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博物院 讓公眾享受到均等的文化福利

2020-12-20 四川日報

四川博物院 讓公眾享受到均等的文化福利

2010年8月11日,流動博物館走進瀘州敘永縣麻城鄉。圖為苗族同胞觀看大千書畫。

流動博物館走進工廠。圖為工友們正在學習製作拓片。

麻城鄉老百姓參觀文物展覽。

    踐行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
    3月 4日晚,「川博華燈歡樂之夜」繼元宵節成功舉行之後,將再度推出第二場。這天晚上,四川博物院將一口氣推出 「館長邀你 『擺龍門陣』」「川博首席專家解讀 『揚州八怪』」等6大主題活動,讓觀眾在生動有趣的活動中,享受到文化的魅力。
    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正式實施,公眾基本文化權益和基本文化需求實現了從行政性「維護」到法律「保障」的跨越。回首四川博物院新館開放以來的 8年,「公眾的需求就是我們的追求」,正是與保障法不謀而合、一以貫之的辦館宗旨。無論是全國首創的「大篷車」流動博物館、博物館「微課堂」,還是巴蜀少兒書畫班、基層博物館幫扶以及博物館延時開放等舉措和活動,都讓更多公眾感受到博物館文化的浸潤,體會到公共文化保障服務的便民實惠。
□張衡圖片由四川博物院提供
給邊遠地區送文化全國首創流動博物館
    2009年5月,四川博物院新館正式開放。開館半年,便舉辦和引進國內外各類展覽20多次,吸引著社會關注。然而博物館究竟應該怎麼辦?如何讓館藏資源實現最大程度的利用?根據國家文物局提出的推動文物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向社區和農村延伸的要求,四川博物院2010年2月在國內首創了「大篷車」流動博物館,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博物館的探索之路。
    流動博物館成立之初,還只是以4輛小型廂式貨車為載體,把實物、圖片、展板帶到基層。2012年,博物院乾脆打造了全國第一輛多功能文物展示車。經過改裝後的車輛,展示面積達到40平方米,不僅可以在車內舉辦小型專題展,車外還配上LED屏幕,在有限空間內實現了生動立體的展陳。
    在廣安,釉裡紅獸紋瓶、景泰藍香爐等文物展覽,以及同時舉行的《古風雅韻——院藏工藝美術》和全新的《普及文化遺產保護知識》展覽,開展首日就吸引了近萬人前往;在攀枝花,《巴蜀精粹》實體文物展以及《四川博物院精品文物展》虛擬展,也讓公眾不用到成都,就能欣賞川博的「鎮館之寶」。除了文物展陳,還有公眾參與的互動活動。博物館庫房中的珍貴文物,在邊遠地區變得鮮活起來。
    為增加流動博物館的影響力和輻射力,讓文化惠及更多基層百姓,四川博物院還逐步探索流動博物館分館模式,2015年先後在巴中、達州兩地分別建立了四川博物院流動博物館分館,讓更多的基層民眾得以享受公共文化服務。
    四川博物院院長盛建武透露,自2009年11月起,川博流動博物館走進了遠邊山區、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廣大基層的社區、農村、學校、部隊和廠礦等,在翻山越嶺間為公眾無償提供著文化服務,主動作為,保障了他們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權利。7年裡,流動博物館共展覽80次,接待觀眾超過百萬人次,累計行程13萬公裡,足跡遍布全川37個市(州)、縣。
成立全國首個青少年博物館研究機構讓館藏珍品走進全省學生課堂
    2015年,《博物館條例》出臺,博物館教育功能首次提到了研究、收藏和保護前面。而在此之前,四川博物院早就相繼推出了「小小講解員」「暑期蜀繡培訓班」「巴蜀書畫興趣班」等活動,以便讓廣大青少年在博物館裡得到文化滋養。與此同時,川博還開設了「誰的手最巧」、漢代陶石主題工作坊兩個固定的傳統文化課堂。
