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來,忍不住打了兩個噴嚏,小朋友看著我:「媽媽,你怎麼了?生病了嗎?」
也不知道怎麼了,我脫口而出:「我有點不舒服,可能要死了。」原本只是想開個玩笑的。沒想到小朋友被嚇到了立馬摟著我小臉上滿是憂傷:「媽媽,真的嗎?我不想你死掉,你死掉了我就看不到你了。」我望著他快要溢出淚水的眼睛,默默的想,也許是時候應該和他聊聊「生死」這件事。
在中國,談論死亡似乎是一件有那麼點忌諱的事,但其實每個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思考生與死的問題。就好像小時候的我,有那麼段日子特別害怕死亡,害怕自己突然間就會死去,害怕家人突然間會死去,那種感覺既恐懼又迷茫,很想有人能告訴我,死亡到底意味著什麼。
究竟怎麼跟孩子談論死亡呢?說大道理明顯不科學,不如從繪本入手吧。還真沒想到,現在有很多的繪本涉足了「死亡」這個主題,很多繪本通過不同的故事及其形象的比喻將生活的終結娓娓道來,死亡不再是一件令人恐懼的事情,而是充滿治癒、安慰,讓孩子們從另一種角度去直視生死這個自然現象,從而能夠接受和面對死亡。
《爺爺變成了幽靈》、《小傷疤》:對於死亡,不妨告訴孩子這是一場愛的告別,除去悲傷和哀愁,還可以有溫馨的回憶。這兩本不僅能幫助孩子了解如何面對親人離世,後者更是讓我們走進孩子的內心,體驗到失去至親後孩子的第一反應,至情至理。
《爺爺變成了幽靈》
《後來呢後來怎麼了》——日本超級奶爸作家吉竹伸介的作品。咋看名字還以為又是一本腦洞爆發的繪本,沒想到這一次這位內向的奶爸,將他奇幻的想像力發散到了「死亡」這個話題。繪本裡用孩子天真無邪的心為去世的爺爺想像出了另一個世界。而爺爺生前記下的「死亡」筆記也讓我們讀到了老人最後面對死亡的孤獨、害怕,以及對親人家庭的深深眷戀。
死亡從來都不是是終結,生者與死者之間的羈絆眷戀在分別的那一刻凝固成永恆。
近年來,青少年自殺事件急劇增多。中國兒童自殺率居高不下,一方面孩子們的壓力過大,另一方面也凸顯出孩子們對於生命的漠視,作為家長除了追求孩子的成績之外,是否也該學著讓孩子們去思考生的意義和死的尊嚴呢?
《蘋果樹上的死神》這本繪本講一隻老狐狸看著自己的孩子長大,自己的孫子長大,看著自己一天天變老,剛開始老狐狸也很害怕死神,它享受和孩子們的時光,可是它的老伴離開了自己,最後連它最喜愛的蘋果的香味,它也聞不到的時候,它意識到自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當它再見到死神的時候,它沒有害怕,而是和死神在品嘗完一個蘋果之後一起離開了。
《帶來幸運的小餅乾》則講述了一個原本期盼死亡的老太太,在人生最後的時刻,參悟到了人生的真正意義:生命會分分秒秒流逝,只有那些盡情揮灑過的每分每秒,才夠得上成為真正的生命。
看完那幾本童書,你會發現死亡在優秀的童書裡絕不是代表著恐懼、無奈,也不陰鬱晦澀,而是通過幽默與風趣的描寫讓你明白生死的意義。這些童書它們的目的很簡單,且只有一個:讓孩子體會到生命的難能可貴與快樂,讓孩子感受到親情和友情,從而讓孩子更積極、健康地活著。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