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常言道:「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句話從生物學角度來看,是一種常見的遺傳現象;從社會學來看,則是一種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論據。《三字經》也曾有云:「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由此可見,古往今來,人們都無比相信環境對教育的重要性,而家庭環境更是影響孩子成長與發展的關鍵因素。如書法大家王羲之育有七子,個個都學習書法,而小兒子王獻之更是箇中翹楚。王羲之便讚揚他:「此兒後當復有大名。」其實子承父業,向來是我們約定俗成的老傳統,在各行各業,也常常將這樣的事傳為美談。
▲王羲之《喪亂貼》唐摹本
01
而在學術界,這樣的例子也不少。就拿我們熟知的數學奇才陳景潤來說,此君在上世紀80年代可謂大名鼎鼎,他不僅智商超群、堅毅如鋼,其對數學的專注熱愛,也令一般人望塵莫及,大家當時都對他寄予厚望,陳景潤也的確對得起大家的期待。陳景潤在數學之路上攻堅克難,他在哥德巴赫猜想方面的研究成果更是領先世界諸國,令當時的數學巨頭華羅庚教授都對他欣賞有加。
陳景潤出色的數學成就,使得他被稱為當時中國公認最聰明的人。而作為一個天才,小時候的陳景潤自然也是不平凡的。陳景潤出生於1933年5月22日,福建福州人。他從小便學習勤苦,成績優異。
▲陳景潤舊照
1950年,正在讀高三的陳景潤便因為優異的成績,提前被廈門大學數理系錄取。
1955年,廈門大學王亞南校長便引薦了陳景潤,讓他回到母校數學系任助教。
1956年,陳景潤便在全國第一次數學研討會,首次公開發表了自己的數學研究成果,當時中國的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教授對他大為賞識。
於是沒過多久,通過華羅庚的介紹,陳景潤便被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面對華羅庚的知遇之恩,「千裡馬」陳景潤果然不負眾望,在1966年他便向世界性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發起衝鋒,取得了重大成就。這一舉動震驚世界,《人民文學》和《人民日報》紛紛報導。於是一夜之間,全國人民都知道了中國出了一位數學天才——陳景潤。
▲華羅庚與陳景潤合照
02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1978年,陳景潤因病長期住院。但俗話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臥病在床的陳景潤,也在這裡找到了他攜手相伴一生的愛人——由昆。由昆是解放軍309醫院的醫護人員,容貌清秀,性情溫和,對陳景潤的照料細緻入微。面對這位年輕溫柔的軍醫姑娘,陳景潤終於感受到了一種久違的心動。
由昆出生於軍人家庭,成年後順理成章做了軍醫,因為照料陳景潤,兩人朝夕相處,加聊天投契,一來二去倆人便相愛了,於是結為夫妻。這一年,由昆29歲,而陳景潤47歲了,這段相差了19歲的戀情,令陳景潤也變得年輕活力起來。
兩人婚後不久,便生下了一個兒子。陳景潤為孩子取名時,便從愛妻的名字中取了一個「由」,大名「陳由偉」。和全天下的父母一樣,陳景潤對兒子的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兒子能健健康康、平安長大,長大後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為祖國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由昆舊照
03
本著這份「望子成龍」的心情,陳景潤在兒子三個月時,便對小小的陳由偉進行啟蒙教育。兩歲的陳由偉,就在父親的教導下開始識字、說英語。雖然希望兒子成才,但陳景潤也絕不急功近利,他和兒子的相處方式更像是朋友,平時聊天也絕無隔閡,因此陳由偉也非常願意和父親分享自己的生活。
作為數學天才,陳景潤也曾動過子承父業的想法,平時也在有意識地引導兒子對數學產生興趣。然而,陳景潤在對兒子觀察了一段時間後,發現陳由偉更喜歡音樂。這個發現雖然令他頗為氣餒,但陳景潤並沒有強行幹涉兒子喜好,反而支持兒子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雖然父親不說,但陳由偉感受到父親的深沉愛意和對自己的期待之心,心裡暗暗做了個決定,時間一轉眼到了2004年,在加拿大多倫多留學的陳由偉做了個驚人之舉——轉到應用數學系。
陳由偉認為,作為陳景潤之子,他應該繼承父親的「衣缽」,學習數學。因此轉系之後的陳由偉,走上了其父的道路,在數學高峰上不斷攀登,陳由偉數學的天賦也被激發出來,由此他對數學也產生了愈發濃厚的興趣,和他的父親陳景潤一樣,為中國數學界添磚加瓦,做出了不少貢獻!
▲陳景潤老年近照
結語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這個道理在陳景潤父子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子承父業在當下其實也不少見,高三選專業時,相信不少年輕人都會遵從父母的意見,去做和父母相似的職業。其一是父母提供的資源與人脈,二是因為環境使然,耳濡目染,對父母的行業更為親切。當然,也有許多年輕人不願「子承父業」,然而道理都是一樣的,只要你保有正確的認知和對工作的渴望,無論到哪個領域都會發光發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