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女子的肖像》是由導演瑟琳·席安瑪2019年拍攝的一部女性同志電影,被很多人看成是年度最佳。拿下了去年坎城影展「最佳編劇」獎、同志金棕櫚獎及77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燃燒女子的肖像》電影海報
豆瓣評分8.7分。
電影設定在18世紀中葉,女畫家瑪莉安收到伯爵夫人邀請,為即將出嫁的女兒艾洛伊茲畫一幅肖像畫。這幅畫是要在婚前送到艾洛伊茲的未婚夫處,作為對方提前對她的考量。
但艾洛伊茲不滿意被安排婚事,怎麼都不肯讓人畫下肖像。瑪莉安只能隱藏起自己的畫家身份,以陪同散步的女伴角色,偷偷觀察艾洛伊茲的一舉一動,晚上再一筆一筆畫完。
兩人在畫與被畫,一來一回的凝望過程中,漸漸地萌發了曖昧的情愫。
縱觀整部電影,兩人的情感始於畫家小心翼翼的凝望,濃於艾洛伊茲的對視。我們能從雙方的眼神中感受到逐漸熾熱的情感,這種獨屬於戀人情話的表達方式帶來了極致的美感。這也正是影片讓人讚嘆的地方。
同時,電影對「目光」的著力,深刻的詮釋了心理學角度下的多看效應引發的情感風暴。瑪莉安和艾洛伊茲通過凝視產生的愛情驚濤駭浪,給觀眾留下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什麼是多看效應?
多看效應是在20世紀60年代,由心理學家查榮茨提出的,是指人們對越熟悉的東西就越喜歡的這一現象。
查榮茨做了一個試驗:先向參加試驗的人出示一些照片,讓他們觀看。有些照片出現了20多次,有的出現了10多次,有的只出現一兩次。之後,請看照片的人評價對照片的喜愛程度,結果發現,參加試驗的人更喜歡那些看過二十幾次的熟悉照片。也就是說看的次數增加了喜歡的程度。
可見,如果我們想要獲得某個人的好感,就要善於製造雙方接觸的機會,提高彼此之間的熟悉度,才能產生更強的吸引力。
今天我們就從心理學角度來解讀一下:多看效應下兩個主人公通過凝視而展現的情感發展的線索。
影片中瑪莉安為了畫好艾洛伊茲的肖像,偷偷的觀察艾洛伊茲的面部、手部。從一開始的畫家視角到慢慢地眼神中摻雜了一絲迷戀。
「我得與她靠得足夠近,才好描繪她柔軟的耳垂,以及掩住耳尖的髮絲。它們呈現出一種溫暖透明的色調。而中間的耳孔,色澤更為厚重,在光線下,她的雙頰便成了面容中最為明亮的部,(她)使人移不開視線。」
這一眼又一眼的深深凝視,在多看效應下產生了情感的萌芽。瑪莉安越熟悉艾洛伊茲,就越迷戀上了這個女孩。
但這不單是瑪莉安對艾洛伊茲的觀察,同時也是艾洛伊茲對瑪莉安的凝視。
「當您注視畫中人,我又注視誰呢?」
「當您理屈詞窮,便會頷首扶額;當您情難自已,便會眉梢輕挑;當您局促不安,便會氣喘連連。」
當艾洛伊茲說出這句話時,我心中一顫,原來兩人單方面的注視早在某一時刻變成了兩人心中共同的情思。
情人的每一個表情,都是相互凝視描繪下來的愛意。
導演這道暗線的突然揭開,推動了兩人的情感關係的向前發展,原本跟隨瑪莉安目光的情感線索也變成了瑪莉安和艾洛伊茲的雙方共同的情感線索。
這一刻,電影完成了雙方感情初始的細節渲染。也完成了導演對於「平等的愛情」的表現——她投出的凝望,與她所受的凝視一樣多。
篝火晚會上,一群人圍在一起開始歌唱。在歌聲中,瑪莉安用目光尋找艾洛伊茲。終於,找到了。兩人的眼神在篝火間相遇,凝視,久久沒有分開。
