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討論「死亡」很難嗎?

2020-08-07 環球kids

早上起來,忍不住打了兩個噴嚏,小朋友看著我:「媽媽,你怎麼了?生病了嗎?」

也不知道怎麼了,我脫口而出:「我有點不舒服,可能要死了。」原本只是想開個玩笑的。沒想到小朋友被嚇到了立馬摟著我小臉上滿是憂傷:「媽媽,真的嗎?我不想你死掉,你死掉了我就看不到你了。」我望著他快要溢出淚水的眼睛,默默的想,也許是時候應該和他聊聊「生死」這件事。


和孩子討論「死亡」很難嗎?

在中國,談論死亡似乎是一件有那麼點忌諱的事,但其實每個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思考生與死的問題。就好像小時候的我,有那麼段日子特別害怕死亡,害怕自己突然間就會死去,害怕家人突然間會死去,那種感覺既恐懼又迷茫,很想有人能告訴我,死亡到底意味著什麼。

究竟怎麼跟孩子談論死亡呢?說大道理明顯不科學,不如從繪本入手吧。還真沒想到,現在有很多的繪本涉足了「死亡」這個主題,很多繪本通過不同的故事及其形象的比喻將生活的終結娓娓道來,死亡不再是一件令人恐懼的事情,而是充滿治癒、安慰,讓孩子們從另一種角度去直視生死這個自然現象,從而能夠接受和面對死亡。


和孩子討論「死亡」很難嗎?

《爺爺變成了幽靈》、《小傷疤》:對於死亡,不妨告訴孩子這是一場愛的告別,除去悲傷和哀愁,還可以有溫馨的回憶。這兩本不僅能幫助孩子了解如何面對親人離世,後者更是讓我們走進孩子的內心,體驗到失去至親後孩子的第一反應,至情至理。

《爺爺變成了幽靈》


和孩子討論「死亡」很難嗎?


《後來呢後來怎麼了》——日本超級奶爸作家吉竹伸介的作品。咋看名字還以為又是一本腦洞爆發的繪本,沒想到這一次這位內向的奶爸,將他奇幻的想像力發散到了「死亡」這個話題。繪本裡用孩子天真無邪的心為去世的爺爺想像出了另一個世界。而爺爺生前記下的「死亡」筆記也讓我們讀到了老人最後面對死亡的孤獨、害怕,以及對親人家庭的深深眷戀。


和孩子討論「死亡」很難嗎?

死亡從來都不是是終結,生者與死者之間的羈絆眷戀在分別的那一刻凝固成永恆。


近年來,青少年自殺事件急劇增多。中國兒童自殺率居高不下,一方面孩子們的壓力過大,另一方面也凸顯出孩子們對於生命的漠視,作為家長除了追求孩子的成績之外,是否也該學著讓孩子們去思考生的意義和死的尊嚴呢?


和孩子討論「死亡」很難嗎?


《蘋果樹上的死神》這本繪本講一隻老狐狸看著自己的孩子長大,自己的孫子長大,看著自己一天天變老,剛開始老狐狸也很害怕死神,它享受和孩子們的時光,可是它的老伴離開了自己,最後連它最喜愛的蘋果的香味,它也聞不到的時候,它意識到自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當它再見到死神的時候,它沒有害怕,而是和死神在品嘗完一個蘋果之後一起離開了。

《帶來幸運的小餅乾》則講述了一個原本期盼死亡的老太太,在人生最後的時刻,參悟到了人生的真正意義:生命會分分秒秒流逝,只有那些盡情揮灑過的每分每秒,才夠得上成為真正的生命。


看完那幾本童書,你會發現死亡在優秀的童書裡絕不是代表著恐懼、無奈,也不陰鬱晦澀,而是通過幽默與風趣的描寫讓你明白生死的意義。這些童書它們的目的很簡單,且只有一個:讓孩子體會到生命的難能可貴與快樂,讓孩子感受到親情和友情,從而讓孩子更積極、健康地活著。

