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解讀《燃燒女子的肖像》:多看效應引發並推動的情感風暴

2020-09-05 盛大聖

燃燒女子的肖像》是由導演瑟琳·席安瑪2019年拍攝的一部女性同志電影,被很多人看成是年度最佳。拿下了去年坎城影展「最佳編劇」獎、同志金棕櫚獎及77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燃燒女子的肖像》電影海報

豆瓣評分8.7分。

電影設定在18世紀中葉,女畫家瑪莉安收到伯爵夫人邀請,為即將出嫁的女兒艾洛伊茲畫一幅肖像畫。這幅畫是要在婚前送到艾洛伊茲的未婚夫處,作為對方提前對她的考量。

但艾洛伊茲不滿意被安排婚事,怎麼都不肯讓人畫下肖像。瑪莉安只能隱藏起自己的畫家身份,以陪同散步的女伴角色,偷偷觀察艾洛伊茲的一舉一動,晚上再一筆一筆畫完。

兩人在畫與被畫,一來一回的凝望過程中,漸漸地萌發了曖昧的情愫。

縱觀整部電影,兩人的情感始於畫家小心翼翼的凝望,濃於艾洛伊茲的對視。我們能從雙方的眼神中感受到逐漸熾熱的情感,這種獨屬於戀人情話的表達方式帶來了極致的美感。這也正是影片讓人讚嘆的地方。

同時,電影對「目光」的著力,深刻的詮釋了心理學角度下的多看效應引發的情感風暴。瑪莉安和艾洛伊茲通過凝視產生的愛情驚濤駭浪,給觀眾留下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什麼是多看效應?

多看效應是在20世紀60年代,由心理學家查榮茨提出的,是指人們對越熟悉的東西就越喜歡的這一現象。

查榮茨做了一個試驗:先向參加試驗的人出示一些照片,讓他們觀看。有些照片出現了20多次,有的出現了10多次,有的只出現一兩次。之後,請看照片的人評價對照片的喜愛程度,結果發現,參加試驗的人更喜歡那些看過二十幾次的熟悉照片。也就是說看的次數增加了喜歡的程度。

可見,如果我們想要獲得某個人的好感,就要善於製造雙方接觸的機會,提高彼此之間的熟悉度,才能產生更強的吸引力。

今天我們就從心理學角度來解讀一下:多看效應下兩個主人公通過凝視而展現的情感發展的線索


01

單方面秘密觀察,是情感開始的萌芽

影片中瑪莉安為了畫好艾洛伊茲的肖像,偷偷的觀察艾洛伊茲的面部、手部。從一開始的畫家視角到慢慢地眼神中摻雜了一絲迷戀。

「我得與她靠得足夠近,才好描繪她柔軟的耳垂,以及掩住耳尖的髮絲。它們呈現出一種溫暖透明的色調。而中間的耳孔,色澤更為厚重,在光線下,她的雙頰便成了面容中最為明亮的部,(她)使人移不開視線。」