    然而,博物館教育怎樣實現公共文化服務保障中的資源均等的問題?2015年9月,四川博物院與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合作成立了四川省博物館教育研究所(以下簡稱博教所),這個全國首家青少年博物館研究機構,致力於搭建全省館校合作平臺,讓全省學生都能享受到博物館館藏資源。
    2016年8月,博教所的首堂博物館遠程教育課——歷史微課堂在川博開課。這天,「全國最美教師」成都七中育才中學歷史老師葉德元,以川博館藏文物為「教材」,上了一堂精彩的《蜀風漢韻——從畫像磚走進漢代歷史》歷史課。漢代畫像磚如何精美,不再只是書本上枯燥的概念,葉老師可以拿著出土文物詳細解讀。現場,不僅課堂上的學生聽得津津有味,甘孜、阿壩等少數民族地區的孩子們,也聽到了名校名師的授課。
    這個項目的建立,讓博物館的利用不再是大城市的專利,當它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全省約960萬青少年兒童均可在線實時上課、提問、答疑、互動。據悉,目前在該系統註冊、可以享受微課堂的學生已經超過500萬,微課堂的內容也在不斷更新之中。川博豐厚的館藏資源,邀請學校語文、歷史、地理等名校名師授課,讓中小學教材的相關內容從此變得直觀而生動。
    四川幅員遼闊,交通相對不便利、文化資源相對不平衡。無論是流動博物館還是「微課堂」等項目,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來看,正是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合理制定場館服務、流動服務和數字服務結合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的踐行。而未來,川博將繼續以該法為依託,把博物館打造成公眾嚮往的文化園地。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就在你身邊「川博華燈歡樂之夜」打造6臺好戲
    公益性文化場館如何保障群眾的文化權利?在四川博物院,你不僅可以免費觀展、參與各種活動,從今年開始,博物館每周六還將延時開放至晚上8點。此外,每月還有一個周六將舉行「川博華燈歡樂之夜」活動,目前已擬定包括「文創夜市」「文博專家講堂」「華燈鑑賞會」「博物館奇妙夜」「琴牽古今情動中華」「大千印象」等各種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公益文化活動,為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添上川博色彩。
    「公眾的需求就是我們的需求!」「博物館怎麼辦?我們一直在不斷根據公眾的需求加以改變。」3月4日晚,「川博華燈歡樂之夜」將推出6大活動,讓博物館打開大門,也讓公眾真切感受到公共文化服務保障的踐行。
    6項活動,有「館長會客廳」。你想看什麼展覽?博物館哪些活動最吸引你?你心中的博物館是什麼樣子?川博將再度邀請各界人士擺「龍門陣」,一起打造公眾心中最佳博物館。
    有「誰是文博王」知識競賽。參與博物館尋寶,上川博官網溫習館藏特色文物,不僅長知識,還有大量精美禮品可以贏取。
    可以走進神秘的文保實驗室。在全國知名文保專家韋荃陪同下,觀看「清拓唐石臺孝經拓片」的全色工序。
    正在川博舉行的「揚州八怪」書畫展,當晚也將請出川博首席專家魏學峰,主講鄭板橋「胸無成竹」,卻能隨手寫去、自爾成局的功力,以及揚州八怪的傳奇軼事。
    書畫不知怎麼賞析?文物背後的故事聽不過癮?川博典藏部鑑賞室的文物保管員,將帶來齊白石精品書畫以及稀世珍寶7—8世紀的佛陀銅像。
    最後,在文創小夜市,公眾還可以把川博研發的心生歡喜對杯、二十四字磚套杯、日神月神快客杯等精美文創產品以驚喜的價格帶回家。
    川博相關負責人表示,向公眾完全敞開大門的博物館,未來不僅可以觀展,更可以成為公眾休閒放鬆、學習交流、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好去處。

