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 | 負數該怎麼開平方?寫給少年的第一堂複數入門

2021-02-08 周花卷

數是數學最基本的研究對象,但是從人類開始建立數的概念起,卻經常發現數會不夠用,真是腦殼疼。

一開始,人們只需要數人頭數羊數雞數兔數蘋果,這時候有自然數就夠用了。

△ 我們一起來數羊吧

後來,人們發現兩個自然數相減,結果不一定能用自然數表示,比如說 負整數

△ 可能很多人都不太喜歡負數

有了負整數,我們就把整數給湊齊了。但是人們發現,很多東西不能一個一個數,還有可能是半個,也就是說,兩個整數相除,結果不一定能用整數表示,比如說 分數

△ 一個大餅切3刀最多能切出幾塊?(跑題了)

分數的本質是兩個整數的比,加上分數之後,我們就湊齊了有理數。但是人們又發現,還是有些東西無法用有理數來表示,比如說一個邊長為 無理數

△ 根號2等於幾還能不能秒答?

加上無理數之後,我們就湊齊了實數。但是人們又發現,還是有些東西無法用實數來表示(你們煩不煩啊喂?),比如說一個負數的平方根。

△ Vita一年級時曾經思考過這個問題
(註:-8兩邊應該加括號)

Vita 在一年級的時候曾經研究過這個問題,他知道負數的平方根是一個虛數(imaginary number),我們討論0是不是自然數這個問題的時候,他曾經說過一個想法:

我還覺得這個想法挺有意思的。

我們為什麼需要虛數?

正方形對角線、圓周率這些畢竟是現實當中存在的東西,我們為了表示這些東西引入一些新的數好像還說得過去,但是虛數就不一樣了,給負數開根號這種事好像沒辦法想像出一個現實當中的意義。

但是數學畢竟是高於現實的,我們可以想像這樣一個問題:是否存在兩個數它們和是

乍一看似乎不存在這樣一個數,因為即便把

怎麼樣,結果是不是等於

在這兩個數中,單獨看 負數的平方根必須是存在的,不然總不能無中生有吧?

那麼負數的平方根到底有什麼意義呢?我們先看一個最簡單的例子:

重新理解一下乘法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重新理解一下乘法。

小學二年級講乘法,老師說乘法就是幾個幾,這個理解在正數範圍內還好,負數出來之後就有點捉雞了:你說兩個負數是相乘,是應該理解成幾個幾才好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以前也講過如何用代數手法來解釋,那我們現在再換種方法思考一下。

我們知道 把這根箭頭繞原點旋轉 180 度

為了便於理解,我試著用 manim 畫了段小動畫:

△ 乘以-1相當於繞原點逆時針旋轉180度

這樣一來,兩個負數相乘等於正數的問題就很容易解釋了呢。

好了,那現在我們來思考一下

先想一下 這個數乘以它自己等於

我們發現

現在再來看 這個數乘以它自己等於

不過這次我們似乎找不到這樣一個數。別急,還回到數軸上,既然乘法可以理解為繞著原點旋轉,那我們是不是先轉一次 90 度,再轉一次 90 度,就可以把

也就是說:

△ 乘以根號-1相當於繞原點逆時針旋轉90度

我們可以把 繞原點逆時針旋轉 90 度,妙啊!

既然如此,我們用 這個箭頭指向的位置並不在數軸上面鴨!?

現在,請打開你們的腦洞:為什麼數就一定要呆在一根直線上面呢?

△ 千反田:我很好奇!隱藏的另一條數軸

我們所看到的數軸的確是一條直線,每一個實數在這條直線上都能找到一個相對應的點,但是這條直線外面,就真的什麼都沒有了嗎?

當然不是。

如果我們再畫一條垂直的數軸出來,那麼

我們把水平的數軸叫做實數軸,把垂直的數軸叫做虛數軸,於是我們發現

既然實數中我們有個說法叫單位 ,那麼 虛數的那個單位 ,為了方便,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做 虛數單位

△ 虛數就隱藏在另一個維度

現在讓我們整理一下:

很簡單吧!不過,就好像

現在我們再思考一下,剛才我們讓 逆時針旋轉兩次 90 度,得到了 順時針旋轉兩次 90 度,不是也可以得到

於是,順時針旋轉 90 度得到的那個數,好像也是

△ 反著轉也可以呢!