這一眼又一眼的深深凝視,在多看效應下產生了情感的萌芽。瑪莉安越熟悉艾洛伊茲,就越迷戀上了這個女孩。

但這不單是瑪莉安對艾洛伊茲的觀察,同時也是艾洛伊茲對瑪莉安的凝視。

「當您注視畫中人,我又注視誰呢?」


「當您理屈詞窮,便會頷首扶額;當您情難自已,便會眉梢輕挑;當您局促不安,便會氣喘連連。」

當艾洛伊茲說出這句話時,我心中一顫,原來兩人單方面的注視早在某一時刻變成了兩人心中共同的情思。

情人的每一個表情,都是相互凝視描繪下來的愛意。

導演這道暗線的突然揭開,推動了兩人的情感關係的向前發展,原本跟隨瑪莉安目光的情感線索也變成了瑪莉安和艾洛伊茲的雙方共同的情感線索。

這一刻,電影完成了雙方感情初始的細節渲染。也完成了導演對於「平等的愛情」的表現——她投出的凝望,與她所受的凝視一樣多。


02

雙方互相專注的凝視,是情感深入的熾熱

篝火晚會上,一群人圍在一起開始歌唱。在歌聲中,瑪莉安用目光尋找艾洛伊茲。終於,找到了。兩人的眼神在篝火間相遇,凝視,久久沒有分開。

這一幕的視線交織,是雙方情感外向蔓延的徹底釋放艾洛伊茲的裙擺燃燒之時,呈現的是兩人情慾無法壓制的畫面語言。

在這一階段,隨著袒露心跡,兩人的對視中有了更多情緒的外露,兩情相悅的喜悅和情濃之時的濃情,多看效應將兩人牢牢的鎖在了各自的心頭。

兩人雖然極力在彌補浪費的時光,但離別終將到來。

畫像完成了,瑪莉安也要離開。努力壓抑下對愛人的不舍,瑪莉安匆匆道別,快速地穿過黑暗的走廊,走下樓梯。當她打開大門即將邁出,聽到艾洛伊茲的一聲:「回頭看」。

瑪莉安回過頭去,看到身披婚紗的艾洛伊茲站在樓梯上凝視著她。

這一刻永久的留在瑪莉安的回憶中。

我想,瑪莉安回頭的瞬間也印刻在了艾洛伊茲的回憶裡。

就像艾洛伊茲在電影中解說「俄爾甫斯冥府尋妻故事」:「也許確實是她(妻子歐律狄克)說的,回過頭來」,艾洛伊茲代表尤莉迪斯做出了愛人的選擇——

不能相守的愛人,選擇了留在彼此的記憶之中。


03

畫家最後長情的凝望,是情感深刻的餘韻

多年之後,在畫展上。瑪莉安站在自己展出的畫前,她畫的是俄爾甫斯和歐律狄克的故事。一位老先生走過來,說:

「人們習慣於描繪俄爾甫斯回頭前的場景,或他在妻子死後的悲容,而在您的畫中,他們只是在道別。」

對,瑪莉安和艾洛伊茲只是在道別。她們雖然不能相見,情感卻從沒停歇。

瑪莉安快速穿過人群,看到了掛在牆上展出的艾洛伊茲的畫像。畫像上的她穿著白色的衣裙,手中的書恰好被翻到唯有兩個人都懂的頁碼。

這正是艾洛伊茲特意把自己畫像送到瑪莉安面前的。

瑪莉安望著畫像中的艾洛伊茲,畫像中的艾洛伊茲仿佛與瑪莉安對視,影片跨越時間、空間的距離實現了兩人的凝視,流淌出道別後的思念。

這是離別後的第一次相見。

第二次相見就是影片的結尾,是在音樂會上。瑪莉安長久的凝視著獨自坐在對面看臺上的艾洛伊茲。而這一回,艾洛伊茲並沒有看到她。她沉浸在那首充滿兩人共同回憶的韋瓦第樂曲《四季》裡:

音樂響起,伴隨著愛人的動容流淚,我們也跟隨她們在回憶裡重走了一遍她們的情感過程。

「這是什麼?」

「是首我喜歡的曲子。」

「是快樂的曲子嗎?」

「不快樂,但充滿生機。」

「暴雨來襲

百蟲齊鳴

蛙聲鼎沸

緊接著,暴雨傾盆

電閃雷鳴」

......

柏拉圖說:「第一次哭是因為你不在,第一次笑是因為遇到你,第一次笑著流淚是因為不能擁有你。」

影片最後2分多鐘的長鏡頭凝視,讓我們深刻的感受到,她們的愛情在時隔多年的凝望中,沒有終結,依然鮮活。


「凝視」是故事的開始,也是影片的結尾。

兩位主人公從觀察,延宕、挫敗與一步步墜入愛河,「凝視」是所有情緒的調動者及渲染者。

這部愛情故事的記憶,雖無望,但卻不悲劇。就像導演瑟琳·席安瑪所說:「即使是在描摹失落的時候,我也想展現一條光明的道路。」

她的這種樂觀為我們塑造了影片中流淌開的細膩情感,回憶起來,餘味回甘。

愛是什麼?