相關焦點

  • 解密四川博物院首開商業展背後:《航海王》特展為何爆火
    中國大陸首次巡展·成都會場(《航海王》特展)在1月30日四川博物院開幕以來火爆異常,60元到120元不等的票價依然讓習慣了免費看展的成都動漫觀眾趨之若鶩。據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從展覽方了解到,自開展至今,《航海王》特展觀展人次達到數萬。隨後正好遇到周末和情人節,現場觀展更呈現排長隊的情況。
  • 四川博物院延時開放 兩大國寶首次亮相(組圖)
    四川博物院自元宵節舉行「川博華燈歡樂之夜」後,每周六晚的延時開放政策也受到市民的熱烈響應。  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正式實施,這意味著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規範,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和需求實現了從行政性「維護」到法律「保障」的跨越。3月4日,川博延時開放至晚8點,近千名觀眾走進博物院,和院長擺龍門陣,聽川博首席專家解讀「揚州八怪」的故事。
  • 每日嘉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在當前,通過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解決民生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體現社會公平的迫切需要。現實生活中存在的諸多不和諧因素,有的是發展不夠的問題,有的則是共享不夠的問題,即沒有很好地讓全體人民公平公正地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成果。
  • 快到四川博物院看 「食味人間」文物展(組圖)
    國際在線四川報導(記者 鄭建超):民以食為天,飲食是與老百姓聯繫最為緊密的事。11月26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四川省博物院聯合主辦的「食味人間」飲食文化展在四川博物院開幕,展覽將持續到2021年2月28日。  此次展出的文物時間跨度長,展出文物豐富,部分文物是首次展出。
  • 四川博物院開展千件文物 張大千略勝鎮館之寶
    四川博物院開展千件文物  昨(23)日下午,「博物館一日遊」文化含金量最重的一站——四川博物院敞開大門,14個展廳中的數千件文物一一為本報幸運讀者呈現了上下五千年的恢弘歷史。看過好萊塢大片《博物館奇妙夜》,讀者們不約而同地表示:「四川博物院的文化底蘊更深厚!」  執著 為見真跡南京客打飛的  亮灰色的牆面,古典的飛簷,一下車,讀者們很快被博物院大氣的氛圍所感染,還未進門,就迫不及待地拍起照來。而記者驚訝地發現,在這批幸運讀者中,竟然還有千裡迢迢從南京趕來的朋友!
  • 給你不一樣的國際博物館日 四川這些「鎮館之寶」 你認識嗎?
    博物館是中華文明和歷史遺產的寶庫,是歷史文化的縮影。小編特意為公眾梳理出四川各大博物館準備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讓我們一起走進博物館,去觸摸城市輝煌的歷史,探索文化的變遷,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脈搏,不斷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
  • 山西博物院:系列線上活動帶您感悟三晉文化
    山西經濟日報記者 王媛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主題是「文物賦彩全面小康」。圍繞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重要時間節點,山西博物院推出了系列線上活動,期待公眾從中感悟三晉文化,從文物中汲取強大的精神力量。
  • 廣東省政協建言加快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發展
    廣東省政協建言加快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發展 資源下到基層 實現文化共享本報訊(記者林儀揭春雁通訊員吳明宇)「廣東是經濟大省、人口大省、開放大省,但不是文化大省」這是廣東人的自省。近日,廣東省政協召開界別協商會,為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發展出謀劃策。
  • 博物館新論|文旅融合背景下南京博物院旅遊貢獻度研究
    根據國家政策要求,南京博物院對公眾免費開放,大量的遊客並沒有給館方帶來直接的旅遊收入,其對旅遊業的貢獻是隱性的。因此,合理測算評估南京博物院對南京旅遊的貢獻度,是正確評價南京博物院兩個效益的重要內容,也是顯現公益性事業單位在旅遊事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內容,是文旅融合發展的題中之義。
  • 山西博物院開展「進校園」活動 讓學生感受歷史文化
    山西博物院教育部的孫玥8日下午在臨汾市第三中學舉辦的「你身邊的博物館」進校園公益講座上與學生們進行互動。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確定為「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以5·18國際博物館日為契機,山西博物院通過「你身邊的博物館」教育項目,將博物館資源、文化等通過活潑新穎的形式帶進社區、學校。
  • 北京故宮博物院室內展廳有序對公眾開放
