聊一聊。過一會兒,她又會重新表現出對孩子的耐心。

因此,儘管有時她會給孩子一些指令,而孩子卻並沒有理她,她也沒有去責怪孩子,而是尊重了孩子。媽媽的做法,讓孩子學會了什麼是尊重。

美國作家科裡.帕特森用一個比喻來說明尊重的重要性:尊重感就像空氣,當它存在時,沒有人會想到她,但是當你把它拿走,人們的腦袋裡面想的就只有尊重。

當孩子感到你不尊重他的時候,孩子就不願聽父母的話。

2、要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

有的父母當對孩子提出一個要求時,總希望孩子能夠馬上就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父母總是希望能戰勝孩子。如果孩子沒有去做的話,有的父母就會用強制性的方法逼迫孩子去做,他們想要贏了孩子。這樣做的後果會導致孩子與你產生權力之爭,孩子會與你對抗。

在《正面管教》中,我們提倡要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讓孩子發自內心的與父母合作。並且培養孩子從他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以及培養自我管理的能力。

贏得合作有四個步驟:

【1】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

具體做法:「小文,我們要吃飯了。快來擺放餐具。」

如果孩子沒反應,媽媽要觀察孩子。

「你現在不想擺放餐具,是嗎?」

「你一直在看那把手槍,你想玩手槍。」

「你拿著手槍來做警察,你來追我。」

媽媽可以在家裡陪孩子玩你追我跑的遊戲,當媽媽跑到餐桌旁時,孩子自然就跑過來了。

贏得孩子的合作,不是控制孩子,那樣只會讓孩子反抗。要在與孩子積極並相互尊重的互動,幫助孩子培養自我管理技能。

【2】對孩子的觀點表達同情,但並不意味著你同意他的觀點

父母要對孩子表達出同情,理解他的難處。但是並不贊同他的做法。就象父母對孩子發出指令,可是孩子就不配合一樣。

我們知道孩子要配合父母,聽懂父母發出的指令,去拿一件物品是有難度的,但是也不能嬌縱他。

【3】當你的孩子準備好傾聽時,告訴孩子,你的感受和看法

只有在孩子準備好了傾聽時,他才更願意與你合作。比如在孩子得到了良好的休息後,這個時候他的狀態會非常好。或者在孩子心情比較愉悅的時候,父母再對孩子提出指令:

「寶貝,請你把杯子給媽媽。」

通常孩子在心情好的時候,會很願意配合父母。

【4】讓你的孩子專注於解決方法

當父母向孩子發出一個指令時,孩子不願意聽,這時父母不要去責怪孩子。責怪孩子對改變他的行為並沒有任何幫助,父母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如何去解決問題。

在我們家庭訓練營裡的一個媽媽說:「我曾叫過孩子很多遍,叫他把那些玩具收起來,可是孩子就站著不動。我以後都不打算讓他玩了。」如果媽媽只是把玩具收起來,不給他玩,那麼,孩子依然沒有聽懂「收拾玩具」這個指令。

因此,媽媽要幫助孩子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在開始的時候可以給孩子示範一遍。如果孩子已經知道了如何收拾玩具,就是不肯收的話,媽媽可以邀請與孩子一起來收拾,這也是一種指令:

「寶貝,媽媽收拾這些玩具,你來收拾那些玩具好嗎?」

「小玩具要回家睡覺了!」

媽媽可以開心的拉著孩子的手與孩子一起來收拾。一般來說,孩子是能聽懂指令的。如果不願意配合,也沒有關係,分步驟讓孩子慢慢接受。

3、給你的孩子鼓勵

一個受到過鼓勵的孩子,他們往往會更加具有動力。如果你的話語是鼓勵和支持孩子的,並且尊重的認可他的有益行為,那麼你的孩子就會受到激勵,以對社會有益的方式行事。

有一位爸爸對我說:「我的孩子總是不聽話,教他說話教了很多遍,就是不開口,你叫我怎麼去鼓勵他?」

其實這樣的焦慮,很多家長都會有。

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曾說過: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了信心的孩子。越是這樣的孩子,越需要成人的鼓勵。

