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唐蕊,遼寧人,現年22歲,畢業於南昌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現在北京市海澱區某雜誌社從事編輯工作;7月6日奪得2014年度《中國成語大會》總冠軍。
《中國成語大會》是中央電視臺與國家語委聯合主辦的2014年度重點語言競技比賽節目,自4月開始,經過近3個月的鏖戰,比賽終於在7月6日晚落下帷幕,畢業於南昌大學的唐蕊獲得了總冠軍。
追問這段奇妙的旅程,不難發現,唐蕊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績,與其從小就接受漢語文化的薰陶息息相關。而對於當下網絡時代的提筆忘字、用錯成語的尷尬,唐蕊以為主觀上其實是大家對母語少了一份熱愛與堅持,「只有多寫多讀,才能感受到漢字漢語的魅力」。
7月8日,新法制報記者專訪唐蕊,帶您了解一個「在綻放的年紀做了件美麗事兒」的女孩。
「希望生活中有多些經歷和顏色」
7月6日晚,首屆《中國成語大會》比賽落下帷幕,今年22歲,畢業於南昌大學的唐蕊奪得了總冠軍。她的奪冠之路,起始於一次機緣巧合。
新法制報:你是怎麼知道這個比賽,又是什麼觸動你選擇參賽的?
唐蕊:我是通過於丹老師的微博得知這個比賽的。之所以參加比賽是因為我感興趣,當時沒考慮能否通過海選,只認為這是一個可以讓自己去學習積累成語的機會。另外我對電視也充滿興趣和好奇,正好又在北京工作,所以想去「見見世面」。就生命體驗來說,我是希望生活中有多一些經歷和顏色。
新法制報:想過拿冠軍嗎?
唐蕊:只覺得自己成績應該會不錯,但沒想過拿冠軍。 新法制報:參賽選手多麼?你前後參加了幾輪角逐?
唐蕊:最開始有3萬多人報名,只有36進入了總決賽。經歷的比賽太多記不清楚有多少場了,大概14場左右。我們是先錄後播,那段時間選手們就像集訓一樣每天都在一起忙個不停,非常辛苦。
新法制報:整個比賽下來,有沒有讓你印象深刻的事,有後悔惋惜的時刻嗎?
唐蕊: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總導演過生日那天,比賽結束後大屏幕上放映著大家對他的祝福,唱生日歌、吃蛋糕、吃海底撈。選手們開玩笑說這是吃的最好的一餐,其實大家享受的是緊張比賽中的放鬆與所有人團聚的情誼。
最遺憾的是營救陳默金那一場,那是第一次救人,心裡很緊張,最後沒能成功救回他。就像我在微博上說的「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新法制報:作為兩人搭檔的遊戲,配合非常重要,你與搭檔是怎麼練習默契的?
唐蕊:其實我們倆並不是太「勤奮」的選手,可能是彼此知識積累、語言習慣很接近,慢慢地搭出了「感覺」。
新法制報:回顧整個參賽過程,你認為決定成敗的最大因素是什麼?
唐蕊:其實實力、心態、運氣都很重要。實力和心態是自助、運氣是天助,不僅是比賽吧,任何一件事的成功都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
「簡單幾個字表達豐富含義,妙不可言」
母親矯國麗說唐蕊的成功得益於她對古典詩詞的喜愛,她在兒時就與漢語結下了緣分,對於文字的最初啟蒙是來自於曾任中學校長的姥爺矯鴻俊的影響。每次回家她都會與姥爺切磋古典詩詞。
新法制報:你在大學的專業是漢語言文學,畢業後去北京從事媒體編輯工作,都是跟文字打交道,這應該是你的優勢吧?
唐蕊:會有一些優勢,但我更佩服徐源、邢正他們,非文學類專業卻能有如此積累。
新法制報:除了知識,這次比賽給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唐蕊:是人、是情。相遇很難得,相遇中熟悉並保持聯繫、成為朋友更難得。認識一群優秀而有趣的人,是最大的收穫。
新法制報:你是怎麼喜歡上成語的?
唐蕊:對於很多古典文化形式我都崇敬並喜歡,成語自然在其中,簡單的幾個字能表達豐富的含義,甚至講了一個故事,畫了一幅美景、傳達一種精神,尺幅千裡、妙不可言。
新法制報:媒體援引你媽媽的話,說你的成績得益於有個知識淵博的姥爺?
唐蕊:是的。姥爺一直鼓勵我學習古典文化。不過媽媽也曾給過我直接的影響。還有爸爸,他們都給我自由的空間,讓我追求自己喜歡的,理解我的「固執」。
新法制報:你在南昌度過了四年時間吧?
唐蕊:在南昌大學學習的日子,是充實而美好的,我很享受這汲取知識的四年。而且來到南昌大學,是第一次出遠門獨自生活,也讓我得到鍛鍊與成長,更懂得堅持、更明確夢想。
新法制報:我注意到你的微博頭像是身穿舞蹈服裝的照片,同學說你還喜歡很多藝術形式,這些對你的生活有何影響?