#教育#

相關焦點

  • 「媽媽,我不想老人死」——和孩子討論死亡、生命和愛
    是時候好好聊一聊死亡這個避不開的話題了。討論死亡的同時,也應該給孩子談論自己情緒的機會,同時也能傳達一些希望。為什麼孩子會有關於死亡的想法哪怕家裡或者周圍沒有人去世,孩子也可能會談論起死亡。去年妞妞的一個朋友(4歲)在玩耍的時候,突然揚起小臉問我:人死了會有靈魂嗎?
  • 媽媽,你會突然死掉嗎 | 生命教育(二)之如何跟孩子討論死亡
    自從上次和兒子討論了自殺的話題,他似乎從中得到了鼓勵——原來這樣的話題並沒什麼可怕的;再可怕的想法,說出來就不可怕了討論完「自殺」話題的第二天,入睡前他又突發感嘆:如果人類可以不死就好了!我:你覺得如果沒有死亡,就再也不用擔心會失去父母和長輩了,這樣就可以留住他們了。你是想到了誰嗎?兒子:(沉默了一會兒)我想到太公去世的時候,爸爸特別傷心。我:看到爸爸傷心,你也特別傷心,是吧?兒子:是的,沒想到爸爸也會哭(難過得耷拉著頭)。
  • 你願意和孩子談論「死亡」嗎?死亡教育,是為了更好地活著
    華東師大一份調查結果顯示:63%的家長「難以接受向孩子開展和死亡相關的活動」 從古至今,人們都在迴避死亡,以至於家長們也不願意和孩子談論與死亡相關的話題。 比如,每當孩子問到死亡時,家長的回答都是: 「其實,他只是睡著了。」 「他去了極樂世界,那裡沒有病痛。」 「小孩子不用知道這麼多,到一邊去玩。」
  • 當我們和孩子談論「死亡」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孩子的憂愁五歲的外孫女最近有點憂愁,經常在睡前和媽媽談論死亡:「媽媽,所有人都會死嗎?」「媽媽,人活到一百歲也要死嗎?」「媽媽,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了」「媽媽,人死了,活著的人是不是就會忘掉那個死掉的人了?」甚至在昨天半夜哭著醒來說:「媽媽,我不想死!」
  • 《奔跑吧》兄弟團化身「一日老師」 鄧超與孩子討論「死亡」
    在萬裡無雲的好天氣中,這群孩子迎來了七位特殊的「體育老師」,那就是綜藝《奔跑吧》中帶給大家無數歡樂的「伐木累」——鄧超、李晨、Angelababy(楊穎)、陳赫、鄭愷、王祖藍、鹿晗。5月27日,《奔跑吧》聯合共青團中央宣傳部、浙江團省委、浙江省七彩陽光公益基金會來到華源小學,發起了「向陽奔跑,用愛陪伴」的公益活動。
  • 孩子的死亡焦慮來自分離焦慮
    關鍵詞:死亡焦慮 分離焦慮當孩子內心開始對死亡感到焦慮,會對媽媽說:「你會死嗎?」「你死掉會不會忘了我?」,這類對死亡焦慮的話經常會掛在嘴邊反覆的問,行為舉止可能更黏人了。這個現象說明孩子開始長大了,因為孩子很小很小的時候,大概在五歲之前,他是沒有對死亡的概念的,他內心最擔憂的是跟媽媽分開,這個叫做「分離焦慮」,分離焦慮是嬰兒跟母親之間會產生的焦慮體驗。媽媽一離開,孩子就會哭鬧,或是不安。
  • 「媽媽,什麼是去世」孩子的「死亡教育」怎麼做?家長可以這麼做
    生活中難免會有生死離別,孩子不可避免的會接觸到一些「死亡」相關的信息,例如長輩的離開,電視中的故事或新聞,這時候,孩子心中不免會有疑問,想要從家長這裡得到答案。但是很多家長卻選擇了迴避和敷衍的態度,他們認為沒有必要和孩子討論這個話題。一、對孩子的「死亡教育」有必要嗎?
  • 孩子:死是什麼?媽媽也會死嗎……別迴避和孩子談論死亡!
    家人離世,會讓孩子悲傷,也會讓孩子有很多不解,甚至恐懼。當孩子問你:死是什麼?媽媽也會死嗎……這時候千萬不要迴避,因為是時候給孩子一些死亡教育了。坦然地告訴孩子親人去世的事實中國人有一個傳統,人忌諱談論死亡。
  • 正確和孩子談論「死亡」,坦然的回答是孩子最需要的答案
    清明節前後,死亡的話題不可避免,特別是在給孩子講述清明節的意義而言,如果是你,你會和孩子談論「死亡」的話題嗎?又該怎麼樣去談論呢?很多的家長都會像鄰居家小女孩媽媽一樣的回答,不會直接告訴孩子真相,而是用孩子的語言回答。在教育方面也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因為思想的束縛,總覺得和小孩子討論死亡是很忌諱的,也會覺得這是一件非常不吉利的事情,所以都在可以的迴避,可是,死亡一直都會在我們的身邊出現,每個人都會到達的生命的終點。
  • 爺爺去世三天,五歲孩子獨自在家,我們該如何和孩子討論死亡?
    前幾天看到一條五歲孩子獨自在家的新聞,武漢社區人員去小區家庭走訪,開門的是個五歲小孩。問孩子家裡有誰,孩子說還有爺爺。又問爺爺在哪,小孩說爺爺死了。社區人員進去一看。老人在衛生間已經去世三四天了。五歲小孩子在家吃了好多天餅乾,還給已經去世的老人蓋上了被子。社區人員問孩子怎麼不出去,小朋友說爺爺說了外面有病毒。看到這裡,心酸的情緒全都湧出來了。