如果孩子還沒有聽懂一個指令,父母可以多給孩子做幾次示範,讓孩子理解。比如:「雙腳跳。」很多孤獨症兒童,他們不會雙腳跳,他們的動作很不協調。父母可以先給孩子邊做示範邊重複「雙腳跳」這個指令。

在給孩子發出指令後,要鼓勵孩子。當你認為孩子表現不好的時候,找找看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有哪些。

鼓勵孩子有三種語言:

【描述性的鼓勵】

孩子不配合時,可以這樣說:

「媽媽注意到,你在認真的聽我說話。」

「媽媽還看到,你在仔細的觀察我的腳。」

這樣的鼓勵,能讓孩子感到自己的努力被媽媽看到了。

【感謝性的鼓勵】

「謝謝你能認真聽媽媽說話!」

「謝謝你幫媽媽拿東西。」

我們要教會孩子有禮貌,首先自己也要對孩子表示感謝。

【賦能性的鼓勵】

「媽媽相信你,你以後會學會如何做的。」

「你能行!」

如果父母能夠多採用賦能性的鼓勵,就能夠讓孩子的內心產生力量,相信自己能做好。

多羅西.J.馬維爾說過:語言是一種強有力的創造性媒介,我們說出的話語,反映了我們的思想和觀念,定義了我們所生活的世界。

當孩子不能理解或不願意配合父母的一些指令時,父母們不要失望,不要認為孩子永遠不會改變。相信你的孩子,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奇蹟會在哪一站到來。

關注「大賽爸爸說」,專注探討兒童發育遲緩、孤獨症譜系障礙和家庭康復訓練,傾聽您的困與惑,解除您的育兒焦慮,私信「大賽爸爸說」,為您答疑解惑!