唐蕊:是的,胡適先生給畢業生的「第二個方子是,發展一點兒非職業的興趣」。美的東西讓我的生活更加詩情畫意,同時也讓平凡的日子充滿了熱情和想像。
「應多寫多讀,感受漢語的魅力」
在網絡社會,我們常常會與這樣的時刻尷尬相遇:提筆忘字,用錯成語……於是出現了像《漢字英雄》、《中國成語大會》這樣識字競技的益智類電視節目。究其本質,這到底只是吸引眼球的節目,還是真的可以傳播中華傳統文化?
新法制報:《中國成語大會》和之前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漢字英雄》都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你覺得原因是什麼?是傳統文化的本身魅力還是電視節目運作得成功?
唐蕊:古老的文化魅力在現代媒體的平臺上熠熠生輝,二者的結合是特別必要的。傳統文化雖然魅力無限但畢竟年代久遠,且受眾不是特別廣泛;而電視節目是大家喜聞樂見的,二者缺一不可。不過,這可能對電視節目的要求更高些,既要照顧到普羅大眾的興趣點,又需要張弛有度的傳播傳統文化,一旦安排不好就容易形成「高高在上」的孤家寡人形象。
新法制報:不少網友認為,難度較大的賽制雖然造成了有張力的節目效果,吸引了眼球,但是因為與普通人的生活相隔較遠,所以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效果其實並不強?
唐蕊:賽制歸納起來就是一描一猜,其實形式並不複雜,朋友間、家庭裡都可以互相玩,我知道「中國成語大會貼吧」的網友們就會在網上互動猜詞。就像這個比賽的主持人張騰嶽老師說的,我們是想讓大家關注成語、喜歡成語,從這個層面上講,我想《中國成語大會》做到了。
新法制報:現在很多人提筆忘字,你怎麼看待國人對於母語掌握能力的弱化?
唐蕊:網絡書寫、閱讀形式的出現無疑是提筆忘字的重要客觀原因,但從主觀上來講可能是我們自己少了份熱愛與堅持。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追求簡單省時的方式,其實包括我自己,大部分都是網絡書寫。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抽出些時間多寫多讀,去感受漢字漢語的魅力。
新法制報:一方面,娛樂類電視節目在當下盛行;另一方面,旨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益智類節目也在努力娛樂突圍,你對它們各持什麼看法?
唐蕊:二者其實並行不悖。現代社會需要娛樂精神;文化益智類節目在娛樂節目中突圍並不容易,並且通過電視節目傳播傳統文化也絕非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慢慢地浸潤。前者服務當下,後者著眼未來,只要是好的節目就會有觀眾、有生命力。
新法制報:當下社會,中國傳統文化越來越偏離青年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急躁快速的網絡時代,在這樣一種環境下,你怎麼保持自己對於前者的追求?
唐蕊:網絡時代、現代生活我也樂在其中,畢竟這是當下的生活方式,合理安排也可以不那麼急躁。我也愛成語、詩詞、古典文化……喜歡它們沉澱下的靜與美,以及透過文字後的那種精神與態度。因為愛才會追求,這是一種自覺行為。
「人生還是隨意一點好」
通過這次比賽,唐蕊在南昌大學的老師擔心她現在的工作遠不能滿足她,而接下來的冠軍獎勵——歐洲之旅,正好提供了時間給唐蕊思考,她的將來到底該往哪裡去?
新法制報:同學說,你在大學時就是一個非常有規劃的人,凡事都有計劃。
唐蕊:其實不算「非常有規劃」,只是還算比較清楚自己的夢想和目標是什麼,並儘量努力去實現。也可能我對自己的應急反應不夠自信,所以不能「打無準備之仗」,清楚方向才不容易迷失。
新法制報:比賽之前,你對未來的規劃是什麼?現在,人生規劃會有變化嗎?
唐蕊:我喜歡亦舒說的一種生活狀態,「我的理想生活是什麼都不做,穿著詩韻的衣裳,開一輛白色的摩根,在石澳公路上飛馳,連風頭都不出。」職業或許該有些規劃,但人生還是隨意一點好,有所期待、靜靜等待。
新法制報:通過這次比賽,你認為如何才能讓人發揮並傳播漢語之美?
唐蕊:我們一直是個詩情畫意的民族,漢語是根系更是牽掛。電視節目是個窗口,讓大家意識到我們的語言文字文化是這麼的美,並且學校、家庭也多多宣傳,逐漸形成共識與自覺性。這樣才能使漢語之美傳播並傳承。
新法制報:回顧這人生當中的一小段插曲,你有想對自己說的話麼?
唐蕊:多幸運,在綻放的年紀做了件美麗的事兒。
◎文/新法制報記者郭俊 圖/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