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世君
高校聘用博士為副教授再正常不過,但如果這是一位26歲的女博士,在有些人眼裡似乎就不那么正常了。有媒體日前查詢官網信息發現,出生於1994年的工學博士李晟曼已經出任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早在今年7月,「如何看待湖南大學(985)李晟曼只有26歲且沒有海外經歷直接拿副教授職稱」的話題就已在知乎等網絡平臺上引起討論。
李晟曼的官方簡歷顯示,她2015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獲工學學士學位,同年直博,2020年6月畢業被授予工學博士學位。平時專注於納米材料生長、微納電子器件的加工製備、新原理器件製備與測試以及電路設計與集成。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等期刊發表SCI論文10餘篇,曾參加國際微電子器件大會(IEDM)並作口頭報告,曾獲國家獎學金、知行獎學金等榮譽。
以華中科技大學在光電子行業的人才培養口碑,外加李晟曼直博、發表論文的經歷,以常理來看,冠之以「學霸」之名幾乎順理成章。而她之所以依然廣受關注乃至質疑,無非就是有人覺得,這也太年輕了吧?隨之而來的猜測也就應運而生:她是否有真才實學,是否有暗箱操作?
如果真的有網友猜測的「靠關係上位」或者學術不端之類的瑕疵,受到質疑無可厚非,但目前質疑所向,恐怕還是來自「這麼年輕居然獲聘為副教授」的慣性思維。按照一些人的觀念,博士畢業進入高校,慢慢積累成果,一年年熬取資歷,半生蹉跎,最後按部就班進階為副教授、教授、博導,才算「正常」。
筆者並不是反對質疑,而是反對單單因為一個人「年輕」就質疑其能力。單單是26歲的年齡,不足以成為反對她成為副教授的藉口。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時26歲,伽利略被譽為「當代的阿基米德」時25歲,牛頓發現萬有引力之時23歲……年輕的歲數,並沒有影響他們成為科學巨人。在學術研究、科技攻關上,年齡不應該成為衡量的砝碼。
前幾日有新聞說,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生張霽和姚婷入選華為「天才少年」,其中,計算機專業的張霽拿到了最高一檔年薪201萬元,「書中自有黃金屋」式的佳話,粉碎了「讀書無用論」;上個月,AI晶片第一股寒武紀在科創板上市交易,市值一度超越千億人民幣,85後創始人陳天石身家超300億元……如今年輕人的成功佳話層出不窮,或許正說明財富、能力、成功等等,與年齡的關係正在發生變化。
在以前的經驗社會中,個人價值更多與年齡、資歷、經驗成正比,在今天的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個人價值則更多與能力、知識、智力和創造性成正比。以前那種靠膽大、人脈、勤奮就能大獲成功的時代,已經轉型為靠腦子、拼智力、比創新的時代。年輕非但不再是成功的障礙,反而因為年輕人知識結構新、觀念新、創造性強,日益成為成功的寵兒。
小米雷軍擔任金山軟體CEO時是28歲;美團的王興創辦校內網時是26歲,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創辦「九九房」搜索時是26歲,王衛創立順豐時是22歲……20多歲的年齡,沒有成為這批知識精英引領新時代創富浪潮的障礙。一位歷經嚴格科研教育的女博士,為什麼獲聘為副教授,就需要受26歲年齡的羈絆?
不得不說,在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造富機制已然與以往截然不同,衡量成功的標準也在調整,評估個人價值的觀念是否也該隨之變化?如果說在26歲女博士獲聘為副教授這件事上有什麼不正常,我覺得,時代的車輪走到了今天,大家還在單單因為一個人的年齡,單單因為她「年輕」而質疑其「成功」,才是真正的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