  • 「媽媽,你會死嗎?」當孩子提及死亡問題時,我這樣給孩子解釋
    當我去世之後,各種愛和回憶會成就了你內心的媽媽,只要你還記得我,我就一直活在你的心裡」。雖然他現在這個年齡還體會不到什麼是真正的死亡,什麼是永別,但今天我還是要告訴他,死亡,意味著失去。只有當他理解了死亡的含義之後,才會懂得生命的珍貴。兒童關於死亡的三大終極問題分別是「人為什麼會死?」「死後去了哪裡?」「我也會死嗎?」
  • 孩子不可缺的「性教育」和「死亡教育」,你還難以啟齒?
    在中國的文化裡,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方方面面的,但唯獨缺少了「性」和「死亡」兩個話題。這也讓性和死亡,成為了中國教育最痛的兩大缺席。一是羞恥,二是忌諱,三是實在不知道怎麼談,因為父母這一代人也沒有接受過這類教育。
  • 上大學前要和孩子討論的八件事
    然後,開始問問題,多聽而不是說,進行一些真正好的討論。教他洗衣服,給宿舍買盞燈也許很重要,但比起幫助他在精神上和情感上為人生的變化和即將到來的儀式做準備,這些任務都不那麼重要。以下是在你的孩子上大學之前,你一定要和他討論的8個問題。
  • 該不該向孩子解釋死亡?這位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的話很實用
    ,他們似乎已經擁有直面死亡的勇氣,膽怯和害怕都被堅強和接受代替,最後還在擔心父母見不到自己會傷心。,大腦認知能力還未發育健全的孩子,可能更加無法理解真實和虛幻、生與死的界限,內心對死亡充滿了無法遏制的疑惑,甚至不敢表達這部分的感受。
  • 孩子們對「死亡」的了解,以及如何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死亡」
    但是,孩子們自然會好奇不碰到諸如死亡之類的難題。他們最終會越過這條路,讓某人向他們儘可能輕鬆和現實地解釋它會很有幫助。他們可以從學校,朋友或竊聽成人的談話中了解死亡。但是,孩子了解死亡的最糟糕方法是通過個人經歷,例如直系親屬和大家庭中的死亡。 我的父母使我免受死亡的念頭。這是我們家庭中的禁忌話題。他們認為死亡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不應在孩子面前開玩笑或討論。
  • 女孩幼兒園午休後發現死亡,當天監控憑空消失,警方:排除中毒和暴力死亡
    幼兒園午休時死亡的孩子家屬說:孩子14點左右死亡,15點以後有死亡監控記錄。11月29日,廣東揭陽一名6歲女孩午休時死亡。女孩的家人說,孩子在幼兒園做了兩次體溫測試後就去上學了,當天都很正常。同時,家屬質疑幼兒園事件監控視頻丟失。揭陽警方報案,排除中毒和暴力死亡。
  • 父母忽視生命教育,哥哥帶妹妹跳樓……清明節該和孩子談談「死亡...
    播播老師一位朋友的女兒5歲了,最近因為新冠病毒疫情,看到新聞上每天播報死亡人數,很好奇,問她「死亡是什麼,死了之後會怎麼樣?會像動畫片裡面一樣變成天使上天堂嗎?」我朋友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好,只含糊地說,你長大就知道了。其實,「死亡」是我們無法迴避的話題。近期的新冠狀疫情,讓全球的公民更加重視「死亡」的話題。
  • 如何體面的跟孩子談論死亡?
    孩子的憂愁五歲的外甥女最近有點憂愁,經常在睡前和媽媽談論死亡:「媽媽,所有人都會死嗎?」「媽媽,人活到一百歲也要死嗎?」可是她姐我只有心理學沒有孩子,於是我屁顛屁顛地去心理學群裡發起了一場心理學媽媽們的討論:媽媽A:多抱抱,多安慰吧,生死是個大課題。
  • 和性教育一樣重要的死亡教育,我們還要繼續迴避嗎?(家長必讀)
    那些長大後漠視生命、具有強烈暴力傾向的孩子,很可能從小就缺乏正確的死亡教育。這樣血淋淋的例子,難道還不能讓那些認為死亡教育無用的父母們警醒嗎?缺乏死亡教育,還容易使孩子走向另一個極端,那就是對死亡極度恐懼和抗拒。
  • 死亡,自殺,兒童讀物能出現負面內容嗎?
    前段時間我接受了夜線約見的一個採訪,當時我和主持人討論的是《淘氣包馬小跳》裡一個輕生的橋段。我們課堂上會討論,家庭裡面有的時候也不得不去討論,那麼文學創作者也會自然而然地展開討論。身邊有人死了,他就會問你死是怎麼一回事?所以你說一部兒童的文學作品裡面,我們想要把孩子打造一個真空的空間,沒有任何這種負面問題,不涉及這種死亡問題。因為童話這些文學作品,本身就是現實的反應,我們沒辦法迴避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