我們看一看順時針旋轉 90 度之後,箭頭指向哪裡呢?正好是虛數軸上 負的單位

△ 我們找到了-1的另一個平方根

神奇呀,原來

△ 我們一起轉圈圈

那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說,所有 ——當然,它們都可以等價地看作

說了半天,負數到底怎麼開平方?

我們討論了

我們可以先把這個箭頭逆時針旋轉 90 度,並且拉長到原來的

△ 旋轉,跳躍,閉著眼

看出來了嗎?

哦對了,別忘了我們還可以反著轉,於是

如果不在數軸上呢?

剛才我們遇到的所有的數都在數軸上——在實數軸上,那就是一個實數,比如 虛數,比如

現在讓我們想像一下,如果要求

其實也不難,還是剛才的套路。既然把箭頭逆時針轉 90 度會得到 轉 45 度不就是

△ 轉45度也可以鴨

當然,別忘了,反著轉 135 度也可以:

△ 千萬別忘了還能反著轉哦

可是大概你也發現了,無論哪種轉法,這個箭頭所指向的數都不在數軸上,而是在這個平面上了!像這樣的數,我們就稱為複數(complex number)。

既然複數是一個平面上的點,那我們就可以用坐標來表示它們。先找到它在實數軸上對應的位置,然後找到它在虛數軸上對應的位置,再把它們加起來就搞定了。

比如上面這張圖裡(注意:這個跟剛才

很顯然,數軸也是平面的一部分,所以實數和虛數是兩種特殊的複數——

擴展:複數真的夠用了嗎?

最後一個問題:複數真的夠用了嗎?

前面我們講過,減法在自然數裡不夠用,我們才需要負數;除法在整數裡不夠用,我們才需要分數;平方根在實數裡不夠用,我們才需要複數……

那麼會不會有什麼運算,在複數裡面又不夠用了呢?

首先,加減乘除我們就不討論了,不然篇幅太長,又不是寫教科書呢。

我們前面討論了給虛數 它的值依然在複數的範圍內,就是把

看起來很複雜哈,沒關係,反正它依然是一個複數。由於乘法就是旋轉和縮放,所以無論對任何複數開平方,我們只要從 結果一定可以在複數範圍內表示,開

其實,我們可以把開方運算理解為指數為分數的乘方運算,比如 這些運算都可以通過箭頭的旋轉和縮放來解決。

然而,總有人能想出一些么蛾子,比如說

要計算

計算過程不重要,結論是

更神奇的是,我們發現裡面有一個 ——但無論如何,這依然沒有超出複數的範圍

事實上,所有六種基本運算都可以在複數範圍內完成,而且滿足實數中的所有運算律,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複數已經夠用了