埃洛伊茲說,

「並不是世間一切都那麼短暫,譬如一往情深、發自肺腑。」

回歸到我們現實,通過這個美好又令人心碎愛情故事,我們獲得了的關於愛的真正的慰藉:愛情雖有遺憾,但只要關注彼此,愛情就會充滿未來。

很多時候,在愛情前進的道路上,我們往往忘記了最初的凝視,越來越多地把背影留給對方,早已忘記回過頭來。愛情的遺憾就此產生。

所以,要記得,我們當初全心全意望向對方的灼灼目光,讓愛在凝視中繼續生長。

相關焦點

  • 《燃燒女子的肖像》影評:深刻烙印在心底的容貌
    受限於時代的動人情感還記得在金馬影展看完電影之後,因為被片中美到幾乎讓人窒息的畫面給震懾,又對兩人那不被社會認同的愛情感到遺憾,出場毫不猶豫就投了5星滿分。實在太過於浪漫、讓人難以招架,《燃燒女子的肖像》不禁讓我想到蒂莫西·柴勒梅德的《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只不過這次從女性角度出發,以肖像畫為主題,描繪了一段讓人賞心悅目的唯美禁忌之戀,這種從無到有,在多次眼神交換與試探後確定彼此的心意,在當時性別意識與對同性的情感受到束縛的時代才更加顯得無比可貴。
  • 個人意見|《燃燒女子的肖像》:當你凝望愛情的時候,愛情也在凝望你
    瑟琳·席安瑪執導的新片《燃燒女子的肖像》,沒有成為本屆法國申報的最佳國際影片,錯過參與角逐的機會。在2019年的坎城電影節中,該片與《寄生蟲》共同入圍主競賽單元,獲得最佳編劇和同志金棕櫚兩個獎項。《燃燒女子的肖像》由瑟琳·席安瑪自編自導,故事發生在18世紀的法國,一名希望繼承知名畫家父親衣缽的年輕女畫家瑪麗安,獨自乘船來到一座孤島上的城堡。
  • 《燃燒女子的肖像》這是一部關於愛和遺憾的電影
    評價一部電影的好與壞,標準非常多,拍攝技巧、敘事手法、故事情節、情感表達、剪接構圖等等,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所以看電影是一件非常私人且主觀的事,對我而言,看完一部電影,隱約之中像是跟電影導演完成了一次無聲對話,因為我總是很難控制的想一個問題:這部電影,導演到底想講一個怎樣的故事?
  • 吉林省最貴不平凡情感肖像攝影師付航
    好奇心,開始學心理學,讀人看人人的心思,這也是我人生的攝影變化,人的眼睛會說話,人的肢體語言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看看眼睛說話可以看到很多東西,表示真誠,如你騙人你就不敢看別人眼睛 , 我開始決定拍肖像,眼睛傳遞故事,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人生,每個人的眼神故事都不一樣。
  • 心理學家解讀疫情引發三大心態 呼籲預防「颱風眼效應」
    (抗擊新冠肺炎)心理學家解讀疫情引發三大心態 呼籲預防「颱風眼效應」  中新網北京2月18日電 (記者 孫自法)「疫情期間,民眾的典型心態包括恐慌心態、麻木心態以及特殊的『組織汙名』心態。」心理學研究表明,認知是情緒產生和心態形成的基礎,針對目前由於疫情快速蔓延造成的過度焦慮、恐慌情況,需要對疫情的產生、傳播途徑和防控方法等進行科學的普及教育,政府、社區和諮詢機構要從認知線索的宣傳方面消除人們的恐懼心理,從而克服他們的恐慌心態。  二是關注「颱風眼效應」導致的心態變化,防止疫情反彈。
  • 「每天懂一點趣味心理學」情感錯覺的心理認知:吊橋效應
    阿瑟·阿倫通過這個實驗很好的論證了吊橋效應。心理學上,將人們對自己的感受做出錯誤推論的過程稱之為喚醒的錯誤歸因。在另外一組實驗中,研究者找到一位漂亮的女性做為研究助手,由她到一些大學男生中做一個調查。調查的內容並不複雜,首先,讓這些男生完成一個簡單的問卷,然後,根據一張圖片編一個小故事。
  • 心理工坊丨效應解讀—— 鼓勵式教育真的有助於成長成才???打破自身設限看羅森塔爾效應
    歡迎來到刀尖舞者心理工坊效應解讀欄目。日常學習工作中,你一定接觸過各種心理學效應,或許,你還津津樂道地探究過心理學效應的神奇之處。那麼,這些效應,該如何作用於我們的工作學習,運用到生活中又是否會適得其反呢?刀尖舞者「效應解讀」欄目,將定期與你分享、解讀有趣的心理學效應。
  • 金斯瑞解讀|細胞因子風暴最新綜述解讀
    細胞因子作為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調控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應答,發揮抗感染、抗腫瘤等功能,另一方面引發細胞因子風暴症候群,導致多器官損傷,甚至器官衰竭而死亡。細胞因子風暴可能會導致錯誤識別(例如超敏反應),免疫逃逸的無效識別,錯誤的反應導致過度的效應反應以及過量的細胞因子的產生(例如CAR-T細胞療法)),免疫逃逸導致的無效反應(例如敗血症),無法終止或者恢復體內穩態或無法恢復穩態(例如HLH)。
  • 教育基礎知識:心理學效應
    心理學上有一些很有趣的效應,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當然在我們的考試中也是時有出現,除了大家熟知的光環效應、刻板印象、首因效應、近因效應等之外,這裡介紹幾種大家不太熟悉但是常見的心理效應。2.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即兩極分化現象。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三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他們:「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
