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1日,流動博物館走進瀘州敘永縣麻城鄉。圖為苗族同胞觀看大千書畫。
流動博物館走進工廠。圖為工友們正在學習製作拓片。
麻城鄉老百姓參觀文物展覽。
踐行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
3月 4日晚,「川博華燈歡樂之夜」繼元宵節成功舉行之後,將再度推出第二場。這天晚上,四川博物院將一口氣推出 「館長邀你 『擺龍門陣』」「川博首席專家解讀 『揚州八怪』」等6大主題活動,讓觀眾在生動有趣的活動中,享受到文化的魅力。
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正式實施,公眾基本文化權益和基本文化需求實現了從行政性「維護」到法律「保障」的跨越。回首四川博物院新館開放以來的 8年,「公眾的需求就是我們的追求」,正是與保障法不謀而合、一以貫之的辦館宗旨。無論是全國首創的「大篷車」流動博物館、博物館「微課堂」,還是巴蜀少兒書畫班、基層博物館幫扶以及博物館延時開放等舉措和活動,都讓更多公眾感受到博物館文化的浸潤,體會到公共文化保障服務的便民實惠。
□張衡圖片由四川博物院提供
給邊遠地區送文化全國首創流動博物館
2009年5月,四川博物院新館正式開放。開館半年,便舉辦和引進國內外各類展覽20多次,吸引著社會關注。然而博物館究竟應該怎麼辦?如何讓館藏資源實現最大程度的利用?根據國家文物局提出的推動文物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向社區和農村延伸的要求,四川博物院2010年2月在國內首創了「大篷車」流動博物館,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博物館的探索之路。
流動博物館成立之初,還只是以4輛小型廂式貨車為載體,把實物、圖片、展板帶到基層。2012年,博物院乾脆打造了全國第一輛多功能文物展示車。經過改裝後的車輛,展示面積達到40平方米,不僅可以在車內舉辦小型專題展,車外還配上LED屏幕,在有限空間內實現了生動立體的展陳。
在廣安,釉裡紅獸紋瓶、景泰藍香爐等文物展覽,以及同時舉行的《古風雅韻——院藏工藝美術》和全新的《普及文化遺產保護知識》展覽,開展首日就吸引了近萬人前往;在攀枝花,《巴蜀精粹》實體文物展以及《四川博物院精品文物展》虛擬展,也讓公眾不用到成都,就能欣賞川博的「鎮館之寶」。除了文物展陳,還有公眾參與的互動活動。博物館庫房中的珍貴文物,在邊遠地區變得鮮活起來。
為增加流動博物館的影響力和輻射力,讓文化惠及更多基層百姓,四川博物院還逐步探索流動博物館分館模式,2015年先後在巴中、達州兩地分別建立了四川博物院流動博物館分館,讓更多的基層民眾得以享受公共文化服務。
四川博物院院長盛建武透露,自2009年11月起,川博流動博物館走進了遠邊山區、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廣大基層的社區、農村、學校、部隊和廠礦等,在翻山越嶺間為公眾無償提供著文化服務,主動作為,保障了他們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權利。7年裡,流動博物館共展覽80次,接待觀眾超過百萬人次,累計行程13萬公裡,足跡遍布全川37個市(州)、縣。
成立全國首個青少年博物館研究機構讓館藏珍品走進全省學生課堂
2015年,《博物館條例》出臺,博物館教育功能首次提到了研究、收藏和保護前面。而在此之前,四川博物院早就相繼推出了「小小講解員」「暑期蜀繡培訓班」「巴蜀書畫興趣班」等活動,以便讓廣大青少年在博物館裡得到文化滋養。與此同時,川博還開設了「誰的手最巧」、漢代陶石主題工作坊兩個固定的傳統文化課堂。
然而,博物館教育怎樣實現公共文化服務保障中的資源均等的問題?2015年9月,四川博物院與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合作成立了四川省博物館教育研究所(以下簡稱博教所),這個全國首家青少年博物館研究機構,致力於搭建全省館校合作平臺,讓全省學生都能享受到博物館館藏資源。
2016年8月,博教所的首堂博物館遠程教育課——歷史微課堂在川博開課。這天,「全國最美教師」成都七中育才中學歷史老師葉德元,以川博館藏文物為「教材」,上了一堂精彩的《蜀風漢韻——從畫像磚走進漢代歷史》歷史課。漢代畫像磚如何精美,不再只是書本上枯燥的概念,葉老師可以拿著出土文物詳細解讀。現場,不僅課堂上的學生聽得津津有味,甘孜、阿壩等少數民族地區的孩子們,也聽到了名校名師的授課。
這個項目的建立,讓博物館的利用不再是大城市的專利,當它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全省約960萬青少年兒童均可在線實時上課、提問、答疑、互動。據悉,目前在該系統註冊、可以享受微課堂的學生已經超過500萬,微課堂的內容也在不斷更新之中。川博豐厚的館藏資源,邀請學校語文、歷史、地理等名校名師授課,讓中小學教材的相關內容從此變得直觀而生動。
四川幅員遼闊,交通相對不便利、文化資源相對不平衡。無論是流動博物館還是「微課堂」等項目,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來看,正是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合理制定場館服務、流動服務和數字服務結合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的踐行。而未來,川博將繼續以該法為依託,把博物館打造成公眾嚮往的文化園地。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就在你身邊「川博華燈歡樂之夜」打造6臺好戲
公益性文化場館如何保障群眾的文化權利?在四川博物院,你不僅可以免費觀展、參與各種活動,從今年開始,博物館每周六還將延時開放至晚上8點。此外,每月還有一個周六將舉行「川博華燈歡樂之夜」活動,目前已擬定包括「文創夜市」「文博專家講堂」「華燈鑑賞會」「博物館奇妙夜」「琴牽古今情動中華」「大千印象」等各種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公益文化活動,為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添上川博色彩。
「公眾的需求就是我們的需求!」「博物館怎麼辦?我們一直在不斷根據公眾的需求加以改變。」3月4日晚,「川博華燈歡樂之夜」將推出6大活動,讓博物館打開大門,也讓公眾真切感受到公共文化服務保障的踐行。
6項活動,有「館長會客廳」。你想看什麼展覽?博物館哪些活動最吸引你?你心中的博物館是什麼樣子?川博將再度邀請各界人士擺「龍門陣」,一起打造公眾心中最佳博物館。
有「誰是文博王」知識競賽。參與博物館尋寶,上川博官網溫習館藏特色文物,不僅長知識,還有大量精美禮品可以贏取。
可以走進神秘的文保實驗室。在全國知名文保專家韋荃陪同下,觀看「清拓唐石臺孝經拓片」的全色工序。
正在川博舉行的「揚州八怪」書畫展,當晚也將請出川博首席專家魏學峰,主講鄭板橋「胸無成竹」,卻能隨手寫去、自爾成局的功力,以及揚州八怪的傳奇軼事。
書畫不知怎麼賞析?文物背後的故事聽不過癮?川博典藏部鑑賞室的文物保管員,將帶來齊白石精品書畫以及稀世珍寶7—8世紀的佛陀銅像。
最後,在文創小夜市,公眾還可以把川博研發的心生歡喜對杯、二十四字磚套杯、日神月神快客杯等精美文創產品以驚喜的價格帶回家。
川博相關負責人表示,向公眾完全敞開大門的博物館,未來不僅可以觀展,更可以成為公眾休閒放鬆、學習交流、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