那複數還有沒有擴展呢?當然有,比如四元數,但是以我粗淺的了解,它不再是用來解決數不夠用這個問題了。

你可能還想看

支持一下,別忘了點個在看哦↓

相關焦點

  • 【表哥高輔】複數,這是全人類的終點和最高峰
    2.代數基本定理告訴我們:任何多項式的根一定是複數。這個定理的重要之處在哪裡呢?它意味著漫長的旅途終於走到了目的地,從此以後,數字的範圍再也不需要擴大了!在這條漫漫長路上,我們人類走了很多年,這條路的起點是1,終點和最高峰則是複數。標紅的這句話,是讓我重新審視數學,並開展中小學數學知識內容整理工作的起點。
  • 邂逅負數的平方根——複數的產生
    我們知道:兩個負數相乘,其乘積總是正數。因此,根據定義,所有不等於零的數的平方應該都是正數。問題自然就出現了——一個負數的平方根是多少?
  • 複數運算——更好的解釋(數學篇)06
    虛數有一個直觀化的解釋:它把數字「旋轉」,就像負數把數字做了「鏡像」一樣。那麼,複數3+4i的大小就是5。通常記作:|z|。看起來很像是絕對值吧?其實從某種角度來看,它就是絕對值。|z|描述了複數距離零點的距離,就像是絕對值表示負數距離零點的距離一樣。
  • 【通俗數學】負數介紹——為什麼負負得正?
    微信公眾號《職業數學家在民間》決定面向公眾開設《通俗數學》專欄,希望能讓人人都能理解數學,欣賞數學!傳播數學是我們的神聖使命,敬請掃描👇關注我們!我接下來計劃寫的許多數學普及文章都需要用到負數和複數。考慮到公眾可能會對這兩類數,尤其是複數感到陌生,所以這個專欄一開始就計劃寫兩篇文章分別介紹負數和複數。這是第一篇。
  • 數學基礎概念的「另類思考」——代數的產生
    虛數的概念產生於負數開偶次方。比如說根號-1,哪個數的平方是-1呢?實數中沒有,於是我們創造了一個數i,說這個i的平方就是-1,其他與實數的運算兼容,虛數與實數的混合稱為複數。後來發現虛數是一種新的量,它不只是人腦的想當然,而是有現實的對應物的。
  • 歐拉公式,複數域的成人禮
    兩個任意實數,外加虛數 來看看之前的數域是怎麼擴張的吧。每次想到數域的擴張,我都有種大爆炸的畫面感,宇宙從一個奇點爆炸中產生:1.1 自然數到整數數學剛開始也是一片空白:0的出現就是數學的奇點:根據皮亞諾定理[2]「爆炸」出了自然數域[3]:很顯然上面的圖像是不對稱的,哪怕出於美學考慮,人們都有衝動把左邊補齊,增加負數,這樣就得到了整數域:
  • 【我的第一堂法治課】
    回想第一次與法結緣的經歷,也許是自己初入校園時的一堂法治啟蒙教育課;也許是小時候一件記憶深刻的事情給自己上了一堂社會法治教育課;也許是剛入職司法行政系統時身邊領導同事給自己上的一堂法治工作入門課;也許是工作後作為老師第一次給別人上一堂法治課。
  • 「創作開運禮」2020年高考數學複習第一講之複數
    2020年高考數學必考考點複習第一講之複數嗨,大家好,這裡是尖子生數理化教育,我們每天要定時為大家免費更新學習考點了,從現在開始每天要不定時給大家更新2020年高考數學,物理,化學英語等相關科目的考點了,如您有相關的考點需求
  • 推翻數學大廈!
    有一位網友通過解一元二次方程得到了3=0的結果,於是他宣布自己推翻了現有的數學體系。這是真的嗎?最近有個小朋友跟我說,他在網上看了一個帖子,說有一個人推翻了現有數學體系,因為他可以證明3=0。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說一下這個帖子的證明。
  • 高中數學總複習基礎知識攻克—複數推理與證明!人手一份可列印
    高中複數其實並不難,就好像我們從整數擴充到分數,由正數擴充到負數,從有理數擴充到無理數,再由實數擴充到虛數而已,複數不過是實數和虛數的統稱。在高中階段,大家對複數接觸得比較少,而且也僅僅是了解了複數的一些簡單運算,那麼高考對複數只有化簡的要求,一般只考一個選擇題(一般是第二題)或一個填空題。不過話說回來,就高考而言,分分都很重要。這裡我們清北助學團為大家整理了《高中數學複數基礎知識匯總》含有例題解析解析,大家拿回去複習。
  • 少年,學點加減乘除唄?
    當m<n時怎麼計算m-n?計算m-n竟然還真有需求,比如你從朋友處借了3個金幣轉天他從你這裡拿走5個金幣,肉疼的感覺會讓你思考3-5的意義。針對m<n的情形下m-n問題,人們不得不引入負數的概念 (印度人約在公元9世紀才引入負數)。這樣,我們就有了…-3,-2,-1,0,1,2,3…這樣的數系,稱為整數,包括負整數、0和正整數。正整數就是自然數。整數對於加法及其逆運算,減法,都是封閉的。
  • 哪一國數學家最早提出負數的概念?
