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還有一些家長為了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試圖維持著並不幸福的婚姻。而這樣做,又能給孩子帶來什麼好處呢?可能適得其反。
在苟延殘喘地維持著婚姻之前,我們需要了解對於孩子來說一個完整的家庭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完整的家庭根本意義上是有一份完整的愛。父母雙方時不時會產生矛盾很正常,但另一方面,孩子至少要感受到兩個人之間的愛。如果兩個人之間已經沒有愛了,那繼續強撐著所謂的完整的家庭,又有什麼意義呢,至少這樣對於孩子來說是糾結的。因為孩子經常跟家長相處,他們能感受到父母各自對自己的愛,而當他們發覺父母之間沒有愛,或者父母之間的愛很生硬的時候,他會很疑惑:爸爸和媽媽不能像愛孩子這樣地愛著地方,那他們之間的感情還是愛嗎?
當孩子產生疑惑去詢問父母的時候,是否很多父母會開始感到壓力、煩悶,甚至會說出那句滿滿殺傷力的話:「還不都是為了你!」這個時候注意了,你的孩子或許還是比較懵懂的狀態,但這樣一句可以說三觀不正的話可能會導致孩子怎樣的思考呢?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了我,我的父母哪怕沒有愛了還要強行在一起,那他們還會幸福嗎?為了我,他們必須在一起嗎?我也想他們都在我的身邊,但他們在一起不快樂,我就是他們痛苦的根源。」
也有另外一種想法,就是孩子在父母的無愛關係下、或者在一個充滿創傷的家庭中,孩子可能會從不明所以的態度直接默默轉化成了對自己家庭的排斥情緒,然後越來越反感這樣的家庭。誰會喜歡身邊的人情緒總是低沉,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如果原本的正常家庭關係雙方都已經捍衛不了了,那還有什麼強行組成的意義呢?小時候看過一部幽默電視劇《家有兒女》,其中也是組合的家庭,但並不影響孩子們擁有一個有愛的家。
在兩性關係中也存在一個道理,不會愛自己的人也不會愛別人。這樣的道理也可以聯繫到家庭關係中,如果兩個人之間都難以相愛了,又何必在孩子的生活中一幕接一幕地上演著苦情戲。孩子可以接受平淡,可以接受來自父親和母親各自對孩子的愛,但有哪個孩子願意接受,自己最愛的兩個人日復一日、相互不開心地生活在一起。我認為家長們自己應該把一個想法先理清楚:兩性關係或許會因為生活的延續、性格的難以磨合或者其中存在的背叛等等因素,導致雙發對彼此都沒有感情了,那及時放過自己、放過對方,就是對原有感情的最好交代。
可能有的家長會說,孩子從小就希望一家三口開開心心的生活下去,為了孩子的願望雙發都一致協定強行在一起。而這種看似偉大,實則邏輯扭曲的行為,倘若讓孩子察覺或者累積一定時間後給孩子攤牌,那將會給孩子帶來永遠不可磨滅的愧疚感,甚至導致孩子的三觀畸形。試想,從此這個孩子會不會對自己將來的婚姻也「忍辱負重」,即使遭受到家暴、出軌,也要麻痺自己繼續堅持婚姻,這些都是來自原生家庭觀念對孩子思想的直接影響。所以在某種角度上來看,這種偉大是非常欠考慮的。
以前有朋友告訴我,自己很受不了以前家裡不停吵架,父親還出軌的那段時間。後來父母離了婚,她仿佛心裡撂下了一塊石頭,還找我出來愜意地慶祝了一下。孩子慢慢成長,就越能懂得,愛的本意。如果孩子一時難以接受父母分開,那作為父母,也不應在這件事上妥協,可以慢慢地跟孩子交流,並要做到分開後對孩子的關心也在實際行動中充分體現。
完整的家需要怎樣的基本條件,我想這才是父母應該考慮清楚的,而不是盲目地堅持婚姻、固執地保留形勢。
有任何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關注嘟嘟老師享更多育兒趣談!
=================『嘟嘟老師期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