這一幕的視線交織,是雙方情感外向蔓延的徹底釋放。艾洛伊茲的裙擺燃燒之時,呈現的是兩人情慾無法壓制的畫面語言。
在這一階段,隨著袒露心跡,兩人的對視中有了更多情緒的外露,兩情相悅的喜悅和情濃之時的濃情,多看效應將兩人牢牢的鎖在了各自的心頭。
兩人雖然極力在彌補浪費的時光,但離別終將到來。
畫像完成了,瑪莉安也要離開。努力壓抑下對愛人的不舍,瑪莉安匆匆道別,快速地穿過黑暗的走廊,走下樓梯。當她打開大門即將邁出,聽到艾洛伊茲的一聲:「回頭看」。
瑪莉安回過頭去,看到身披婚紗的艾洛伊茲站在樓梯上凝視著她。
這一刻永久的留在瑪莉安的回憶中。
我想,瑪莉安回頭的瞬間也印刻在了艾洛伊茲的回憶裡。
就像艾洛伊茲在電影中解說「俄爾甫斯冥府尋妻故事」:「也許確實是她(妻子歐律狄克)說的,回過頭來」,艾洛伊茲代表尤莉迪斯做出了愛人的選擇——
不能相守的愛人,選擇了留在彼此的記憶之中。
多年之後,在畫展上。瑪莉安站在自己展出的畫前,她畫的是俄爾甫斯和歐律狄克的故事。一位老先生走過來,說:
「人們習慣於描繪俄爾甫斯回頭前的場景,或他在妻子死後的悲容,而在您的畫中,他們只是在道別。」
對,瑪莉安和艾洛伊茲只是在道別。她們雖然不能相見,情感卻從沒停歇。
瑪莉安快速穿過人群,看到了掛在牆上展出的艾洛伊茲的畫像。畫像上的她穿著白色的衣裙,手中的書恰好被翻到唯有兩個人都懂的頁碼。
這正是艾洛伊茲特意把自己畫像送到瑪莉安面前的。
瑪莉安望著畫像中的艾洛伊茲,畫像中的艾洛伊茲仿佛與瑪莉安對視,影片跨越時間、空間的距離實現了兩人的凝視,流淌出道別後的思念。
這是離別後的第一次相見。
第二次相見就是影片的結尾,是在音樂會上。瑪莉安長久的凝視著獨自坐在對面看臺上的艾洛伊茲。而這一回,艾洛伊茲並沒有看到她。她沉浸在那首充滿兩人共同回憶的韋瓦第樂曲《四季》裡:
音樂響起,伴隨著愛人的動容流淚,我們也跟隨她們在回憶裡重走了一遍她們的情感過程。
「這是什麼?」
「是首我喜歡的曲子。」
「是快樂的曲子嗎?」
「不快樂,但充滿生機。」
「暴雨來襲
百蟲齊鳴
蛙聲鼎沸
緊接著,暴雨傾盆
電閃雷鳴」
......
柏拉圖說:「第一次哭是因為你不在,第一次笑是因為遇到你,第一次笑著流淚是因為不能擁有你。」
影片最後2分多鐘的長鏡頭凝視,讓我們深刻的感受到,她們的愛情在時隔多年的凝望中,沒有終結,依然鮮活。
「凝視」是故事的開始,也是影片的結尾。
兩位主人公從觀察,延宕、挫敗與一步步墜入愛河,「凝視」是所有情緒的調動者及渲染者。
這部愛情故事的記憶,雖無望,但卻不悲劇。就像導演瑟琳·席安瑪所說:「即使是在描摹失落的時候,我也想展現一條光明的道路。」
她的這種樂觀為我們塑造了影片中流淌開的細膩情感,回憶起來,餘味回甘。
愛是什麼?
埃洛伊茲說,
「並不是世間一切都那麼短暫,譬如一往情深、發自肺腑。」
回歸到我們現實,通過這個美好又令人心碎愛情故事,我們獲得了的關於愛的真正的慰藉:愛情雖有遺憾,但只要關注彼此,愛情就會充滿未來。
很多時候,在愛情前進的道路上,我們往往忘記了最初的凝視,越來越多地把背影留給對方,早已忘記回過頭來。愛情的遺憾就此產生。
所以,要記得,我們當初全心全意望向對方的灼灼目光,讓愛在凝視中繼續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