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團媽
對家長來說,帶孩子看展覽既是一種很好的藝術教育途徑,也是最省錢的遛娃方式。
和孩子一起看展還有一個好處是,我們有機會放慢腳步,跟隨孩子的眼睛去發現藝術和生活中的美。
團媽為大家整理了一份年底剛剛上新的,適合帶孩子去看的展覽。這些展覽的展期都很長,建議大家先收藏,做好防護,錯峰看展。
成都人愛吃、會吃,天下人皆知。生活在世界美食之都,帶孩子嘗盡人間千百種滋味的同時,我們還要和孩子一起去了解那些跟我們息息相關的飲食文化。
《食味人間——飲食文化展》由四川博物院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共同舉辦,展出了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近現代的共計118件/套文物。
亮相本次展覽的展品,不僅有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乾隆鬥彩八寶龍鳳碗、青玉獸面紋三足蓋碗、纏枝紋長頸金瓶、「楚高」銅缶等文物,還有四川博物院珍藏的芙蓉花金盞、錦地五龍圖雕漆塗金盤等珍貴文物。
乾隆鬥彩八寶龍鳳碗·清
青玉獸面紋三足蓋碗·清
芙蓉花金盞·宋
纏枝紋長頸金瓶·遼
「楚高」銅缶·戰國 楚
錦地五龍圖雕漆塗金盤·清
從原始烹飪到飲食禮儀,從皇家風範到市井煙火,從宴樂之歡到詩意人生……我們不僅能看到食器文物反映出的飲食文化的變遷,也能從食器變化中窺見過往的情懷。
展覽中還增加了互動視頻裝置與聲音播放裝置,講述屬於大眾對於食物的記憶,邊看展邊聽容易餓,看完展最好的安排是一家人再去吃個熱乎乎的火鍋。展覽期間,大家還可以聽巴蜀文化學者袁庭棟先生在四川博物院的《漫話四川美食》主題講座。
「你是成都的娃兒還是重慶的崽兒?」相信很多孩子跟著父母在外地旅遊的時候,都被問過這樣的問題。成都和重慶,在其他城市的人看來都差不太多,「你們都說四川話」「你們都吃得辣」「你們天天吃火鍋」「你們那美女都多」。
確實,成都、重慶這兩座城市距離近,又有很多相同之處,外地人分不清也正常。但對於生活在成都或重慶的人來說,成都和重慶無論是在地形、氣候、交通,還是兩地人的語言、飲食、性格等方面都有著很大的區別。它們像一對見不得又離不開的兄弟,永遠有爭不完的話題,但一到關鍵時刻又是一家人。
在《雙城記——成都·重慶當代影像展》中,策展人王慶鬆通過系統梳理成都、重慶兩地影像發展脈絡,以藝術家的作品及創作歷程為切入點,集中呈現了12名活躍在成都與重慶的藝術家的代表性作品。
據團媽了解,本次參展的12名藝術家分別是:雷文晴驁、黎晨馳、李俊、李一凡、駱丹、木格、寧佳偉、蘇葵、童文敏、王維思、楊迪、張小濤。他們中間有一些是生於成都,通過在川美學習成就了其強烈的個人風格;有的則是生於重慶,現居於成都,成為了極具地方代表性的藝術家。
前段時間,團媽的朋友圈都被這個展覽刷屏了。雖然看《流浪地球》已經是2019年的事情,但並不妨礙小小科幻迷們去打卡。這個展覽就究竟怎樣?團媽上周去實測了。
據官方介紹,《流浪地球》科普文化主題展打造的是超300平米的沉浸式太空體驗,有5大展文化展區,4大拍照打卡區,以及2大互動體驗區。現場看,整個展區並不大。主入口被設計成太空艙的造型,穿越感沒有,倒是挺適合娃娃凹造型拍照的。
展區重點展示了流浪地球計劃的過程,小朋友在大人的講解下,基本能搞清楚劇情。展區還陳列了同比例縮小還原的蘇拉威西行星發動機-助推器組塊,地表防護服,空間站工作鞋,《流浪地球》原版火石道具,電影裡劉啟的挎包等。
整個展區最吸引小朋友的是模擬拯救地球的遊戲和八大行星展示區域。在模擬拯救地球的遊戲中,孩子們可以選擇撞擊木星以開啟救援,或者殘局拒絕,選擇「不拯救地球」。八大行星展示區域,孩子們可以測自己在不同星球的體重。整個一面牆的空間基因庫是大孩子感興趣的區域。
《流浪地球》科普文化主題展比想像中小的多,值得看的東西如上所述,團媽覺得沒必要專門去看。如果住在附近,或者有計劃前往龍湖濱江天街的,還是可以帶娃娃去看看。
大家都知道玉林西路的小酒館,卻有很多人不知道小酒館早在幾年前就落戶萬象城。小酒館萬象城店內有一個藝術空間Littles,不定期會舉辦各種展覽,展出一些青年藝術家的作品。「無響應·納米宇宙」就是一個集合了8位年輕藝術家的展覽。
在這個「萬物皆可人為」的時代,科學與技術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人類生存的環境質量並重構了人類社會行為, 且深刻地影響著周遭生存環境的變化。 8位藝術家將藝術作品作為一場反射人與社會、自然、本我,人與宇宙的迷思,共同創造一場多元思考的狂歡,一次並非自問自答的敘事想像。
胡周華作品
冬眠人 Cryonaut是《無響應·納米宇宙》最後一個雙人展,展出的是藝術家餘若婕和胡周華的作品。像是被低溫休眠、暫停生命的人們的夢境,這是一場裡世界與表世界的探索,一場肉體與靈魂的追尋。
餘若婕作品
聽上去有些深奧,但年輕的靈魂總有相通之處。小學生看這個展覽可能有些晦澀,中學生可能會從中找到靈感和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