相關焦點

  • 孤獨症孩子康復中的必備小遊戲都有哪些
    這不僅能夠促進孤獨症症兒童能力的全面提高(增進恰當的反應刺激,加強社交互動能力,建立基本的交替、輪候社會規則),還能夠讓孩子培養正常情緒,使孩子的情感能力協調發展。孤獨症兒童存在認知理解能力的落後,不能理解指令,在遊戲中加入認知能力的訓練能提高兒童的認知和理解能力
  • 【科普工作委員會】孤獨症兒童親子遊戲的幾種玩法
    點擊標題下「藍色微信名」可快速關注孤獨症兒童親子遊戲的幾種玩法韋美賓 黃昭蕾 張偉鋒中國康復醫學會科學普及工作委員會明天4月2日是第十三個「世界孤獨症關注日」,我國的主題為「格外關心
  • 她,讓孤獨症兒童不再孤獨
    秉承著「幫助家長認識特殊兒童,並掌握在生活中促進孩子的良性發展的知識及技巧,促進社會認識、理解、接納殘障兒童,並尊重他們的生存和發展權」的辦園宗旨。機構全日制康復受訓兒童220人,至今已有一千多名孤獨症、智力障礙及唐氏綜合症兒童在接受了專業的康復教育訓練後,有效康復率達100%,部分不同類別兒童已經進入普通的學校和幼兒園隨班就讀。
  • 孤獨症兒童觸覺異常怎麼辦?玩會兒康復小遊戲
    孤獨症兒童觸覺異常怎麼辦?原創 科普工作委員會 中國康復醫學會康復科普春暖花開關注我,讓我成為你的專屬小太陽吧孤獨症兒童觸覺異常康復的小遊戲韋美賓 韋海利 張偉鋒韋美賓 韋海利(南寧兒童康復中心)張偉鋒(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中國康復醫學會科學普及工作委員會)
  • 孤獨症孩子不聽指令?這4個秘訣幫你脫離困境
    聽指令是自閉症孩子需要具備的最基礎的能力,但是,不少家長在給孩子做家庭訓練的時候發現了一些問題:① 為什麼老師一句話孩子就能聽,而自己在家喊十幾遍也沒用?② 為什麼孩子有時能聽懂,而有時聽不懂?③ 什麼樣的指令是自閉症孩子容易接受的?④ 什麼樣的指令,才是正確的?
  • [新聞調查]孤獨症兒童
    他們都是孤獨症的患者。在一些國家,據統計,孤獨症是排在兒童精神障礙的首位。得上了孤獨症的孩子,從外表上看,跟普通的孩子沒有什麼兩樣,但是,他們卻深陷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面,很難跟外界溝通,對於一個家庭來說,一旦有了一個得上了孤獨症的孩子,這個家庭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而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一旦他被確認得上了孤獨症,那麼他的人生又將如何度過呢?
  • 孤獨症兒童的模仿能力訓練不容忽視
    導讀:模仿是大多數兒童學習的重要課程,在任何一個孩子的成長發育過程中,模仿技能的發展都是一個必要的基本組成部分。自閉症兒童,他們也會出現模仿行為,但多是對自己有興趣的才去模仿,對於其它方面則是視而不見,充耳不聞,這就影響了其它方面能力的發展,對自閉症孩子的模仿能力訓練是當務之急,和孩子的互動也儘量地活潑有趣,才能積極地吸引他們的興趣。
  • 孤獨症兒童不懂愛?不,你的孩子只是不懂表達他對你的愛
    孤獨症兒童被稱為「星星的孩子」,很多人對這個病症的誤區,體現在認為患有孤獨症的孩子,都是天才。儘管孤獨症們理解事物的能力遠強於理解他人的能力,但由於欠缺理解他人感受和意圖的能力,就好比被迫生活在淡水中的海魚一樣。有人稱它為精神癌症,但癌症或許還有藥可以挽救,而孤獨症無藥可醫,只能行為幹預。
  • 上饒孤獨症幹預:讓別人知道我家孩子是孤獨症=公開「處刑」?
    我不敢告訴別人,怕孩子遭受異樣的眼光,雖然他不懂那些眼光的含義。一般都說說話不太好,語遲,現在剛會說。社會上的人對孤獨症了解都太少了,偏見也很多。 你可能經常會聽別人,有時甚至有的醫生說,「 孩子長大就會好的 」。
  • 《孤獨症兒童康復科普知識手冊》
    ); 作為家長,需要知道的是這些只是告訴你孩子有可能患有孤獨症,如果孩子符合了這些早期徵兆的話,我們應該儘早帶孩子去找專業的醫生給孩子做一個評估,然後及早開始相關的康復訓練。但是也要注意,不是說有這個徵兆,孩子就是孤獨症了,這只是一個參考。 2 什麼地方可以診斷孤獨症? 一般來說,各地兒童醫院、婦幼保健院、精神病院中的兒科及綜合醫院的兒科可以診斷孤獨症。
