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正在故宮文華殿展出的「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可謂是今年最受矚目的書法展,因為蘇軾無論是文名,還是書名,實在是太盛了。雖然展覽缺少像《黃州寒食帖》這樣的「硬菜」,但它依然囊括了包括蘇軾及與其有關的名人在內的78件珍貴文物,涵蓋書畫、碑帖、古籍善本等。
當然,既然是一場面向公眾的展覽,就無法不讓觀眾「挑刺」。其中一些是北京故宮博物院主辦的書畫展覽由來已久的老問題,也有新出現的一些新的感受。
首先,故宮是個景點,而非專門展廳
與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等不同,北京故宮博物院畢竟不是一個獨立的博物館——它首先是一個旅遊景點,其次才附帶有展廳功能。雖然沒有確切的統計數字,但與去一家純粹的博物館參展的觀眾不同,每天購票進入故宮的遊客,更多不是為了看展覽,而是旅遊。
那麼,對於專門來看展的人來說,不僅要花費旅遊的門票來看展,對文華殿以外的大量開放區域「視而不見」,而且要與旅行者一樣從遙遠的下車點步行至午門,檢票進入後再步行一段距離才能來到展廳,觀眾不得不在看展覽之前就先花費一部分體力。
其次,故宮展覽讓人不過癮
對於書法愛好者,故宮的展覽似乎總是讓人感覺不過癮,似乎很難欣賞到一場「純粹」的書法展覽。由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書畫」被放到同一個部門,書法和繪畫的展覽很難分開。
事實上,正如我國有書協、美協及愛好書法、愛好繪畫等群體,雖然不乏重疊,但畢竟是兩個圈子。每次到故宮看展,書法都和繪畫放在一起展覽,對於書法愛好者和繪畫愛好者來說,各自都會浪費一半的資源,或者是浪費一倍的時間。
再次,此次展覽的邏輯主線並不清晰
或者說,策展人也許有自己對蘇軾的理解,將現場的作品與解說詞放在一起來看,或許能夠進入到策展人的思路之中。但對於經常看展覽的「熟客」來說,除了原作之外,現場的圖片、文字等幾乎都是略去不看的,以節省寶貴的觀展時間。
讓人感到奇怪的是,蘇軾的幾件作品分散在展廳的各個不同區域,並沒有擺放在一起,當然這可能有疏散觀展人流的考量。然而,整個展廳似乎也不是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的,筆者是看過展覽回家之後,通過網上的介紹才理解這次展覽布展的初衷。
最後,是展覽名稱的問題
展覽題目是博物館公共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對於書法愛好者來說,大家對於文辭往往是更加留意的。對於一場書畫大展,展覽的標題也往往是人們品味的對象。簡單地說,書畫類展覽標題一要響亮、雅俗共賞,二要有內容、論點突出。
比如「行篋隨行」(臺北故宮博物院乾隆收藏展)、「榮擢百代」(紹興博物館蘭亭法帖展)這樣的題目故意用生僻字以至於曲高和寡,「丹青寶筏」(上海博物館董其昌大展)不如「超越王羲之的名筆」看起來更有具體的內容和論點。但坦率地說,這些題目至少還說得過去。
可這次特展的標題「千古風流人物」雖出自蘇軾之口,但太直白,本身無甚高論,且現場用的是蘇軾的筆跡(應是集字),這就更有種自賣自誇的意味了。不知九泉之下的蘇東坡倘若知道今人用這句話為他的個展命名,將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