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正在迎來新一輪大洗牌。無論是高考報考,還是工作就業,抑或買房投資,選好城市無疑都是第一重要之事。
哪些是高考意義上的好城市?教育大城
第一類是教育大城。
中國地級以上城市超過300個,但高等教育發達的只有寥寥10多個城市。具體來看,哪些城市屬於教育大城?
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有1265所本科院校、1423所高職院校,本科院校主要集中在北上廣武漢南京西安等城市。
其中本科院校最多的城市分別是:
北京(67所)、武漢(46所)、西安(44所)、上海(40所)、廣州(37所)、南京(34所)、天津(31所)、成都(29所)、瀋陽(28所)、杭州(28所)、哈爾濱、南昌(27所),鄭州、濟南、重慶(26所)。
可以看出,北京、武漢、西安、上海、廣州、南京等地遙遙領先,教育資源最為集中,是名副其實的教育大城。
不過,本科高校數量代表的是一地高等教育資源集中度,但更具參考意義的則是一流高校數量。
這方面有兩個指標:一個是雙一流高校數量,另一個世界1000強高校。
先看雙一流高校。
雙一流是985和211的升級版,雙一流高校包括一流院校和擁有一流學科的院校。
一流院校又有A/B類之分,其中清、北、復、交、等36所高校屬於A類,只有東北大學、湖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鄭州大學、雲南大學、新疆大學等6所高校位列B類。
具體來看,「雙一流高校」最多的十個省份:
北京(34所)、江蘇(15所)、上海(14所)、陝西(8所)、四川(8所)、湖北(7所)、天津、廣東(5所)、遼寧、湖南、黑龍江(4所)。
再看世界500強高校。
這裡以最新的「2021QS世界大學排名」作為參考,躋身世界500強的內地高校共有25所。
這25所高校中,北京、上海分別有5所和4所,總量位居前茅。在京滬之後,天津、南京、廣州、武漢、都是2所,西安、合肥、廈門、哈爾濱、長春、濟南、杭州、深圳各1所。
注意,評價基準不同,大學排名存在一定差異。QS世界大學排名以「學術評價40%、僱主聲譽10%、師生比例20%、論文20%、國際教職工5%、國際學生5%」為評價基準,其他排名諸如USNEWS、泰晤士、交大全球大學排名均可作為參考。
由此可見,中國的大學尤其是一流大學主要集中於北上廣以及部分強省會城市,南京、武漢、西安遙遙領先,而深圳、蘇州等經濟強市在高等教育上並不突出。
02
人口流入地、就業所在地
第二類是人口湧入之地,大學生就業所向之城。
教育大城未必等於高學歷人口湧入之地。一個城市要想成為人口湧入、大學生就業所向之地,經濟產業發達、就業崗位多元化、就業資源充足、薪資水平和升職空間較為突出就是必備條件。
那麼,哪些城市是就業所在地?
這方面,除了看各大城市支柱產業、就業規模和平均月薪之外,更具現實參考意義的指標,一個是人口增量排行,另一個是各大名校畢業生的就業去向。
京滬這並非是兩個城市缺乏吸引力,而是兩地主動抽疏中心城區人口所致。
上海、北京、江蘇、是全國主要就業所在地,這些城市的大學畢業生過半都留在了本地,而外地名校畢業生也多數蜂擁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