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與這個成語相聯繫的有兩則歷史故事。
其一:
商朝的第二十個王盤庚,為了鞏固和擴大商朝的統治,決心把國都從奄(現在山東曲阜一帶)搬到殷(現在河南安陽西北)去。然而,貴族和平民都反對遷都,當然目的不一樣,貴族不願離開他們經營已久的安樂窩,平民卻怕遷都使商朝的統治加強,自己受到更沉重的壓迫。貴族企圖利用平民的力量給盤庚施加壓力,一時人言洶洶,引起了社會上的動蕩。盤庚為了控制這種局面,先後幾次分別向貴族和平民訓話。這些訓話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尚書》中的《盤庚篇》,其內容是盤庚用軟硬兼施的手段強迫貴族和平民服從他遷都的命令。裡面有這樣一段對貴族的訓詞:
「你們有話,為什麼不先來給我說,竟然在民眾中散布流言,動搖人心。我恐怕你們要和民眾同歸於盡哩!你們煽動民眾鬧事頂什麼用,譬如大火在原野上燃燒起來(「若火之燎於原」),好象不可接近,但還是可以撲滅的。如果你們不醒悟,結果和民眾一起受到鎮壓,那就只能怪你們不安分守己,不能怪我不看情面了。」
其二:
竇憲(?一公元92年)是東漢時有名的外戚。他的妹妹是章帝的皇后,章帝死後,和帝即位時只有十歲,竇憲的妹妹以太后的身份臨朝,實際上朝政操縱在竇憲手裡。竇憲打匈奴有功,後來升為大將軍。他的弟兄依官挾勢,橫暴京師,飛揚跋扈,結成顯赫一時的竇氏外戚集團。後來,和帝長大了,為了收回權力,便和宦官鄭眾設法治死了竇氏兄弟,竇憲被迫自殺。只有一個名叫竇瓖的,僥倖留在朝中當時有個御史中丞周紆,本來與竇家有怨怕其東山再起,向和帝上書,要求皇帝記取王莽篡位的教訓,把竇瓖也殺掉,以免後患。他打比喻說:「滑流雖,浸成江河;爝火雖微,卒能燎野。
(《後漢書·周紆傳》)意思是:捐滑細流雖然不大,但匯合起來,可以成為江河;星星之火雖然很小,但燃燒起來,能夠燎遍原野。
盤庚說的「若火之燎於原」,周紆說的「爆火雖微,卒能燎原」,後來人們把它綜合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一成語,意思是一點兒小火星蔓延起來,可以燒遍整個原野。這個成語過去用來比喻小亂子可以發展成大禍害,現在用來比喻新生的革命力量,最初雖然微小,但有旺盛的生命力,可以由小到大,由弱變強。
毛主席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說:「一九二七年革命失敗以後,革命的主觀力量確實大為削弱了。剩下的一點小小的力量,若僅依據某些現象來看,自然要使同志們發生悲觀的念頭。但若從實質上看,便大大不然。這裡用得著中國的一句老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就是說,現在雖只有一點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發展會是很快的。」(《毛澤東選集》第96頁)
毛主席用這一成語,說明黨領導的紅色政權當時雖然很小但它是革命的新生力量,一定會迅速發展壯大,擴展到全國各地。