    劉徽是東漢末年山東鄒平人,是古代全世界數學史上傑出數學家之一。需要說明的是,劉徽不是《九章算術》的原作者,但劉徽注釋了《九章算術》寫成著名的《九章算術注》流傳甚廣。劉徽是中國最早明確主張用邏輯推理的方式來論證數學命題的人,一生為數學刻苦探求,成就很多。劉徽的工作,不僅對中國古代數學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而且在世界數學史上也確立了崇高的歷史地位。
  • 數學新視野:為什麼我們的課本從來不講授有關一元三次方程的內容
    數學經典:詳解卡爾達諾三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導原理》《:如下是三次方程一般形式的求根公式經過變形後另得到一種形式下的公式就是如下面的一元三次方程的解就是4我們換一種形式,卡爾丹諾公式在處理此類方程式時遇到了問題毫無疑問,遇到了根號下的負數,在那個負數模糊不清的時代
  • [小學數學]認識負數
    節課的主要任務是聯繫溫度和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結合現實情境教學負數的意義,讓學生初步認識負數,學會讀、寫負數。因此我們認為本節課應讓學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正數和負數,然後通過分類來描述正數和負數的意義,最後再通過尋找生活中的正數和負數來深化對負數意義的認識,促使學生有層次地認識負數。
  • 少年,要上大學了吧?學點加減乘除唄
    當m<n時怎麼計算m-n?計算m-n竟然還真有需求,比如你從朋友處借了3個金幣轉天他從你這裡拿走5個金幣,肉疼的感覺會讓你思考3-5的意義。針對m<n的情形下m-n問題,人們不得不引入負數的概念 (印度人約在公元9世紀才引入負數)。這樣,我們就有了…-3,-2,-1,0,1,2,3…這樣的數系,稱為整數,包括負整數、0和正整數。正整數就是自然數。整數對於加法及其逆運算,減法,都是封閉的。
  • 複數,通往真理的最短路徑
    ,無限拔高了複數的地位,這樣說有道理嗎?這是因為當人們抽象出「1+1=2」的時候,複數就根植於邏輯之上、存在於數學之中,靜靜地等待著人們的發現。,既生活在一維的實數軸上,又困囿其上:而複數生活在二維複平面,擁有更大的自由度:類比剛才的動畫,你就會明白為什麼複數域更加重要,也不可或缺,因為它帶給我們更廣闊的視野。在
  • 吳國平:世界上第一個提出「複數」概念的人是誰?
    最初「數」的形成從自然數開始,隨著人類社會不斷發展,簡單的自然數已經無法滿足人類生活生產的需求,出現了整數、分數、負數等等。「數」的系統也從簡單的自然數集擴大到有理數集、實數集、複數集等等。我們都知道,在實數範圍內,負數是沒有平方根的,這樣我們在解一些方程時候就會顯得「無能為力」。進入高中後,把實數集擴大到複數集,負數可以有平方根,相應問題才得以解決。
  • 推介 | 物理學家大慄博司寫給女兒的數學啟蒙書《用數學的語言看世界》
    這幾天看了一本新書《用數學的語言看世界》,作者是日本物理學家大慄博司,他可能在物理方面成就更大些,但對數學的理解也很深刻。這本書是作者寫給女兒看的,所以和一般的科普書拼拼湊湊有很大不同。這本書不在於羅列多少知識點,而是側重於: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用數學的思維分析現實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 初中數學說課教案:正數和負數
    一、 我對課標要求的理解  《數學課程標準》安排在小學的第二學段初步認識負數,這是小學階段數學教學新增加的內容。很久以來,負數的教學一直安排在中學教學的起始階段,現在考慮到負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接觸了一些負數,有了初步認識負數的生活基礎。因此《標準》將這一內容提前到小學階段教學。認識負數,對於小學生來說是數概念的一次拓展。
  • 數學史冊——負數的發展史
    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教育專著《九章算術》中,最早提出了正負數加減法的 法則:「正負數曰:同名相除,異名相益,正無入負之,負無入正之;其異名相 除,同名相益,正無入正之,負無入負之。」這裡的「名」就是「號」,「除」 就是「減」,「相益」、「相除」就是兩數的絕對值「相加」、「相減」,「無」 就是「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