  • 女子控告蘋果門店,美國引發網絡安全風暴
    近日,據海外網引援美聯社報導聲稱,加州一名女子在社交媒體上發布消息,自己因為蘋果手機損壞,特地送到位於貝克斯菲爾德山谷廣場購物中心蘋果門店維修,結果在取回手機時卻被嚇到了,自己存在手機內五千多張照片,疑似全被蘋果員工看光了,隨後該女子控告這家蘋果門店,並聲稱其通過非法手段竊取自己私照
  • 心理學效應有多少個?
    什麼是心理學效應?心理學更善於將人的心理總結歸類,稱之為心理學效應。
  • 從做家務引發的心理學隨想
    在看情感類節目的時候,常常聽到的一個問題是家務問題。在日常爭吵項目中,有一個問題是習慣問題。家務誰做,怎麼分配,為此能引發無數的故事。我很認同一句話是家務不能不會。家務活是一種能力,可以不做,不能沒有。 家務是一個人生活自理能力的表現。幾歲的人對應有幾歲的家務清單。能夠打理好自己及生活的環境,是一種基本的禮貌。
  • 心理學經典與證券投資——羅森塔爾效應
    人這種具有獨立思維的生物是最難研究透徹的,所以我嘗試先從經典心理學現象進行了解,也許會為我們投資開啟不一樣的思路。小馬主要從心理學十個比較著名的理論入手,向大家進行介紹。當然這種方式並非我首創,很早就有人研究投資心理學。但是,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大家很難有時間去一本本閱讀理解相關著作。
  • 7 個心理學效應,看透你的愛情
    你知道嗎,心理學效應除了應用在生活中,也能應用在戀愛裡。接下來我們具體看一下可以應用在戀愛的那些方面。在光線比較暗的場所,約會雙方彼此看不清對方表情,就很容易減少戒備感而產生安全感。在這種情況下,彼此產生親近的可能性會遠遠高於光線比較亮的場所。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之為「黑暗效應」。有個這樣的案例:有一位男子鍾情於一位女子,但每次約會,他總覺得雙方談話不投機。有一天晚上,他約那位女子到一家光線比較暗的酒吧,結果這次談話融洽投機。
  • 了解這7個心理學效應,看透你的愛情
    網絡 | 來源彼岸 | 主播你知道嗎,心理學效應除了應用在生活中,也能應用在戀愛裡。今天的壹心理3分鐘心理學就跟大家分享戀愛中常見的心理學效應,聽完,或許你對「戀愛這件小事」會有點啟發~a.吊橋效應——心動不一定是真愛當一個人和另一個人一起走過吊橋,因為提心弔膽地在吊橋上走,而引起的心跳加速,會讓人誤以為是遇見命中注定的另一半而產生的反應。這就是有名的「吊橋效應」。
  • 另類鬼才實驗音樂人小河的 「音樂肖像」
    項目發起人小河,早在五年前就寫下了12支,以陌生人為題的Demo,今年重啟「音樂肖像」,邀請12組兩岸三地的歌手,包括老狼、萬芳、周雲蓬、馬頔、林一峰、小老虎等,通過改編創作的方式,將12首歌錄製完成。提出「用歌唱去記錄」的小河,希望將「音樂肖像」持久地推動下去,讓更多人擁有屬於自己的歌。  早在2010年,小河就啟動了「音樂肖像」的項目。
  • 島內社會案件不斷引發民眾憤怒,臺加強中小學「情感教育」防情殺
    面對近來島內不斷發生各種社會案件,臺灣「教育部」24日召開課審大會審議中小學課綱草案時,有委員提議加強學生的「情感教育」,以教導學生更懂尊重彼此,並增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據臺灣東森新聞25日報導,臺「國教署長」邱幹國表示,情感教育早已實施,只是原本聚焦在高中及大學階段,後來發現情感教育不應僅限於高中時期,須從國中小開始。為此,這次調整的綜合活動領域課綱在「實踐生活經營與創新」的課程目標部分,除了繼續教導學生發展友善的互動知能與態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外,增加了健康情感表達與互動,希望教給學生更多的正確情感觀念。
  • 心理學的陷阱——暗示效應和反暗示效應
    暗示效應和反暗示效應,這對看起來明顯對立的心理效應又會有哪些神奇的表現呢? 心理效應其實就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這不是偶然巧合,更不是鬼使神差。讓我們一起走進一對有趣的心理效應,去解讀它,認識它和利用好它。 暗示效應和反暗示效應。
  • 心理學效應之搭便車效應
    在合作學習中雖然全體小組成員客觀上存在著共同的利益,但是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看,卻容易形成「搭便車」的心理預期。個別學生活動時缺乏主動性或乾脆袖手旁觀,坐享其成;也有的學生表面上看參與了活動,實際上卻不動腦筋,不集中精力,活動中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 心理學的那些事兒—— 瓦倫達效應
    親愛的朋友們,大家好,這裡是銀川市心理諮詢師協會,每周天,涵淇老師和你一起學習心理學。上周涵淇老師帶領大家學習了「阿倫森效應」,用心理學的角度,對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進行分析,讓大家對身邊的人和事有著更加清晰地認識。這周,我們一起了解「瓦倫達效應」。關注「銀川市心理諮詢師協會」公眾號,學習更多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