  • 半數以上孤獨症兒童 首診時就已經被耽誤了
    在近一年的時間裡,市兒童醫院接診了百餘位孤獨症兒童中,有半數以上孩子在首診時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疑似兒童一歲左右就可做篩查  家住哈市的小路已經四歲了,家長發現他一直和其他孩子不一樣,家人對他說的話他就像聽不見一樣,說話也遠沒有同齡孩子利索。當家長領著孩子來醫院就診時,才知道孩子患有孤獨症。
  • 孤獨症兒童語言障礙的治療方法
    來源:網絡孤獨症兒童語言障礙的治療方法  一、孤獨症兒童語言障礙的表現:  1、與人的目光接觸和專注力弱;  2、學舌式說話;  3、存在多方面的發音問題;  4、語言理解能力弱;  5、語言表達障礙;  6、混淆代名詞你/我/他。
  • 當孩子出現這些疑似孤獨症的特徵,家長應該怎麼做?
    生活和職場上的各種巧合,讓我投身到了孤獨症兒童教育的工作中。現開闢此專欄,在此不定期更新一些關於孤獨症兒童教育的手記和感想;若能留給家長或同行一些參考,則深感榮幸! 有些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出現一些傾向孤獨症的可疑特徵時,習慣性地在網上求助。
  • 孤獨症孩子觸覺敏感怎麼辦?
    孤獨症孩子觸覺敏感怎麼辦?觸覺是體表皮膚受到壓力時所產生的感覺,向大腦傳遞觸感、溫度、疼痛等信息,它幫助我們感受外部環境的變化,也是兒童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當觸覺的閾值較低時,即便接觸一般強度的刺激也會引發不適或過度反應。這個就是「觸覺敏感」了。觸覺敏感的孩子往往不喜歡別人的觸摸,不喜歡洗澡,害怕剪頭髮,不願意刷牙,有的還表現為挑食、愛哭、好動、坐立不安等。
  • 自閉症日:史上最全的兒童孤獨症知識手冊
    孤獨症患者一般不會有意攻擊別人,只是由於其溝通和表達障礙,有時會用異於常人的方式與人「溝通」,或人們不理解其需求和意願的時候,會出現行為和情緒問題。孤獨症患者全無「害人」之心,不會算計人,缺乏反抗行為,被認為是最真實的人。 20、孤獨症兒童都特別聰明嗎?
  • 孤獨症孩子的日常幹預實操訓練教學
    今天給大家帶來在孤獨症孩子幹預過程中幾個簡單有效的小技巧:1、營造機構化氛圍孤獨症孩子對自身環境的變化十分敏感。為確保生活環境、學習環境和訓練計劃有效進行,家長和機構老師需要根據個體特性營造出適合他們的環境,同時必須清晰地告訴孤獨症孩子兒需要做什麼?做多久?什麼時候開始?
  • 孩子只會寫字卻不會說,這是失語症還是語言發育遲緩?
    自打寶貝22月齡開口說話後,幾乎就沒說過幾句完整的長句,除非是父母刻意讓孩子模仿。進入幼兒園後,老師總是誇獎毛豆一點都不鬧騰,除了有些孤僻和不愛說話外,就是有時會聽不懂老師的指令。有一次玩丟手絹,大家圍著坐成一圈,老師在講解是示範了兩次後,大家都玩得特別開心,唯獨毛豆例外。
  • 利用好「感統」,讓孤獨症兒童進步更神速!
    熟悉是因為很多兒童教育機構都會宣傳自己有「感統」課,不熟悉也許是各位家長認為「感統」是對於正常孩子「錦上添花」的提高課程。如果孤獨症兒童的家長,是這種方法,那麼,請務必仔細看一下這篇文章。所謂「感統」,說白了就是「感覺統一」,也就是「身心合一」。簡單說,就是「腦子裡面想什麼,身體就準確的做什麼」。
  • 送給孤獨症兒童的禮物
    李喆打算用Unity開發,問重華「會不會畫場景」,這讓畫慣了人物的她有些為難。一番討論之後,李喆他們決定做一個通過操作體驗來感受孤獨症兒童情緒的遊戲。「在同一個場景裡讓玩家體驗兩次,第一次可以操作,你的世界裡沒有別人,只會感覺到阻力。」李喆說,「第二次是第一次的操作回放,你感受到的阻力其實都是人。」通過這樣的表演,他們想要模擬孤獨症人群與人溝通時的困難。
  • 世界孤獨症關注日 | 4歲才開口說話的「問題孩子」讀大學了,有...
    小宋曾是個「問題孩子」一兩歲時就和其他孩子不大一樣他不理人,不聽指令,4歲才開口說話著迷於轉圈,喜歡獨自搖擺身體在幼兒園不合群,不遵守規則,交不到朋友,經常被小朋友「投訴」讀小學,他喜歡數學課,聽講很認真;他不喜歡語文課,常常會離開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