    7月21日,遊客在參觀北京故宮博物院慈寧宮展廳的雕塑文物。中國日報記者 姜東 攝中國日報7月21日北京電(記者 姜東)2020年7月21日,根據北京市突發公共衛生應急響應級別由二級調整為三級的疫情防控形勢,北京故宮博物院室內展廳有序對公眾開放,吸引遊客前來觀展。當日起,故宮博物院按照預約、限流、錯峰原則,有序開放包括珍寶館、鐘錶館等室內展廳。
  • 吉林省博物院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預告
    本次博物館日活動融入時代潮流, 推出抖音直播、「掌上博物館」帶貨直播、微展覽、「我為文物打call」等,讓觀眾體驗到博物館發展的新成果,享受一場五彩繽紛的文化盛宴。參與方式:觀看吉林省博物院官方抖音平臺、吉林省博物院官方微信公眾號推薦理由:館長變「主播」,領銜講述博物館文化。諸位專家講解精品文物,與公眾分享互動。
  • 四川博物院、當代影像館上新,這些展覽適合帶娃看
    生活在世界美食之都,帶孩子嘗盡人間千百種滋味的同時,我們還要和孩子一起去了解那些跟我們息息相關的飲食文化。《食味人間——飲食文化展》由四川博物院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共同舉辦,展出了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近現代的共計118件/套文物。
  • 【第二講】 翁福元:多元文化教育與教育機會均等:理想或烏託邦
    2015年7月23日上午,來自臺灣暨南國際大學的翁福元教授為大家帶來了題為「多元文化教育與教育機會均等-理想或烏託邦「的主題講座。翁教授系統闡述了臺灣地區實施多元文化教育所面臨的主要困境,並以新住民子女為分析對象,重點探討了這一群體的教育機會均等可能性問題。在翁教授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同樣來自臺灣的兩位小學校長—遊麗蓉老師和卓訓德老師—通過豐富的實踐經驗分享,對多元文化教育與教育機會均等這一主題做了補充和拓展。翁教授認為,目前臺灣多元文化教育的實施過程中主要面臨以下5方面的問題:1.
  • 呼倫貝爾民族博物院 解讀厚重的民族歷史文化
    在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 有一座仿古式中國傳統庭院風格的建築格外引人注目,這便是館藏文物萬餘件(組)的國家二級博物館——呼倫貝爾民族博物院。  走進呼倫貝爾民族博物院4500平方米的展廳,遊客們正在一樓觀賞「灑落在草原上的珍珠——蒙古族文物精品展」,展覽分經濟生產、生活器用、宗教信仰、文化藝術4個單元,展出蒙古族傳統手工製作的雕花馬鞍、具有藏傳佛教特點的佛像、奇麗斑斕的蒙古族日常生產生活用具等等。這些精美的蒙古族文物反映了蒙古民族的聰明智慧。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降格是臺灣文化失格
    臺灣報摘精選30 November 2020最近坊間對臺北故宮博物院是否更名,及改隸於臺文化部門成為三級機關一事,多所討論,本人初聞此消息,頗覺不可思議關注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世界首屈一指的中華文物博物館,足以與世界級的法國羅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及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分庭抗禮,鼎足而立。這個舉世聞名的文化品牌是如何建立的?建立過程的艱辛又何其不易?
  • 河南博物院推出的文創產品「考古盲盒」成了爆款,讓人們體驗到考古...
    網友的行動力不可小覷,這股從網上掀起的熱潮,迅速蔓延到河南博物院的文創店,線上線下頻頻斷貨。在河南博物院線上商店,「考古盲盒」的銷量已經突破5000個。據河南博物院統計,「考古盲盒」5天的線上銷售額超過50萬元。和傳統盲盒單一的材質不同,「考古盲盒」採用銅器、陶器、玉器等文物材質,可以說是「真材實料」。
  • 臺灣旅行最不可錯過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擁有「中華文化寶庫」美名
    深受臺灣文化的影響,但自己卻一次都沒有去過臺灣,接下來展開了「臺灣之旅」,出行交通的選擇上, 臺北 全靠Taxi+捷運, 花蓮 當地靠租車,另外 臺北 往返 花蓮 和 九份 /十份等選擇坐小火車,出行方式相對算是比較便捷的。
  • 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之四川:加強文物保護展示,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四川,向來都是文人墨客流連忘返之地。黃河的哺育使得四川沃野千裡,更孕育了悠久燦爛的巴蜀文化。濤濤水聲既迴蕩著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更傳頌著富饒巴蜀的動人樂章。四川的歷史流淌著黃河的血脈,凝聚著黃河的力量。聆聽四川博物院院長韋荃講述,共鑑黃河文化的歷史文脈。
  • 博物館日|這個還原明代女子生活的展覽,斬獲2019四川博物館優秀...
    由四川博物院與四川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四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封面新聞聯合舉辦的「物·色——明代女子的生活與藝術展」(以下簡稱「物·色」),在眾多參評展覽中脫穎而出,榮獲優秀陳列展覽。這已是「物·色」三度獲獎,此前,展覽斬獲「2019成都生活美學大賞」十大展覽榮譽,展覽海報也獲得由博物館頭條舉辦的「2019繆斯慕博物館海報設計」網絡人氣獎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