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有(人)共買物,(每)人出八(錢),盈(餘)三錢;人出七(錢),不足四(錢),問人數、物價各幾何?答曰:七人,物價53(錢)——《九章算術》。
這道題很簡單,只是通過交錯相乘就可以得出答案。或許你想不到古人除了四書五經之外,還要學習數學吧,古人的學習壓力一點都不比現代人少。
數學是基本學科,從小學起我們就要學習,從小學到大學,每個人都在吐槽數學怎麼會這麼難啊!什麼線性方程、微積分、勾股定理太複雜,其實數學並沒有想像的那麼複雜,只要找準方法就簡單了,或許還能發現研究數學的樂趣,數學天才陳景潤就找到了。
陳景潤,1933年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一戶普通的職員家庭,家中有四個孩子,陳景潤排行第三,父親收入微薄,家中揭不開鍋的日子也有不少,哥哥姐姐都沒有讀過書,小陳景潤渴望讀書。
他母親不願讓孩子吃苦,又起早貪黑起來給大戶人家縫製衣服多賺取一份收入,也將陳景潤送入了村裡面的學堂,陳景潤十分聰明,學知識相當快,年年都是班級前列,特別是數學一直都是第一,讀書沒幾年,陳景潤就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天才。
進入福州英華中學出時,陳景潤遇到了影響他一生的沈元老師,他是一位數學老師兼陳景潤的班主任,在一堂課上,他突然說:哥德巴赫猜想是數論的一個未解問題,人們把它比作皇冠上的明珠,你們應該把它摘下來!
哥德巴赫猜想是1742年哥德巴赫給歐拉寫信時提出的一個猜想:任意大於2的整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即:n為偶數,且大於5,n=2+(n-2)。當n為奇數,n=3+(n-3),n-3也是偶數(現今猜想為a+b)。
哥德巴赫無法證明這個猜想,於是寫信給大數學歐拉,希望他能夠證明,歐拉覺得這個猜想非常有意思,然而一直到死都沒能證明,這個猜想成為了大數學家窮極一生都想要破解的難題。
陳景潤也是一樣,高三畢業之後,就讀於廈門大學數理系,畢業後在北京第四中學教書,1954年回到廈門大學擔任資料員,他也開始研究哥德巴赫猜想。
陳景潤將自己關在屋裡裡面,證明了一張又一張紙,堆積起了一個麻袋又一個麻袋,證明了近20年,1973年他發表了《大偶數表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也就是1+2。
陳景潤的理論發表之後,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是可證的,這意味這個猜想不再是難以攻克的難題,作為先驅者,陳景潤在一夜之間家喻戶曉,近20年的努力沒有白費。
陳景潤成為了全國青少年的學習榜樣,不過親戚朋友卻有些擔心,他們擔心的自然是他婚姻,陳景潤都已經40歲了,還沒有處對象。
陳景潤倒是不擔心,1977年,陳景潤因病住進了309醫院,當時由昆從軍區剛調入醫院進修,此時的由昆不過才26歲,青春靚麗,陳景潤一眼就相中了這位悉心照顧他的女孩,但是陳景潤沒有接觸過女性,也不會說什麼浪漫的話,表白的時候,急得滿臉通紅。
由昆問他:你是大數學家,有好多人崇拜你,為什麼偏偏選中我?
陳景潤說:我想過了,如果你不同意,我這一輩子就不結婚了。
一般來講肯定要說一說女孩的優點,別人才好接受,陳景潤還真不會「說話」,不過由昆照顧了他這麼久,也知道他的脾氣,她沒有立刻答應,在組織的幫助下,由昆打算先相處一段時間。
兩人在這段愛情當中長跑了3年,1980年47歲的陳景潤和29歲的由昆終於修成正果,兩人養育了唯一的兒子陳由偉,陳景潤去世時,陳由偉才十五十六歲,失去父親的打擊可想而知。
陳由偉很努力的讀書,不想辜負父親的期望,他先是讀了文科,後來在加拿大讀了商務,最終還是選擇了應有數學,一開始他是不想籠罩在父親的光環裡,才選擇其餘的路,最後才發現自己也喜歡數學,不過他沒有從事攻讀數學,而是開了一家醫療醫院,或許是因為父親的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